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文传统雕版印刷工序概述: 电路板测试网-电路板测试/电路板维修/电路 ...

2009年09月20日

  内容提要:公元13世纪,雕刻印刷术传入藏区之后,藏区各地陆续建起了印经院,并多年的技术更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印刷技术,不仅材料的加工上精细处理;书籍形式统一、版面设计、字体固定、校勘等有序地开展,后期制作与保护管理上也相当慎重。为藏文文献的保存和藏族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关键字:雕版印刷、工艺技术、藏文文献、保护管理

  {dy}、材料的制作与加工

  1、木板是雕刻印刷所必备的材料之一。印经院所用雕刻的印版木料,都是秋天伐来刚落叶的桦木,把木头顺纹路劈成长块,经过水煮、烘干刨制等工序制成两面都光滑平整的木板。例如,德格印经院印版材料选用德格、白玉、江达等县盛产的红桦木。每年秋季,差民便上山砍树,并按所需尺寸锯成节,再劈或锯成4-5厘米厚的板材,就地架码用微火熏干。熏干后运回家,放至高粪堆(或池)中沤制。待到次年三四月,将其取出用水煮,煮后再烘干,推光刨平,成为印版胚板,送至印经院,经验收合格后入库。

  2、墨是文房四宝之一,不仅为书写所必须的工具,也使用于绘画、印刷,古今中外历代学者、鉴赏家所喜爱而搜藏。据史籍载,松赞干布时曾“自东部汉地、弥药取得工艺及历算之书”。文成公主入蕃就带来了十八种工艺书籍,又请来各种工匠五六百余人,其中就有造纸、制墨之匠。因此,吐蕃松赞干布时期为大量的宫殿绘画和书写佛经的需要,制墨技术不断的更新。据卡若出土陶器分析,陶色有黑、灰、蓝等色,尤其是先在夹砂红陶上以刻划纹,然后加填黑彩。新疆南部和东部出土的黑色墨汁书写的古藏文木简和敦煌石窟的藏文手卷的鉴定分析,藏族有几千年的绘画活动中各种墨的使用,或类似墨的书写材料远早于此。

  传统藏族制墨原料有九种,即酥油花灯的灯花、油松、桦树、松脂等为优。酥油花灯燃烧时的烟絮与牛胶研磨制成的;油松、桦树皮熬制。松脂属烟墨类,灶上搭一个小型密洞,然后将采集的松脂放入地灶中熏烧数日,将牛胶熬制。研磨过程中为减少烟灰,还放人热水浸泡黄刺树皮的浸汁、硼砂汁以及冰糖水等。这种墨书写流利,书写出来的字体色泽鲜明,字迹坚牢,不蚀纸张,遇水不散。另外,棋盘华及白棋盘华、马勃、孜扎迦、牛粪、牛脊髓也作为制墨原料。

  德格印经院印刷用墨属于烟墨类。德格烟墨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供书写用的,另一种为印刷用墨。印刷用墨的地方挖一个地坑作灶,灶上搭一个小型密闭木棚,然后将采集的当地生长的大杜鹃树的树皮,藏语叫“卓哈”,放入地灶中熏烧一月左右,停火后经3-5天冷却,开启木棚,将附着的木壁上的烟灰刮下,然后精心研磨后即可。使用时只需加适量的水作调和剂。用大杜鹃树皮制作的烟墨质地柔和、细腻持久,墨色鲜亮,几乎xx变质。也可以保持固体形态不易蒸发,便于长期保存,用前加水研磨成为墨汁。

  藏族在抄印《大藏经》和佛经时以示尊敬通常使用金银珠宝磨制成的汁。曾出现金银汁写本xx的蔡巴《甘珠尔》、颇罗鼐《丹珠尔》等。德格印经院规定《大藏经·甘珠尔》一律采用朱墨印刷。因此,有一套的金、银、铜、朱砂等研磨方法。

