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称,大多数中国油轮都要通过马六甲海峡向中国运送石油。去年12月份,中国派出了一支由052B和052C防空驱逐舰和一艘补给船组成的小型舰队参加打击索马里海盗的行动。今年4月,又派出一艘全新的054A护卫舰执行轮换任务。而这仅仅是中国海军部署的一个小小开端,中国正在缅甸、孟加拉国和巴基斯坦兴建港口设施,以便于军舰停靠。
3月,中国和巴基斯坦曾举行过一次为期10天的海军演习。巴基斯坦和伊朗都是上海合作组织(SCO )的“观察员”,如果巴基斯坦和伊朗成为正式成员,那么它们就可以增加同中国进行的双边或是多边军事演习。
文章称,中国海军不仅会加强在印度洋的存在,在未来十年中还会走得更远。俄罗斯的技术将影响到中国的航母设计。中国专家在接受电视采访时表示,中国新航母与“瓦良格”号类似,采取滑橇起飞模式。但是也有可能采取{dywe}的设计,装备6部弹射器。新航母或许将在大连停泊“瓦良格”号航母的地方建造,或是在上海长兴岛扩建的船坞中建造。
文章称,中国正在研发航母舰载机。候选机型包括:俄罗斯的Su-33舰载机的改进型、中国沈飞的J-11改进型、沈飞全新的J-13(比Su-33略小,采用隐身设计)、成飞集团的J-10舰载型号。此外,洪都集团的L-15双引擎教练机有望成为舰载教练机。还有来源指出,早在2005年中国就研发出了一款舰载预警机(AWACS)。中国的航母也将装备无人战斗机。
文章称,在未来十年中,中国海军的两栖战能力也将大为提升。2006年晚些时候,中国{dy}艘2万吨级071型船坞登陆舰(LPD)下水,该舰采用井式甲板设计,可容纳气垫登陆船进行超视距装备投送。中国还将建造与071型船坞登陆舰大小类似的081型登陆舰,081型登陆舰是采用直通甲板的两栖攻击舰(LHD)。有人建议中国应该建造6艘081型两栖攻击舰和3艘071型船坞登陆舰,这样就可以一次投送数千人的xx和提供支援的装甲车辆。此外,中国海军陆战队和陆军已经开始装备新式高速两栖装甲突击战车,这种战车采用喷水推进装置和水面滑行设备来获得较高的速度。
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在发展大型运输机和机械化xx,以提升投送能力。中国同俄罗斯探讨购进32架到34架伊尔-76运输机的同时,还在进行自己的大飞机研发计划,据称这一项目将参照安-70运输机的设计,并得到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帮助。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空降兵也得到了加强,在俄罗斯拒绝向中国出售BMD空降战车之后,中国于2005年展示了本国研制的空降战车。在2006年,中国还披露了一款新式的8 X 8轮式装甲车,这种装甲车的步兵战车版本被称为“VN-1”,曾在2月的阿布扎比防务展上首次公开亮相。VN-1战车将逐步取代6 X 6轮式装甲车。
文章称,如果国防预算继续增加,到202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有能力部署适度的远洋海军舰队和空中机动机械化xx。当然中国无法完成大规模军事部署,因为中国仍旧缺乏美国那样的基地设施。此外中国提升远程投送能力还将面临政治压力,美国和其盟国也会增加国防开支以防范中国。
近日,俄罗斯技术副博士瓦谢斯拉夫·瓦罗金专门在俄《独立报》上撰文,对中国第五代战斗机J-XX的研制工作进行了分析,并对J-XX计划的服役时间进行了推测:
在大家还没来得及熟悉J-11的称谓(在中国对苏-27 的叫法)的时候,据情报部门反映在中国已经有J-12 、J-13 甚至J-14的代号出现。但是马上我们发现这不是指真正的飞机,而只是中国飞机研制计划,而且不是代表七八十年代的那种旧型号,而是中国五代战机。综合一切材料,可以判断出中国五代战机从八十年代末就开始着手研发,九十年代初得以迅猛发展。从那时起的英文媒体,包括专注于中国军事动向的香港电子刊物都暗示中国在进行J-XX飞机计划,该计划属于5代机计划。
