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痛悼念金建陵先生
     1月11日浏览南社网,突然发现一组悼念金建陵先生的图文。一时间我简直不敢相信眼睛,仔细读了中国近代文学学会南社与柳亚子研究分会的唁函,以及其他一些南学研究同人的唁电、悼文、挽联,才知道这竟是事实。

    苏州南社百年纪念大会和研究机构联席会上,我有幸见过先生两次,正想有时间能够当面请教,居然一下子成了永诀!金先生在研究机构联席会上,就南社研究领域谈了很多问题。给我的感觉就像功力深厚的武林大侠,摘花飞叶莫不成了武器。研究到了一定的境界后,条条大路通罗马,让我这个初窥南社门径的后来者,钦佩不已。因为近年开始xx周祥骏先生以及家乡南社社员资料的搜集工作,借助网络,金建陵先生编辑的《南社诗人咏金陵》,成为我了解周祥骏先生的{dy}份资料。后来陆续搜集《南社丛刻》、《柳亚子文集》等南社社员的专著和其他专家学者的研究资料,我也开始写一点史料性的文章,并在《中国政协报》、《徐州史志》、《江苏地方志》上发表。今年第六期《江苏地方志》特辟南社百年纪念专栏,收录三篇文章,金先生与我一头一尾。拿到杂志后,我还向妻子说,我研究南社的文章开始得到社会的承认了。金先生是研究南社的专家,能与他一起在杂志上列名,我觉得与有荣焉。

    我对文史资料的学习研究时间不长,但很着迷。其间虽然得到一些老师的鼓励,但是更多的人表示不理解,即使是我的妻子,她也感到奇怪,但是对我“疯狂”买书的举动,她没有干涉。南社百年纪念大会后,我自觉联系周祥骏先生的后人,为求证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为解决心中的疑惑,有时候{yt}要打多个电话过去。哪怕求证了一个年份,也觉得欣喜不已。金建陵先生不是学院派,他只是一位中学老师,做过几年校长,去世的时候只是一名教育督导员。正像《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编辑陈东林在悼文中指出的那样:他很普通,但又很{zy1};他很平凡,但在研究的领域内却成就非凡。我在卢文芸博士的南社研究网上,经常拜读他的文章,感到他的研究路径自成一家,而且很多的新发现都能启迪来者,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金先生对学术是严肃的,在南社网上看到别人抄袭他的文章,他立刻留言“打假”,要纠正“学术腐败”。他突然辞世,才57岁,正是出成果的黄金年龄,让人痛惜。回想起一个多月前的会议上,“抢救性”挖掘南社社员著作史料言犹在耳,而此时金先生却驾鹤西去,怎能不让人唏嘘感慨。回过头再翻看我当初拍摄的照片,我忽然发现了一个细节,金先生除发言之外,他的头一直低着,莫非,莫非那时侯他就是带病参加纪念大会的,真是为了研究不要性命的人啊。

    沉痛悼念金建陵先生。让我们接过先生的研究接力棒,继续做好南学研究事业。我想这也是告慰先生的{zh0}方式。

 


图为金建陵先生在发言。



除发言外,金建陵先生头一直低着。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沉痛悼念金建陵先生】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