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东方快车历险记
这一回,勒鲁瓦想直接对苏联外交邮件开刀了。他的愿望无疑是发疯,因为在
世界各国中,苏联的邮件是防范最严的。苏联人为把他们的信件和报告安全送回国
内,设想了一套极其简单然而非常有效的办法。
每天,两名苏联信使乘东方快车离开巴黎。xx的东方快车经过斯特拉斯堡、
斯图加特、慕尼黑和维也纳,驶向巴尔干,直达瓦尔纳和伊斯坦布尔。苏联信使都
是些行家里手,是久经锻炼的身手非凡的特工,能够应付公开的或隐蔽的各种形式
的进攻。
在巴黎东站一上车两名俄国人就把自己锁在房间里,随身带着的公文包活像古
代囚犯脚镣上拖带着的大铁球。他们饿了就吃鸡蛋和三明治。从不离开房间。列车
在沿途各站停靠时,别的苏联人登上这节舒适的车厢,按照规定的暗号敲门。信使
把门打开一会儿,收下信件后,又立即把自己紧锁在里面。
这种收取信件的办法一直实行到布加勒斯特,然后从那儿再把全部信件装上飞
机运往莫斯科。
怎样使这两个护送信件的彪形大汉失去抵抗能力,从而得到他们携带的文件呢
?把他们杀死或者打昏显然是简便的办法。但对勒鲁瓦来说,这种办法是禁止采用
的,因为按照惯例,他们必须{jd1}谨慎从事,{jd1}不能使用暴力,以免造成任何事
件,而且应当尽可能地不要留下丝毫的破坏痕迹。总之,人们要求他们的,确切地
说就是要有耍把戏那样的本领,表演魔术那样的技艺。
渐渐地,一项颇具迷惑力的简单计划在勒鲁瓦的头脑里形成了。首先,要订下
东方快车上与苏联信使紧邻的包房,使他们在整个旅途中跟他们仅有一板之隔。这
样,他们就可以“现场作业”了。然后,趁列车通过巴伐利亚州与奥地利之间一条
长长的遂道时,用一架小型钻孔机在隔板上钻一个小孔。小钻孔机的响声将被火车
的巨大声响所掩没。接着,把一个注射器插进钻好的小孔里,向苏联信使的房间里
喷射xx剂。
一旦两位彪形大汉陷入沉睡之中,他们就可以行动了。打开信使房间的板门,
拉开装满文件的公文包,这对他们来说简直易如反掌。如今,他们已经成为懂得打
开最难开的锁的艺术大师。
勒鲁瓦计算着,从德奥边界到维也纳,火车大约要运行30分钟。在这段路程内
,用缩微法拍摄大部分文件,合上公文包,离开房间并拴好板门,看来时间是足够
的。当苏联人从沉睡中苏醒过来时,他们对自己的昏然入睡可能会感到吃惊,甚至
疑团满腹。但是,他们由于对自己未能自始至终保持警惕感到羞愧,并且害怕受到
处分,因而可能不敢向上级汇报他们的奇怪遭遇。再说,他们带回的信件完整无损
,又何必去……在这种情况下,勒鲁瓦他们就可以继续干下去。“但是,万一时间
不够,不能在现场按既定程序完成窃秘任务,就从车窗把信袋扔到野地里。这时,
奇妙的hd式飞机将介入行动。”勒鲁瓦从不放弃对最坏情况的考虑。因此,沿铁路
线拣取苏联信袋就成了他的飞行员刻苦训练的一个项目。机上作业人员凭几条长长
的钩索,趁飞机下降贴近地面飞行的时候,拾取信袋,但不着陆。在一个电线纵横
、高压铁塔林立的地域,这样做风险很大。
他们在自己的一个秘密机地,把口袋放在两根杆子之间,练习拣包的动作,反
复训练了几百次。届时,他们的飞机将从基地起飞,按照极其xx的时间表,跟随
东方快车。
勒鲁瓦对行动全过程的每一秒钟都进行了研究。为了做到万无一失,他们还在
几种车厢的隔板墙上连续进行钻孔试验。
他们的小钻孔机用起来得心应手,打开一节卧铺车厢内各个房间的板门也没什
么奥秘可言。现在剩下的只有一个问题:需要配制一种相当厉害的xx剂,用以解
除苏联人的反射功能和运动中枢的机能,让他们立即陷入持久的酣睡之中。不仅如
此,他们需要的xx剂还必须具有极强的挥发性,喷射后能立即扩散消失,当他们
的特工人员进入苏联人房间时自己不致受它影响。
他的天才的化验室主任泰斯老头,用一只可怜的猫作试验,在它身上反复试验
,终于为他们试制出一种理想的xx剂。药剂真是“太好了”,勒鲁瓦自己很快就
体验到了这一点。
南上征途,大家十分乐观。因为是首次行动,勒鲁瓦没要飞机跟随他们。他仅
仅组织了一个车上行动小组。他亲自在苏联人隔壁的房间里安顿下来,同时还破例
地带着一位贵客,这就是国外情报和反间谍局的精神病xx莫拉里博士。
长久以来,好心的莫拉里博士希望能亲自目睹第七处的行动,以便直接研究人
被化学制剂制服以后的反应。对他来说,除了学术方面的兴趣以外,还有一种好奇
心。像他这样的科学家无不为“亲临险境一睹为快”的心情所驱使。可是,xx出
乎意外,莫拉里博士首次“观光”,就大吃苦头。
之所以答应莫拉里去现场观光,是因为勒鲁瓦觉得这次战斗不会有危险。平时
,他总是拒绝第七处以外的任何人参加他们的行动。这一回,莫拉里再三要求,局
领导也点了头,他只好让步。他心想:“好吧,就让他去散散心吧!”