  3、据《旧唐书》记载,造纸技术吐蕃时期传入藏区。但吐蕃习惯使用竹笔写字,对纸张的质量要求与内地不同,因此,在多年的探索实践不仅造纸原料,还形成了独特的藏纸生产工艺,并推广到全藏区,乃至到邻国。有了纸张,书籍便可以大量地转抄广传。印刷业的兴起,为造纸业开辟了新的广阔市场,于是拉萨、塔布、工布、尼木、桑昂曲宗、措那、后藏、德格、还有不丹和洛门塘等地出现了造纸作坊。

  藏区造纸坊一般建在有茂密的森林和丰富造纸原料的周围,造纸生产在夏季进行。根据纸张的用途生产的纸张质量严格要求。如金东纸一般作为达赖、班禅和西藏地方噶厦政府及官员的写作公文用纸,质量{jj0},价格昂贵。建于十八世纪中叶的西日卡下造纸厂特产藏钞用纸,工艺上有特殊要求,柔软性强,经久耐用,纸夹层印有水印“嘎丹颇章·却来朗杰”作为防伪标志。郎县如朗杰觉布朗也专制钞纸。措那、塔布纸张主要用于地方志各机构书写公文使用。工布纸张一般性书写使用。不丹的藏纸厚实,质量较差,但易吸墨,主要用于印刷等。藏纸生产的形式大多数也是一家一户或一两户合作以手工作坊形式生产。

  藏纸的原料主要分三等,既野茶花树叶为佳,沉香树皮为中等,瑞香狼毒根等。经去皮、捣碎、蒸煮、沤制、漂洗、捣料、打浆、抄造等主要工序。另外,还掌握金银珠宝汁墨书写用的篮纸、红纸、黄纸等不同纸的染色技艺。

  如《德格印经院》一书记载,当地盛产的名叫“阿交如交”, 分布十分广泛。该植物根须分内、中、外三层,可以分别制造三种质地有异的纸张。若用中层作原料制出的纸为一等纸,用作公文书写专用纸;若内、外二层合用制出的纸为二等纸,是德格印经院印刷用的大宗用纸;若是内、中、外三层合用制出的纸为三等纸。所用原料均向农牧民收购。主要工序:(1)去皮:清洗草根,去掉泥沙,去除根内木芯,留下厚皮。再用刀刮去皮表黑褐色粗皮,留下内层韧皮。接下来用刀剪等工具将韧皮铰碎,撕成丝。只用韧皮做原料,生产的纸时{zh0}的。“阿交如交”的根须分粗皮、韧皮、木芯三层,可以分别制造三种质地不同的纸张。(2)捶打:在石臼内用木槌将纸料捶烂、捣绒。(3)煮料:将捣绒的纸料放入锅内,加水,加碱,旺火煮烂。(4)捣浆:倒入类似酥油桶的木桶内上下捣打,直到捣成纸浆。然后倒入容器中备用。(5)浇纸:在房子外的水泥池中注满清水,将纸帘放入水池中。用勺子舀适量纸浆到入纸帘中,纸浆浓于水,用手搅拌,让水稀释纸浆,使纸浆在帘中悬浮得很均匀,并检出粗渣。然后拿起纸帘,连同纸帘上的纸,一帘一纸地到阳光下晒干。(6)揭纸:在阳光下晒干后,从纸帘上揭下纸张即可(张建世:《德格藏纸传统制作工艺调查》)。(7)打磨:为了重要文献的书写,用光滑的硬物对纸面进行打磨。

  德格手工生产的藏纸,色呈微黄,质地较粗,但纤维性能好,不易碎,吸水性强。同时因“阿交如交”本身是一种藏药材,含轻微毒性,故制造出的纸张具有防鼠咬、虫蛀、久藏不坏的特征。因此,当地人认为有四大优点:防虫蛀;吸墨性很强,不褪色;重量轻,韧性好,不干裂;低白度,不刺眼,不伤眼。正是这些优点,藏纸在当地深受人们的喜爱。

  第二、印版制作与印刷工序

  传统藏文木刻印刷的书籍,无论是佛学经卷,还是书籍,一律都是长条形式的。吐蕃王朝时期,佛教从印度传入藏区。僧侣们把印在贝叶上的经文带进藏区,藏区书籍也形式一样。后来,朗达玛时期,僧侣们为了躲避搜查,把经卷藏在宽大的袖夹层里,上山阅读,但久之形成风俗。因此,客观上促成了书籍印制以长条形为好。藏文木刻书籍,板料取自秋天采伐刚落叶的桦木,一般以直径十厘米左右的为宜,雕版印刷出来的书籍自然是长方形的。

