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电视台初创时期的故事(十九)_lianghe80_新浪博客

 

            一座电视台初创时期的故事(十九)

               ――为纪念吉林电视台五十周年而作

 

                十九. 奚显廷来信和他的三个故事

 

                   由感《一座电视台的的故事》

 

何仁:你好!

    我认真地看完了你在网上发表的《一座电视台初创时期的故事》,精细的描述使我回忆起四十多年前的情景,是你和创建电视台的老同志们,把我们十几位青年同志带进电视台。从此我们走上电视事业的不同岗位。是你当年把我安排到电视美术设计这门新的岗位。在你的帮助下使我成为一名我国最早的电视美术工作者。由于当时人员编制有限,美术方面的各个工种的工作都由我一人完成。如:电视美术包括字幕,背景设计,场景设计,绘景制景,制作道具等等。使我在艰难的条件下,得到全面的学习和锻炼。你送我到长春电影制片厂美工间、字幕组、制作间等部门学习,一年多的学习实践使我的美术业务有了很大的进步。当时电视美术和电影美术,舞台美术都很相近。现在电视技术发展了,电视美术大大超越了电影、舞台美术范围。xx采用现代科技手段来完成电视节目的背景……

    二十多年一直是我一个人来完成我台的电视美术工作,我的全面实践,为后来工作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如电视剧《三月雪》、《少帅xx》《响铃公主》《荒唐王爷》《林海雪原》《张学良将军》等等除了设计外,自己也亲自参加制作道具、布景等。除电视剧外,日常的文艺节目,春节晚会的美术工作也由我来承担。

  在电视美术方面我取得一定成绩!1985年我荣获全国优秀电视《飞天奖》单项美术设计奖。以及后来的文艺《星光奖》。我经常回忆如果不是你的领导、帮助关怀,我不会走上电视美术这门行业,也不会在全国获得奖项。我真的从心里感谢你。

  你对党对革命工作非常的热爱和勤奋努力,深深地影响着我。我记得那是我参加工作的第二年(1961年),在摄像机比较少的情况下,播出字幕还要占用两台摄像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你提出用反射的原理,以一台摄像机代替两台摄像机播出字幕的设想。于是领着我干起来,每天中午不休息进行研制,经过七八天的试验,做了很多种的改进,虽然最终没有成功,但我从实验中学到很多的知识。

   不过,我们俩也有成功的合作。比如,为话剧《改行》采用xx合成的原理,巧妙地解决了在演播室里,没有条件挂起一块巨大的饭馆匾额的问题。记得那是制作一个很小很小的饭馆匾额,放在摄取饭馆内景的摄像机前面,约占画面的四分之一的位置。从而合成一个既有饭馆匾额,又有饭馆内景的镜头。咱俩与放映员王增惠合作还研究出动态背景的电视特技,造成演员在波浪起伏的海边、河边做戏的效果。虽然这些只是初步探索,但是它为电视背景开辟了新的途径。

  为了抓紧时间研究这些播出字幕和制景的新方法,我中午有时不回家吃饭,你就领我到你家吃饭。那是什么时候,是粮食十分紧张的时候,你一个月才28斤粮,还叫我去你家吃午饭。何娘(何仁的母亲我们都称她老人家为:何娘)给你留的午饭,只有一碗稀饭,四个乒乓球的大小的窝窝头中间还有大母指做的空间,可见当年的口粮紧缺到什么程度。你自己吃都不饱,还分给我一半。那天我吃了半碗稀饭,二个小窝窝头。这件事我使终生难忘,在那艰苦少食的年代,你始终是干劲十足,精神饱满的领导全台同志完成党交给的电视宣传工作。

  在三年困难时期,全国经济十分困难,各省的电视台都纷纷下马,我台也是下马的对象。当时电台一些人对电视有一定看法,一是电视机少,二是传播距离有限,三是电视没有广播影响大。他们主张电视台下马。由于当年省委领导对电视的重视与支持,再加上我们全台工作人员齐心协力,努力奋斗,艰苦的工作,感动了“上帝”保住了电视台没有下马。

  这才使长春市人民在六十年代,就从电视里看到了“国庆”“五一”游行庆典的实况转播和各种大型文艺节目演出。

    在看你网上发表的作品时,我看到你提到很多当年老同志的名字,我真感到非常亲切!我十分想念他们,代我向他们问好!欢迎他们来海南观光,领会一下椰风蕉雨的南国风光,看看祖国的南海,看看建设中的国际旅游岛。

 

{zh1},祝:你及家人身体健康生活幸福!

