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分析课件: 第二章xx的化学鉴别

    xx的杂质检查

   杂质是指xx中存在的无xx作用或影响xx的稳定性和疗效,甚至对人健康有害的物质。
   xx的纯度,是指xx的纯净程度。在xx的研究、生产、供应和临床使用等方面,必须保证xx的纯度,才能保证xx的有效和安全。通常可从xx的结构、外观性状、理化常数、杂质检查和含量测定等方面作为一个有联系的整体来表明和评定xx的纯度,所以在xx的质量标准中就规定了xx的纯度要求。xx中含有杂质是影响纯度的主要因素,如xx中含有超过限量的杂质,就有可能使理化常数变动,外观性状产生变异,并影响xx的稳定性;杂质增多也使含量明显偏低或活性降低,毒副作用显著增加。因此,xx的杂质检查是控制xx纯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所以xx的杂质检查也可称为纯度检查。
  一般化学试剂不考虑杂质的生理作用,其杂质限量只是从可能引起的化学变化上的影响来规定。故一般情况下不能与临床用药的纯度互相代替。
  随着分离检测技术的提高,通过对xx纯度的考察,能进一步发现xx中存在的某些杂质对疗效的影响或其具有的毒副作用。且随着生产原料的改变及生产方法与工艺的改进,对于xx中杂质检查项目或限量要求也就有相应的改变或提高。
  杂质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由生产过程中引入;二是在贮藏过程中受外界条件的影响,引起xx理化性持发生变化而产生。
  由于所用原料不纯或所用原料中有一部分未反应xx,以及反应中间产物与反应副产物的存在,在精制时未能xx除去,都会使产品中存在杂质。在贮藏过程中在温度、湿度、日光、空气等外界条件影响下,或因微生物的作用,引起xx发生水解、氧化、分解、异构化、晶型转变、聚合、潮解和发霉等变化,使xx中产生有关的杂质。不仅使xx的外观性状发生改变,更重要的是降低了xx的稳定性和质量,甚至失去疗效或对人体产生毒害。
  xx中的杂质按来源可分为一般杂质和特殊杂质。一般杂质是指在自然界中分布较广,在多种xx的生产和贮藏过程中容易引入的杂质,如酸、碱、水分、氯化物、硫酸盐、砷盐、重金属等。特殊杂质是指在个别xx的生产和贮藏过程中引入的杂质。
  xx中所含杂质按其结构又可分为无机杂质和有机杂质。按其性质还可分为信号杂质和有害杂质,信号杂质本身一般无害,但其含量的多少可反映出xx的纯度水平,有害杂质对人体有害,在质量标准中要加以严格控制。
  药典中规定的各种杂质检查项目,系指该药品在按既定工艺进行生产和正常贮藏过程中可能含有或产生并需要控制的杂质。凡药典未规定检查的杂质,一般不需要检查。对危害人体健康、影响xx稳定性的杂质,必须严格控制其限量。

杂质的检查方法一般分三种:
一、对照法:又叫限量检查法,系指取限度量的待检杂质的对照物质配成对照液,另取一定量供试品配成供试品溶液,在相同条件下处理,比较反应结果(比色或比浊)。由于杂质不可能xx除尽,所以在不影响疗效和不发生毒性的原则下,既保证xx质量,又便于制造、贮藏和制剂生产,对于xx中可能存在的杂质,允许有一定限量,通常不要求测定其准确含量。
  《药典》中规定的杂质检查均为限量(或限度)检查(Limit test)。杂质限量是指xx中所含杂质的{zd0}容许量。通常用百分之几或百万分之几(ppm,parts per million)来表示。对危害人体健康、影响xx稳定性的杂质,必须严格控制其限量。检查时可用杂质的纯品或对照品在相同条件下来比较。
   杂质限量 = 杂质{zd0}允许量/供试品量×{bfb} = 标准溶液体积×标准溶液浓度/供试品量×{bfb}
   或 L = V×C/S×{bfb}
  也有不用标准液对比,只在一定条件下观察有无正反应出现。
  对于一些保持xx稳定性的保存剂或稳定剂,不认为是杂质,但需检查是否在允许范围内。
  在药典检查项下除杂质检查外,还包括有效性、安全性两个方面。有效性试验是指针对某些xx的药效需进行的特定的项目检查,如xx的制酸力、吸着力、疏松度、凝冻度、粒度、结晶度等。安全试验是指某些xx需进行异常毒性、热原、降压物质和无菌等项目的检查。
二、灵敏度法:系指在供试品溶液中加入试剂,在一定反应条件下,不得有正反应出现,从而判断供试品中所含杂质是否符合限量规定。
三、比较法:系指取供试品一定量依法检查,测得待检杂质的吸收度等与规定的限量比较,不得更大。

一般杂质及其检查方法:
