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于对儿童阅读的关注和对曹文轩作品的欣赏,转载这篇本章:
一本好书就是一轮太阳
——听北京大学教授曹文轩讲座及感悟
谢 尔
一、曹文轩——一部厚重耐读的经典
眼睛亮而有神,透着灵气和书卷气,与儒雅的言谈举止和谐地融为一体。这样的人,即使素不相识,但从外表也能感受到他的出众,何况他是曹文轩,当代文坛上,为数不多的在创作和研究领域都颇有成就的学者型作家。
曹文轩其人其作早已风靡全国,他的纯美小说系列在中国儿童文学领地独树一帜,并在国际文坛拥有一席之地。《草房子》、《野风车》、《根鸟》、《红瓦黑瓦》、《山羊不吃天堂草》、《青铜葵花》……他的《草房子》自问世以来已经印刷了50次。他的作品无一例外都获得了令人难以忘其项背的大奖,其中包括国家图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冰心文学奖、中国作协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金奖,评选为韩国“十本好书”,入选韩国高中语文教材……他的《草房子》一不小心触电“着火”而烈焰冲天——连中中国电影金鸡奖{zj0}剧本奖、中国电影童牛奖优秀剧本奖、德黑兰电影节特别大奖“金蝴蝶”奖、意大利电影节“铜狮”奖。他的每一部作品,几乎都成了他人难以逾越的高峰。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这是他在圈内的地位。
与别的作家有所不同,他还是中国{zg}学府北京大学的博士生导师,中文系教授,又是教育部教材审定组的成员之一。多重社会角色和智慧建构的多维性,使得曹文轩本身就成了一部厚重、耐读的经典。
他是少数与中小学联系紧密的大学教师,他认为xx的知识分子在狭小的空间作用有限,走了100多所中小学,进行讲演,他像祥林嫂一样,在各种场合宣扬“美的力量绝不亚于思想和知识的力量”的观点,想把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文学理念传达下去。
二、 曹文轩教授的讲座
(一) 好文章离不开“折腾”
谈到中小学生写作文总是写不长、写不好的现象,曹文轩老师提供给学生一个既简单又实用的方法:“要写好作文,只要记住一个词——‘折腾’!”好文章离不开折腾,把一点点事变成很长很长、很大很大的事。
曹老师用一个实际的例子讲解了“折腾”的意思:比如要写一棵只剩下一个柿子的柿子树,你首先要设计一个主人公,给他取名为皮卡——你可以谈谈他名字的由来——然后再设计一个情节。比如皮卡家的院子里有一棵柿子树,柿子树上,还有{zh1}一个柿子,皮卡对柿子说“柿子啊,你一定一定要坚持住!你一定一定不要掉下来!再过两天,外出上学的哥哥就要回来。”这时开始“折腾”——可就在哥哥回来的前{yt},很蓝很蓝的天空飞来一只黑色的乌鸦,把红红的柿子刁走了——注意你要写出乌鸦的颜色、柿子的颜色、天空的颜色,这样你的文章就有了色彩——乌鸦飞呀飞,飞在山间青青的草地上,飞过一座座高山,皮卡追啊追,追过一座座山,眼看快追到了——这时又要“折腾”——皮卡摔了一跤,晕了过去。不知睡了多久,皮卡醒来了,他发现自己来到一片柿子林里,晚秋的柿子林落下一地金黄,一颗颗柿子像盏盏红灯笼挂在树上——皮卡这时应该开心地摘柿子了吧?不!不要让他摘,还要“折腾”,要写皮卡开始犹豫要不要摘柿子——摘?不摘?皮卡往林子外走去,嘴里说着:“这柿子不能摘!不能摘!”他边走着边忍不住回头看,后来,他小心地摘下一个柿子。——每折腾一次,故事越来越丰富,皮卡的形象越鲜明。这样“折腾”下来不愁文章写不长了!故事还可以折腾下去,皮卡刚摘下柿子,来了两小孩,下面还有什么故事呢,我不讲了,我送你们一首歌谣,这歌谣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叫折腾:“我有一分钱,可以到苏联,苏联老大哥,给我一支笔,什么笔?羊笔;什么羊?羔羊;什么羔?年糕;什么年?1958年,1958年吃饭不用钱。”歌谣只是要表达“1958年吃饭不用钱”,但用了许多重复的语言来表达。
(二)“文脉”是判断好书的标准
这是曹老师有感于现在学生阅读的生态而提出的观点。他认为当前中小学生的阅读生态不太理想,也许是比较混乱的。教育专业人士与中小学校长老师都比较重视阅读,建立书香校园等。但现在不是读不读书的问题,困惑的是读什么书。读不好的书不如不读书,坏书读得再少不算少。学生们手中的书十有八九不值得读,仅仅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有些书,甚至是一些滥货,趣味低俗,语言苍白,读这样的书毫无用处,还有伤害,有些书孩子读了之后,就会破坏孩子们的xx的语感,看得越多作文写得越不好。与其让孩子阅读这些对身心无益的“坏书”,还不如让他们仰望天空,看看太阳、月亮和星辰,或许大自然会告诉孩子们更为伟大的真理。当我们走进一座座现代化的图书馆与书城时,有时也会有一些不安与震惊,甚至有几分钟不敢往前走,书实在太浩瀚了,可其中对我们有用、有价值的书只占其中很小一部分。