                 

         

              奚显廷 

                                2009年12月20日于海口

 

 

            

           奚显廷讲的三个故事

            

           (一)看 电 

 

  有{yt}我在电视台走廊遇见何仁,他问我字幕全部写完了吗?我说写完了,他说你辛苦了,当天是大年二十九,要写完春节期间所有播出节目的片头字幕,用广告色写在玻璃板上,字体还不一样,根据内容字体要有变化。用的字体,有宋体、黑体,美术字、魏碑、隶书、行书等等加上各种各样字幕背景。很多节目名称,还要写拼音字。字数最多的就是传统京戏、评戏等戏曲节目的唱词,一场戏一千八百多字的唱词,全部用仿宋体书写,工作压力非常大。领导深知每个同志的辛苦,他说奖励你一张电影票,新上映的,是文化宫招待台领导的,我把我这张送给你,你去看吧,快开演了。我接过票急忙跑到文化宫大剧场。按号找到我的座位二楼一排一号,正中间。我坐下后看到身边的服务员在打扫剧场,因为前一场刚散,我有些睏倦我想扶着坐位前面的扶手上眯一会,等铃响时再看。当我醒来时,我看那服务员还在扫地,我问他什么时候开演,他回答我说,电影刚刚散场。白费了一张票,睡了整整一场电影。回到台里何仁问我电影怎么样?很好看吧!我说很好看谢谢您。

 

 

                  (二)重画台标的故事

 

  台标是电视台的重要标志,每次节目播出前都是台标播放在xx。现在各台的台标都是用电脑绘制的效果很好。

  当年(1960年)长春电视台(吉林台前身)的台标是手动的,用手摇动圆盘转动,圆盘上面绘制的由小到大的圆形波纹,开始放波,配上音乐2秒钟后将圆盘前的玻璃板翻上来,长春电视台的字幕和放出的电波合成一个画面。这样一个完整的台标就完成顺利地播出了。

  1961年的夏季,有{yt}我看到台标的圆盘上面落满了灰尘,圆盘的底色也变浅了,波纹也不清晰。我向何仁同志提出重新画台标的想法,话音没落何仁同志就急着说:“你可千万别动,这个台标转盘上画的波纹,是请东北师范大学数学系一位教授通过数学计算一点一点画出来的,不是用手一画就能完成的,播出时每个圆波都不间断地扩大向四外发射,是很难用手直接画出来的。一旦画不好会影响电视播出,那可是大事。”我听完何仁这样说,我心里也没底了,我也深知用手直接画是不可能画准这些不断扩大的波纹,后来我也就打消了重画台标的念头。

  过了很久有{yt}文化宫正门广场上停了一辆解放牌大货车,车上拉着一台车床,我好奇的反复看着车床,在车床的卡盘上卡着一个钢锭,钢锭的横截面上被车刀划出一圈套一圈由小到大螺旋式的划痕。它和我们台标上画的电波是一样效果。我想这是车刀在钢锭截面圆心由慢到快撤刀而成的。我当时心里一亮,这不是我绘制台标波形的好方法吗?车床上的车刀就相当我手里的铅笔,回到办公室我把台标放平,用一把直尺通过圆心悬在圆盘上空,当把圆盘摇动合适的速度时,用铅笔顺着直尺由圆心向下拉,圆盘上出现了往外发射的波纹。于是重画的台标的想法又在我心中重新燃起,我决心重绘一个新的台标。

  过了几天我把台标圆盘刷上浅灰色的底色,正晾晒时被何仁发现,他非常着急大声的对我说:谁叫你刷的,没有打招呼擅自刷了,耽误晚上广播怎么办?谁来负这责任?我说我能恢复好原样,不会耽误晚上的广播。何仁很生气地说:我去局里开会,下午回来你必须画好,恢复原样。我说你放心吧,我会画好的。何仁走后我开始绘制台标,{dy}次画出的波不理想,我找到原因是手拉的过快,造成波与波之间的距离过大。我刷去铅笔印迹,又画了一次,这次成功了。我高兴极了,教授一周画的台标,我只用了十分钟就绘制完了,转动起来比原来经过计算的画出来的波纹要顺畅多。我用这种方法画出的电波每一圈都在增大,所以波纹的变化是非常均匀的,画完后把圆盘安装在架子上,新绘制的台标比原来更细致,效果更好。

  下午何仁同志回来了,一进门就问台标画好了没有?我说画好了,他直奔演播室看台标,他一进门就看到一个崭新的台标,他亲自用手摇动台标,发出均匀细致的波纹,他脸上出现笑容,何仁同志表扬我说:“你干的很好!我真的担心画不出来呢?这回我们可以自己绘制了,不怕再落灰或退色了。”当时得到领导的表扬,我心中十分高兴。完成了这项工作我心中充满着幸福感。何仁问我你是怎么这样快就画出来的,而且波纹又精细变化微妙?我笑了笑没有回答他提出的问题。以后台标旧了,我就重新绘制,直到后来用胶片拍的台标播放时,才结束手摇动台标的历史。

