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语文——“逼上书山”_高邮晓思_百度空间

教育叙事

一个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成长的行知行(十二) 徐晓思说:

非常语文——“逼上书山”

                             

前言

都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要有一桶水”,其实老师不仅水平要高,还要是源头活水。源头活水哪里来,首先是读书。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是成长的阶梯,生存的力量。但离开“上学”的人坚持读书,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要想文化业务水平再提高或快速提高,有时是要逼的,化用“逼上梁山”,叫“逼上书山”的。

我的“逼上书山”,是说人有时候读书或多读书、读那些自己不喜欢的书,也是逼的。特别是像我这样的小学语老师,前xx是“xx牌”的高中毕业,主要的文化构建和经验是:学习xxx语录,抄写大字报。再就是“开门办学”,“三机一泵”,几乎没有学到什么文化知识,和“老三届”们比有天壤之别,专业成长,谈何容易,更谈不上专业自尊。如果不持之以恒读书,不可能有你的出头之日。

被逼,不是坏事。是人都有惰性,况且还有那么多的除了书以外的物质和非物质诱惑。书籍没有长手,她不会主动向你招手,即使去拖你来,你不一定情愿读下去。书香斗不过牌乐酒香、荧屏闪光。面对外界的精彩,我也心动过,偷懒过,贪玩过,也想及时行乐,但我深知自己根子浅,底子薄,“欠债太多”,“穷坑太深”,不“急用先学”,就寸步维艰。所以自我意识和“逼”字双管齐下,坚持“板凳再坐十年冷”,“寒窗”苦读一年年。正当有人在喜滋滋地吹嘘说“喝的酒比别人喝的水多,打的牌比别人读的书多”的时候,我在埋头继续着“唯有读书高”,暗自下劲为我的讲台增加亮色。

讲述

我刚教书的时候,岁数小,个子矮,不是科班出生,又在家门口教书,知根知底,不像“远来的和尚好念经”,学生家长还看不起我,把小孩交到我手里不放心。那时还是“贫下中农”管理学校,所以,不断有“贫下中农”来“请教”——考我、为难我。请教的字都是冷字、生僻的字、异体字和方言土语农用字,我称之为“非常语文”。

记得我教书才几天,自己还没有摸到门路,邻生产队有一个姓杨的“贫下中农”就“加且大公鸡”似的找来,说:“老师啊,当老师啦,跩啦!想请教一下‘跩’字这么写”。他的语气是轻蔑而又咄咄逼人的。说句老实话,我还真不会写。接着他又说:“再请教几个字怎么认。”我展开他的小字条,上面尽是农用名词术语:挖墒、靶地、扳筝、打簖、摊扒、扫帚、攉掀……好在我在“开门办学”时看到过一本油印小册子,是一个很有点名气的赤脚医生编的,大凡有关当地劳动样式和农用工具的名称都有,对小纸条上的字认个七大八,这位“贫下中农”好像不太算满意,临走还丢了一句话:“还要再学习,我还要来请教的”。我很谦虚地说“向贫下中农学习!向贫下中农致敬!”又过了几天,是星期天,劳动刚放工(规定我们民办教师假日是要参加生产队劳动的,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又一个“贫下中农”来到我家里,是六队上的,姓许,读过几天书,会点吹拉弹唱,也很“加且(以为自己很了不起,把一张嘴搁到别人身上)”说来请教几个字,他没有带纸条子来,而是用嘴说,让我猜。他说:“{dy}个字,‘生’字不出头,世上很难留;第二个字是‘一点一横长,一撇撂过墙,十字对十字,日月晒太阳’;第三个字……”{dy}个字是“玍古”的“玍”,“玍古”意为“死掉了”,第二个字是大写的“廟(庙)”,我当然说不出来,那时我连本字典也没有,学的又是简化字,大写的字大都是它认识我,我不认识它。我是被拿住了。那位“贫下中农”说:“这几个字都说不出来,还教什么书?”当时我觉得无地自容,就差朝地缝里钻。以后又有好几次类似的请教,叫我难看是免不了的,也是可想而知的。

“再不能这样活!”人都是有自尊心的,我的脸皮更是薄,在“贫下中农”们的刺激下,心里反抗每日加剧:不学出点玩意头来,誓不为人!

我心里想着,就行动起来:每月有十三元的工资(当时民办教师的工资就这么高),我基本上用来购买文化、教育书籍和字典、词典等等工具书,给自己定了读书计划和作息时间。我在《师缘》文章中形容我的书房兼卧室的宿舍“——家徒四壁清风在,四个书架放两排。千册图书分类摆,竹床也当写字台。二胡笛子墙上挂,文房四宝请进来。随手翻阅长入梦,为有源头活水来。我白天教书,晚上护校(看学校),节约时间乘机读点书。”我在学校——曹庄小学的宿舍里一边墙上贴着:“发愤(奋)捧书本,起来为苍生!”另一边贴着:“戒酒、戒玩、戒懒、戒骄、戒躁、戒混。”同事称我“六戒”,说快赶上“八戒”了。我的心理(习惯想法,不一定对)是:别人玩正是我学的时候。徐特立的“学足三余”、鲁迅的“把别人喝咖啡时间用在读书上”、冰心“读书如同蜜蜂采蜜”、雷锋的“钉子精神”对我们这样的人启发尤其大。从此我真的“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就像“海绵吸水”。