 利用物理性质上的差异:臭、味及挥发性、颜色、溶解行为、旋光性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吸附或分配。
 利用化学性质上的差异:酸碱性、氧化还原性、沉淀反应、颜色反应、产生气体反应、经有机破坏后测定。
一、氯化物检查法:
  xx的生产过程中,常用到盐酸或制成盐酸盐形式。氯离子对人体无害,但它能反映xx的纯度及生产过程是否正常,因此氯化物常作为信号杂质检查。
  xx中的微量氯化物在硝酸酸性条件下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胶体微粒而显白色浑浊,与一定量的标准氯化钠溶液在相同条件下产生的氯化银浑浊程度比较,判定供试品中氯化物是否符合限量规定。
Cl-+Ag+ → AgCl↓(白)
  药典的检查方法为:除另有规定外,取各药品项下规定量的供试品,加水溶解使成25ml(溶液如显碱性,可滴加硝酸使成中性),再加稀硝酸10ml;溶液如不澄清,应滤过;置50ml纳氏比色管中,加水使成约40ml,摇匀,即得供试液。另取各药品项下规定量的标准氯化钠溶液,置50ml纳氏比色管中,加稀硝酸10ml,加水使成40ml,摇匀,即得对照溶液。于供试溶液与对照溶液中,分别加入硝酸银试液1.0ml,用水稀释至50ml,摇匀,在暗处放置5分钟,同置黑色背景上,从比色管上方向下观察,比较,即得。
  以上检查方法中,使用的标准氯化钠溶液每1ml相当于10μg的Cl-。测定条件下,氯化物浓度以50ml中含50~80μg的Cl-为宜,相当于标准氯化钠溶液5~8ml。此范围内氯化物所显浑浊度明显,便于比较。加硝酸可避免弱酸银盐如碳酸银、磷酸银及氧化银沉淀的干扰,且可加速氯化银沉淀的生成并产生较好的乳浊。酸度以50ml供试溶液中含稀硝酸10ml为宜。
二、硫酸盐检查法:
  微量的硫酸盐杂质,也是一种信号杂质。xx中微量的硫酸盐在稀盐酸酸性条件下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微粒显白色浑浊,与一定量标准硫酸钾溶液在相同条件下产生的硫酸钡浑浊程度比较,判定供试品硫酸盐是否符合限量规定。
SO42-+Ba2+→BaSO4↓(白)
  检查方法: 取供试品,加水溶解成约40ml,置50ml纳氏比色管咖稀盐酸2ml,摇匀即得供试溶液;另取标准硫酸钾溶液,置50ml纳氏比色管中,加水使成约40ml,加稀盐酸2ml,摇匀即得对照溶液;于供试溶液与对照溶液中分别加入25%氯化钡溶液5ml,用水稀释成50ml,摇匀,放置10分钟,比浊。
  每1ml标准硫酸钾溶液相当于100μg的SO4。 盐酸可防止碳酸钡或磷酸钡等沉淀生成,影响比浊。但酸度过大可使硫酸钡溶解,降低检查灵敏度。50ml供试中含2ml稀盐酸为宜。
三、铁盐检查法:
  微量铁盐的存在可能会加速xx的氧化和降解。
(一)硫氰酸盐法:铁盐在盐酸酸性溶液中与硫氰酸盐作用生成红色可溶性的硫氰酸铁配离子,与一定量标准铁溶液用同法处理后进行比色。
Fe3++nSCN-[Fe(SCN)n]+3-n  (n=1~6)
(二)巯基醋酸法:英国药典采用巯基醋酸(Mercaptoacetic acid)法检查xx中的铁盐。巯基醋酸还原Fe3+为Fe2+,在氨碱性溶液中生成红色配离子,与一定量标准铁溶液经同法处理后产生的颜色进行比较。
2Fe3++2HSCH2COOH→2Fe2++HOOCH2SSCH2COOH+2H+
Fe2++2HSCH2COOH→Fe(SCH2COOH)2+2H+
Fe(SCH2COO)2+2OH-→[Fe(SCH2COO)2]2-(红色)+2H2O  本法灵敏度较高,但试剂较贵。
四、重金属检查法:
  重金属系指在实验条件下能与硫代乙酰胺或硫代钠作用显色的金属杂质。生产中遇到铅的机会较多,且铅又易在体内积蓄中毒,所以检查时以铅为代表。重金属影响xx的稳定性及安全性。 中国药典95版附录中规定了四种方法:
1、Pb2++H2S→PbS↓+2H+:适用于溶于水、稀酸和乙醇的xx,为最常用的方法。原理:硫代乙酰胺在弱酸性条件下水解,产生硫化氢,与重金属离子生成黄色到棕黑色的硫化物混悬液,与一定量标准铅溶液经同法处理后所呈颜色比较。适宜比色的范围为10~20μgPb/35ml,pH值对呈色影响较大。
2、适用于含芳环、杂环以及不溶于水、稀酸及乙醇的有机xx。重金属可与芳环、杂环形成较牢固的价健,可先炽灼破坏,使重金属游离,再按{dy}法检查。采用硫酸为有机破坏剂,温度在500~600℃使xx灰化。所得残渣加硝酸进一步破坏,蒸干。加盐酸转化为易溶于水的氯化物,与对照试验比较。
