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瓷亦称瓷雕,是兴盛于乾隆时的一种工艺,当时制作的多是以些仿古铜器纹饰、仿玉器(珊瑚、松耳)、漆器色泽与纹饰的瓷雕。至清代中晚期的道光、咸丰年间,整个中国的陶瓷工业日渐衰落,但在雕瓷方面却有了新的成就。它继续和发扬看以前景德镇瓷业中
的垂拱、玲珑、镂雕等技法,同时又吸收了西洋雕塑的某些特征,更受到明清竹刻艺术的直接影响,作品显得生动活泼,精细而绕有画意,器形以文房用品居多,有笔筒、水孟、洗子、印盒等等,所刻的山水,人物、草虫、花鸟,刀法洗练含蓄,赋形细致入微。
清代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说:“所雕之花尤为深入显出,市人即名是为雕瓷,彼之雕法则用暗花刻花等名以别之。”
雕瓷系在末烧制的瓷土胚胎上施浮雕山水、花鸟、人物、走兽,其基本要求就是需有相当绘画雕塑功夫,务必层次分明,刀工清晰利索。因系单体手工制作,费时费力,技术的要求高,非巧匠能工而不能为。雕瓷作品可分为上釉和不上釉两种,不上有的称“生瓷”或“反瓷”,上釉的除涂白、黄、绿等色釉外,多有施竹黄釉、牙白釉诸釉色。
清后期流行的雕瓷和刻瓷,多属名师制作,其精者价同官窑。晚清时的名家有咸丰时期的陈国治,同治时期的王柄荣和光绪时期的李裕成等数人。图为李裕成款雕瓷印盒,极为精妙(见图),现介绍如下:
该圆印盒直径8厘米高5厘米,其中盖高2厘米,底高3厘米,淡湖绿釉色,应是仿竹、仿漆之色。印盒的
面雕刻,抱月开框,粗边作芝麻细底,圆形框内刻一幅秋景山水,近水远山,林木苍葱有茅屋数间。山间小路上有一老者鞠背曲腰策杖缓步而行。平静的江面上有一叶扁舟,船篷前有一秋江钓徒专心垂钓。画面层次分明,静中寓动,充实而有“四王“遗风。
该圆印盒的一侧雕竹菊寿石。风竹数竿随风摇曳,在中间石缝中又破土而出新芽数枝,其长短粗细参差极寓韵味诗意;右侧茂盛的
菊丛中盛开着蟹爪菊、牡丹菊,还有待放的大小苞蕾,其叶脉清晰,枝叶阴阳复合、疏密安排刻意经营,花枝上还作一振翅小蜂,更使画面增加了无限生机。其中心部位作一块硕大的太湖石,玲珑剔透,皱瘦透漏,英姿神采具备,俨然是清代一幅秋景山水画。
该印盒底部有“李裕成作”四字小篆阳文方形刻篆,布局平整停匀,线条凝练,可谓“玉筋篆”。反映出作者具多方面的艺术修养,在书画雕瓷之外,还涉猎于印章篆刻。
总之,清晚期李裕成所作的该圆雕瓷印盒布局精致,雕工细腻,刻、剔、划、镂、雕等多种艺术手法都得到了充分的运用,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清末雕瓷作品署款大致有仿乾隆款、光绪款和作者款三种,形式上大多是篆书方形刻款,少量的也有用黑釉楷体的书款。至于署名家款的现今市肆中的仿品甚多,有清末民国初仿品和现代仿品两种,以清末民初仿品为好。然而,聚观之貌似精细,精察之则繁密杂碎,不入艺流,决无大家风范。具体地说真品具诗情画意,用料(瓷土和釉)讲究,刀法细腻铲地平整。而现代仿品则更差,若与上诉真品相比,则不开入目。
还须一提的是,刻瓷艺术尽管它也是始于乾隆,盛于清末同治、光绪年间,然两则制作与艺术手法的运用都不一样,刻瓷系用硬器利角在白釉瓷上作阴线刻画,然后施墨涂黑,其状用墨线如双勾描画,纹饰有图案和绘画两种,可附书款、年号、诗句、姓氏等,笔筒、文玩。茶壶、杯碟等器形较多。在艺术品评与市场价格上与雕瓷相比稍逊一筹。
待上图...
感谢博古网()提供文字输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