读什么书?什么是好书?天下的书是分两种,一部分是能为自己的精神打底子的书,这种底子是什么?是大善大美大智慧。中小学阶段以前就是要让我们的孩子大量去阅读这一类的书。一种是打下精神底子以后读的。现在学生手上拿着的本来是打完底子后读的书,现在却用来打底子了。这非常糟糕。
他特别提到图画书,中国的青少年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阅读过程省略了绘本的阅读。发达国家,四五岁时每个孩子要消耗掉一百本的绘本和图画书,这些书是大善大美大智慧。中国很少有人能理解。我到日本去,没有一个小孩子不会唱一首首童谣,非常好听。他们反复在唱,后来我买了许多光碟。所以我现在走到许多地方都讲美感的问题。另外,所以现在我在写一些图画书。图画书不是一种插图本,是三四岁小孩子的启蒙读物,是打底子的。
最近他在写了10本图书,准备请意大利的画家来图画,他用动人的语言为我们讲了其中一本,让我们体会一下什么叫绘本。《菊花娃娃》是一个凄婉的故事,深情纯真:
一个老太太一生只做一件事,就是做布娃娃,每个布娃娃都去了最需要去的地方。为孩子解除生活中的烦恼,让睡不着觉的孩子安然入睡,让思念亲人的孩子得到安慰。老太太为每一个布娃娃绣了一朵菊花。她做了一百零八个布娃娃,老太太准备将这{zh1}一个布娃娃留给自己,因为她已经很老了,她累了,她睡着了,布娃娃蹲在她身旁,从此,老太太与布娃娃相依为命。{yt},来了一对母女,女孩看到布娃娃说:“我要!我要!”老太太说自己在世界上的时间不长了,这是{zh1}一个布娃娃了,是给我自己留下的。母亲便将布娃娃还给了老太太,母亲说女孩再也看不到明年的太阳了,她悲哀地拉着女孩走了。当老太太看到孩子频频地回头看布娃娃,便决定将娃娃送给女孩子。就这样,{zh1}一个布娃娃离开了她。后来,小城举办了布娃娃的展览,人们看到娃娃身上都有一朵菊花,娃娃们拥抱在一起。第108个娃娃说我们的妈妈已老了,我们去看看她吧。所有的娃娃都赶去看妈妈,路上都采了一朵菊花,清晨,老太太醒来,满屋的菊花,满屋的布娃娃。这就是我写的一本图画书,名字叫《菊花娃娃》,我也想为我们国家的孩子做一点事。
张扬读书时,要思考读什么样的书,他主张学生读有文脉的书。曹教师回忆,他小时候可以读的书很少,他父亲是校长,他有两箱书,其中有鲁迅文集,《红楼梦》等,于是他就读,被这些书吸引了,喜欢到痴迷的地步。受这些书的影响,每当老师叫写作文时,他总是写得{zh0},有一次写作文,他竟写满了三个作文本。到现在这个记录都没人能超越。那时写作,他就觉得鲁迅的品质、精神境界、甚至说话的口吻,都自然流淌到作文本上。当时他不知道那叫什么,今天他明白了:这就是文脉。鲁迅的书是有文脉的,有文脉的东西才能够流淌。天下的书分两种,一种有文脉,一种没有文脉。地有地脉,人有人脉,文有文脉。没有文脉的书看得最多也没用。
什么是文脉,如果你看书时,不时会有惊讶,很想把它抄在笔记本上,那这就是文脉。我非常在意一个词,就叫流淌。
提到现在中小学生所读的书,曹文轩老师坦言“很为孩子们感到忧虑!”由于几年来深入中小学校,曹老师更深刻地认识到了孩子们读书的误区。那些“搞笑”的书,只能让孩子哈哈一笑,对他们的写作能力、阅读能力没有任何帮助。这些书就是没有“文脉”的书。
可是怎样让孩子们理解“文脉”的含义呢?曹老师告诉孩子们一个简单的办法:每次大家读书的时候,旁边放一个本,读到好的文字就把它记下来。如果有东西可摘录,那这本书就是有“文脉”的,值得一读!看一本书,有一种冲动,想抄,想读,想背下来,那就是有文脉的。如果读后一无所获,那就可以直接把这书放回它该放的地方——垃圾箱!“建立理想的阅读生态”也就是让学生在阅读能够反映人类“真善美”的文学作品中形成的一种精神世界。当然,这种美好的精神世界是需要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的共同努力的。
书是有辈份的,老子书、爷爷书、儿子书和孙子书。
(三)学生也需要情xx育
曹老师到下面走是因为中小学教育存在的严重的问题,即教育维度的单一化,只有知识教育,外挂一个思想教育。我们培养的是完人,光靠一个维度的教育是不可能的。有个学校挂个横幅:知识就是力量。这是没错的,还可能想到另一个词——思想,我们说这个人人的力量,很强大,是因为他很有思想,但是我们很少有人把力量这个词和审美联系起来。除了知识有力量,思想有力量,另外也有东西也是有力量,如美。美的力量绝不亚于思想和知识的力量,甚至有时候比它们的力量还大。倾国倾城说的是什么?是讲美的力量有多大。正是由于美学教育纬度的缺失,给现在的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比如有些人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在旅游胜地乱写乱画,这就是因为他们不知道“美”是什么。
