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敖说,读书有四种,分别是海绵型,沙漏型,滤嘴型,大宝石型。

至于世人怎么看读书这件事,真的是各有己见。目的的差异,喜好的差异,性格的差异,选材的差异,或是说时间不同,环境不同,心境不同。这种种不同把所有的阅读者划分开来,世界上恐怕没有两个相同的阅读者,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情境下也会变身为另一个阅读者。

小时候听人说读书要细致要思考,然后才能从中有所提炼,以为己用。当时乍一看,蛮有道理,视为读书章法,每每看书就提醒自己不要忘记读书的章法。到后来反观这段话,觉得说得甚为狭隘。读书本来就未必要用功利的眼光来看待它,更不必去计较花了几个时辰读了这几行字是否合算,如果每次读书,都要精打细算,那读书可就成了一件苦差事了,而且也俗气了。况且在这种逻辑下,闲书自然是读不得了,课外书也还是不要读的好,{zh1}的结论就是还是读课本好了。不禁让我想起了韩寒笔下林雨翔家父为儿子精挑细选可读之书的情景,百般无奈也只好付之一笑。

还有一种对读书宽容一点的态度,说的是读书是在修身养性,就像书中说的“满腹诗书气自华”。因此不必非抱有攫取知识的动机,读读就好。这种态度固然还好,但却误导了大批的读书者。让好多读书者以为自己读了些书就高雅尊贵、气宇不凡了,恨不得冠之以超凡脱俗的名号。事实上两者之间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古时为官者多数都是考取功名的读书人,有些人是贪婪狡黠,有些人是柔弱有余而血气不足,有些人索性木讷迟缓不谙世事。可见读书提升人的气质虽不无道理,却也绝非必然。

这两种读书理论虽然在大肆宣扬读书的好处,看上去是在摇旗呐喊鼓动人们加入读书大军,但我看实则是起了反作用。本来读书也就是件很随意的事情,和吃晚饭后看一下新闻联播,完成工作后听听音乐无意,经这么一吹捧,反而正式得与大众产生了距离,似乎非得端正态度,才能阅览一二不可。其实在我看来,读书不过是一种日常活动,就和吃饭,打波,抽机一样,平凡无奇。

读书其实可以很单纯,或者喜欢看看杂志各色各样的版式,或是看看美轮美奂的公仔图,亦或看看自己感兴趣的文章,只要找到感兴趣的地方,都可以花上三五分钟,品读一番。在信息爆炸的今天,要想阅览全部的信息自然已成妄想,也毫不实际。有时候,书中一些精美的文字叫人赏心悦目,一些小小的广告创意也让人颇为惊喜,一些独到的见解更是精辟绝妙。这样的一种读书方式,虽不能使读到的每一个文字都有益,但至少不会把读书变成一桩苦差。

我已经泛泛而读了许多书,虽然回想起来确实没有什么可以罗列出来的收获,但我想,这种在静谧的环境下,读书喝茶的感觉就已经让我受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