要强调的是,中国设计者并不公开承认自己的工作,有时候发布的消息还会把读者搞昏了。究其原因,中国人自有己特殊的排次顺序,他们将5代机归入到4代机范围。让情况更加混乱的还有按照歼击机计划出现的J-XX在公开媒体报道都说是4代机的继续(按照国际惯用战斗机划代)。在不久刚刚投入使用的J-10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双发改进型号也增加了这种混乱。
真正的混乱是来自那些项目编号——J-12,J-13以及后来的J-14,它们隶属于不同的设计者(主要的设计者基本是来自沈阳和成都航空制造公司的601、611研究院)。其实,这些番号不仅是按照飞机制造项目排列,而且也是考虑到中国5代机制造项目的特殊要求,按照规则型号排列。
总之,J-XX的制造与传统的战机制造定义有的冲突。与作者讨论过该问题的中国专家特别强调说,2005年例行完成的飞机研制是一回事,而现实中到底选择哪个方案具体执行又是另一回事。他说:“虽然歼击机的最终方案已经有了,但是对它的最终要求还未确定。”确实是这样,在所有中国媒体公开的关于J-XX歼击机的资料中,已出现了各种工艺模型照片,这些模型照片是根据最可能采用的方案加工而成的。而最终方案的选择和对J-XX战术技术要求的确定要到2010年才能揭晓,投入使用也只能到2015年了。
就目前得到的消息,可以推测J-XX是采用所谓的新航空技术——螺旋式开发方法。类似开发方法是美国军事部门在90年代初进行军事工艺制造技术改革后取得的成果。曾使用这种开发方法的有美国正在进行研制的无人驾驶飞机——UCAV(多机协同路径规划和航迹产生算法研究), UCAV-N(海军无人作战飞行器), J-UCAS(联合无人空战系统)等项目,F-22猛禽也包括其中。
中国人目前进行的都是别人从来都没有干过的事:螺旋式开发的每一个步骤都是按照制造真正的战机工艺来进行,而不是在建造试验品。因此,中国人完成研制也就需要5年,而不是美国人的10年。(梁旭译)
小资料
螺旋式开发方法:针对未来航空电子系统面临的挑战和航空电子系统设计的特点,提出了基于原型仿真的航空电子系统螺旋式开发方法,克服了瀑布式系统开发方法在航空电子系统开发中的缺陷。该方法强调概念和需求的验证,克服因系统设计早期发生错误而引起系统研制后期更大的更改;强调图形化设计和原型仿真,克服错误的需求理解,导致错误设计;强调系统建模,一方面可以在模型上进行各种验证和试验工作,另一方面可以重复迭代和重复利用。
争霸明日天空:中国未来隐形战机研制已经起步
解放军迎接下一波空权时代挑战
编者按:在密切关注中国未来发展航空母舰的同时,西方军事媒体也开始聚焦中国下一代战斗机的研发项目。2006年,以《简氏防务周刊》为代表的一批国外军事媒体相继报道了中国正在研制新一代战斗机的消息。为满足广大关心中国国防现代化的读者的要求,本刊特综述了国外媒体对中国下一代战斗机的{zx1}报道。本刊刊发此文并非同意其观点,亦非证实其报道内容,仅供有兴趣的读者参考。
口编辑部综述
☆中国第四代战斗机项目一一J—XX
2006年,英国xx军事媒体《简氏防务周刊》报道:中国最主要的两家战斗机制造商——沈阳飞机工业公司(SAC)和成都飞机工业公司(CAC)正在为中国空军研制第四代战斗机。中国的第四代战斗机有望在2015年左右进入现役。新战机的发动机和武器子系统的研制工作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概念验证机模型显示该机同美国洛克希德一马丁公司研制的F一22A隐形战斗机有某些相似之处,比如内置的武器弹舱。该项目目前还处在概念验证阶段,这有些类似于美国先进战术战斗机(ATF)项目(该项目催生了F一22A战斗机)在上个世纪80年代所处的研制阶段。《简氏防务周TIJ))总编克雷格·霍伊尔在接受法国xx科技杂志《新发现》采访时说,中国的下一代战机具备出色的隐身能力,根据Ⅸ简氏防务周刊》通过自己的渠道获得的模型照片来判断,它的雷达隐身能力与美国隐身战机十分接近。而且它还采用了吸波涂料来加强这一效果。
