《利益集团》新书稿——第三部分9章(七)_杨帆_新浪博客

历史的进程和逻辑基本一致。历史上4个{zd0}的市场经济国家,英国,美国,德国和日本,都是在贸易壁垒的保护下开始工业化进程的,英国在工业革命时期以死刑禁止丝绸和纺织品的进口,美国20世纪20---40 年代关税平均为40%,在1932---1933年高达60%。日本战后复兴,有赖于美国的优惠关税,允许日本关税率在15%以上,而美国对日本的关税只有5%。日本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运用动态比较利益理论,提出“产业结构论”,主张国家扶植需求弹性高,能够促进社会生产率提高的产业,即重化工业。旧中国工业发展不起来,主要是被迫把关税降低到5%,无法保护民族产业。

第二.盲目提倡“全球化理论”,“xx按国际惯例办事”。

如龙永图说,中国还要再做20年衬衫。我们不过是在国际贸易链中从事加工业、依靠成千上万廉价的劳动力挣一点血汗钱,这条路又是我们发展的必经之路,我们要占据产业链的xx,一没有技术,二没有品牌,三没有现代服务业。中国应该以韬光养晦的态度参与国际贸易,找到自己在产业链中的位置。再为外国人打10年工,甚至20年的准备,要有这个气度。有人还是冷战时期,受帝国主义侵略的想法。我们要做好的事情就是实现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遵守国际规则和市场规则,建立诚信机制;开放市场,多进口,在国际贸易中多承担义务。中国汽车“不要为自主品牌而自主品牌”眼下汽车业应该抓牢比“用市场换技术”更为重要的方向,即“用市场换就业岗位”“换财政税收”。

某些政府部门的研究所也成为外资的代言人,公开反对国家安全概念,说中国正处于一个半世纪来经济安全度{zg}的时期,不应将外资并购等商业行为意识形态化,进而渲染为国家经济安全问题。决定一个国家的经济是否安全,主要看经济竞争力。市场份额大不等于垄断。一个外资企业难以在短期内形成对中国某个产业的垄断。真正的垄断企业多是国有企业。随着开放步伐加大,绝大多数行业应允许外资民企进入,对产业安全最为有利。不能将一个企业或一个产业在市场竞争中遭遇的困难,随意上升到国家经济安全高度,其结果往往是以国家经济安全为名行企业保护之实。不能将中国不同所有制企业间的竞争、并购等问题,包括垄断问题提升为国家经济安全问题,这涉及的主要是经济体制或运行机制是否健康的问题。

第三,反对“自主创新”与国家战略产业。

有人反对国家在支持技术创新方面的起主导作用,主张把技

术升级的主导权让给市场机制。他们反对发展国家战略产业,主张依靠外资整合国内产业,把技术标准,品牌和和产业控制权交给外国大型跨国公司。他们从新技术某些特点出发,认为国际跨国公司为了回收技术创新成本,离不开中国市场,不会再封锁新技术。技术已从国际经济的垄断要素变成流动要素,国内没有必要再进行巨额投资去进行技术创新,这就是所谓的“开放创新论”。在2000年左右经过激烈的争论,中央终于确定了“自主创新”的方针。

目前的全球化理论,把新经济和全球化的主体,片面归结到企业,特别是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在逻辑上消解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实际上,新经济和全球化的参与主体,不仅是企业与个人,更重要的是国家和民族,甚至是国家集团如欧洲联盟,国家联盟如各种自由贸易区。21世纪国际竞争的主体,是大国超级大产业竞争。大国在经济方面的竞争,主要是通过保护,支持和直接建立超级产业而进行的。

赵英(2000年)提出“超级产业”概念,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以其巨大规模,巨大投入,产生效果所需要的巨大空间(经济意义上的市场空间,自然地理意义上的空间),带来的巨大利益,成为主要国家综合国力和战略能力主要来源与体现,成为进入大国俱乐部的门栏。超级产业是以国防产业为核心的:包括核,航空,航天,船舶,电子,常规武器等,不仅集中了{zd0}量的高精尖技术,而且具有全球化的规模。只有大国有条件发展超级产业。超级产业建立在科学技术突破性进展的基础上,研究费用极高,风险和收益都高。发展超级产业可以推动国家技术创新能力,这是国家核心利益,需要巨额的社会先行资本。超级产业的进入门栏极高,能否发展取决于大国规模和其政府的能力;成长初期需要政府保护。21世纪,全世界只有10个左右国家有能力发展超级产业。美国位居{dy},还包括日本,俄罗斯,中国,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巴西和印度。