这个国家讲知识,讲思想,不怎么讲情调,讲审美,这个民族留给世界的印象,不是一个高雅的民族,是不一个讲情调的民族,不是一个有教养的民族。穿着、走路、谈吐,都有问题。这些都是审美的范畴。中国教育最值得反思的就是审美教育维度的缺失,这给我们国家带来了严重的问题。他到江苏、浙江那些发达的农村,看到富裕起来的农民盖的房子,心里并不高兴,反而悲哀,他们花了那么多的钱,却盖出了那样丑陋的房子,如浙江,盖的全是西式的房子,非常不舒服,贴瓷砖,涂涂料,而且贴的是白色长条瓷砖,而白色瓷砖现在是厕所里最常用的,整个中国就像一个巨大的厕所!空间分割也不对,卧室最宽敞,但没有考虑卧室是私密的地方。再如学生的校服,在德国生活了很长时间,看学生穿着非常漂亮、舒适。但中国,为什么让漂亮的孩子穿这样的服装?颜色、式样都不对,还大一号。前段时间在北京走,看到一个男孩在前面走,穿的裤子特别扭,因为他的裤裆几乎垂到地面,家长老师却熟视无睹——我东张西望,心里只有一个词,衰败。一个民族审美能力的衰败,一种不可阻拦的衰败!
人要有知识,有思想,也要有情调。思想,情调,它们都具有独立的涵义,是不能互相取代的。人除了要有知识,有思想,也要有情调,也要懂的美。有思想的人不一定有情调,为了让人了解情调的含义,曹文轩讲了一个有趣的选择,他对在校的高中男生说:“你们马上要谈恋爱了,不要着急,我来帮你介绍女朋友,介绍两个,你们选一个。一个女子是这样的,很有思想,思想非常锐利,锐利到像锥子,但这个女子不怎么有情调,一个有思想的人不一定就是有情调的人。再介绍另一个女子,思想也就一般人的思想,很正常,又是一个非常有情调的女子,你们选{dy}个,还是第二个?大家都选择了第2个。为什么呢,选择{dy}个的是天字{dy}号笨蛋。有思想的怎么过日子,她天天给你玩思想。玩深度。不会过日子,做的饭很难吃。找这样的女子真是天字{dy}号傻瓜。呵呵(一片笑声)这个世界上,除了思想,除了知识,也许还有与他们同样重要的东西。
美的力量还不仅表现于此,托尔斯泰的巨著《战争与和平》中有一个xx的场面:当男主人公受伤躺在战场上的那一刻,他知道什么家庭、爱情,一切美好都与自己无关了。当他万念俱灰只有死的念头时,是什么拯救下这个绝望的生命?是俄罗斯的天空、森林、草地,是天地之大美的力量。
然而,在我们的中小学教育中,“美”几乎淡出了教育的范畴。“美”的缺失,缺失的不只是欣赏生活的情调趣味,更缺失了生命存在最根本的力量。在国外,老师经常教导孩子打开窗,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欣赏头顶上的蓝天和身边的小花小草,而在国内,老师们很少向孩子们进行“美”的教育,这往往就扼杀了他们头脑里一个个活跃的审美细胞。
曹老师由情调又说到了读书的角度问题,应该从多角度来揣摩把握一本书。知识性不一定是我们阅读的重点收获,而情趣反而可能成为我们阅读的主要期待。他举了一个例子,让我感到耳目一新,同样是教学他的《草房子》,德国的一个班级教学关注的重点竟然是如何去美化“秃鹤”的秃脑壳。全班为这个秃子设计了五十多种各式发型,努力为他设计制作世界上最美的头发。由最丑到最美,这就是德国人的阅读课堂所关注的。《草房子》许多学校的许多老师都让孩子们读过,但从没看到中国的教师有这样的创意。这就是“美”的思考问题。
一个完人,不只是一个有知识的人,或有知识有思想的人,他还应该是一个有情调的人,有情感的人。那么在现行的教育体系下,我们怎么办?他说暂时也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wy}的办法就只有读书了——读经典名著。文学似乎比其他任何精神形式都更有助于培养人、人类的情感。得通过多读一些优美的文学作品来弥补,弥补他们因为知识的填充而日益退化的想象力,弥补他们心灵里慢慢流失的对美的向往。
(四)情感交流维度的缺失
这个维度也是非常重要的,这个怎么解决?没有太好的办法。在教育制度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希望只能寄托于各位老师了。因为文学作品的一大功能就是对人进行情感教育,我题词,也不怕雷同,他都题:“思想教育、……情感教育都是教育”我不怕观点的重复。
{zh1},他用一句话来结束今天的讲话,这句话是他送给孩子们的:“一本好书,就是一轮太阳。”
发布于2010年06月14日 15:03 | 阅读数(22)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