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情怀征文)麦收时节说打场_鹿台一卒_新浪博客

 

 

 

麦收时节说打场

 

(文/鹿台一卒/20100616现在的麦收已经比较简单了,大型收割机一过,麦子就装进麻袋了。我的家乡不是平原,收割还要靠人工,但运回来以后都是使用脱粒机脱粒,小时候(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打场的景象已经基本看不见了。

 

钢场

写农村事遇到的难题之一是许多词语会说不会写,只能凭自己的理解用音义相近的字代替。先来说说钢场(gàngcháng)。钢场就是打麦场在启用之前的平整、硬化工作,有时遇到下雨,场面遭到破坏,也需要重新平整硬化,也使用钢场这个词。钢场是打场工作的基础,麦子从地里割回来后的一系列收打工作都在这里进行。场钢不好,不仅影响收打,而且很可能使打下的麦子中掺入过多的沙土,给加工和食用带来麻烦。

一般来说,每个生产队都有自己固定的场院,夏天打麦,秋天收秋,冬春两季堆放秸秆柴草等杂物。钢场之前先把堆放其中的杂物情理干净,再把场面的杂草和最上层的脏土皮除去,洒上水,铺上一层新土,平整好了以后套上牲口拉着碌碡把场面压实碾平。这个活很是细致,观测场面的平整又需要眼光,所以钢场的活儿一般由有经验的老者主持或亲自进行,马虎不得。麦场启用以后如果遇到大雨,场面或被雨水破坏,或在雨水中被往来抢收的人们踩得凹凸不平,就需要在雨后重新钢场。这次一般不用加新土了,只是在场面不再泥泞但尚带潮湿的时候,先把场的表面用锄头松土,用耙子溜平,然后重新碾压,晾干后就又可以使用了。

有时旧的场院不够用,或被占用不好腾空,麦收时就要重新操持建一次性的新场院了。这种场院一般就选在麦田集中的地方。那里实际上也是麦田,为了用作麦场,提前用水浇一次,收获时不是用镰刀割,而是将小麦连根拔起,然后平整土地,碾平压实。旧场院不用说,新场院在选址上其实还有几个要求:交通方便,日照充足,不会积水,{zh0}还不时有微风吹过,等等。

场院的准备其实还有两项工作要提前做:一是麦场防火责任重大,为了防火,场院四周遍布水缸,如有条件能在周边修建水沟池塘更好,并始终保持水缸、沟渠和池塘中有足够的水量,旁边还要有取水的桶始终处于“待命”状态;二是在场院中搭建一个简易棚,俗称安屋,平时放置木锨木杈等打场农具,雨天避雨,场院需要看护时人就住在里面。

场院准备好了,麦子就可以上场了。

 

散场

麦子从麦田收割回来堆在打麦场上, 碾压之前还有许多道工序要做。根据天气和碾压的进度,收割的进度会受到限制,否则麦场堆积太多,堆积产生的潮热使麦子很容易“捂”。麦子一旦被 “捂”,麦粒会由金黄变得发黑,失去光泽,本来白色的面粉也只能做出黑色的食品,难吃的很。因而麦收的哪几天就怕下雨,尤其是连阴雨。成熟的麦子就是不收割,遇到雨水也会发芽,抢收抢打就尤其重要了,正因为如此,农民把麦收称作龙口夺粮。

散场(sǎncháng)可不是散场(sànchǎng),是指把收割回来的麦子铺撒在场院中暴晒,为下一步的碾压脱粒创造条件。

麦子一般一米来高,割回来时被绑成一个一个的“个子”。为了好碾压,先用铡刀拦腰斩断,带麦穗的一端撒在场里晾晒,靠根部的部分就是废物堆在不碍事的场外边。由于麦子长得高低不一,这个拦腰一刀就很重要——去多了,就有麦穗儿被扔掉;去少了,又影响晾晒和碾压的质量。为了不浪费,就让年老体弱的人到扔掉的麦根中,把漏掉的麦穗儿捡回来。

还有几种特殊情况;一是对于准备留作来年种子的麦子,收割前先进行筛选,在麦田中就要去掉忽高忽低和其他品种的麦穗,收割回来后单独堆放、晾晒和碾压,{jd1}和其他品种分开,保持优良种子的纯正。二是有时要把麦秆留作他用,这时就要选高低均匀长势良好没有倒伏的麦子,把麦穗一端对齐,再一刀把麦穗铡下来,然后把麦秆收好备用。麦秆一般两用,整根的麦秆可以拧草绳、编蒲团,或做其他编织用;麦秆最上端的一节,又白又长,是草帽辫的好材料,我们小时候学校放假时都有编若干挂草帽辫的任务,完成任务以后,多余的成果还可以自用做草帽,或卖钱补贴家用。

根据天气和碾压工具的不同,散在场中央的麦子要薄厚适中——太厚了晒不透,不易碾压;太薄了,一次晒的少,耽误时间。为了提高晾晒效率,碾压之前还要反复翻动几遍,这道工序叫翻场。打麦天最喜欢烈日暴晒了,但在烈日下无论做哪一项工作,都是汗流浃背,酷热难耐。有时麦子散了一场,突然变天了,又需要马上收起来上垛,在雨到来前盖好,天一放晴,还要马上散开。最怕已经起垛的麦子在连阴雨下苫盖多日。