3、适用于溶于碱而不溶于稀酸或在稀酸中即生成沉淀的xx。以硫化钠为显色剂,Pb2+与S2-作用生成PbS微粒混悬液,与一定量标准铅溶液经同法处理后所呈颜色比较。硫化钠对玻璃有一定腐蚀性,应临用新制。
4、微孔滤膜法。适用于含2~5μg重金属杂质及有色供试液的检查。重金属限量低时,用纳氏比色管难以观察,用微孔滤膜滤过,重金属硫化物沉集于滤膜形成色斑,与标准铅斑比较,可提高检查灵敏度。
五、砷盐检查法:
  砷为毒性杂质,须严格控制其限量。
1、古蔡氏法(Gutzeit):金属锌与酸作用产生新生态氢,与xx中微量砷盐反应生成具挥发性的砷化氢,遇溴化汞试纸产生黄色至棕色的砷斑,与同条件下一定量标准砷溶液所生成的砷斑比较。
…………
AsH3+3HgBr2→3HBr+As(HgBr)3(黄色)
…………
2、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法(Ag-DDC):不仅可用于限量检查,也可用作微量砷盐的含量测定。金属锌与酸作用产生新生态氢,与微量砷盐反应生成具挥发性的砷化氢,还原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产生红色胶态银,与同条件下一定量标准砷溶液所呈色用目视比色法或在510nm波长处测定吸收度,进行比较。本反应为可逆反应。
3、白田道夫法:本法作为有锑干扰时的补充方法。本法反应灵敏度20μgAs2O3/10ml,加少量二氯化汞可提高到2μgAs2O3/10ml。氯化亚锡溶液应新鲜配制。
2As3++3SnCl2+6HCl→2As↓+3SnCl4+6H+
六、硒、氟及硫化物检查法:
1、氧瓶燃烧法(Oxygen Flask Combustion Method):系将有机物放入充满氧气的密闭燃烧瓶中燃烧,产生的组分用吸收液吸收后再选用合适的方法进行鉴别、检查或含量测定。适用于可与环状结构中碳原子以共价键相结合的含卤素、硫、硒等的有机xx,特点是简便、快速、破坏xx,尤其适用于微量样品的分析。
2、硒检查法:元素状态的硒xx,但硒化物有剧毒。有机xx用氧瓶燃烧法进行有机破坏,硒成为高价氧化物(SeO3),被硝酸溶液吸收,再用盐酸羟胺将Se6+还原为Se4+,在pH2.0±2的条件下,加二氨基萘试液反应100分钟,生成4,5-苯并苯硒二唑(4,5-Benzopiazselenol),用环己烷提取后在378nm波长处测定吸收度,应不得大于对照液的吸收度。
3、氟检查法:系用于检查有机氟化物中氟的含量。有机氟经氧瓶燃烧分解产生氟化氢,用水吸收,另在pH4.3时茜素氟蓝与硝酸亚铈以1:1结合成红色配位化合物,当有F-存在时,三者以1:1:1结合成蓝紫色配位化合物,在暗处放置1小时,置2cm吸收池中,于610nm波长处测定吸收度,并用空白试验进行校正。根据氟对照液在相同显色条件下所得吸收度,计算有机氟化物中氟的含量。
4、硫化物检查法:硫化物与盐酸作用产生硫化氢气体,遇醋酸铅试纸产生棕色的硫化铅“硫斑”,与一定量标准硫化钠溶液在相同条件下生成的硫斑比较。
七 、酸碱度检查法:
1、酸碱滴定法:在一定指示液下,用酸或碱滴定供试品溶液中的碱性或酸性杂质,以消耗酸或碱滴定液的毫升数作为限度指标。
2、指示液法:将一定量指示液的变色pH值范围作为供试液中酸碱性杂质的限度指标。
3、pH值测定法:用电位法测定供试品溶液的pH值,衡量其酸碱性杂质是否符合限量规定。
八、澄清度检查法:检查药品溶液中的微量不溶性杂质。 可利用硫酸肼与乌洛托品(六次甲基四胺)反应制备浊度标准液。多数澄清度检查以水为溶剂,有时也用酸、碱或有机溶剂作溶剂。
  此外,药典规定了“注射液中不溶性微粒检查法”,采用微孔滤膜-显微镜计数法检查供静脉滴注用的注射液中的不溶性微粒。此微粒指注射液中可移动的不溶性外来物质,进入血管能引起血管肉芽肿、静脉炎、血栓及血小板减少,对心肌、肝、肾亦有损害。
九、溶液颜色检查法:
1、目视比色法:取一定量供试品,加水溶解,置纳氏比色管中,加水稀释至10ml,溶液呈现的颜色与规定色调色号的标准比色液比较,不得更深。色泽较浅时,在白背景上自上而下xx;色泽较深时,白背景前平视观察。
2、分光光度法:测定吸收度更能反映溶液颜色的变化。一般制成水溶液于规定波长处测定吸收度,不得超过规定值。供制备注射用的原料xx往往既检查澄清度又检查溶液颜色。
十、易炭化物检查法:
  易炭化物系指药品中夹杂的遇硫酸易炭化或易氧化而呈色的有机杂质。于比色管中将一定量供试品分次缓缓加入5ml硫酸中,振摇溶解后,静置15分钟,溶液呈现的颜色与规定的对照液比较,不得更深。
十一、炽灼残渣检查法:
  有机xx经炭化或无机xx加热分解后,加硫酸湿润,先低温再高温700~800℃炽灼,使xx灰化,有机物分解挥发,残留的非挥发性无机杂质成为硫酸盐,称为炽灼残渣(BP称硫酸灰分),称重,判断是否符合限量规定。