  藏文印版制作程序大致可分为木板加工、书写和刻制三道工序。首先,根据文献的内容和规格的大小情况,把烘干刨平木板截取为长、中、短几种。最长(有的叫这种书为特长书)的有85公分左右,主要作《大藏经》等大型书籍之用,阅读不便。我们常见的是60—70公分长的书,称之为箭杆本(意为一箭杆的长度);中等长为40公分左右,称为一肘本(意为成人一肘之长);{zh1}一种是短的,长约20公分左右。版本的大小豪华程度是因新刊书内容外、财力也起着一定的因素,因此,各印经院所刊印没有统一标准。

  其次,根据板面尺寸先由藏文书写员严格按照藏文书法标准正楷字体(藏文叫正楷字为“窝金”)内容进行书写。藏文是拼音文字虽有上下加字,文字的结构特点从左往右横向书写格式为普遍。印版的书写一般为两种方法,一种是直写法,即由书写员直接反写或者反向笔录于胚版付刻在胚板上,但这样很容易出错;另一种比较普遍的方法是,即由书写员在薄型纸上书写,然后用清浆糊反贴在胚板上。待书写纸干到一定程度,字迹和图案渗入胚板后,再用清水浸湿,取掉书写样纸。无论用哪种方法书写,都必须经过严格检查核对无误后,方能允许进入刻制工序。另外,翻刻本是直接把旧有薄型纸印本用清浆糊反贴在胚板上后进行雕刻完成。

  {zh1},刻工把胚板阴阳两面初刻出来,经过校工就认真校对,挖补改错。德格印经院的刻版工匠都是经过严格考核筛选出来的,不仅技法娴熟,而且有较好的藏文和绘画基础。为了保证刻深刻好不出错误,规定每人每天只刻一寸版画,前后经12次严格审校。校对无错误之后,将成批的刻版放在油锅中熬制、浸泡。{yt}后取出晒干,再用一种名叫“苏巴”的植物根须熬水清洗、晾干后编号入库或开始印刷。德格印经院对于刻工工匠的要求十分严格,各种印版雕刻完毕,必须经院长验收合格后,才能分类存放于藏版架上。

  印刷是整个生产工艺流程中工人负荷较重、工序相对较多的关键部分。每个印刷组或若干组有一人专门负责到经版库取印版,供组内负责印刷的人使用。用完后,由专门的洗版工人在木质水槽沟清洗,晾干后涂上酥油放回原架。而印刷工一般有两人合作完成印刷工作,坐在高凳上的人在经版上拓墨、搁纸、定位,坐矮凳的人先递纸,再用布卷滚筒迅速从下到上滚过纸面,如此循环操作。他们前仰后合的动作,形成非常鲜明的节律。印完后先对号进行分拣,检索无误后,再装订成册。印刷时间一般为每年的夏天,约藏历的3月开始,至9月底止,主要是根据温适的气候有关系,因此,三大藏区的印经院都没有统一规定。

  第三、藏文古籍的装帧与木板的保护管理

  藏文书籍的装帧形式一般比较单一。综上所述,藏文文献的长条版式主要取决于典籍的制作材料。另外,藏文典籍大多是佛教经典,佛教徒诵经要求正襟危坐,专心致志,以表虔诚。要求用这种姿态诵念,经书的装帧首先要简便易翻。也有受汉文典籍经折装影响,一部分藏文典籍亦有经折装的装帧形式,与汉文典籍所不同的是将图书长卷按一定高度上下折叠起来,加上书衣,使之成为可以随时上下展读,这种装帧形式主要是内地雕版印刷为多。另外,还有缝头装,藏文称为Mgo tshem,印刷后从沿着古籍长条上方或左边用线装订,左边装订类似现代书;另一种上边用线装订书从下往上翻,主要内容为年历、长颂咒语、医学手册等。