我综合高粱与赵英的成果,提出“战略产业论”,包括核,航天航空,新能源,战略物资储备,电子等,以国家与市场力量相结合,以创造长期动态比较利益。

这类产业处于幼稚期,国家应以坚决的意志长期坚持发展,这不是闭关锁国。学习考察,翻译资料,全球加工定货,都是对外开放。弱者要想战胜强者,就要敢于和善于打破强者规矩。中国人不是没有与发达国家讨价还价的资本,未来的国内市场,廉价的科技人员,国防和技术实力的基础,都是我们的优势。

以国家力量支持战略产业,培养动态比较利益,还因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全球饱和。中国有40%的储蓄率,每年40000亿人民币的巨大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劳动密集型产业投入已引起严重产能过剩。把中国过分竞争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美国高度垄断的技术密集型产业放在一起讲“比较利益”,在理论上叫做“虚假前提”,非常荒谬。

如航空工业是高科技,战略性核心产业,涉及机械,仪表,电子,材料,冶金,化工和交通运输,在制造业中附加价值{zg},按产品单位重量创造的价值计算,如果船舶为1,小汽车为9,彩电为50,电子计算机为300,喷气客机为800,航空发动机为1400。新战机的导航设备和软件已经占成本的50%。开发研究费用50亿美圆,用8---10年。现代航空制造业集材料、机械、发动机、空气动力、电子、武器各前沿技术之大成,包括超精密加工及特种工艺。下决心发展航空工业,等于动员全国工业技术精英,强制性提升本国工业制造水平。

即使从赚钱的角度考察,发展卫星和飞机,也未必就不如服装和玩具飞机。卫星已经使用于地质勘探,气象预报,地图测绘,军事情报,网络电讯各个方面,利润可观。从外贸对于国民经济拉动的综合经济效益来看,服装只能拉动一般劳动就业,拉动的纺织机械和面料,特别是原料,大部分都是进口的。而飞机所拉动一系列工业和科技部门:包括高精度铝合金,数控机床,电子遥控,计算机,高级空调等安全设备,武器装备,仪器仪表,发动机,液压系统,燃油系统等等。即使飞机最终难以xx成功,在试制过程中会全面拉动工业和科技的发展。与简单的来料加工装配,不可同日而语。

国家设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受到外资和进口设备的严重冲击,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设备投资有2/3依靠进口,其中光纤制造设备的{bfb},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设备的85%,石油化工装备的80%,轿车,数控机床,纺织机械,胶印设备的70%是进口的。

总之,中国相对劣势的产业是:高技术,部分资本密集产品,如化工,航空航天产品,先进技术装备,特别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战略产业,必须作为长期动态比较利益培养,盲目迷信市场自由竞争,将永远是劣势。中国作为政治独立的世界大国,必须同时走两条道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将目前劳动密集型产业升级,利用国家力量支持大企业,长期扶植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战略产业,这是发展和创造动态比较优势的,两条并行不悖的道路。

    第四.以“经济民族主义”妖魔化中国

经济自由主义之所以成为全球化的主流,并不是因为它在价值上高于民族主义,而在于它有代表强者利益的基本倾向,因此成为发达大国特别是世界{ldz}所推行的国际政策。这有积极推动全球化的一面,也有谋求自己国家利益和霸权的一面。作为弱者发展中国家更需要在发展中注意维护自己的基本利益。

那些不懂历史,脱离国情,把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抽象化,{jd1}肯定前者而否定后者的夸夸其谈,中国人听得多了。我们首先要告诉他们一个历史事实:在李嘉图以相对比较利益理论论证自由贸易的合理性以前很久,中国就一直是世界自由贸易的中心,当时欧美近代国家还没有形成,有什么资格来教训我们?