东方快车带着隆隆巨响驶进了预定采取行动的隧道。勒鲁瓦钻透隔板,然后接
过助手递过来的注射器,开始喷射xx剂。他们等了一小会儿,为的是让药性发挥
作用并挥发掉。当然,他手下“管子工”的头儿、精力充沛的阿迈尔也参加了这次
“远征”。
下一步打开苏联信使包房的门,就要看他的了!
奇怪!一种难以忍受的麻木感向他们袭来。勒鲁瓦使劲抖动似乎就要僵化的四
肢。莫拉里也神色异常,他看着勒鲁瓦,吃力地说:“怎么搞的?我觉得头重脚轻
!”
阿迈尔也难以支撑,他竭力控制自己不合上眼。
勒鲁瓦跳了起来,大吼一声:“毒气!”
阿迈尔凭着一股超人的劲头,终于打开了车窗。但是,火车还没有驶出遂道,
一股巨大的气流冲进他们的房间,浓烟呛得他们直咳嗽。勒鲁瓦攒足力气打开了房
间的门。他们三人瘫倒在地,头晕脑胀,根本不可能采取预定的行动了。
当勒鲁瓦清醒过来以后,开始怀疑是不是中了苏联人的圈套!
原来,岔子出在那节车厢上,苏联人和勒鲁瓦他们之间的隔板不是一层,而是
双层。各个包房之间的隔板颇为特殊,结构呈“u”形,两层隔板之间是空的。因
此,他们的钻孔机只钻透了他们这边的隔板,没有触及另一层,无形中保护了苏联
人房间。
那一管毒剂,勒鲁瓦并未能把它喷射到隔壁房间,而只是喷进了中间的夹心层
。毒剂挥发极其迅速,很快就充满了夹心层,然后由钻透的小孔向他们这边冒出来
。他们终于明白,这节车厢与他们用作反复模拟行动训练的那些车厢样式不同。可
惜,现在才发现,已经太晚了。
1.4 诡谲的神情
那次险情过后,实验室曾建议为勒鲁瓦制造一架钻杆更长的钻孔机,可以钻透
两层隔板,再配上一个合适的注射器。但是,他没有心思再进行这种不祥的尝试。
“我不能为一时的失败所羁绊,而必须另有作为,从别的方面去下手。”勒鲁
瓦说。但从哪一方面下手呢?苏联人厉害得很,料事如神。不过,在他们的安排中
,总会有空子可钻。勒鲁瓦发现,苏联人的信件并非全部由身强力壮的信使带回,
有一部分是通过邮局寄出的,由巴黎——莫斯科的夜班火车运走。
勒鲁瓦让人绘制了一张列车邮政车厢的平面图。车厢门口是信件分拣室,在旅
途中完成分拣工作。紧挨着分拣室的是邮车主任的小小办公室,他就在那里准备报
告。苏联人的邮包和邮件,堆放在过道尽头的小隔间里。小隔间的门在火车开动后
即被铅封关闭,沿途不再打开,到达目的地以后才将邮包和邮件卸下车。
问题在于:如何悄悄地进入这节严禁一切非邮政人员入内的邮车,并穿越长长
的过道接近邮件室?如何取掉铅封进入那个窄小的隔间,启开封得牢牢的苏联信件
,把内容拍入缩微胶卷,再把信件封好,盖上同样的印章?问题还在于:要按此步
骤处理数百份信件。邮包和邮件,然后从屋里溜出来,小心不要撞上邮政人员,再
把同样的铅封打在封门的钢丝上。{zh1},还应该神不知鬼不觉地离开邮车。
这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诚然,搞到邮政机关使用的钢丝是容易的,制造一把能够钳断一切封门铅条的
特殊老虎钳也不难。但是,火车的颠簸就是一个问题,勒鲁瓦手下的特工人员无法
象在工作间的桌子上干活那样顺手。邮包室在车厢的末端,恰好位于火车的转向架
上面,因此,当特工人员在启封信件而又不能留下痕迹的关键时刻,将会遇到摇晃
、颠簸的麻烦。通过反反复复的练习,勒鲁瓦明白摇晃是无法避免的,应该设法为
实地操作的特工人员提供一块稳定的地方。
勒鲁瓦为每个人配备一个小托盘,用带子固定在他们的特制服装上,就像个随
身携带的小小工作台一样。
勒鲁瓦负责全局,他派阿迈尔负责列车上的具体行动。但是,阿迈尔一想到又
可能失败,就忧心忡忡。他对勒鲁瓦说:“到了现场,万一发现完不成计划呢?”