  藏文古籍长条型活叶装帧是把印有文字的活叶依次重叠起来,不进行装订载一起。首先,印有文字的纸叶分叶校对后由专门的夹板中技压一到两天。同时进行四周打磨,并一种叫“tshig ser”涂色,既起装饰的作用,又有防蛀效果;有的书籍四周绘有佛像、吉祥物等装饰,这样以来一部书籍的制作完成。其次,为了书籍在使用过程中得到更好的保护,上下加上两张木板作为前后封面。有的木板做工甚为讲究,夹板均匀,为红漆描金,做工十分精细,有的珍贵典籍的夹板上还镌刻有佛像、火焰、宝珠及八宝等彩色图案。有些夹板或封二上,用宝石色汁画有莲花,用宝石色汁画的莲花xx褪色。莲花图不仅是书的装饰,更被视为吉祥、神圣、智慧之物。此外,有些珍贵的佛教经典还用黄色丝织品包裹多层,上下再夹上名贵的檀香木板,当作至高无上的供奉。(彭学云:试论藏文典籍文化《中国藏学》2007年第1期)还有比较常见的包装方法是正方形黄布严紧包起来,黄布的包囊方法讲究至甚。{zh1},为了便于掌握和查阅文献内容,按照文献的分类和编目内容,准确无误地填写藏式书签“东达”布料目录。上写有书目、章节目、学科分类、作者姓名、内容摘要等基本信息,传统工艺用布料和绸缎制造,非常精美。“东达”除了文献检索和详细书签的功能之外,还有美观的效果。

  平时印版出库入库均需履行登记、签名等手续,存放时轻拿轻放。印经院每年各种文献的印刷都有一定的限制;德格印经院规定每年《甘珠尔》只能印25套,《丹珠尔》20套,其余经典、文献印量控制在十余套左右,现在每年的生产时间大体按照旧例,而文献的印刷则是根据社会需求而定。每次印刷结束时,须将印版清洗干净,晒干后涂上酥油才准入库。久而久之,印版不朽不损,光洁细腻。全体工匠都必须爱护印版以及其它各种设备,定期清理印板与梯架。如发生故意损坏者,由依据章程惩罚。同时还制定了印经院的防火、防潮、防虫等规章制度。

  小结

  雕刻印刷术传入藏区之后,藏区各地陆续建起了印经院,并多年的技术更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印刷技术,不仅材料的加工上精细处理;书籍形式统一、版面设计、字体固定、校勘等有序地开展,后期制作与保护管理上也相当慎重。为藏文文献的保存和藏族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据不xx统计现存藏文印版达十万余张,古籍数近六十万余函,民间收藏更不可盛举。

  参考书目: 1、 东噶洛桑陈列《东嘎藏文目录学》(藏文)[M]民族出版社,2003年3月。

  2、 《目录加持永被》(藏文写本)藏于中国民族图书馆。此目录全文分两章,{dy}章,简述历代学者译著典籍情况;第二章是简目。目录按学科分类,藏文字母顺序“??至??”排列,共九十八函。全文藏文草体抄本,关键字与人名红笔签署。

  3、 中国民族图书馆编《藏文典籍目录》共三辑[M] 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北京:民族出版社、。

  4、 《德格土司系谱》(藏文)德格印经院木刻本,藏于中国民族图书馆。

  5、 《德格版大藏经总目录》(藏文)德格印经院木刻本,藏于中国民族图书馆。

  6、 德格印经院编《德格印经院》[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 1981年8月。

  7、 《藏文典籍要目》(藏文)[M]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1985年。

  8、 丹珠昂奔著《藏族文化发展史》[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1年4月,878页。

  9、 觉·米旁(1846-1912)著《工巧手艺常用宝箧》(藏文)德格印经院木刻本,藏于中国民族图书馆。

  10、木雅公布《历代藏族学者小传》(藏文)[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6年5月,769页。

  11、东噶洛桑陈列《东嘎词典》(藏文)[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4月,310-312页。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藏文古籍元数据著录标准化研究》(批准号:08BTQ016)阶段性成果。

郑重声明:资讯 【藏文传统雕版印刷工序概述: 电路板测试网-电路板测试/电路板维修/电路 ...】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