明清以来中国以国家控制对外贸易,但在西方炮舰下被迫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当时5%的关税大概相当于WTO现在规定的发达国家关税水平。可以说,中国早在150年前就是一个自由贸易国家,没有主权的自由贸易导致了中国的衰败。恰恰相反,英、法、德、日、美在赶超初期无不以国家力量保护民族工业。英国的崛起根本是依靠海军,限制丝绸进口以保护国内纺织业。德国历史学派坚决反对自由贸易政策,主张国家保护;日本依靠战争赔款建立了现代银行制度;而美国则长期征收40%以上的关税。直到1946年以后,独占世界工业生产40%和黄金储备的70%,才转为自由贸易政策,积极推行科技、贸易与金融的自由化,这与美国国家利益是一致的。 即便如此,也不妨碍他们在需要的时候,不时地对别人挥一挥保护主义大棒。

美国国内法高于国际条约。国内利益集团通过国会立法寻求特殊保护从未中断过。美国直接以国家力量扶植战略产业,维持金融霸权和争夺国际市场的努力越来越强化,而从未弱化。格林斯潘1987年救市,美国政府补贴波音公司,以及对农业的长期补贴,都是明证。为维持国际竞争的垄断局面,美国政府推动波音兼并麦道与欧洲五国联合生产空中客车竞争,早已突破了国内反垄断法。美国以自由贸易为基本理念,有推动全球化的积极一面,也有谋求本国利益特别是垄断财团利益的消极一面。处于弱势的发展中国家,不可能盲目服从。

中国作为有辉煌历史与文化的发展中人口大国,其现代化历程与欧美既一致又不一致。共同的规律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和信息社会过渡,需要工业化原始积累。所不同的是我们属于被掠夺的国家,那些战胜者给我们安排的是一条西方推崇的假现代化道路,拉丁美洲和南亚国家走了,但中国人没有走。我们另辟蹊径,依靠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实现原始积累,这是对抗西方侵略的,但不是反现代化的。西方不等于现代化,西方殖民主义侵略更不等于现代化。

就实现工业化原始积累的共同历史任务而言,在30年内把工农业比重从19提高到55,积累率保持30%以上,总产值提高20倍,人均寿命从36岁提高到70岁。中国可以自豪地说,我们速度最快,效益{zg},依靠本国人民内部积累,没有对外掠夺,没有残杀上亿印第安人,没有xx几千万非洲黑人,也没有造成瓜分世界市场的战争,这在历史与道德的评判上都胜于西方。近代史上孙中山提出民族主义,xxx坚持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内涵是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不具备侵略或威胁他国的含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天下主义的和平中庸文化,我们首先解决的是世界1/4人口的生存、发展和环境问题,工业化原始积累任务一完成,中国就主动地打开了国门。改革开放实施30年以来,现在的开放程度并不比许多率先加入世界贸易体系的发达国家差。

中国并不存在“新经济民族主义”,被美国某些人所担心的,只不过是中国人重新焕发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是中国经济迅速发展改变了世界格局,是中国独立发展自己的科学技术体系,正当维护和表达独立的国家利益。中国与美国的经济矛盾,类似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摩擦和地缘政治关系。美国霸权主义者不能适应新的格局,不愿承认中国崛起,刻意把这种矛盾意识形态化,是中国人民不能接受的。

很多人称中国正在实行经济民族主义政策,其依据就是中国的贸易顺差,以及不久前外资企业在华享受的所得税优惠被取消。对于前者,有必要指出,中国对美国贸易长期存在的贸易逆差,有人民币低估和中国奖励出口,限制进口的政策因素,但更是自由贸易的结果。现在,中国正在纠正出口导向战略,转向内需主导,进口将逐渐扩大,包括扩大从美国的进口,而美国则应该改变封锁政策,放宽对中国的出口限制,特别是高技术出口的限制,避免消极的“经济民族主义”的抬头,这才是纠正贸易不平衡的正确途径。

    至于外资企业在华享受的优惠政策,必须看到的是,外国资本在中国获得的利益是巨大的。其{zd0}收益在于廉价购买土地。近年来土地价格猛增,他们获得了绝大部分土地的增值收入。 加工贸易属于高耗能高污染产品,没有承担环境成本。这些廉价产品还让中国承受了发达国家反倾销制裁的损失。2005年,54家在华跨国公司联名上书要求延长在华优惠,这是违反自由贸易和WTO原则的。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利益集团》新书稿——第三部分9章(七)_杨帆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