然而,时间对我非常吝惜。我教书的学校因为我们的努力,小有名气,但苦恼的是,工作就非常地忙,读书的时间少得可怜。那时仗着年轻,血气方刚,每天工作,都在十六个小时以上。后来大队(村)螺丝厂(五金厂)砌到学校旁边,我们的作息时间是,和早晨{dy}班工人上班,和第二班工人一起下班。读书的时间一般放在节假日,夜读达旦是常有的。曹庄小学,我在那里教书护校十多年,业余时间读书十几年。家离学校只有两条田埂的路,我很少回家,顶多吃个饭,几分钟、十几分钟的,返回学校有时间就读一点书。我小时候读书少,长大读书就比较慢。但我相信一句 “不怕慢,单怕站”俗语,坚持每天读一点点,就能每天前进一点点。为了读书不被打搅,我在课余、节假日,总是反锁房门(在宿舍外把门锁起来,然后从窗户爬进去,再销紧窗户),别人来找我,一看,铁将军把门,以为我不在,掉头就走了,我可以很安静地读书。在夏天天气热,我就把双腿泡在冷水桶里,蚊子多,我穿上厚褂子、厚裤子,脚套在靴子里,蚊子无处下口。可怜的脚不是泡得雪白就是在靴子里捂得一点血色也没有。

那时候,地处偏僻水乡,看一场露天电影是多么稀罕。公社有放电影的来,大队(村)上干部习惯都摆学校操场上放。每次喇叭一响,学生的心就飞到窗外,老师也无心上课了,早早地放学。而学生像一支箭飞也似地朝家溜,把好消息告诉家人、熟人,用“奔走相告”来形容是最恰当不过的。我也眼馋,但我克制自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读书,不为心动……

我立业早,成家迟,曾在一首《三十岁生日自题》上写道“:……至今香烟不会抽\ 没有妻子不发愁\\ 身上衣服件件旧\ 皮鞋不擦半点油\ 破被一床书枕头\\ 白天来去自由\ 晚上横竖自由\ 读书教书无所求。”我的“肚子”渐渐地“大”起来,也有人暗暗佩服我说:“肚子大呢(识了一肚子字了)!

“贫下中农”请教仍在继续,有的是考我的,有的把和你“讨教”当成劳动之余的乐趣。在田间劳动,会有几个有点玩意头的“贫下中农”弄个对子给你对对:“此木为柴山山出”,下联自然是“因火生烟夕夕多”;“一条大路通南北”下联定是“两边小店买东西”;“绿水无痕因风皱面,青山不老为雪白头”……这些难不倒我,不是我的功劳,书上有;“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近世进士尽是近视”、“江苏无锡宜兴紫砂壶”我至今也没有对得上来。看来书还没有读到家,只有不停地读书。但书越读越觉得自己才疏学浅。

后来向我“请教”的还是有的,形势逆转很快,渐渐地从加引号的“请教”到不加引号了。有贫下中农来问:扁担拽子的“拽”怎么写;谁家出人情(出礼)写个挂轴“上首”“下首”称呼有讲究;上梁了来请写个对子:上金梁正逢黄道日,树玉柱巧遇紫微星;为贫下中农代写、代读家信。替别人解难,也为自己长脸,一举两得。偏僻的水乡,也没有发达的通讯和网络,知识上的疑难杂症无处“不耻下问”,只有字典、书是我的导师。万一暂时不会的,就说:“我查查字典”,解决问题。读书和查工具书,成了我的习惯,我对付拦路虎就不怕了。我很喜欢这样的歌诀:先生不说话,肚里学问大,有字识不出,就来请教它。革命现代京剧《红灯记》有句台词:“妈,有您这碗酒垫底,我什么样的酒都能对付!”而我有了书(包括工具书)垫底,生么样的字都能对付,并且是“浑身是胆雄赳赳!”

贫下中农的对联,我对答如流。为他们写对联也是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特别是到了过年(春节)前、放了寒假之后,写春联开了笔,我就没有闲的时候了。本村的邻村的贫下中农请我写对联,有的是大众化吉祥语,有的要根据家堂写,有的要求有个性特色的对子,我一一照办,三个不来现编,直到贫下中农满意为止。大年初一到父老乡亲家拜年,顺便看看“欣赏欣赏”我写的春联,是多么快意啊!

我努力地读书,也写书,写各种文体的文章,都能在国家的大刊大报上发表。“xx牌”高中生也能考上师范,后学历教育中,又拿了七八个xx。更重要的是艺高胆大——走作家教师之路,我的课上得不俗,学生有“如坐春风”之快,“春风化雨”之乐。听到父老乡亲夸我,心里甜蜜蜜的,想不到“取鱼模虾手”,也写“急就章”,唤得春风满课堂。

后语

我要感谢“贫下中农”的“非常语文”,把我逼上“书山”。当然,说“书山”有些夸大和自满,只是被逼无奈之下,读了一点杂书而已。听到名师、大家们学术报告、讲座,如江河倒挂,口若悬河,旁征博引,左右逢源,我是又羡慕又汗颜——自己根本就算不上个读书人,觉得知识贫乏得可怜。听到少儿们把《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古诗词倒背如流,我就暗自叹息:在“国学”面前,连蒙童不如!我的那点雕虫小技,也只能“蒙蒙”“贫下中农(老百姓)”,捧上台盘、放到大地方,就寒碜了,说话底气就不足了,生怕遗笑大方,心里慌得很。说句不怕人见笑得话,还有多少书在书架之上束之高阁,我没有来得及去读。我常问自己,什么时候才能满腹经纶啊?“非常语文”逼不住我了,又是什么“语文”来逼我呢?

我喜欢语文人生,希望过有语文阳光的日子,诗意般的栖息在美好的大地上,把书教得更好,把文章写得更好,把人做得更好,为更多的人服务,为此,自觉少上牌桌,多上书桌,少去歌厅,多进书房,彻底享受书山之乐。



郑重声明:资讯 【非常语文——“逼上书山”_高邮晓思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