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心并联电抗器匝间短路故障电流及其过流保护系统

空心并联电抗器匝间短路故障电流及其过流保护系统

2010-06-11 13:38:41 阅读11 评论0 字号:

1引言

   目前,66 kV及以下等级并联电抗器的 95%以 上为干式空心电抗器,它们在平衡网络无功及维持 系统电压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干式空 心并联电抗器,其继电保护与故障后及时跳闸问题 一直是难以解决的问题。虽然并联电抗器装有电流 速断保护和过流保护,但从经常出现的事故情况看, 干式空心并联电抗器大多数绕组的内部故障,都是 在发现浓烟之后采取手动操作,才将故障电抗器切 除,而这时整台电抗器已经被烧得很严重了。因此, 笔者从干式空心电抗器基本设计原理出发,分析干 式空心并联电抗器出现匝间短路时阻抗以及工作电 流的变化规律,同时探讨了过流保护对绕组内部故 障保护效果较差的具体原因,并提出相关建议。

2千式空心电抗器的基本结构与计算模型

    干式空心电抗器绕组采用多层圆筒式同轴绕组 并联连接结构。每层圆筒式绕组内径和外径两侧由 环氧树脂和玻璃纤维包封,称为电抗器的一个绕组 包。每个绕组包内部又是 2层~5层同轴圆筒式绕组(称为绕组层)的紧密并联。各绕组层承担相同的电 压,但根据绕组导线截面的大小和温升均匀的原则 分布不等的电流。因此,从电气原理上,空心电抗器 是若干个并联电感支路的组合,各支路间还有与自 电感数量级相同的互感。 根据这种绕组型式,对于含有 Ⅳ层绕组的干式 空心电抗器,以相电压为基准相量时,各并联支路的 复电流 、复阻抗  以及互感电抗  ,之间的关系 满足以下方程: ZI=U (1) 其中,z- 『】 I= l2… l £,-【 ::: ]二 Ⅳ 假定Ⅳ层并联绕组的第 m层出现匝间短路,在 该短路故障尚未将第 m层绕组融化开断以前,其电 路模型如图 1所示。 与正常情况的计算模型相比,除了第  层匝数 减少并分为拉开一定间距的两段串联绕组外,电路 上还增加了一个由电阻 RM 和电感 Ⅳ+。形成的闭合 回路,此闭合回路通过互感  川 与其他各并联电感支路发生联系。方程中的未知数增加了复电流,Ⅳ+ , 根据 KVL定律,闭合回路方程如下: N (RM1+jm 1)k1+  joJMi,M1 =0 (2) /=1 将式(2)填补到式(1)的第 Ⅳ+1行,便得出了第 m层绕组出现匝间短路时的电流分布方程。用计算 机解此方程,便很容易确定短路环中的电流、各并联 支路的有功电流、无功电流以及电抗器在电压保持 不变条件下总的复电流和复阻抗。

3并联电抗器匝间短路后阻抗的变化

    笔者以66kV、2OMVA并联电抗器为例,对匝间 短路所引起的阻抗变化进行了计算。66kV、20MVA 干式空心并联电抗器额定电压为 38kV,额定电流为 525A,额定阻抗为 72.56Q。绕组设计有 1 1个并联绕 组包 ,每个绕组包内有 2层~4层并联绕组层,总并 联层数为 36层。各并联绕组层的缠绕匝数为 367 匝-492.1匝,总体上,由里向外各层匝数随着缠绕 直径的增大而逐渐减小。电抗器外直径为 2 967mm, 绕组净高为 2 860mm,绕组本体重量约 1It。 笔者用仿真xxxx对该台电抗器进行了多种 匝间短路故障的分析计算,求出电抗器在相电压保 持不变条件下的电流变化幅度,并由此换算出阻抗 的变化,结果见表 1。需要注意的是,在一个绝缘事 故中,多匝短路是单匝短路发展的结果,最初因匝间 短路故障而直接形成的单匝短路环,由于温度剧烈 上升而引起相邻线匝绝缘失效并相继短路,相邻各 短路环显然是并联成一个整体。因此,本文中虽然在 表述上用“第 X-XX匝”,似乎一个短路环内部有多 匝串联,但在计算中处理为一个由多匝并联的单个 短路环,这个环的横截面轴向尺寸(宽度)为各单匝 轴向尺寸之和。 由表 1可知,匝间短路后电抗器阻抗的降低量 不仅与短路匝的匝数有关,还与故障的位置有关。故障出现在绕组中部时对总电流和阻抗的影响较大。 如果短路故障出现在某一绕组层的两端或里侧边缘 层,总电流和阻抗的变化相对较小。 由表 1数据还可看出,在由数十层匝数为数百 匝的并联绕组所组成的大容量并联电抗绕组中,某 一层绕组因匝间短路出现一两匝的短路环后,电抗 器阻抗的变化是很小的。即使短路故障发展到5、6 匝,阻抗变化也仍然只有几个百分点。这种微小的阻 抗变化量不及母线电压的正常波动范围,显然不能 使流过电抗器的相电流增加到过流保护的整定值。 只有在故障绕组层短路掉 17.3%-38.8%(视故障位 置而定)以上的匝数时,阻抗才会发生较大幅度的变 化,降低到正常值的57%以下。