十二、干燥失重测定法:
  系指药品在规定的条件下,经干燥后所减失的量,以百分率表示。主要指水分,也包括其它挥发性物质。
1、常压恒温干燥法:适用于受热较稳定的xx。将供试品置相同条件下已干燥恒重的扁形称瓶中,于烘箱内在规定温度下干燥至恒重(两次干燥或炽灼后的重量差异在0.3mg以下),从减失的重量和取样量计算供试品的干燥失重。干燥温度一般为105℃。
2、干燥剂干燥法:适用于受热分解且易挥发的供试品。将供试品置干燥器中,利用干燥器内的干燥剂吸收水分至恒重。常用的有硅胶、硫酸和五氧化二磷。
3、减压干燥法:适用于熔点低、受热不稳定及难赶除水分的xx。在减压条件下,可降低干燥温度和缩短干燥时间。减压后的压力在2.67kPa(20mmHg)以下。
十三、水分测定法:
  药品中的水包括结晶水和吸附水。中国药典采用费休氏法和甲苯法测定。费休氏水分测定法又叫卡尔-费休氏(Karl Fischer)水分滴定法,操作简便、专属性强、准确度高,适用于受热易被破坏的xx,属非水氧化还原滴定反应,采用的标准滴定液称费休氏试液,是由碘、二氧化硫、吡啶和甲醇按一定比例组成。反应需一定量水分参加。
I2+SO2+H2O2HI+SO3
  上述反应可逆,加无水吡啶能定量吸收HI和SO3,形成氢碘酸吡啶和硫酸酐吡啶。硫酸酐吡啶不稳定,加入无水甲醇使其转变成稳定的甲基硫酸氢吡啶。

特殊杂质检查

  特殊杂质是指在该xx的生产和贮存过程中,根据xx的性质、生产方式和工艺条件,有可能引入的杂质。这类杂质随xx的不同而异。由于特殊杂质多种多样,检查方法各异,故一般将其分成四大类:
一、物理法:
  利用xx与杂质在嗅、味、挥发性、颜色、溶解及旋光性等上的差异,检查所含杂质是否符合限量规定。
二、化学反应法:
(一)容量分析方法:利用xx与杂质在酸碱性及氧化还原性等方面的差异,用标准溶液滴定来测定杂质含量。
(二)重量分析方法:在一定实验条件下测定遗留物重量。
(三)比色法和比浊法:利用杂质特有的呈色反应(比色法)和沉淀反应(比浊法)与标准对照。
三、色谱法:
(一)纸色谱法(Paper Chromatography,P.C):取一定量供试品溶液杂质限量对照品溶液,于同一色谱滤纸上点样,展开,检出后,比较杂质斑点的个数、颜色深浅或荧光强度等。通常用于极性较大的xx或放射性xx的检查。该法展开时间长、斑点较为扩散、不能用强酸等腐蚀性显色剂。
(二)薄层色谱法(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TLC):类似纸色谱法,但较简便、快速、灵敏、不需特殊设备,适用于有机杂质的检查。另外,一般将与主药有密切相关的原料、中间体、副产物或分解产物等特殊杂质称为有关物质,将甾体类xx中的特殊杂质称为其它甾体。TLC法按操作方法又可归纳为如下几种情况:
1、在一定供试品及检查条件下,不允许有杂质斑点存在。
2、选用实际存在的待检杂质作为杂质对照品。
3、选用可能存在的某种杂质作为杂质对照品。
4、将供试品稀释到适当浓度作为杂质对照溶液。
5、选用质量符合规定的与供试品相同的xx作为杂质对照品。
(三)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本法分离效能高、专属性强和检测灵敏,适用于有机杂质,但更多地用于含量测定。
(四)气相色谱法(Gas Chromatography,GC):主要用于挥发性有机杂质和有机溶剂残留量的检查。
1、挥发性有机杂质测定方法:
(1)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杂质峰面积及其总和,并求出占总峰面积的百分率,但溶剂峰不计算在内。
(2)主成分自身对照法:先按供试品规定的杂质限度,将供试品稀释成一定浓度的溶液,作为对照溶液,进样,调节检测器的灵敏度或进样量,使对照溶液中的主成分色谱面积满足准确测量要求。然后取供试品溶液,进样,记录时间,一般应为主成分保留时间的倍数。根据测得的供试品溶液的各杂质峰面积及其总和并与对照溶液主成分的峰面积比较,计算杂质限度。
(3)内标法测定杂质总量限度:供试品按各品种项下规定的方法配制不含内标物质的供试品溶液,注入仪器,记录色谱图I;再配制含有内标物质的供试品溶液,同法记录色谱图II。如果图I中没有与图II上内标峰保留时间相同的杂质峰,则图II中各杂质面积之和应小于内标物质峰面积(溶剂峰不计在内)。
(4)内标法加校正因子测定供试品中某个杂质(或主成分)含量。
(5)外标法测定供试品中某个杂质(或主成分)含量。

