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城陶瓷谚语与歇后语之一_刘志国_新浪博客

                

                         《彭城陶瓷谚语与歇后语》

                                 刘志国

    谚语、歇后语与顺口溜是存在并流行于民间大众之中的一种口头文学形式,具有非常丰富而独到的民俗文化内涵。据语言学的分类,谚语原先属于一种熟语。关于“谚”的含义,《左传。僖公五年》记载云;“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实际上最初它是说,“谚”通“唁”,指慰问家属之意。《文心雕龙。书记》也说“谚者,直语也,丧言亦不及文,故悼亦称谚”。谚语后来属于一种民间流行的熟语,多指流传于民间的简练通俗而富有意义的语句。内容也大多用于反映人们的生活、生产经验,或一定的由民众约定俗成的道理推论。如民间流行着“人心齐,泰山移”、“人多力齐推山倒,众人拾柴火焰高”等谚语。谚语因具有一定约定俗成的哲理,读起来朗朗上口,容易领会,便于在群众中普及,成为动之于情,晓之于理,教诲人们道理的口头民间文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民间文学表现形式,涌现出许多成果。

   彭城磁州窑由于陶瓷历史悠久,在陶瓷业兴盛的同时,民俗文化繁荣,长期以来产生出许多内容丰富的与磁业有关的行话、谚语、歇后语、顺口溜以及楹联作品。这些与陶瓷谚语和歇后语以及顺口溜,都是磁州窑工匠与窑工们的xx,它们富有浓郁的民俗文化情趣。彭城陶瓷谚语内容包含许多方面,其中有的是对自己所从事陶业的赞扬;有的是对磁州窑产品与家乡的歌颂;有的讲出了学习陶技与做人做事道理、有着深刻伦理的内涵;有的以轻松的语言将某些窑场风情脱口讲出,十分诙谐,令人捧腹大笑;有的则记载了窑工们的艰辛工作与生活,反映了他们的喜怒哀乐;有的记载了制瓷工艺密诀,读起来绕绕上口,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而让人难忘。还有的谚语与行话相互交融,融汇贯通,具有丰厚的蕴意。这些丰富的陶瓷谚语、歇后语、顺口溜,成为记载与研究彭城磁州窑陶瓷史与当地民俗文化的重要资料。

     一、陶瓷谚语

   彭城陶瓷谚语是反映磁州窑民间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谚语内容与形式都十分丰富,它们记载了磁州窑丰富的生产经验,社会状况以及窑场风俗习惯等内容。

   1、“千里彭城,日进斗金”。彭城陶瓷产业兴旺,产品外销至千里之外,因产磁器而非常富裕。故有“千里彭城,日进斗金”“日进斗金,夜进斗银”之说。

   2、“南有景德,北有彭城”。自宋代以来,我国陶瓷形成了南有景德镇,北有彭城这两大陶瓷产区,一直延续生产至今,成为南北方陶瓷艺术的代表。因此谚语“南有景德,北有彭城”反映了这种客观事实。

   3、“彭城的碗匠,山西的缸匠”。彭城的大缸产品属于山西籍工人所专门掌握的技术。由于彭城陶瓷兴盛,吸引了大批外籍陶瓷工匠前来此工作。因此有了“彭城的碗匠,山西的缸匠”之说。实际上,民国时期,彭城的烧工有河南省林县籍工人承担;碗匠技工则也有临漳籍担任。陶瓷生产用工有着“工匠四方来,器成天下走”特点。