4不对称故障电流变化与过流保护范围

    干式空心电抗器为单相设计,每三台相同的电 抗器构成一个三相组。A、B、C三相通常按品字形安 装在一个三角形平面上,各相之间有足够的距离,从 而使相间的磁耦合可以忽略不计。除了用于静态无 功补偿装置(Svc)的相控电抗器(TCR)以外 ,66kV 及以下等级的并联电抗器通常采用中性点不接地的 Y形接线。当单相电抗器出现匝间短路等绝缘故障 引起三相阻抗不平衡时,没有零序电流通路,在正序 电流增大之外,只出现负序电流和中性点电位的飘 移。这使得故障相电流增大的比例与该相阻抗降低 的比例并不相等。作为示例,表 2给出了一相电抗器 阻抗因匝间短路等故障降低时各相电流的变化情 况由表 2数据可以看出,当电抗器故障使阻抗降 低到正常值的50%以下时,该相电抗器电流才达到 常态工作电流的 1.5倍以上,而此时非故障相电流 仅仅增加到 1.15倍。如果要使非故障相电流增大到 1.5倍以上,故障相阻抗需要降低到正常值的ll% 以下。 目前,干式空心电抗器过流保护系统的检测方 式有两类。 一类方式是只在 A、C两相装设互感器,B相不 检测。当B相出现故障时,由其他两相电流的增大 来反映B相故障,启动过流继电器。采用这种接线 方式时,延时 0.5s的过流保护整定值大多为 1.4倍~ 1.5倍。由表 2可以看出,按 1.4倍整定,如故障发生 在不装互感器的B相,那么B相故障使阻抗降低到 18%时才可能启动过流继电器,而此时故障绕组的 匝数已经短路掉59.8%-73.8%(见表 1);按 1.5倍整 定,如故障发生在没有互感器的 B相,那么 B相故 障使阻抗降低到 1 1%时才可能启动过流继电器,而 此时故障绕组的匝数已经丢失70.5%-81.3%(见表 1)。这就是说,该层绕组的绝大部分已经被短路掉。 根据经验,一旦一层绕组故障发展到这种程度,电抗 绕组绝大部分绕组层都将遭到破坏,使干式电抗器 整体上失去了修理价值。 另一类方式是A、B、C三相全部安装互感器,分 别检测三相电流,过流保护延时0.5s,整定值为额定 电流的 1.5倍。由表 2可以看出,采用这种三相电流检测时,过流保护的启动时机是故障相阻抗降低到 50%。此时故障绕组的匝数仅剩余 55.3%~76.9%(见 表 1)。根据经验,一旦一层绕组的故障发展到这种 程度,该绕组包以外的其他邻近绕组包也已经出现 不同程度的破坏。虽然动作较迟,但与两台互感器的 接线方式相比,事故破坏程度还是明显要好些,相比 之下值得采用。 任意两相线端或引线之间的短路都会在 A相 或 C相上出现大倍数的短路电流。因此,A、C两相 检测与 A、B、C三相检测对这种外部相间短路的保 护效果的确没有差异,都可以按保护要求动作。对于 单相首末端之间的短路,故障相电流增大到 3倍,非 故障相也将达到或接近 1.73倍(见表2)。因此,当过 流保护整定值小于 1.7倍时,两台互感器与三台互 感器的不同配置方式都能按期望启动保护装置。

5结论

    无论是装设两台互感器还是三台互感器,目前 应用的过流保护对外部相间短路和单相电抗器首末 端之间的短路均有理想的保护效果。由于干式空心 电抗器并联层数较多,单层出现匝间短路故障时阻 抗变化不够显著。另外,由于中性点不接地,单相阻 抗降低时电流不能成反比地增大,因此,可靠系数为 1.4~1.5的过流保护系统,本质上不能实现对绕组内 部故障的保护。 对于电抗器绕组内部故障而言,采用三相电流 互感器接线的过流保护虽然动作时机较晚,但与两 相互感器的接线相比,在灵敏性和保护范围上有明 显优势,在没有其他更灵敏的保护时,还是值得提倡 的。 为抑制绕组内部匝间短路故障的破坏范围,减 小故障损失,建议对干式空心并联电抗器增加 IEEE 保护导则推荐的负序保护或裂相横差保护。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相关日志--> <#--推荐日志-->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历史上的今天-->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空心并联电抗器匝间短路故障电流及其过流保护系统】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