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料坊规划公示赏析(五)

 

 

本来写完《但愿不算白忙一场》,对颜料坊公示问题就不想再说了。但又翻了一眼公示方案,其中逻辑错乱,水平低下的程度,让我实在看不下去,还是觉得不吐不快,因此,从这篇文章起,还是进入公示第二页的分析。与{dy}页的“项目概述”逻辑混乱,文句不通相比,第二页“历史信息考证——街巷肌理分析”令人更加费解。要么是设计方知识水平(包括历史学和规划学两方面)太差,要么就是有人蓄意篡改历史,捏造事实。

由于我将在12-14日参加中国文化遗产日的活动,博客将不能及时更新。敬请xx颜料坊及老城南保护的朋友,多等几天。

 

 



一、篡改历史

 

在“历史信息考证——街巷肌理分析”{dy}段,设计方案写道:“南京城的六次毁城历程是城市整体衰落的直接原因。其中隋、金、太平天国对城市肌理的破坏最为严重。”

这一说法实在是莫名其妙。

1)南京城衰落了吗?是现在正在衰落(+ing的现在进行时),还是过去衰落过(+ed的过去完成时)?是1949年以前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衰落了?还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虎踞龙蟠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南京反倒衰落了?还是新世纪以来,南京市按照“一城三区”、“保老城、建新城”,现代化建设不断加速的时候,城市衰落了?

如果说南京过去衰落过,跟颜料坊地块的现状何干?如果是现在正在衰落,我不能理解秦淮区这家所谓的国有公司以及上海这家设计公司,是如何理解南京市在促进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工作中不断取得的成果的?

如果他们认为南京是一个整体衰落的城市,我认为这xx是和朱书记最近提出的“2500年的历史前进脚步造就了南京这座英雄之城、胜利之都”,“史上南京曾代表整个民族实现了文化繁,达到文化的”的重要论述xx不合拍的。我相信,南京知识界和几百万市民,都是绝不能同意秦淮区有关单位的南京“衰落论”这一荒谬说法的。

2)设计方案说,南京有六次毁城历程,我不明白有哪六次?这个“六次说”,是谁提出的?又是得到谁认可的?设计方能否一一列举清楚?对街区历史的研究,好像不能从网上随便找找文章看看,拿到某个一家之言就作为规划依据的吧。

我所知道的南京几次毁城说,其中得到南京学术界许多专家响应的一种说法,是江苏省作协资深老作家宋词先生提出过的五次大破坏。他曾在去年6月国务院调查组的会议上说过,南京电视台名嘴老吴也曾在节目中转述过。宋词先生说的五次大破坏,{dy}次是太平天国战争,第二次是抗日战争,然后呢?第三次是1958年大跃进拆城墙,第四次是文化大革命的破四旧。第五次呢?就是现在的旧城改造,大拆大建,把老南京仅存的街巷肌理拆得几乎干干净净。

专家们认为,在第五次大破坏中,先是有90年代中期“砍树王”王武龙违反《总体规划》,擅自在金沙井、百花巷历史文化保护区中,大拆大建,强行拓宽中山南路。如今,“砍树王”,已经被公认为破坏南京文物古迹的历史罪人。然后又有2006年的大肆破坏,比如颜料坊,就是在秦淮区政府主导的“40亿打造新城南”的破坏性开发中造成的。南京博物院原院长梁白泉先生就认为,前些年进行的旧城改造,就可以和历史上的大破坏相提并论。

不知道秦淮区这家公司的六次毁城说,是否包括秦淮区政府这几年“拆违拆破”、“危旧房改造”、“40亿打造新城南”的成果?