  2004年何仁和爱人曲宾洁来海南旅游,顺便看看我们全家,我们唠起当年的一些故事,何仁又提起怎样绘制台标的往事,我才告诉他当年看到车床卡盘的钢锭横截面上被车刀划痕而得到的起发,波线形成的原理是一样的。所以才有把握的重新绘制我们台标。

 

 

                

附:为了再现五十年前的台标,我曾请奚显廷复制一个台标,他做好了从海南发给我,由于技术问题未能使用。我又请张金钢用电脑软件仿制了一个台标。虽然没能xx恢复原样,但是它表现出原来发射电波的效果。

  请点击视频看台标:

(右鍵点击下图,打开文件,即可打开看台标听开始曲)

            

 

          (三)一字之差,谬之千里

 

  我记得还是文化大革命后期,当时还是革委会掌权的那个年代,王充调到电视台当台长。有一次电视播出日我们已经开完了播前会,各个部门已做好播前的准备。候秀兰同志拿着新提的字幕单找我,她告诉我又增加一条新闻。题目是《学习鲁迅战斗不止》当时距开播的时间只有半个小时,候秀兰同志急忙帮我擦好玻璃板,有的同志帮我领来毛笔和颜色,回想起当年我真是从心里怀念老同志,工作中大家都主动互相帮助,互相关心。

  我抓紧时间写这条新字幕《学习鲁迅战斗不止》,当我写到“止”字的时候,收发室叫我接电话。我写字幕时从字的笔划结构均称考虑,不按笔顺书写。写“止”时先写完了“上”字,没等写{zh1}的一竖时,叫我接电话,我放下笔去接电话,我接电话回来时,桌子上的字幕玻璃板不见了,我以为谁帮我加上了一竖拿进了演播室,我也没再去看看字幕。

  当播到{zh1}一个字幕时,全台的人都炸了,大声叫道:“字幕错了!”同志们告诉我字幕写错了,不是《学习鲁迅战斗不止》少写一竖成了《学习鲁迅战斗不上》。我立刻感到头脑发涨,正在播出的字幕不能在镜头前改。王充命令停机播个插画,片子倒回去,字幕赶快加上一竖。不到一分钟这些事情全部完成了,又开始播出了。

  这时电话一个接一个的打来,说你们电视干什么吃的,当年“xx”还没有结束,有人无限上纲说你们播的就是反动标语等等……。这电话象暴雨一样向电视台打来。王充同志接到省常委办分室的同志打来的电话,要求电视台做深刻的检讨,要严肃对待。局里领导也打来电话,叫王充同志向局领导汇报。我看王充同志满脸是汗水。我心里特别的难受,怎么这么巧,少一笔还成话,又成了反面一句话,我顿时也流下了眼泪。王充台长看着我就说了一句话叫我永世难忘,他说:“怎么整的,怎么这么不细心?!”说完电话又响起,我看着他在电话机前,说是他的责任,一口一个是他的责任,向领导回答着。王充虽然没有严厉地批评我,但是这让我心里更为难受,回家一夜没入睡反复想台里发生这次事故。我写了一份检查报告,交给组织。

 

           

             王 充

  这件事故还没有平息,第二天播出时,我换字幕没有看指示灯,心里又紧张,一下子手按在了字幕板上,让观众看到了我在手,造成了播出事故。真是祸不单行,两次失误叫我喘不过气来。一连几天都没有睡好觉,返复的想,设计一个新的字幕架,解决播出时出手的问题,苦想了几天终于设计成了一个新型的字幕架,我起名叫布袋字幕架。

  架子结构是这样的。架子上面有个平板放字幕用,板可以左右前后调节。在板上面有一个摇动翻板,可以连续将装在布袋里的字幕提上来,停在洽当的位置。播出{dy}张字幕后,摇出第二张字幕,{dy}张落到摇板的后面正齐落好。布袋是一个长袋子共两条,每条可装入12张字幕板,袋子前面有一个个4:3的方孔,使字幕露在外面,洽好供摄像机摄字幕取字幕。

  播出开始前把分好的字幕装入袋中,工作人员简单的操作可以安全的将字幕播出。新型字幕架子做完后向同志作了展示,同志们都说好,说它是播出字幕时,防止手出图像事故的好方法。当时播出组组长魏文同志,几次向王充建议使用我新做的布袋字幕架子。王充说等等再说吧!他那玩艺可不可靠?别再出事故。

      

           

               魏  文

  又过了几天王充同志到演播室,看新做的布袋字幕架子,我向他介绍了新字幕架的特点,并实际操作给他看。{zh1}王充终于通过了。就这样我设计的新型布袋字幕架正式投入了使用。这样字幕架当时在全国电视台中也是独一份的。以后我台再也没有出过播出手的事故。一直到有了录相,电脑打字在电视上的应用,这台字幕架才完成了历史使命光荣退役。

 

           (请继续看第二十个故事)

郑重声明:资讯 【一座电视台初创时期的故事(十九)_lianghe80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