成功地潜入现场却不下手,那是十足的傻瓜。邮件室有一扇从里面关闭的窗子
,于是,勒鲁瓦对阿迈尔说:“在这种情况下,你就打开窗子,把信件扔出来。如
果火车开得不太快,你们俩随后跳出来!”
阿迈尔看着勒鲁瓦,感到吃惊。但勒鲁瓦不过是重提那个在东方快车上窃秘的
流产计划而已,所不同的是,他要的不是一架普通飞机,而是一架能在夜间追随火
车的直升飞机。
当时,天高气爽,夜色明亮,万里无云。但在决定首次上邮车搞文件的那天晚
上,阵阵暴风雨降临了,天上乌云密布。空中配合行动的负责人通知勒鲁瓦说:“
直升飞机无法出航!”
勒鲁瓦告诉阿迈尔,尽管天公不作美,计划照常进行。他对阿迈尔说:“你别
无选择,必须当场处理完信件!”
几个星期以来,他们观察了邮车工作人员的生活习惯,记下了工作人员来来往
往和吃饭睡觉的时间。他们掌握了什么时间邮车里没人,什么时间邮政人员回来继
续分拣信件。他们对可以从容作业的时间,作了最xx的计算。
勒鲁瓦安排了一些人潜伏在列车上望风,以便随时提供支援。在他们的掩护下
,阿迈尔和另一特工人员按预定时间接近了邮车。这时,邮政人员都去吃饭了,车
厢内空无一人。俩人直奔目标——邮车室。阿迈尔像往常一样,动作迅速,情绪高
涨。俩人没有受到任何干扰就完成了任务。他们封好{zh1}一个邮包,带着装有微型
照相机和全部胶卷的手提公文箱走出了小隔间。
俩人仔细地把门关好,重新接好为保护邮件室而安置的钢丝。他们用钳子压扣
上新的铅封,xx做成原来的样子。阿迈尔把钳子放进衣袋。他们{zh1}检查了一遍
全部铅封,看看是否妥当。然后,他们转过身来准备走开,没想到却与邮车主任撞
了个面对面。他们未曾听见这位主任走回来的声音。
邮车主任惊讶地说:“你们来这儿干什么?你们是什么人?”
他难道发现他们俩人关门作假了吗?阿迈尔亲热地挽住他的胳膊,竭力蒙骗他
:“我们来这里执行一项特殊的巡查任务。有人报告车上失盗,我们正在采取防备
措施。”
“你们瞎说些什么呀?”邮车主任一边说一边挣脱阿迈尔,“据我所知,从未
发生过什么盗窃事件。只要看看铅封就……”被一阵突然的不安所驱使,他猛地推
开两个特工人员,俯身察看小隔间门上的铅封,然后胜利地直起身来说:“来,你
们亲自看看,铅封完好无损嘛!”
“是,是,我们看到了!”阿迈尔答应着,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
就在一分钟以前,阿迈尔伪造了门上的印章和铅封。两位特工人员真侥幸!只
要邮车主任早来几秒钟,就会发现他们俩人正在重新拴门呢!但即使现在,主任也
表现出明显的怀疑,对于这一次未预先通知他的巡查感到惊讶,因为无论如何,主
任在邮车上就像船长在船上一样,是除了上帝以外主宰一切的人物!
阿迈尔平心静气地让邮车主任懂得,把他们来过这里的事声张出去对他没有一
点儿好处:“我们是奉命而来,对这件事你要保守秘密。否则,等你回到巴黎,我
们的头头会找你算账的!”
听见阿迈尔的汇报,勒鲁瓦认为有必要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他们要好好关
照一下那位邮差头头。
巴黎东站派出所所长科隆巴尼与勒鲁瓦的关系很好,好久以来他就想调到奥利
机场去,为此曾找过勒鲁瓦为他走后门。若勒鲁瓦向他提个要求,他是不会拒绝的
。但是,勒鲁瓦认为不好对他说明自己的意图,因此,他决定去找所长的上司、航
空xx和边防xx的局长、勒鲁瓦的老朋友布库瓦朗。
他对老朋友说:“是这样的,我需要借用一下你的东站派出所。得把它让给我
一段时间。”
老朋友迅速而知趣地回答说:“悉听尊命,我并不想知道为什么!”
局长亲自打电话给科隆巴尼:“方便一下,把你的派出所让给老朋友菲维尔用
用!”
当莫斯科开来的列车进入东站的时候,派出所的原班人马已经腾出了他们的办
公室,代替他们充当车站xx的是第七处的人。列车一停稳,阿迈尔就登上邮车车
厢,直接去见邮车主任。
主任一看见阿迈尔。不由倒退了两步:“还要我干什么呀?”
“去车站派出所。我的上司要见见你,好xx一切误会?”
邮车主任显出不高兴的样子,嘟嘟囔囔地说:“我得先办完回来的全部手续呀
!”