   4、“义井的砂锅,彭城的碗”;民国时期,义井陶瓷崛起,尤其擅长生产沙锅、沙壶等产品,如同彭城的碗产品一样享誉市场。因此有了“义井的砂锅,彭城的碗”的地方谚语。

   5、“家有万贯,不如宋磁一件”。形容宋代磁州窑磁器,其精美无与伦比,且其技艺之最,价值之高,万金难比。故有即使“家有万贯”,也难望其项背之比。

   6、“到城随城,到乡随乡,到了彭城学捏缸”。明代,彭城大缸产品成为磁州窑主要品种之一。如张应登《游鼓山滏水记》中即记载了当时彭城制作大缸工艺的内容。

   7、“要想吃得香,磁州贩大缸”。不仅做缸可以养家糊口,做生意卖缸也能赚钱,过惬意的生活。

   8、“巧手锈好花儿,好土烧好碗儿”。  强调了使用优质陶瓷生产原料,才能生产出精美磁器。

   9、“门里出身,自会几分”。强调了家传身教在学习传统陶瓷生产技术中的重要性。

   10、“师傅领进门,学艺在个人”。指学习技术与本领,主要依靠自己努力;师傅只是起引导作用。“学艺在个人”亦有“修行在个人”之说。

   11、“供起来的是佛,玩起来是泥”。意思为即使制瓷工艺即玩泥活儿,也能够做出神圣的作品。只要掌握技术,什么作品也能够创作出来。

   12、“釉子再多,也不往砂瓢上用”。比喻不要作得不偿失的事,别做无益徒劳的事情。

   13、 “老石台戴帽,长工睡觉”。过去没有气象台预报天气变化情况。老石台的峰峰矿区鼓山上的一座高峰,成为窑工预测天气好坏的阴晴表。老石台戴帽指出现黑云彩,比喻将有大雨将临,这时窑场无法干活,必须停工。故有长工睡觉之说。

   14、“烧不完王看的炭,吃不尽羊台的水”在峰峰当地,王看的煤炭油性大,质量好,益于烧瓷器;而水更是陶瓷生产离不开的。比喻与赞颂了彭城当地供陶瓷生产的各类资源丰富,无论是窑场使用的水还是烧瓷使用的煤炭,都很丰富。

   15、彭城的缸:“盛水不臭、盛酸不漏”。称赞大缸产品不渗水,盛放水不变味、发臭。

   16、“鸡晚归,蛇过道。水缸出汗,蛤蟆叫”。这句民谣属于农谚。也含孕有陶瓷生产的内容。因为陶瓷生产工艺中的成型与烧成,最担心的是阴天下雨。如下雨,一是不能靠太阳晒坯。又不便于烧成。所以准确预测有否雨兆,也成为陶瓷窑工最关心的事情。

   17、“师傅上了墙,小工跑断肠”是形容做小工的非常辛苦的一种抱怨。大工主要垒墙,而小工则要从事搬砖、和泥、支架板等很苦的工作。

   18、运瓷的小车工:“推小车的不用学,只要屁股扭得活”。小车即独轮车,它仅依靠一只车轮,是过去彭城陶瓷产品外运的主要运输工具。但要仅靠独轮推着上百斤的陶瓷产品走几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一般人是无法操作。后来,有经验的小车工,总结出推车的经验,指教给徒工的经验。

   19、“门里出身,自会几分”。指出身于陶瓷某行业之家,有着学习技艺方面的便利。

   20、“师傅领进门,学艺在个人”。指徒弟要学好、掌握好技术,不能只是依赖师傅传教,主要依靠自己下苦功刻苦学习与琢磨。

    二、陶瓷歇后语部分

    歇后语亦属于一种民间流行的熟语。其特点是幽默、诙谐、形象。因此,常常为群众所乐道。它们可以前后文并列,形成有趣的语句表现。如有“芝麻开花节节高”。但在运用歇后语时,也可以隐去后文。如“围棋盘里下象棋”以示“不对套路”。也有借拟声发音出现的歇后语。彭城陶瓷因行销北方十几个省市自治区,因此,有的歇后语曾传到河南、山西等地城乡。

    1、“彭城街的云彩--窑烟(谣言)”。由于彭城镇内,陶冶兴旺,窑场密集,烧成陶瓷产品的窑烟浓浓,有时甚至蔽日宛如云彩,故借以“窑烟”比喻谐音“谣言”。

    2、“彭城街的磙子--有棱”,八棱磙子系当地T陶工分明的专用于粉碎缸料的碾土独特的加工工具。“有棱”意指问题解决有了头绪。

    3、“彭城街的夜壶--好嘴”。夜壶是过去人们使用的小便用具。尤其是口部制作,必须圆润、光滑,技术工艺要求高。但此处借“好嘴”一词来形容对方能说会道,也明显有着嘲笑、戏谑之意。

    4、“装工猫腰--勾戗(够呛)”。陶瓷产品在烧成时,要使用许多的戗子来塞在窑内的笼盔柱之间,以加固笼盔柱在高温烧成时稳固。戗是由耐火泥块手捏而成。装工在装窑时,往往要猫下腰,取戗。中原地区百姓一般将伸手取东西,说成是勾,音同够。所以用手勾戗即成了“够戗”;方言“够戗”意思指问题较大,无能力解决或不好解决;如指这个人够戗则说他不好、不行之意。