《简氏防务周刊》的报道声称,目前,沈飞正全神贯注于一个F一22A级别的隐身战斗机项目——J—12战斗机项目的研制;成飞则在J-10的基础上研制一种双发隐身战斗机——J—13。
《简氏防务周刊》声称,大约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航空工业开始进行第四代战斗机的预研工作。1998年,美国海军情报署(ONI)的报告声称,沈阳飞机公司正在研制一种先进的F一22A级别(F/A一22一claSS)的双发隐形战斗机,项目名称为J-12。2003年底,一张在互联网上流传甚广的战斗机风洞模型可能与J-12项目有密切关系。更多关于这种战斗机的资料逐渐浮出水面,这种战机将安装进口的武器系统以及主动相控阵雷达。
《简式》报道还说,在成功研制J-10战斗机后,成都飞机公司及其下属611飞机研究所已将精力转向J-10的双发放大版,据报道,该项目被命名为J-13,它将与沈阳飞机公司的J-12项目竞争中国空军第四代战斗机的采购合同。据报道,J-13可能采用带推力矢量喷嘴的俄罗斯AL-41涡扇发动机作为动力系统,因此可能具备超音速巡航能力,{zd0}起飞重量可能超过20吨。基于以上情况,J-13应该是一型高性能重型制空战斗机,其性能在欧洲“台风”战斗机和法国“阵风”战斗机之上,但恐怕还无法与F一22A猛禽相提并论。
加拿大《汉和防务评论》2006年3月号也刊登文章称,中国下一代战斗机已经曝光,这表示中国第四代战机的项目已经开始立项研究了。文章称,最近网络上出现了所谓的中国空军J-14(歼一14)第四代战斗机图像,当然仅仅从外观上就可以知道其“奇怪”的特征。《汉和防务评论》曾经报道过,由近年来珠海航空展展出的中航{dy}集团录像可以看出,中国已经启动了第四代隐形战斗机的研制计划。至少两种不同气动外形的模型正在进行测试。有消息来源也强调目前在沈阳进行着下一代重型歼击机的初步研究。汉和分析认为,研制似乎依然停留在风洞试验阶段,是否已经制作了全尺寸模型有待观察。而在成都,既然J-10A的开发已经完成,在其基础上设计全新的单发隐形战斗机或者改良J-10的计划当然是存在的。
☆气动外形
《简氏防务周刊》认为,中国第四代战斗机将是一种全新的高性能、多用途、全天候的空优战机。飞机以重型、低成本为主导思想,以高性能、高生存力、高作战效能为设计目标,要求飞机有大推重比,非加力超音速巡航具有中国特色的隐身性能具有很高的敏捷性和失速机动性。在气动外形上,《简氏防务周刊》重点报道了成飞的所谓J-13项目,他们认为J一13项目的气动布局基本上是J-10和俄罗斯米格设计局MFI(I。44)验证机的混合体。沿用了J-10的xxx鸭式布局,其他外形特征则与米格I。44相似。J-13在总体设计理念上没有沈飞的J一12那么激进,运用了较多的成熟技术,基本上属于J-10的改良升级型,因此它反而更可能赢得空军的青睐。
德国《军事技术》杂志对此也持类似观点,该杂志还通过对因特网上流传的想象图对中国下一代战斗机(他们称之为歼一14)的气动外形进行了详尽分析歼-14将安装电传飞行控制系统为飞机提供自动稳定控制。通过大量的试验和在服役型号中的应用,中国人应该在这一领域具有成熟的和足够的经验。从鸭式布局和机腹的进气口可以看出,这种飞机的总体设计明显地源于成飞在J-10开发中获得的经验。并大量使用了源于米格I。44演示机的技术,尽管如此,还不能确定俄罗斯和中国两国政府是否明确同意了资料和技术数据转让,以及由俄罗斯米格飞机制造集团和俄罗斯科研中心提供咨询服务用以开发这种新型中国战斗机。
外刊作者推测说,歼-14的平面轮廓非常类似于米格I。44,即采用中部位置的机翼和外倾的双垂直尾翼的鸭式布局,机翼下安装了双腹鳍,也像J-10那样朝外倾斜,虽然在这张照片中看不到,但是风洞模型显示,尾锥从机翼伸出有助于支撑垂直尾翼和腹鳍,这也是米格I。44的布局特点。尾锥末端可能安装有带整流罩的电子战天线和1个后视雷达,与几年前苏一37上试验安装的类似。在米格I。44中,机身与发动机舱和尾锥之间的机翼部分向后延伸出了机翼后缘,增加了2个可动控制面,和所有可控翼面一起,提供飞机的纵向控制。现在还不能判断是否有采用这种方案的可能性,或者是否会在歼一14中保留这种布局。