阿迈尔说:“那就办吧,我陪你。”
阿迈尔寸步不离地跟着这个“宝贝”,{zh1}把他带到了派出所。他们演了一场
戏,给这位邮差留下了难忘的印像。
阿迈尔带着主任一进门,就有人对阿迈尔大声说:“你好,检查员,今儿你又
带什么来了?”
“没什么。头头要见见这个人!”阿迈尔说。
他敲了一下一扇装有玻璃的门,毕恭毕敬地等待勒鲁瓦响亮的问话:“什么事
?”然后,阿迈尔伸进头来报告:“所长先生,邮车负责人来了!”
勒鲁瓦悠然自得地坐在科隆巴尼所长的扶手椅上接待来客。
邮车主任心理猜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勒鲁瓦对主任说:“我召你立即到这里来,为的是同你谈谈我们在列车上进行
检查的问题。放心吧,我们什么也没有发现,看来你的判断是对的。不过……”说
到这里,勒鲁瓦把身体俯向前面,用一种最知己的口吻说:“不过今后,我们将采
取更加全面的监护措施。请别生气,你在每趟车的旅途中都将受到检查,而且常常
在背着你的情况下进行……”邮差更加惊讶了,始终不明白他们要干什么。他咕咕
哝哝地说:“我对你们有什么用呀?”
这时,勒鲁瓦目光阴沉。声音威严,狠狠地敲打他说:“这与你关系重大!我
要你对这件事守口如瓶,从今以后,你与国防机密连在一起了。只要你稍加透露,
就得承担责任!”
邮差吓疯了,连声说:“不,不,我什么也不说,请相信我,所长先生!”
不过,勒鲁瓦只放心了一半。在以后的几个月里,他派人监视他:跟踪他的行
动,偷听他的谈话,检查他的信件。果然,他言而有信,一次也没有对别人谈起过
他的奇怪遭遇。
科隆巴尼调到了奥利机场,他兴高采烈。然而每次和勒鲁瓦碰面的时候,他总
禁不住用一种诡谲神情盯着勒鲁瓦问道:“亲爱的菲维尔,告诉我,那天你在我的
派出所到底搞了什么名堂?”
每一次,勒鲁瓦都支支吾吾搪塞过去,原因很简单,他不能对他说明真相。
1.5 寻找导弹基地
当时,法国与美国的关系正处于蜜月时期,局长布尔西科要勒鲁瓦大力协助美
国侦查苏联的火箭发射常火箭发射场的问题一直困扰着美国人。苏联人的导弹发射
基地到底隐蔽在什么地方呢?华盛顿当时还没有xx的u—2飞机,也没有可以对整
个苏联领土实行分区监视的间谍卫星。关于俄国核导弹的情况,美国人“一无所知
”。
当时,法国是{wy}与东方通航的西方国家。因此,美国人要求第七处利用法国
飞机飞越苏联国土的机会,把地面状况用摄影机拍摄下来。这就是说,勒鲁瓦必须
把法国的某些民航飞行员变成名符其实的间谍。这是一件相当冒险的事情,因为苏
联人对当场抓获的西方人是毫不客气的。
在作出{zh1}的答复以前,勒鲁瓦希望从技术角度审视一下,看看是否可以冒险
。对于飞越苏联领土的法国快帆式飞机,苏联人划出了十分狭窄的空中走廊,并由
强制性的协定xx标明。法国飞行员无权离开空中走廊,否则就要受到严厉的惩罚
。于是,勒鲁瓦把法国飞机航行的空中走廊平面图交给美国人,并附了下面这个问
题:“需要监测哪些区域?”
为了使工作更有成效,将目标拍得更清晰,勒鲁瓦要求得到美国{zxj}的摄影
器材和法国所没有的特殊彩色胶卷。他拿到摄影机后,立即乘一架飞机亲自进行了
首次检验,从高空拍摄了一系列巴黎大平原的照片。
一开始,就有一个具体问题使勒鲁瓦惊诧不已:他无法在他们局的实验室里冲
洗胶卷,因为美国人没有向他提供冲洗这些感光度极高的胶片的显影剂。根据布尔
西科和中央情报局达成的协议,胶卷拍好后应由首班飞机送住美国,在美国的洗印
间里冲洗。作为交换条件,美国人保证向法国提供一整套完整的底片。
“想一想我国的飞行员将要冒的风险,我觉得美国伙伴们的态度不那么够朋友
。”勒鲁瓦说。他是不喜欢xx受人摆布的。
他有一位联络员,原是法国歼击机上的驾驶员,现在专门生产摄影机。通过他
的介绍,勒鲁瓦结识了柯达照相器材公司的几位可靠的朋友。
他有一个想法,就是瞒着美国人和布尔西科局长,自己设法冲洗出这些特殊的
胶卷。他委托柯达公司最有经验的专家研究这一课题,并交给他们一些用美国胶卷
拍摄的样品,他们答应努力研制合适的显影剂。
勒鲁瓦原指望一开始行动就能拿到这种显影剂,但是几个星期过去了,柯达公
司专家们的研制工作却未取得任何进展,美国胶卷依然无法处理。在此期间,布尔
西科却不断来催他:“怎么样,什么时候开始行动呀!”
