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和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建所三十周年
黄冬香
经卫生部批准,武汉医学院心血管疾病研究所于1980年成立,系我国最早设立心血管病研究所的单位之一。
1985年 6月,该所更名为同济医科大学心血管疾病研究所,2000年5月更名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2010年4月更名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协和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
经过30年的发展,协和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现下设心血管外科、心血管内科和心脏超声科3个科室,其中任何一个科室都处于全国{lx1}水平。
心血管外科——
代表全国心脏手术{zg}水平
协和医院心血管外科于1980年1月10日经卫生部批准成立,是我国最早成立的心血管外科疾病医疗、教学、科研专业机构。经30年的建设和发展,已成为湖北省,乃至中南地区{zd0}的心血管疾病外科xx中心,其综合实力位居全国{lx1}行列。
心外科汇集了一大批以博士为主,从美国、欧洲、日本等地留学归来的优秀中青年专家,陆续涌现出了管汉屏、叶世铎、蓝鸿钧、杨辰垣、孙宗全、董念国、张凯伦、肖诗亮、杜心灵、蒋雄刚、夏家红等国内xx心血管外科专家。
该科率先在全国、中南地区开展复杂先心病、重症瓣膜病、危重冠心病、急诊动脉瘤外科xx。1994年,开展中南地区首例心脏移植,该科{yt}可同时进行三例心脏移植手术。2003年,开展湖北省首例心肺联合移植,患者术后生存期创国内记录。近年开展了多项新技术新业务,尤其在新生儿婴幼儿心内直视术、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根治及姑息、主动脉夹层全弓置换术、不停跳冠脉搭桥术、瓣膜整形、心房纤颤消融术、微创心血管疾病手术等方面,为我国心血管疾病外科xx作出巨大贡献。
目前手术病种涵盖心血管疾病各方面,包括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大血管疾病、新生儿婴幼儿心脏病、老年性心脏病、心脏肿瘤、心包疾病、感染性心内膜炎、心律失常、心肌病等各种类型,囊括国际、国内所能开展全部项目;不受年龄限制,最小患者仅出生后2天,患者{zg}年龄达87岁;不受体重限制,患者轻至2kg以下,重至100kg以上,手术成功率高达98.5%。
心血管外科成立至今,已为3万余名心脏病患者施行体外循环手术,危重及急诊占60%左右。2002年手术量逾1000台,2007年逾1500台,2008年逾1800台,2009年突破2100台。现日手术量平均每天12台,{zg}18台,年手术量跃居国内开展心外科单位前10名,雄居综合医院前3名。“健康生活,从心开始”,协和心外带来“心的希望”。2007年,心血管外科被卫生部、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青年文明号”称号。2008年获得了卫生部、人事部、国家中医药监督局联合颁发的“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成为国内卫生系统{wy}一家同时获得此两项荣誉的单位。
心血管内科——
蝉联xxxx学科
心血管内科于2001年和2007年蝉联xxxx学科,2008年被卫生部批准为{dy}批“冠心病介入诊疗培训基地”和“心律失常‘消融xx和植入器械’”诊疗培训基地,2009年获批建设“生物靶向xx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1960年,毛焕元和李彦三教授组建心血管专科病房,1970年,涂源淑教授组建冠心病监护病房,1975年,曹林生教授组建湖北省{dy}个心导管室,是我国{dy}批开展心血管介入检查和xx的单位,1982年,组建湖北省{dy}个心脏电生理室,1985年,高浴、李彦三教授等创办了《临床心血管病杂志》。1998年,廖玉华教授组建国内{dy}个心血管病免疫实验室。
近30年来,心内科的临床医疗和科学研究发展迅速,主要学科方向包括:心血管病免疫学、生物靶向xx学、心脏电生理学、介入心脏病学、心脏分子生物学等。承担国家973、863、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国家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40余项,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项。发表论文2000余篇,发表Cardiovasc Res,JMCC,Heart等SCI收录杂志论文88篇。取得一些国际{lx1}的创新性研究成果,率先发现国人长QT综合征基因突变位点,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ATR12181xx性降压疫苗”国家发明专利,正在进行成果转化研究。主编专著16部,其中毛焕元、杨心田、曹林生等主编的《心脏病学》是国内广大心血管医师必备的专著,廖玉华教授主编了国际上首部《心血管病免疫学》。
历经60年的发展,心内科现有在职医师33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7人。心内科现有病床140张,拥有CCU病房、心导管室、心脏电生理室、心功能室、心电图室、心血管生化室、心血管免疫室、细胞电生理室和心血管基础研究室等机构。从建科至今,共为海内外10万余名心血管病人提供了卓有成效的医疗服务,目前年门诊工作量近5万人次,年住院患者4千余人次,年行心脏介入诊疗手术近2500余例次。
心内科是国务院{dy}批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单位,1995年被批准为博士后流动站,承担本科生、七年制、八年制的心血管病教学任务,培养硕士生400名,博士生180名。
超声影像科——
中国超声心动图创始地
超声影像科由王新房、王加恩和黄幼珍等教授于1961年创立,是我国最早开展临床超声诊断与超声心动图的发源地之一。
1963年,该科研制出中国{dy}台与心电图心音图同步显示的三同步超声心动图仪,1978年在国际上xx双氧水心脏声学造影新方法。该科在1985年率先开展彩色多普勒研究,1990年率先开展双平面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研究,1992年率先开展经食管三维超声心动图研究,1995年率先开展动态超声心动图研究,2000年率先开展彩色多普勒血流动态三维重建,2002年率先开展实时三维超声研究,2004年后致力于纳米超声造影剂的基础与应用研究。承担863子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其它课题20余项。主编专著14部,参编著作20余部。
该科为国内{dy}个超声专业博士学位授予点及国务院{dy}批通过的博士后流动站,培养博士后3名,博士研究生50名,硕士研究生97名。
历经50年发展,该科的临床、科研与教学水平保持国内{lx1}、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内外同行中享有盛誉。科室现有教授与主任技师5人,副教授与副主任技师3人。工作人员临床技能过硬,经验丰富。有多台国际{zgd}彩色超声诊断仪。开展了心脏、腹部、小器官、血管、肌骨及胎儿心脏等常规超声检查,多项临床检查达国内及国际先进水平,年接诊20万余人次。
超声影像科在疑难和复杂心脏病、胎儿心脏超声、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声学造影诊断等方面处于国内{lx1}水平。
该科发明的双氧水造影在国内外广泛应用于心内分流和反流、肺动静脉瘘等疾病诊断,在国内率先开展左室心肌灌注显像,可用于评价冠心病患者的心肌微循环灌注和冠脉储备、鉴别存活心肌和梗死心肌等,居国内{lx1}水平。
同时,该科开展术中超声监测:主要用于各种瓣膜成形术、经皮介入或微创封堵术、肥厚心肌化学消融术等,术前即时诊断,术中指导操作,术后评估疗效,为手术的成功保驾护航。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检测:更xx评价心腔立体构型和功能改变、心肌力学和电生理学改变等,成果获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腹部脏器、血管、小器官与肌骨超声诊断:具有丰富的诊断经验与高超的诊断水平。
超导介入xx:包括肝、脾、肾等腹部脏器的穿刺活检、良恶性占位病变xx等。
腹腔脏器声学造影动态增强显像:主要用于腹腔(尤其是肝脏)的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与早期筛查,以及外周血管病变与外伤的快速诊断,居国内{lx1}水平。
该科先后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次,1985年《双氧水心脏声学造影法》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98年《经食管超声心动图临床应用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005年《三维超声成像的方法学和临床应用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另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8次。
资料来自医院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