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杰出晋商{lx}获得者,鸿海精密集团董事长郭台铭,1971年进入台湾复兴航运公司工作,1974年成立鸿海塑料企业有限公司,资本额30万元,生产黑白电视机的旋钮。1985成立美国分公司,创立foxconn(富士康)自有品牌。2001美国《福布斯》(forbes)'全球亿万富翁'排行榜上位列第198名。2002年入选美国《商业周刊》评选的“亚洲之星”。 郭台铭有一句广为转载的名言:一个人如何看待自己,和你周遭的人,就决定了自我的格局。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看得比较长远,空间就比较宽广,就不会对得失看得太重。 郭台铭曾经回忆自己在创业初期,同样面临借不到银行资金,也无政策扶持的窘境,{zh0}的人才即使有钱聘请,也不愿意屈就小公司的窘境。 这些处境,和我们今天看到的大部分中小企业所处的境地,似乎没什么区别;但20年后,“鸿海系”纵贯整个it代工产业链。 正如今天我们看到多如牛毛的小企业,都在抱怨大同小异的问题和艰难,但三五载之后会怎样?或许三五年无法看出差距,但数十年之后,这些小公司又有多少可以成就大生意?小公司到大生意的中间,是什么在起作用? 至少,创业35年,郭台铭勤勤恳恳工作了34年,每天工作15个小时以上。 2008年在鸿海系遇到金融危机和经济下行的挑战之后,郭台铭再次返身,从计划退休的计划中二度出山,再次以每天工作15小时的精力、以59岁的高龄站岗。 2009年鸿海半年报显示,2009年上半年税后净利284亿新台币,超越台积电260亿新台币。 对于今年,他自信地估计,即使在不景气的情况下,整个集团的营业额将在600亿-650亿美元之间。 在接受笔者采访时,他不断提醒笔者,富士康还有新的梦想。“在e-commerce、云端、移动互联网。每个都是富士康的强项,我们只是没有品牌而已。”郭台铭说。 下一步,每年李开复将在这三个领域孵化xx出五个创业公司。可以想象,郭台铭将在其中,同以往在电视机零件、模具、连接器、机壳等转型跃迁中,找到下一个致胜点。 从小做起: 蟑螂一样的生存能力 1974年,24岁的郭台铭和几个朋友在台湾建立一家鸿海塑料企业有限公司,一起承接塑料零件订单。鸿海成立不久,马上遭遇经济危机,原材料价格上涨,经营十分困难。合伙的朋友决定放弃,但是郭台铭不肯,就借钱盘下了这家公司。这就是富士康帝国的开始,郭台铭的{dy}份生意主要从事电视机相关零件的制造。 刚刚起步,郭台铭就受困于技术难关:工厂技术度依赖模具师傅。 郭台铭拿着刚刚累积了几十万的资金,就开始盘算是否要投资模具工厂。 在当时,台湾经济大环境已经发生改变。其他不少企业家趁着台湾经济起飞,有的炒地皮,有的囤积原料,都在等价格好时大赚一笔。 和所有累积了{dy}笔不多资金的企业家一样,这一笔资金到底是去赚快钱还是去做实业? 但是郭台铭放弃了后来涨了数倍的土地买卖机会,选择投资建厂,引进新设备,和信赖的员工摸索生产工艺和流程。这个过程非常辛苦,每天辛苦加班到深夜。以至于创业的前几年,郭台铭都在问自己:“我的决定是正确的吗?” 靠着{dy}批模具机器和和技术积累,鸿海开始和台湾前xx制造商有了业务往来,开拓了{dy}批生意。 于是,郭台铭省吃俭用,累积下来的又一批资本金不断被投入到购买更精良的设备上。1984年,鸿海从美国引入高级设备,整整花掉公司一年收入的十分之一。 不仅如此,随后的几年,相继从瑞士引进高级设备,聘请日籍顾问,又引进日本的精密机械技术。公司人员不到千人,郭台铭就慷慨地大笔资金送员工到海外学习。 鸿海前十年的创业,xx依靠鸿海“有蟑螂一样的生存能力”。 郭台铭对于自己今天取得的这些成绩,并没有满足,至今还在一直不断学习,不断努力。郭台铭有句名言:「真正的英雄,早就死在沙场上,而不是回来拿奖章的人。」让很多每年授奖的人听了不是滋味。但鸿海内部的人都很清楚,郭台铭主要的用意是要提醒已有战功、高高在上的主管,不要以物质的收获而满足,人生还有更大的战场,而奋斗还没有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