勒鲁瓦由于老是回答“尚未准备就绪”,{zh1}局长发火了:“我不信!你脑瓜
里准有别的打算!”
这一回,勒鲁瓦明白支吾搪塞的伎俩不灵了。不管有没有显影剂,他必须开始
行动。通过巴黎-莫斯科航线法航经理的关系,勒鲁瓦找到了一位可以信赖的机长
,并向他交待了任务。
他所要求的事情要冒很大风险:驾驶员必须找到令人信服的借口,在某个时候
偏离空中走廊,飞越美国人指定的目标。然而,人们知道,苏联人对于在他们领土
上乱闯的西方飞机是不讲情面的。他们常常不发警告就进行射击。作为机长,哪怕
是为了爱国去完成一项任务,也决不乐意拿十来个与此无关的乘客的生命去冒险。
可是,机长却说:“只要你认为这一行动对我们的国防至关重要,我就干!”
不过,把摄影机藏在什么地方呢?法国的快帆式飞机每次抵达莫斯科,都要受
到苏联xx的检查。
机长说:“有一个好地方。我们可以把摄影机装在备用电台里面,使人看不出
来,不过,必须为此而拆下一部分设备,这部电台在飞行过程中就无法使用了。”
当勒鲁瓦批准首次执行在苏联上空的特殊任务时,柯达公司的专家们仍然没有
搞成可以冲洗美国胶卷的显影剂。鉴于这是头一次,他要求机长不要过分冒险,不
要离开空中走廊:“这次是演习,只在指定的几个地方拍摄地形就可以了。”
在采取更进一步的行动以前,勒鲁瓦想检验一下机组人员的冷静程度,看一看
空中小姐们的表现。他要求不要让她们了解秘密。
机长说:“那好。每当我们开机拍摄的时候,就找个巧妙的借口让她们留在机
舱后部。”
飞行员们能保守秘密吗?“等他们回来,通过xxx再见分晓吧。”勒鲁瓦自
有安排。
在整个飞行过程中,勒鲁瓦一直坚守在布尔歇机场的一间办公室里,面前挂着
一张空中走廊的地图。在空中谍报专家的帮助下,勒鲁瓦一分钟一分钟地标出飞机
航行的方位。“机上{wy}的一部电台可千万不要出故障,否则就糟了。”勒鲁瓦心
想,“快帆式飞机有两部电台,若都失灵,人家会怎么想呢?西洋镜马上会戳穿。
”
飞机一回到布尔歇机场,早已扮成机场职工的特工人员就在机组人员走下飞机
的同时,马上登上飞机。他们的任务是立即收回摄影机,重新装好备用电台,因为
这架飞机稍等片刻又将载着另一个机组起飞,必须避免让他们发现任何异常的迹象
。
胶片由首班飞往美国的飞机运走。三天以后,华盛顿向他们表示感谢和祝贺,
布尔西科高兴得要跳到天上去。他对着勒鲁瓦高声说:“好极了,美国人非常满意
!”
勒鲁瓦并没有像局长那样兴高采烈。他问局长:“美国人是否发现了有价值的
镜头?”布尔西科说:“我毫无所知,美国人仅仅问我们什么时候再开始干!”
第二天,柯达公司的一位老板带着胜利的神情跑来对勒鲁瓦说:“好了!我们
搞出了神奇的显影剂,这下行了!”
勒鲁瓦立刻跑到航空基地,登机起飞,摇动着摄影机对巴黎周围地区猛拍一气
,随后让柯达公司把胶片冲洗出来。显影结果良好,他嘴角挂着微笑,回来见布尔
西科,对他说:“我随时准备采取第二次行动。”但他对局长隐瞒了他的真实意图
。
勒鲁瓦突然变得如此肯于合作,布尔西科感到十分惊愕。但他什么也没有怀疑
,只像慈父般地对勒鲁瓦说:“你看,你终于想通了,对吧?”
这一次,勒鲁瓦交给机长两架摄影机,并向他下达了新的命令:“别在航道上
定点拍摄了,飞机一接近目标,你就果断越出走廊。你和副驾驶员用两驾机器同时
拍摄。机械师守在驾驶舱门口负责瞭望。”
任务完成得非常顺利。他们一回来,勒鲁瓦就按照规定把两部相同胶片中的一
部给美国人,自己留下了另一部,并送往柯达公司冲洗。原则上说,美国中央情况
局根据以往的协议理应送给他们一套冲好的完整的底片。勒鲁瓦把这次从美国人那
里得到的影片与自己冲洗的影片进行对照放映。
勒鲁瓦发现美国人对影片进行了裁剪,最令人感兴趣的镜头没有了。对此,他
并不十分惊奇,因为他多多少少料到他们是会来这一手。只是到了这个时候,他方
向布尔西科局长公开了他的小小的计谋。局长开始时还有些怀疑:“你真能断定缺
了什么吗?”
“这不难核实,只要把两部片子对照放映一遍就是了!”