虽然歼一14整个的气动布局步了米格1。44的后尘,但是为显著地减少雷达反射面积,歼-14的翼身融合非常明显,与原始的俄罗斯设计xx不同,此外朝后方隆起的发动机“舱”和机翼根部融合在一起,与诺思罗普的YF-23有一些令人惊异的相似之处,前机身逐渐合并进了与分开的发动机舱凸起部分融合在一起的前翼中,同时保留了一些“经典”的苏一27前机身的特征,整个前机身呈流线形,几乎和苏一32xx一样,广泛应用了覆盖起落架舱和导弹舱的锯齿状舱门。
《军事技术》认为,目前,可以确定,采用鸭式布局很难理想化地减少雷达反射信号,因此,把歼-14设想为一种“隐身性能优化”的战斗机,而不是xx遵循隐身设计的像F-22A或不在同一等级的F一35这样的隐身战斗机似乎更为合适。
☆推力矢量发动机
动力系统的性能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型战机的最终战斗力,因此,国外媒体非常关注中国下一代战斗机将采用何种动力系统,并给出了自己的推测。德国《军事技术》杂志称:中国下一代战机所需要的发动机其推力至少要达到13-14吨,而日前,中国尚不能自行研制生产这一级别的航空发动机,因此,中国下一代战斗机将会采用俄罗斯提供的动力系统。具体型号可能是AL-31/41系列中的某一种。也有可能是AL-31的改进型。
而加拿大《汉和防务评论》得出了和德国《军事技术》杂志差不多的结论。《汉和防务评论》认为,为研制下一代战斗机,中国依然存在两个重大难题需要攻关,首先是发动机,其次是雷达。美国的17—22A使用两台WP—F119-PWl00涡轮风扇发动机,单台后燃加力推力156千牛/15907kgf。而F一22A的空重只有14。062吨,良好的推力重量比使F一22在高空的超音速巡航速度可以达到1。82马赫。再看俄罗斯方面,为配合第五代(两方称第四代)隐形战斗机的研制,俄新一代发动机的研制已经展开。下一阶段的改造工作是把AL一3117的加力推力提高到14500公斤,并且安装新的数字式自动飞行控制系统,同时把这一系统整合剑飞机控制系统内。更新一代的AL一4117涡扇发动机,单台{zd0}推力196千牛,装有推力矢量喷口,涡轮前温度比中国空军使用的AL一3117高出250度,达1700度。AL一41F推力矢量发动机在超音速时的不开加力推力增大了{bfb},加力推力增大了50%,零部件减少了40%,可靠性、维修性和后勤保障性比AL-31FU提高了80%。AL一411"发动机的推力矢量可以为飞机提供俯仰控制,在战斗机进行滚转动作时,矢量喷管可以反向运动,提供反向推力。该系统与速度及攻角无关,可以单独操作。在低速和高攻角时,水平尾翼的控制效率会降低,矢量推力仍能大幅度增加飞机的俯仰控制。AL一4117发动机有助于增加作战半径、缩短前往目标空域的时间,也可以减少自身在敌人火力圈暴露的时间,有利于自身的安全。
对于中国而言,研发下一代具备超音速巡航能力的大功率发动机依然存在重大的技术障碍。具体表现在迄今为止,就是第二三代发动机尚未处于实战运用的阶段。因此,要即刻把WS一10A改良到15000公斤以上加力推力的水平,尚需时间,关键是性能必须稳定、可靠。正因如此,J-10A依然使用AL一31FN,2005年11月开始交付新一批AL一31FN,而WS一10A的服役可能还需要若干年。因此,《汉和防务评论》推测,中国的第四代战斗机所需要的发动机,尤其在试验阶段,可能还是需要与俄罗斯合作,甚至进口AL一31FN之后的改进型。
☆有源相控阵雷达
《简氏防务周刊》声称,中国的下一代战斗机将肯定采用有源相控阵雷达。雷达工作在x波段,天线装于机翼根部前缘三角区。该雷达具有对空、对地、对海不同的工作模式并具有地形跟随/回避能力。{zd0}工作距离180—240公里,并具有多目标跟踪和引导攻击能力,在空空工作模式下能同时跟踪24个目标,同时攻击其中的8个。
