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顿第44、45、49号交响曲库普曼阿姆斯特丹_长桥卧坡古典音乐赏析_百度空间

Haydn: Symphonies Nos. 44, 45 & 49

      巴赫晚年,主调音乐已然兴起,它的两位最重要的人物是他的两个儿子,菲利普 埃玛努尔 巴赫(1714-1788)和克利斯蒂安 巴赫(1735-1782),特别是前者,可以说是洛可可后期“主调音乐”发展的一面旗帜,他对由海顿(1732-1809)、莫扎特完善的古典主义音乐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调音乐兴起的一个重要标帜是“奏鸣曲式”的形成,它标帜着音乐创作在曲式与结构上为“成熟化”与“大型化”做好了准备,而首先将交响曲创作从当初的“序曲”特点与意大利式洛可可风格中解放出来的则是海顿,海顿被誉为“交响乐之父”,他共作有104部交响曲,早期交响作品与菲利普 巴赫等相差无几,他的交响曲创作自18世纪70年代起开始渐入佳境,80年代其基本风格形成,代表作就是第82-92号的11首(广义编排)“巴黎交响曲”;90年代创作日臻成熟,代表作是他两次出访伦敦所作的{zh1}12首“伦敦交响曲”;特别是80-90年代的交响作品,出色地显示了成熟的古典风格与器乐语言,它的交响曲以主题和音乐动机的“动力发展”为基础、辅以刚劲的节奏、富于表现力的和声、有逻辑性的结构框架与不断变化的情绪,从而形成海顿交响作品特有的精炼、生机勃勃、热情与幽默的音乐语言。

      70年代的代表作我首先想到的是C大调第41号与升f小调第45号“告别”,我以为这两首作品从曲式特点、配器与情感性上代表了海顿70年代的{zg}水平。特别是“第41号”,在交响作品配器上具有重要意义,其要在一、在海顿的交响作品中此作首次加入定音鼓,海顿对定音鼓和小号十分着迷,在后来的交响曲创作中,他将定音鼓、小号与C大调结合在一起,创作了多部作品,其二、{dy}次采用圆号声部,海顿首次将圆号在交响曲中的作用固定下来,这在第三乐章三声中部看的非常清楚,其三、{dy}次在交响曲中使用长笛独奏,第二乐章长笛在合奏织体中来回穿梭,犹如一条金线般,开拓性地将长笛在交响作品中的中心地位显示出来,其四、作品甚有生机勃勃的活力,{dy}乐章不断重复的十六分音符与第四乐章快速的推进听来令人阵奋,可惜的是,就是这样一部重要的作品,在几个较大的音乐网站都找不到音源,无法提供试听,颇令人费解。

     “告别”的掌故耳熟能详,不用多说,其实此曲除曲式xx外,情感之丰富、调性运用之丰富在海顿的交响作品中都不多见,人们多xx它如何“告别”,但在我看来,它在情感表达上的丰富与深入、音乐形像与意境之营造都堪为他70年代作品的峰巅,特别是中间两个乐章,在曲式与器乐语汇上颇具“示范”意义,{dy}乐章是一“噪动”的乐章,主部主题显得焦噪不安,它以快速有力的气势不停歇的前冲,付部主题较难分辨,短短呈示即与主部共同形成一不可遏止的激流,它的变化除力度与节奏外,更多是调性上的,短短几分钟的演奏就运用了升f小调、A大调、a小调、b小调、d小调,结束在升f小调上,这样频繁的调性转换在当时的交响曲创作并不多见,它为后来交响作品创作的调性思考与运用提供了样本,二乐章是一首优美的、富于歌唱性的抒情曲,在低音弦乐器如烟般的背景下,小提琴的咏唱如内心不断重复的独白,平缓、恬淡、如幻如梦,演奏时间长达10.15分,无论在曲式还是情感都为后来慢乐章的“定型”打下了基础,甚至是“定了调”,长笛等木管只是起到“助色”的和声作用,从不影响小提琴的“话语”,而只是让旋律显得更为恬淡如烟,这章慢板尽显出慢乐章本身的美妙,第三乐章,那时的“定式”还是小步舞曲,一般采用三段体,三声中部的圆号尽管短小但很有份量,它在创作上即表现了宫廷的典雅、又不乏海顿式的明快与幽默,纯净的织体、洁净的背景、舒缓的节奏、突然的加强,都给人以美感,无不显得成熟,它把挺拔的身姿、方整的队列、对奏与独奏的比性,有机融于一体,是海顿这一时期小步舞曲的代表作,末乐章分成两部分,{dy}部分是一首快速的、如旋风般的旋律,略显出慌乱不安的情绪,背景的低音管又增添了几缕不安色彩,突然中断后转入慢板,就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告别”,它由管乐至弦乐,一个声部一个声部的依次演奏完撤离,{zh1}演奏只剩下{dy}二小提琴手,颇显的孤寂。

      这一时期作品,除这两首外,第44号“悲伤”,48号“特丽莎”、49号“受难”都是佳作,同样不可忽视,限于篇幅不在详说。 这首“告别”属名曲,版本应该不少,但在音乐网站却较难找到,清风只提供了马利纳~圣马丁版,但需要支付“叶子”才能聆听,唯美天空没有演奏版,巨鲸只有这个库普曼~阿姆斯特丹巴罗克古乐团版,两版比较,马利纳版当然优秀,但由于非清风会员仍无法聆听,只能提供库普曼版的链接。库普曼的演奏略显单薄还在其次,在我看来,关键是未能正确展现出作品的风貌,特别是前两乐章,由于古乐音乐理念的牵扯,他将海顿明显的“简化”了,简化的同时,却并未能缕理出海顿此作清晰的构架,也就大为淡化了此作在意境与结构之间倘佯的那番精妙的比性、丰腴与如歌,第二乐章演奏时间仅7.18分,几乎失掉了三分之一的容量,尤为遗憾,尽管马利纳~圣马丁版未必{zj0},但阿姆斯特丹的弦乐声部与之比较仍有明显差距,木管声部被人为的加强,更加冲淡了本来就偏弱的弦乐声部,这种处理本身也与海顿作品本身以“弦乐声部为主、木管只作为和声背景”的设定不大吻合,此版作为欣赏不失为价值,但作为试听并十分不理想,只能等待找到相对好的版本在重新提供了。

专辑试听链接:



郑重声明:资讯 【海顿第44、45、49号交响曲库普曼阿姆斯特丹_长桥卧坡古典音乐赏析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