放映一遍的时间不长。看完影片后,布尔西科满脸通红,因受到愚弄而愤怒;
他派人把美国同伴找来,向他们展示了两部影片。中央情报局的负责人惊恐不安地
一再道歉,保证下一次决不再扣留情况。
勒鲁瓦寸步不让,主动出击。他指出:“再也不会有下一次了,今后全部胶片
将由我负责在巴黎冲洗。”
美国人有气无力地争辩着:“但这需要一种专门技术,眼下只有我们才有呀!”
勒鲁瓦回答说:“不对,你们可以看到,我们今后有能力自行处理你们的胶卷
。那种显影剂不再是美国所垄断的了。”
美国人竭力要挟,企图使勒鲁瓦屈服:“你们这要承担很大的风险和责任,影
片会弄坏的!”
但是,布尔西科局长顶住了。要么如此,要么散伙!他们要自己冲洗自己拍摄
的东西,然后把结果提供给美国人。这一仗使他们不仅取得了技术上的独立,而且
推动和发展了摄影方面的研究工作。
美国人让步了。他们之所以乐意答应,更主要的是因为从事这一危险而卑鄙的
勾当的不是他们的飞行员,而是法国的飞行员。每次出勤,机长都同意在冒险的道
路上再升一级。有一次,机长佯称无线电罗盘失灵,让飞机偏离规定航线50公里之
远。
这时,苏联的米格飞机出现了,它把法国的快帆式飞机重又撵回空中走廊,并
且迫降了法国的飞机。事态演变成一起严重的外交事件。莫斯科向法国外交部递交
了一份措词激烈的抗议照会,要求惩办驾驶员,宣称如果再发生类似事件,米格飞
机将奉命开火射击。法国航空公司的领导接受了严惩罪犯的命令,吊销了机长的驾
驶执照。面对机长的厄运,第七处甚至无法进行干预,因为披露出他执行那次谍报
任务的高度爱国主义的动机,会造成更大的丑闻。况且,他们的解释不但救不了他
,反而会连累他们在航空公司的所有内线。无论如何,他们的行动属于国防机密,
他们只能默不作声。
尽管遭受了严重打击,其他驾驶员仍然同意继续执行这种危险的使命,{zh1}致
使机上乘客的生命陷入异常危险的境地。
秘密摄影机总共在苏联领空使用了100来次。成绩显著:5个xx新式的导弹基
地,即玛格丽特导弹发射场连同其周围花瓣形的4个发射基地,都被辨认出来,标
记在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战略地图上。
在飞巴黎-莫斯科航线的快帆式飞机上,驾驶员还安装了空气清滤器,可以分
析苏联上空的大气层,发现从核试验基地飘来的散落物。这是一种探测苏联秘密核
试验的方法。每当快帆式飞机一回到巴黎,第七处的特工人员就把空气清滤器加上
铅封、印章,然后立即用美国xx飞机送往设在西德的一个特殊化验室。
在这方面,美国人吸取了上次的教训,没有企图搞鬼,他们把全部结果及时通
报给第七处。
1.6 未尽的使命
勒鲁瓦在谍报活动中继续大显身手。他和他领导的第七处顺利地窃取了苏联图
式喷气发动机的图纸,成功地破坏了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阵线购买军火的活动,有
效地阻止了几内亚等法属殖民地非殖民化的进程,……总之,勒鲁瓦和第七处在法
国国外情报和反间谍局中已处于显赫的位置上,其势力越来越大,触须伸得越来越
长了。
与此同时,法国政治团体对国外情报和反间谍局的干涉越来越大,局内军人和
文职人员的冲突日趋激烈。国外情报和反间谍局已几易其主,第七处被安插了不少
“新人”。勒鲁瓦和第七处已置入危机四伏的境地。当勒鲁瓦正准备去实现一项秘
密计划时,灾难终于降临了。
当时,法国和美国的关系已出现裂痕。戴高乐指责国外情报和反间谍局同美国
的谍报机构勾得太紧。他认为法美情报机构之间的长期合作应该到此结束。在国外
情报和反间谍局内部,勒鲁瓦被怀疑为亲美分子,由于他的出色表现,许多人已把
他视为肉中刺目中叮他的上司就是这样考虑的:“既然他那样顶事,不正好可以让
他去执行针对美国人的任务吗?”
应当承认,当研究室主任博蒙让他接受这项任务时,勒鲁瓦的心情是很矛盾的
:“难道我应该对那些在战争后期曾和我并肩作战的人、对曾帮助我去执行解放使
命的xx搞间谍活动吗?”