   5、“彭城的碗底儿--不烫手”。地方方言中“烫手”指不好办。“不烫手”则指事情解决容易。也含有事情能够办成,不让人做难等意思。

   6、“彭城的瓷盆--一套一套的”。比喻一些会讲话的人,讲起话来,口似悬河,滔滔不绝。

   7、“彭城的娃娃--此人(瓷人)”。

   8、“蛤蟆窑上的碗--溅卖”。彭城原来有一座名叫蛤蟆窑的窑场。因为做出的瓷器质量低劣,难于卖出,所以只能以便宜的价格出售。这则歇后语则有了既讽刺制品质量低,卖不出高价,又意喻薄利多销之意。   

   11、“彭城街的磁画--天女传”。具有精湛绘画技艺的彭城陶瓷画匠,有的画技高超,代代相传,无论写意或工笔,无所不能,巧夺天工。因此,就有了是由天女相传的佳话。

   12、“彭城的碗--有响声儿”。彭城的碗产品,由于烧成温度高,瓷胎致密,质量高,可以发出金属般响声。有响声即指产品烧制成功;亦暗喻某件事情或问题的解决已经有了希望。

    三、陶瓷民谣

  实际上,在古代“谣”为不用乐器伴奏的歌唱。如《诗。魏风。园有桃》一书中有“我歌且谣”。同时也指民间流行的歌谣如有童谣、民谣等。谣言既指民间流行的歌谣或谚语,有时也指没有根据的传闻或凭空捏造。彭城出现的与陶瓷有关的民谣,许多内容赞颂彭城陶瓷技艺、歌颂家乡的内容。也有描述了当地因盛产陶瓷而形成的独特与奇异的乡镇景色,许多内容描写有彭城陶瓷兴旺的状况

    1、“彭城街五里长,旮里旮旯笼盔墙”。此句民谣是指磁都彭城特殊的民居与窑场的奇异风景。在彭城镇内,由于陶瓷生产发达,许多民房或窑场建筑皆使用了废弃笼盔进行搭建或建筑。因此当地有了“彭城街五里长,旮里旮旯笼盔墙”的民谣。

    2、“打破碗别着急,彭城街里一块泥”。这首民谣的意思是指彭城陶瓷属于当地特色的产品,使用了当地的原料、煤炭资源,原材料成本低;且窑工技艺高超,产品做得精美,受民间欢迎。而且由于属于民窑,陶瓷产品的销售走的是薄利多销的路径。因此,当地人创作出“打破碗别着急,彭城街里一块泥”。其中颇有许多自豪感在内。

   3、“彭城街,四大怪。笼盔墙,口朝外;灰渣堆到,天门外;八棱磙子,两驴拽;汉们儿帽子,娘们儿戴”。

    {dy}句是描写彭城窑场的风景。制窑场与民房的建筑,都使用了废弃的笼盔建成。而且为了建得牢固结实与好看,将笼盔的口部一律朝外。很象一个个圆形钱币纹;第二句指由于陶瓷业兴盛,已经将烧煤炭使用后的灰渣堆满了到整个彭城之外,大灰渣堆一片接着一片,构成类如天门一样的景观;第三句是指由于瓷业兴旺,又属于家庭性经营,每家窑场在活儿忙时,均发扬了“杨家将—老婆孩子一起上”的工作精神。因此,打破了过去妇女只能在家里看孩子、做饭,不能进窑场的昔日陈旧规矩,这样妇女也能在窑场做工。为防窑烟、灰尘,她们带上了过去只有男人才能带的帽子。

   4"南边过来一个獾,尾巴拄着天,麦秸吃了两大垛,井水喝了一个干"是彭城当地人,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童谣。也有猜谜语的成分。过去彭城四处是陶瓷窑场与窑炉,人们亲切地将馒头窑比喻外形类如""的模样,"尾巴"指烟筒冒烟,"吃麦秸"指烧窑,"井水干"指的是透火与掏渣的召井。直至20世纪50年代初期,当时彭城仍然以拥有数百座碗窑、缸窑而闻名国内外。从远处眺望彭城,还能见到一座座圆圆的窑顶在阳光下褶褶闪光,宛如刚出笼的馍馍[馒头]热气腾腾,富有生气。而民间人们对馒头窑的描述也很独特,别有一番风味。

   5、“窑作苦,窑作苦。汗水洒遍窑场土。活着难见爹娘面,死后没有儿女哭。灰渣堆上晒白骨。”。“窑作”是旧社会对陶瓷工人的贬义称呼。这首《窑作苦》歌谣内容道出了陶瓷工人工作艰辛,生活辛苦的事实。