xx的杂质检查

   杂质是指xx中存在的无xx作用或影响xx的稳定性和疗效,甚至对人健康有害的物质。
   xx的纯度,是指xx的纯净程度。在xx的研究、生产、供应和临床使用等方面,必须保证xx的纯度,才能保证xx的有效和安全。通常可从xx的结构、外观性状、理化常数、杂质检查和含量测定等方面作为一个有联系的整体来表明和评定xx的纯度,所以在xx的质量标准中就规定了xx的纯度要求。xx中含有杂质是影响纯度的主要因素,如xx中含有超过限量的杂质,就有可能使理化常数变动,外观性状产生变异,并影响xx的稳定性;杂质增多也使含量明显偏低或活性降低,毒副作用显著增加。因此,xx的杂质检查是控制xx纯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所以xx的杂质检查也可称为纯度检查。
  一般化学试剂不考虑杂质的生理作用,其杂质限量只是从可能引起的化学变化上的影响来规定。故一般情况下不能与临床用药的纯度互相代替。
  随着分离检测技术的提高,通过对xx纯度的考察,能进一步发现xx中存在的某些杂质对疗效的影响或其具有的毒副作用。且随着生产原料的改变及生产方法与工艺的改进,对于xx中杂质检查项目或限量要求也就有相应的改变或提高。
  杂质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由生产过程中引入;二是在贮藏过程中受外界条件的影响,引起xx理化性持发生变化而产生。
  由于所用原料不纯或所用原料中有一部分未反应xx,以及反应中间产物与反应副产物的存在,在精制时未能xx除去,都会使产品中存在杂质。在贮藏过程中在温度、湿度、日光、空气等外界条件影响下,或因微生物的作用,引起xx发生水解、氧化、分解、异构化、晶型转变、聚合、潮解和发霉等变化,使xx中产生有关的杂质。不仅使xx的外观性状发生改变,更重要的是降低了xx的稳定性和质量,甚至失去疗效或对人体产生毒害。
  xx中的杂质按来源可分为一般杂质和特殊杂质。一般杂质是指在自然界中分布较广,在多种xx的生产和贮藏过程中容易引入的杂质,如酸、碱、水分、氯化物、硫酸盐、砷盐、重金属等。特殊杂质是指在个别xx的生产和贮藏过程中引入的杂质。
  xx中所含杂质按其结构又可分为无机杂质和有机杂质。按其性质还可分为信号杂质和有害杂质,信号杂质本身一般无害,但其含量的多少可反映出xx的纯度水平,有害杂质对人体有害,在质量标准中要加以严格控制。
  药典中规定的各种杂质检查项目,系指该药品在按既定工艺进行生产和正常贮藏过程中可能含有或产生并需要控制的杂质。凡药典未规定检查的杂质,一般不需要检查。对危害人体健康、影响xx稳定性的杂质,必须严格控制其限量。

杂质的检查方法一般分三种:
一、对照法:又叫限量检查法,系指取限度量的待检杂质的对照物质配成对照液,另取一定量供试品配成供试品溶液,在相同条件下处理,比较反应结果(比色或比浊)。由于杂质不可能xx除尽,所以在不影响疗效和不发生毒性的原则下,既保证xx质量,又便于制造、贮藏和制剂生产,对于xx中可能存在的杂质,允许有一定限量,通常不要求测定其准确含量。
  《药典》中规定的杂质检查均为限量(或限度)检查(Limit test)。杂质限量是指xx中所含杂质的{zd0}容许量。通常用百分之几或百万分之几(ppm,parts per million)来表示。对危害人体健康、影响xx稳定性的杂质,必须严格控制其限量。检查时可用杂质的纯品或对照品在相同条件下来比较。
   杂质限量 = 杂质{zd0}允许量/供试品量×{bfb} = 标准溶液体积×标准溶液浓度/供试品量×{bfb}
   或 L = V×C/S×{bfb}
  也有不用标准液对比,只在一定条件下观察有无正反应出现。
  对于一些保持xx稳定性的保存剂或稳定剂,不认为是杂质,但需检查是否在允许范围内。
  在药典检查项下除杂质检查外,还包括有效性、安全性两个方面。有效性试验是指针对某些xx的药效需进行的特定的项目检查,如xx的制酸力、吸着力、疏松度、凝冻度、粒度、结晶度等。安全试验是指某些xx需进行异常毒性、热原、降压物质和无菌等项目的检查。
二、灵敏度法:系指在供试品溶液中加入试剂,在一定反应条件下,不得有正反应出现,从而判断供试品中所含杂质是否符合限量规定。
三、比较法:系指取供试品一定量依法检查,测得待检杂质的吸收度等与规定的限量比较,不得更大。

一般杂质及其检查方法:
 利用物理性质上的差异:臭、味及挥发性、颜色、溶解行为、旋光性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吸附或分配。