 

碾场

      碾场的目的是把麦粒从麦穗中挤压出来,与麦秸分离,从而使麦子颗粒归仓。

     散在场里的麦子晒得差不多了,就要碾场了。碾场的主要工具是碌碡,一个人站在场地中央,让牲口以人为中心拉着,转着圈碾压。拉碌碡的牲口以马、驴、骡为主,也有用牛的,但牛走的太慢,效率也低。碾压几遍以后,还要翻场,以提高碾压效果。如果天气好晾晒得干,碾压的速度会快一些,脱粒也干净得多,否则效率是非常低的。 

    用牲口碾场,也是需要技术的。牲口是不会安心就地打转的,就给它带上“按掩”(眼罩),使它误以为是在一直向前走。为了防止牲口在行走过程中拉撒,给其戴上粪兜子。主持碾场的人一手牵牲口,一手执鞭,没有经验的人是使唤不好牲口的,不时的吆喝加上手中的xx作响更多吓唬性质的鞭子,使得牲口在不紧不慢中完成碾场的任务。在高温下,牲口的体力消耗也是很大的,每过一会儿,就要休息一下,人们就此把场翻一下,牲口在树荫下饮饮水,恢复一下体力。

为了提高收打的效率,往往根据场面情况划分为几个区域,这边晾晒,那边碾压,轮番进行。后来有了拖拉机,带着几组铁磙子碾压,效率高得多了,不仅散场时可以铺厚一些,而且就是不太干的也可以脱得很干净。但机械化作业在烧油过程中难免冒出火花,这在高温下可是大忌,一旦着火后果不堪设想,所以防火工作要慎之又慎。

 

起场

碾压结束以后,就要起场了。起场就是把碾压过后的麦穰、麦糠和麦粒分开,最终把干干净净的麦粒收起来去晾晒风干并归仓。

起场的主要工具是木叉,也有使用铁叉的,有三股叉、四股叉。碾压过后麦秆被压碎变成了麦穰,麦粒在最下面。起场时用木叉挑起麦穰,抖一抖,使夹杂在麦穰中的麦粒落下来,然后把麦穰在场边堆积上垛。

检验碾压效果的标准就是麦穗中遗留了多少麦粒。饱满且干透的麦子很容易在碾压下脱粒出来,而秕子和潮湿的则不容易脱下来,麦穰中是难免遗留麦粒的。但为了加快进度,只能保证{dy}轮碾压出百分之八九十的麦粒。然后在麦收的后期,进行第二轮、第三轮甚至第四轮的碾压,因后来的几次碾压都是对麦穰的处理,所以叫做落(lào)穰。

麦穰收走后,场面上就剩下与麦糠掺和在一起的麦粒了。先用扫帚轻轻一掠,较轻的麦糠就被扫走了一大部分。然后用刮板、木锨等工具把场中仍然掺有麦糠等杂质的麦粒收集起来,堆成一堆。尔后开始扬场,这个时候是喜欢有点微风的。扬场就是用木锨铲起混杂有麦糠和沙土(钢不好的场,场面会脱落沙土,割回来的麦子会带来地理的泥土)的麦子,逆风高高扬起,在惯性和风力的作用下,麦子被分离出来,麦糠在近处、土石在远处,麦粒在中间。分离出来的麦粒就可以运走了,打场过程也就结束了。

麦收结束以后,场上会留下几垛麦穰和几堆麦糠,这些东西都是农家肥的好材料,垫在猪圈、牛圈里沤作肥料又会回到地里。麦穰是造纸的原材料,也有卖给造纸厂的。麦穰还是农村重要的建筑材料,原来使用黄泥和白灰抹墙时,都要将干净的麦穰掺入其中,以提高粘合度。存放在麦场上的麦穰垛和麦糠堆,也是孩童们玩耍捉迷藏的好地方,许多人在这里留下美好的童年记忆。当然这里也是极易发生火灾的地方,失火并引燃其他财产的事情也常有耳闻。

 

打场的这些活大多是在烈日暴晒下进行的,劳作之中的人们往往是汗水和尘土粘合在一起,灰头土脸,脏兮兮的,酷暑之下的辛苦是可想而知的。如果这时有个西瓜解解渴,有根冰棍解解馋,那痛快劲儿简直就赛过神仙了。麦收时节往往还容易下雨,雷雨一来,全队不分男女老少,一律跑到场里收盖粮食,动作稍微慢一点的,大家就会投去鄙视的目光。如果队里的苫盖用品不够,大家会毫不犹豫地从家里拿来席子,盖在麦垛或粮堆上。

打场不容易,粒粒皆辛苦,只有亲自参与了麦收活动的人,才会有切身的体会。有了这样的经历,才会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更加鄙视哪些浪费粮食的人。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昔日情怀征文)麦收时节说打场_鹿台一卒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