   6、黑釉油灯:“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叫小妮儿,拿猫来。吱扭一下掉下来。”黑釉油灯是华北地区民间普遍使用的灯具。此首歌谣是儿童小时受启蒙教育时常学的顺口溜。

   7、“二月十五敬窑神”。二月十五是彭城窑神节。这时要祭祀窑神,以期盼瓷业兴旺。另一方面,也有说,其真正的含义,是窑工借机让窑主在这{yt}准备好酒好肉,供烧工享用,美餐一顿。因为烧成烧工最辛苦,烟熏火撩,开始浓烟滚滚扑面而来,后来火焰灸脸,十分难忍,倍尝高温之味道。敬窑神,先喝好酒,吃好肉,把身体养好。彭城陶瓷烧工在烧窑时,可以坐坷佬圈椅子,还要口含冰糖,弥补失水口干。

   8、“三月初三敬火神”。与上述内容大致相同。火神也是陶瓷工人祭祀的神灵。

  

    四、陶瓷行话

    行话即同行之间的话,也叫同行语,属于社会习惯语的一种。行话也是各行业为了自己特殊需要创造使用的语词,有的被吸收到社会生活中成为共同语。有时,一些行话也可以以民谣或顺口溜的形式出现。

  (一)描述窑场风俗习惯的行话

   1、“妇女烧窑窑就倒”

    这是过去彭称陶瓷窑场对妇女参与陶瓷生产的一种歧视。按照过去金木水火土五行说法,窑场尤其是陶瓷烧成是火,属于阳,需由属于“阳性”的男性来从事的职业。而妇女属“阴”,而“阴”对“阳”有妨克,不利窑火,故被认为有害于烧成。因此有“妇女烧窑窑就倒”的类似封建的说法。古代陶瓷烧成往往带有风险,过去行话有“火里求财”、“生在成型,死在烧成”及“十窑九不成’之说,有资料证明,在过去磁州窑的窑场中,每逢烧窑时,常常在窑门口挂一件瓷祖即瓷制的阳具,来进行避阴或辟邪,以保证烧成成功。这些风俗现已不存。

   2、“学徒的,不争气。和煤糕,带扫地。吃剩饭,生闷气。袄没袖,裤没筒。光脚穿鞋没有底儿。” 这是一首描写旧社会陶瓷徒工生活的歌—《徒工苦》。歌的内容形容了旧社会窑场徒工的工作与生活状况,他们不但没有人权,穿衣破烂,吃不上好饭,也受尽了气。

   3、“窑主眼一翻,徒弟跑一圈。窑主一扬手,徒弟打筋斗”也是形容陶瓷徒工的内容,将窑主的狠与徒工的无奈尽行讲出。

   4、“舍不得受,受不得说。起不了五更,得不了黑。吃不了软饭,干不了硬活”。彭城陶瓷窑场工作非常紧张,也非常苦与累。否则窑场就不能生存,发展起来。因此,在当地出现了这首民谣讽刺与讥讽干活不好的人的民谣。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不接受批评;不能早起晚睡来干活;吃饭时又饭量很大等毛病。还有“草包大肚汉,能吃不能干”等讽刺懒人的行话。

   5、“早上饭,向南看。中午饭,向西看。晚上饭,二更半”。指陶瓷工人在窑场工作时间非常长,也非常紧。连吃饭的时间也不能保证。半晌才能吃早饭;下午吃午饭;夜里很深时才能吃晚饭。第二天又要早早起来做工了。一年四季中,天天如此。

   6、“进了磁州窑,日子真难熬。窑主萧老寿,心狠好比刀。窑工田老能,智谋实在高。三气萧窑主,窑工乐陶陶”。为描写陶瓷工人辛苦以及和窑场经营者斗争的故事。

   7、 “师傅上了墙,小工跑断肠”是形容做小工的非常辛苦的一种抱怨。大工主要垒墙,而小工则要从事搬砖、和泥、支架板等很苦的工作。师傅上了墙,小工跑断肠。

   8、“进了磁州窑,日子真难熬。窑主肖老寿,心狠好比刀。窑工田老能,智谋实在高。三气肖窑主,窑工乐陶陶。”是形容窑工与窑主斗争的的顺口溜。(续)

 

                                     (刘志国)

               原稿发表于 20066月 刊登于《峰峰文史资料》第六期 ,此为补充稿。09.3.11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彭城陶瓷谚语与歇后语之一_刘志国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