 利用化学性质上的差异:酸碱性、氧化还原性、沉淀反应、颜色反应、产生气体反应、经有机破坏后测定。
一、氯化物检查法:
  xx的生产过程中,常用到盐酸或制成盐酸盐形式。氯离子对人体无害,但它能反映xx的纯度及生产过程是否正常,因此氯化物常作为信号杂质检查。
  xx中的微量氯化物在硝酸酸性条件下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胶体微粒而显白色浑浊,与一定量的标准氯化钠溶液在相同条件下产生的氯化银浑浊程度比较,判定供试品中氯化物是否符合限量规定。
Cl-+Ag+ → AgCl↓(白)
  药典的检查方法为:除另有规定外,取各药品项下规定量的供试品,加水溶解使成25ml(溶液如显碱性,可滴加硝酸使成中性),再加稀硝酸10ml;溶液如不澄清,应滤过;置50ml纳氏比色管中,加水使成约40ml,摇匀,即得供试液。另取各药品项下规定量的标准氯化钠溶液,置50ml纳氏比色管中,加稀硝酸10ml,加水使成40ml,摇匀,即得对照溶液。于供试溶液与对照溶液中,分别加入硝酸银试液1.0ml,用水稀释至50ml,摇匀,在暗处放置5分钟,同置黑色背景上,从比色管上方向下观察,比较,即得。
  以上检查方法中,使用的标准氯化钠溶液每1ml相当于10μg的Cl-。测定条件下,氯化物浓度以50ml中含50~80μg的Cl-为宜,相当于标准氯化钠溶液5~8ml。此范围内氯化物所显浑浊度明显,便于比较。加硝酸可避免弱酸银盐如碳酸银、磷酸银及氧化银沉淀的干扰,且可加速氯化银沉淀的生成并产生较好的乳浊。酸度以50ml供试溶液中含稀硝酸10ml为宜。
二、硫酸盐检查法:
  微量的硫酸盐杂质,也是一种信号杂质。xx中微量的硫酸盐在稀盐酸酸性条件下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微粒显白色浑浊,与一定量标准硫酸钾溶液在相同条件下产生的硫酸钡浑浊程度比较,判定供试品硫酸盐是否符合限量规定。
SO42-+Ba2+→BaSO4↓(白)
  检查方法: 取供试品,加水溶解成约40ml,置50ml纳氏比色管咖稀盐酸2ml,摇匀即得供试溶液;另取标准硫酸钾溶液,置50ml纳氏比色管中,加水使成约40ml,加稀盐酸2ml,摇匀即得对照溶液;于供试溶液与对照溶液中分别加入25%氯化钡溶液5ml,用水稀释成50ml,摇匀,放置10分钟,比浊。
  每1ml标准硫酸钾溶液相当于100μg的SO4。 盐酸可防止碳酸钡或磷酸钡等沉淀生成,影响比浊。但酸度过大可使硫酸钡溶解,降低检查灵敏度。50ml供试中含2ml稀盐酸为宜。
三、铁盐检查法:
  微量铁盐的存在可能会加速xx的氧化和降解。
(一)硫氰酸盐法:铁盐在盐酸酸性溶液中与硫氰酸盐作用生成红色可溶性的硫氰酸铁配离子,与一定量标准铁溶液用同法处理后进行比色。
Fe3++nSCN-[Fe(SCN)n]+3-n  (n=1~6)
(二)巯基醋酸法:英国药典采用巯基醋酸(Mercaptoacetic acid)法检查xx中的铁盐。巯基醋酸还原Fe3+为Fe2+,在氨碱性溶液中生成红色配离子,与一定量标准铁溶液经同法处理后产生的颜色进行比较。
2Fe3++2HSCH2COOH→2Fe2++HOOCH2SSCH2COOH+2H+
Fe2++2HSCH2COOH→Fe(SCH2COOH)2+2H+
Fe(SCH2COO)2+2OH-→[Fe(SCH2COO)2]2-(红色)+2H2O  本法灵敏度较高,但试剂较贵。
四、重金属检查法:
  重金属系指在实验条件下能与硫代乙酰胺或硫代钠作用显色的金属杂质。生产中遇到铅的机会较多,且铅又易在体内积蓄中毒,所以检查时以铅为代表。重金属影响xx的稳定性及安全性。 中国药典95版附录中规定了四种方法:
1、Pb2++H2S→PbS↓+2H+:适用于溶于水、稀酸和乙醇的xx,为最常用的方法。原理:硫代乙酰胺在弱酸性条件下水解,产生硫化氢,与重金属离子生成黄色到棕黑色的硫化物混悬液,与一定量标准铅溶液经同法处理后所呈颜色比较。适宜比色的范围为10~20μgPb/35ml,pH值对呈色影响较大。
2、适用于含芳环、杂环以及不溶于水、稀酸及乙醇的有机xx。重金属可与芳环、杂环形成较牢固的价健,可先炽灼破坏,使重金属游离,再按{dy}法检查。采用硫酸为有机破坏剂,温度在500~600℃使xx灰化。所得残渣加硝酸进一步破坏,蒸干。加盐酸转化为易溶于水的氯化物,与对照试验比较。
3、适用于溶于碱而不溶于稀酸或在稀酸中即生成沉淀的xx。以硫化钠为显色剂,Pb2+与S2-作用生成PbS微粒混悬液,与一定量标准铅溶液经同法处理后所呈颜色比较。硫化钠对玻璃有一定腐蚀性,应临用新制。