明知这是一杯苦酒,他却不得不喝下去,因为这是他的职责。他必须服从法国
政府,而不能有别的什么考虑。
“任务是这样的,”博蒙对他说,“我们要对法兰克福附近的美国军营采取一
项重大行动。我们本来可以让那些由我们常驻法兰克福的情报人员控制的德国间谍
来干,但事情一旦败露,这种作法会在外交上招致极其严重的麻烦。于是我就想到
了你,因为我们必须做到万无一失……”通常,在采取这类重大行动前,局长本来
都要召开一个小范围的会议进行讨论研究,有关处还要在会上发表意见,提出建议
。
可是,这次行动却只在博蒙和他之间进行讨论,这是前所未有的。
开始时,博蒙没有向他明确说明任务的性质。“这只是为了谨慎起见呢?还是
想要考验我,看我是否会立即把计划透露给美国人呢?”勒鲁瓦疑惑着。
不管怎么说,从1965年4月起,博蒙开始象挤牙膏似的一点一点地告诉勒鲁瓦
某些有关情况:军营的规模、营房的位置、驻扎在那里的xx人数、军营的保护措
施和警戒系统等。
这个军营是美国在西德的主要军事基地之一。所有入口处都有宪兵把守,因此
只能从别处潜入,也就是说,只能从军营四周的栅栏或铁丝网的某处钻进去。幸好
在4米高的围墙上并没有电网。
他们研究了类似的栅栏和铁丝网,并做了试验,从而找到了理想的解决办法:
在栅栏上开一个对角线的口子,这比打开一个垂直的口子难以察觉。夜间,可以在
尽可能远离哨兵和探照灯的地方剪出一个三角形的口子。白天,用肉眼是发现不了
这个切口的。待到采取行动的时候,只需轻轻推动栅栏,就可以开出一个入口。
“但我必须了解要弄出来的那件东西的体积和重量。以便研究用什么车子来运
。”勒鲁瓦对博蒙说。博蒙的态度依然那样神密,他指了指办公室的一个卡片箱
说道:“差不多就那么大,估计有50公斤。”
“他根本不提那件东西究竟是什么。他的葫芦里到底卖的是xxx呢?”勒鲁
瓦心里纳闷。
他曾设想骑自行车潜入军营,因为自行车是不会发出响声、也不易被发觉的运
输工具。但是,用自行车来运送这么重的东西是不可能的。用小汽车吧。这在一个
设有巡逻哨的军营里肯定是太显眼了。他们很快就会被发现并受到追踪。
勒鲁瓦立刻想到一个好办法:“用摩托车。”这个问题一下子就解决了。当他
对一位当建筑师的朋友说他想去兜兜风时,他很痛快地把他那辆漂亮的]bmw牌摩
托车借给了他。
在他的班子中,只有一个人能胜任用摩托车运输的任务,这就是雷蒙·阿迈尔
。他不但是一个溜门撬锁的能手,而且摩托车骑得很漂亮。当勒鲁瓦{dy}次见到他
的时候,他正象新约中一名骑在冒火的铁马上的骑士那样,架着他那辆屁股后直放
炮的摩托车全速飞驰着。
他的这个老伙伴办事极为能干,所以外交部把他从第七处“借”走了。几年来
,阿迈尔率领着他的安全小组走遍法国驻外使馆。这位超级“管子工”熟谙xx、
窃听、偷开保险柜和外交邮袋的技术,因为他一切都亲自干过。没有任何人能象阿
迈尔那样出色地保护法国大使馆不受间谍的侵犯。
勒鲁瓦对博蒙说:“为了很好地完成你交给我的任务,我得把阿迈尔调回来。”
“没问题,”他回答说,“他将回到你的身边。”
就这样,阿迈尔和勒鲁瓦再次合作,共同执行他们干这行以来所承担的最富有
冒险性的使命。
博蒙终于透露了某些实情。这才勒鲁瓦明白究竟要他们从法兰克福搞回什么东
西。
布置在德国的美国导弹并没有装上弹头,因为人们始终担心由于某些人鲁莽从
事,或由于发生偶然事故,或由于某位极右派将军一时头脑发热对苏联人采取挑衅
行动而酿成一场灾难。不过,只要华盛顿一发出警报,就可以给导弹装上弹头。法
国政府对美国人的弹头非常感兴趣,同时他们还怀疑;美国人的弹头是核弹头吗?
因此,勒鲁瓦的任务是搞到一个美国人的弹头。
在通常情况下,这些弹头都被锁在法兰克福基地中心的一座营房底层的一些非
常坚固的仓库里。因此,从栅栏的缺口进去后,首先必须穿过到处是美国军人、警
卫以及吉普车日夜川流不息的营地。抵达仓库后,就要打开用秘码锁锁着的大门,
然后进去撬开保险柜,偷出一个弹头。{zh1},再把仓库的门重新锁好,带着弹头向
栅栏的缺口冲去。
“你看,”勒鲁瓦对阿迈尔说,“我在摩托车尾部给你安了一个特别的装置,
可以承受70公斤,这就绰绰有余了。还装了一个扣钩,可以自动钩住放在车上的东
西。不过,你还得防止这玩意儿翻落下来,谁知道到时会发生什么情况!”
“给多少时间跑完这段倒霉的路?”阿迈尔没好气地问。
“3分钟”
“胡扯!”