《汉和防务评论》的报道在《简防》观点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深入的分析。《汉和防务评论》认为,下一代隐形战斗机的雷达系统都进入了有源相控阵雷达的时代。譬如,F一22A安装的AN/APG77多功能雷达号称对1平方米的空中目标具有200公里以上的搜索距离,在{zx1}一次模拟空战中,一架F一22A击落了5架F一15C而后者几乎没有发现F一22A的位置。
《汉和防务评论》称,他们了解的情况是,中国的战斗机机载有源相控阵雷达的研制工作刚刚立项。而且在无源机载相控阵雷达方面的研发还正在寻求与俄罗斯的合作。不过,俄罗斯方面认为,中国在机载机械式扫描雷达领域的进步非常快速,已经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因此,用于第四代战斗机的有源相控阵雷达研制,在已经积累了丰富经验的基础上,如果得到俄罗斯的技术支持,再用10年的时间,将会有重大收获。
此外,《汉和防务评论》认为,考虑到自行研制需要较长的周期,而且技术稳定性尚无法确定。中国也有可能直接采用俄罗斯研制的有源相控阵雷达。俄稳相加速器无线电研究院股份公司的“甲虫”有源机载相控阵雷达的若干技术也已经成熟。{zx1}型号的“甲虫”雷达对战斗机目标的前半球上视搜索距离也达到了200公里,扫描角度正负70度。可以边跟踪边扫描30个空中目标,并引导攻击其中的8个。
☆与俄罗斯联合研制
《简氏防务周刊》认为,这两个项目都有俄罗斯厂商参与,俄罗斯的科技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
俄罗斯苏霍伊生产设计联合体与沈飞之间有着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沈飞目前正以许可证生产方式生产苏-27SK战斗机(中国命名为J-11)。据报道,苏霍伊目前正与沈飞合作进行下一代战斗机的技术和子系统研制工作。尽管俄罗斯迄今为止没有研制过隐身战斗机,但J-12项目仍然在两个方面可以从与俄罗斯的技术合作中受益推力矢量发动机和隐身设计。中国还可以与俄罗斯、以色列和欧洲的厂商合作开发能用于第四代战斗机的航电和武器子系统。
而俄罗斯米格生产设计联合体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就向成飞派出了专家小组,与成飞设计小组合作研制以J-10为基础的下一代战斗机。随着中国同俄罗斯在航空领域合作的不断深入,以及许可证生产大量的俄式飞机,我们有理由相信J—XX将采用如果不是很多至少会采用一些俄罗斯的技术和设计。中国已经被邀请共同研制生产俄罗斯的第五代战机——LFI。俄罗斯竭力鼓动中国和印度加入这一计划,但还没有得到肯定的答复。
《汉和情报评论》和德国《军事技术》杂志的观点也与《简防》类似,即,中国在自行研制第四代战斗机,但是很多至关重要的子系统——发动机、雷达、航电设备、武器系统——都有俄罗斯的参与,要么直接购买成品,要么引进俄罗斯技术,或者与俄罗斯联合研制。
☆结语
《简氏防务周刊》认为,中国的下一代战机具备一定的第四代战机特征,譬如雷达隐身,超音速巡航等,在综合性能上要高于欧洲的“台风”战斗机,但是与美国空军刚刚服役的F一22A“猛禽”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而且考虑到中国此前自行研制战斗机的历史较短以及中国航空工业的技术水平,类似J-12这样的先进战斗机项曰对中国航空工业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J-12项目要成功意味着在航空工业各个技术领域的突飞猛进,包括材料科技、高性能发动机、飞行控制软件、航电设备以及{zxj}的隐身技术。而且这样一个规模的项目还涉及到天文数字的资金投入以及在项目集成和生产管理方面的丰富经验。虽然中国有可能从商用航空市场上获得许多可用于军事用途的技术和现货产品,中国也明确的向其传统的武器供应者——俄罗斯和以色列——寻求技术帮助。但是,问题在于,这两个国家也没有研制出第四代(俄罗斯的分代标准是第五代)战斗机。
已投稿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