4、微孔滤膜法。适用于含2~5μg重金属杂质及有色供试液的检查。重金属限量低时,用纳氏比色管难以观察,用微孔滤膜滤过,重金属硫化物沉集于滤膜形成色斑,与标准铅斑比较,可提高检查灵敏度。
五、砷盐检查法:
  砷为毒性杂质,须严格控制其限量。
1、古蔡氏法(Gutzeit):金属锌与酸作用产生新生态氢,与xx中微量砷盐反应生成具挥发性的砷化氢,遇溴化汞试纸产生黄色至棕色的砷斑,与同条件下一定量标准砷溶液所生成的砷斑比较。
…………
AsH3+3HgBr2→3HBr+As(HgBr)3(黄色)
…………
2、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法(Ag-DDC):不仅可用于限量检查,也可用作微量砷盐的含量测定。金属锌与酸作用产生新生态氢,与微量砷盐反应生成具挥发性的砷化氢,还原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产生红色胶态银,与同条件下一定量标准砷溶液所呈色用目视比色法或在510nm波长处测定吸收度,进行比较。本反应为可逆反应。
3、白田道夫法:本法作为有锑干扰时的补充方法。本法反应灵敏度20μgAs2O3/10ml,加少量二氯化汞可提高到2μgAs2O3/10ml。氯化亚锡溶液应新鲜配制。
2As3++3SnCl2+6HCl→2As↓+3SnCl4+6H+
六、硒、氟及硫化物检查法:
1、氧瓶燃烧法(Oxygen Flask Combustion Method):系将有机物放入充满氧气的密闭燃烧瓶中燃烧,产生的组分用吸收液吸收后再选用合适的方法进行鉴别、检查或含量测定。适用于可与环状结构中碳原子以共价键相结合的含卤素、硫、硒等的有机xx,特点是简便、快速、破坏xx,尤其适用于微量样品的分析。
2、硒检查法:元素状态的硒xx,但硒化物有剧毒。有机xx用氧瓶燃烧法进行有机破坏,硒成为高价氧化物(SeO3),被硝酸溶液吸收,再用盐酸羟胺将Se6+还原为Se4+,在pH2.0±2的条件下,加二氨基萘试液反应100分钟,生成4,5-苯并苯硒二唑(4,5-Benzopiazselenol),用环己烷提取后在378nm波长处测定吸收度,应不得大于对照液的吸收度。
3、氟检查法:系用于检查有机氟化物中氟的含量。有机氟经氧瓶燃烧分解产生氟化氢,用水吸收,另在pH4.3时茜素氟蓝与硝酸亚铈以1:1结合成红色配位化合物,当有F-存在时,三者以1:1:1结合成蓝紫色配位化合物,在暗处放置1小时,置2cm吸收池中,于610nm波长处测定吸收度,并用空白试验进行校正。根据氟对照液在相同显色条件下所得吸收度,计算有机氟化物中氟的含量。
4、硫化物检查法:硫化物与盐酸作用产生硫化氢气体,遇醋酸铅试纸产生棕色的硫化铅“硫斑”,与一定量标准硫化钠溶液在相同条件下生成的硫斑比较。
七 、酸碱度检查法:
1、酸碱滴定法:在一定指示液下,用酸或碱滴定供试品溶液中的碱性或酸性杂质,以消耗酸或碱滴定液的毫升数作为限度指标。
2、指示液法:将一定量指示液的变色pH值范围作为供试液中酸碱性杂质的限度指标。
3、pH值测定法:用电位法测定供试品溶液的pH值,衡量其酸碱性杂质是否符合限量规定。
八、澄清度检查法:检查药品溶液中的微量不溶性杂质。 可利用硫酸肼与乌洛托品(六次甲基四胺)反应制备浊度标准液。多数澄清度检查以水为溶剂,有时也用酸、碱或有机溶剂作溶剂。
  此外,药典规定了“注射液中不溶性微粒检查法”,采用微孔滤膜-显微镜计数法检查供静脉滴注用的注射液中的不溶性微粒。此微粒指注射液中可移动的不溶性外来物质,进入血管能引起血管肉芽肿、静脉炎、血栓及血小板减少,对心肌、肝、肾亦有损害。
九、溶液颜色检查法:
1、目视比色法:取一定量供试品,加水溶解,置纳氏比色管中,加水稀释至10ml,溶液呈现的颜色与规定色调色号的标准比色液比较,不得更深。色泽较浅时,在白背景上自上而下xx;色泽较深时,白背景前平视观察。
2、分光光度法:测定吸收度更能反映溶液颜色的变化。一般制成水溶液于规定波长处测定吸收度,不得超过规定值。供制备注射用的原料xx往往既检查澄清度又检查溶液颜色。
十、易炭化物检查法:
  易炭化物系指药品中夹杂的遇硫酸易炭化或易氧化而呈色的有机杂质。于比色管中将一定量供试品分次缓缓加入5ml硫酸中,振摇溶解后,静置15分钟,溶液呈现的颜色与规定的对照液比较,不得更深。
十一、炽灼残渣检查法:
  有机xx经炭化或无机xx加热分解后,加硫酸湿润,先低温再高温700~800℃炽灼,使xx灰化,有机物分解挥发,残留的非挥发性无机杂质成为硫酸盐,称为炽灼残渣(BP称硫酸灰分),称重,判断是否符合限量规定。
十二、干燥失重测定法:
  系指药品在规定的条件下,经干燥后所减失的量,以百分率表示。主要指水分,也包括其它挥发性物质。
1、常压恒温干燥法:适用于受热较稳定的xx。将供试品置相同条件下已干燥恒重的扁形称瓶中,于烘箱内在规定温度下干燥至恒重(两次干燥或炽灼后的重量差异在0.3mg以下),从减失的重量和取样量计算供试品的干燥失重。干燥温度一般为105℃。
2、干燥剂干燥法:适用于受热分解且易挥发的供试品。将供试品置干燥器中,利用干燥器内的干燥剂吸收水分至恒重。常用的有硅胶、硫酸和五氧化二磷。
3、减压干燥法:适用于熔点低、受热不稳定及难赶除水分的xx。在减压条件下,可降低干燥温度和缩短干燥时间。减压后的压力在2.67kPa(20mmHg)以下。
十三、水分测定法:
  药品中的水包括结晶水和吸附水。中国药典采用费休氏法和甲苯法测定。费休氏水分测定法又叫卡尔-费休氏(Karl Fischer)水分滴定法,操作简便、专属性强、准确度高,适用于受热易被破坏的xx,属非水氧化还原滴定反应,采用的标准滴定液称费休氏试液,是由碘、二氧化硫、吡啶和甲醇按一定比例组成。反应需一定量水分参加。
I2+SO2+H2O2HI+SO3
  上述反应可逆,加无水吡啶能定量吸收HI和SO3,形成氢碘酸吡啶和硫酸酐吡啶。硫酸酐吡啶不稳定,加入无水甲醇使其转变成稳定的甲基硫酸氢吡啶。

特殊杂质检查

  特殊杂质是指在该xx的生产和贮存过程中,根据xx的性质、生产方式和工艺条件,有可能引入的杂质。这类杂质随xx的不同而异。由于特殊杂质多种多样,检查方法各异,故一般将其分成四大类:
一、物理法:
  利用xx与杂质在嗅、味、挥发性、颜色、溶解及旋光性等上的差异,检查所含杂质是否符合限量规定。
二、化学反应法:
(一)容量分析方法:利用xx与杂质在酸碱性及氧化还原性等方面的差异,用标准溶液滴定来测定杂质含量。
(二)重量分析方法:在一定实验条件下测定遗留物重量。
(三)比色法和比浊法:利用杂质特有的呈色反应(比色法)和沉淀反应(比浊法)与标准对照。
三、色谱法:
(一)纸色谱法(Paper Chromatography,P.C):取一定量供试品溶液杂质限量对照品溶液,于同一色谱滤纸上点样,展开,检出后,比较杂质斑点的个数、颜色深浅或荧光强度等。通常用于极性较大的xx或放射性xx的检查。该法展开时间长、斑点较为扩散、不能用强酸等腐蚀性显色剂。
(二)薄层色谱法(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TLC):类似纸色谱法,但较简便、快速、灵敏、不需特殊设备,适用于有机杂质的检查。另外,一般将与主药有密切相关的原料、中间体、副产物或分解产物等特殊杂质称为有关物质,将甾体类xx中的特殊杂质称为其它甾体。TLC法按操作方法又可归纳为如下几种情况:
1、在一定供试品及检查条件下,不允许有杂质斑点存在。
2、选用实际存在的待检杂质作为杂质对照品。
3、选用可能存在的某种杂质作为杂质对照品。
4、将供试品稀释到适当浓度作为杂质对照溶液。
5、选用质量符合规定的与供试品相同的xx作为杂质对照品。
(三)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本法分离效能高、专属性强和检测灵敏,适用于有机杂质,但更多地用于含量测定。
(四)气相色谱法(Gas Chromatography,GC):主要用于挥发性有机杂质和有机溶剂残留量的检查。
1、挥发性有机杂质测定方法:
(1)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杂质峰面积及其总和,并求出占总峰面积的百分率,但溶剂峰不计算在内。
(2)主成分自身对照法:先按供试品规定的杂质限度,将供试品稀释成一定浓度的溶液,作为对照溶液,进样,调节检测器的灵敏度或进样量,使对照溶液中的主成分色谱面积满足准确测量要求。然后取供试品溶液,进样,记录时间,一般应为主成分保留时间的倍数。根据测得的供试品溶液的各杂质峰面积及其总和并与对照溶液主成分的峰面积比较,计算杂质限度。
(3)内标法测定杂质总量限度:供试品按各品种项下规定的方法配制不含内标物质的供试品溶液,注入仪器,记录色谱图I;再配制含有内标物质的供试品溶液,同法记录色谱图II。如果图I中没有与图II上内标峰保留时间相同的杂质峰,则图II中各杂质面积之和应小于内标物质峰面积(溶剂峰不计在内)。
(4)内标法加校正因子测定供试品中某个杂质(或主成分)含量。
(5)外标法测定供试品中某个杂质(或主成分)含量。

郑重声明:资讯 【xx分析课件: 第二章xx的化学鉴别】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