“很遗憾,这是我精密计算的结果。”勒鲁瓦心平气和地回答说。他还打算安
排一个小分队去掩护他。在阿迈尔到达现场前,小分队就得站在那里等候。他们负
责保护阿迈尔,必要时还要制服美国的哨兵。小分队由一些英语和德语讲得非常流
利的小伙子组成。他们穿上军装后会被误认为美国兵。
勒鲁瓦甚至在巴黎附近的奥利机场找到了一个旧军营,与法兰克福的美国军营
一模一样。这是戴高乐宣布退出北大西洋公约之后,美国撤离法国时留下来的。白
天,有些航空公司在这个军营里办公。但到了晚上,他们就用自己的钥匙开门进去
,一遍又一遍地演习他们将在德国采取的行动。
在{dy}次演习中,阿迈尔花了10分钟。他确实已是够敏捷的了。
从那一次起,他们每天晚上都要进行几个小时的演习,1秒1秒地缩短行动时间
。他们还努力压低摩托车发动机的声音。勒鲁瓦在每幢房子里都安排了人,让他们
用秒表计算阿迈尔经过的时间,并将摩托车发动机发动以及加速和减速时的噪音分
贝记录下来。
他们尽量地压低摩托车的声音,以免引起美国人的警觉。每次试验后,勒鲁瓦
和阿迈尔总是象准备参加大奖赛的摩托车运动员那样,对取得的进步进行仔细的研
究。
与此同时,其它各组的成员也紧张训练,以便更好地协调行动。勒鲁瓦决定在
美国军营内不使用步话机联络,因为步话机易受干扰,而且很可能被人发觉。他们
将使用他们实验室发明的袖珍轻微发声器。因此他们制定了一套xx的秘码在关键
时刻使用。
此外,为了实施这项极为危险的行动,勒鲁瓦只挑选一些布列塔尼人作助手,
他感到自己仿佛又重新组织起了他曾领导过的抵抗运动。他这样做首先因为他们是
老相识,是生死之交。而且还因为在情况严重时,他们之间可以用方言交谈,而窥
视他们的人{jd1}听不懂他们的话。
每天晚上,阿迈尔都比前{yt}缩短了行动时间.从而赢得了珍贵的几秒钟。急
不可待的博蒙每天都打电话在:“到什么程度了?6分钟!好,不过还要缩短!”
他们已把行动时间缩短为5分钟。这就是说,再经过几星期艰苦努力,他们就
可以进行冒险了。
但是,就在这个时候,任务却一下子被取消了。博蒙甚至没有设法去挽救他曾
执意要执行的这个计划,阿迈尔则又回到外交部去了。不仅去法兰克福的使命被取
消,而且连第七处也自身难保。
本·巴尔卡事件爆发了!
1965年10月29日中午,摩洛哥反对派{lx}、人民力量全国联盟书记处书记本·
巴尔卡在巴黎圣日尔曼林荫大道上被秘密绑架,在这个世界上神秘地消失了。他的
死至今一直是个谜。
本·巴尔卡在他领导的反政府运动失败以后被迫流亡国外,长期住在巴黎,从
事国际政治活动。本·巴尔卡在法国受到戴高乐政府的保护,但他一到巴黎,就成
了法国谍报机关的工作对象。
勒鲁瓦的一位手下涉嫌与这起绑架有牵连。当勒鲁瓦和阿迈尔正紧张地准备法
兰克福的计划时,这位自命不凡、野心勃勃的家伙曾闪烁其词地向勒鲁瓦透露过一
点消息。为此,勒鲁瓦曾用书面报告向他的上司反映过两次,但这批官僚们竟未引
起丝毫反应。
这起绑架事件震撼法国朝野,受到舆论的猛烈抨击,造成很坏的国际影响,使
法国政府陷入十分难堪的境地。法国政府准备大开杀戳,严惩造事者,勒鲁瓦首当
其冲地成了替罪羊。他们开始对勒鲁瓦进行严密的监视,但考虑到他在第七处中的
威望以及由此可能造成的一些非常的行动,{zh1}把他投进了拉桑泰监狱,严格地监
禁起来。
他们不是指控他犯了罪、参与了绑架本·巴尔卡的活动,而是指控他虽然掌握
了情报却没有及时向有关当局报告。他们声称,如果不是这样,这起事件本来是可
以阻止的。
对此,勒鲁瓦据理反驳。但司法机关却以涉及国家机密为由不让他的律师对他
上交的两份报告取证,也不让第七处的人出庭。
勒鲁瓦在拉桑泰监狱被囚禁了117天,经过一系列马拉松式的审理之后,{zh1}
被陪审团宣判无罪释放。就在勒鲁瓦受审的同时,他所经营的第七处也被彻底瓦解
,他要求重返法国国外情报和反间谍局工作是不可能的了。“这是一次事故,更是
一次阴谋。
不仅我被搞掉,而且我所经营的第七处也被瓦解,或许这才是他们的真正的目
的。”勒鲁瓦气愤地说。毫无疑问,勒鲁瓦成了这场灾难的牺牲品。
在勒鲁瓦被宣布无罪释放两天后,他买了一张去地中海海滨的城市科达尔祖尔
的飞机票,他手下的一位工作人员把自己在那里的一幢别墅让给了他。他决定远离
总部。远离巴黎,忘掉一切,开始一种新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