3)至于6世纪隋军平毁六朝建康城,12世纪金兵焚掠建康,难道也和颜料坊拆迁有关?难道还要怪陈后主昏庸无能,岳飞抗金不力不成?太平天国战争对南京造成过破坏,但在三山街、颜料坊、门东、门西一带,破坏有限。难道他们就不知道就在颜料坊这一带,铜作坊72号有太平天国建筑(市级文物保护单位,90年代拆除),金沙井32号、34号有太平天国玕王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足以证明颜料坊根本没有遇到严重破坏?蒋赞初先生对我说,太平天国几千个王府,保存下来的多的是了,岂有全被毁掉的道理?至于侵华日军的破坏,自有当时的航拍图和文献为证,颜料坊根本没有受到破坏。

而且,战争破坏了什么肌理?是改变了街道走向,还是民居的风格尺度?请对照一下南宋的《景定建康志》,对照一下清末的《运渎桥道小志》,再看看1939年的航拍图和解放后的航拍图,老城南的肌理发生过根本性的改变吗?

颜料坊从宋代以来,几乎没有遭到过战火的破坏,真正的彻底破坏是2006年的大拆大建。这家设计公司要么是对南京历史几乎一窍不通,胡编乱造历史背景分析,实在可笑,要么是另有考虑。

如果对南京城和战争破坏的关系有兴趣,我建议参考我在《瞭望》杂志发表的文章:。如果对南京历史的“英雄之城 胜利之都”的观点有兴趣的,可以参考:

 

二、捏造事实

 

设计方案在第二段又说,由于民国以来政治、社会制度与交通方式的改变,传统肌理更进一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因大致分为建筑地块变迁、功能变迁和搭建拆建等三类。五六十年代工厂的建设与七八十年代居民自行搭建的简易用房,都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基地的肌理。道路拓宽,致使道路两侧的肌理受到很大的肢解。

设计方还煞有介事地提供了6张不同年代的肌理分析图,以表明传统肌理基本不存在了,言下之意是——原样复原既不可能,也无必要,而应根据史料和城南街巷固有的尺度,恢复这一地区的建筑风貌和街巷肌理,找回老城南的魂。这个说法是新华日报记者顾巍钟在报道中写的,不知道这是“国有”开发公司和设计公司的阐释,还是记者自己的引申?

1)传统肌理是什么时候发生变化的?政治、社会制度变迁怎么就要破坏传统肌理了?这些对传统肌理分析叙述丝毫不具历史保护的常识,首先,这家公司能否给出一个定义——什么叫做传统肌理?

而且,政治、社会制度变迁和传统肌理何干?难道孙中山的辛亥革命是来破坏文物的?设计方提出的变化的三个原因中,地块变迁是什么意思?是说颜料坊发生过地壳运动?是空间上的变迁,还是时间上的变迁?功能发生了什么变迁?明代这里就是工商业居民区,2006年这里还是如此。建了几个街道工厂,不过占了很小的范围,肌理xx可以修复。

至于解放后院落中的搭建,跟街巷肌理何干?天井中的搭建,如何可以破坏到街巷上的肌理?拆除搭建后,xx可以清理、恢复原有院落状况。道路拓宽,可以影响道路两侧的街巷和建筑立面,但肢解得了8万平方米的历史街区吗?

事实是,2006年,颜料坊传统肌理只是局部的、渐进的演变,这种变化和中国任何一个历史街区的变化是同步的,情况是相似的,这种变化都是历史上的一部分,体现了街区的自然生长和变迁。这都是可以通过渐进的整治修复,彰显历史风貌的。比如北京什刹海的情况和颜料坊也是一样,难道也要大拆大建吗?如果试图在中国某个角落找到保持同历史某个时间点xx一致的肌理、风貌的街区,这不是刻舟求剑吗?

我认为这些错误分析,都是为了论证建88套豪宅的合理,以及按历史原状恢复的“不必要”。

2)街巷肌理分析图明显违背事实

{dy},如果分析图中蓝色的部分,是根据年代标准制作的,标明的是1949年以前的建筑,那这个图就是公然作假。南京市规划局委托南京大学建筑学院进行的规划研究表明,颜料坊地块九成都是1949年以前的老房子。

第二,如果说分析图是根据符合风貌的肌理的标准制作的,那么这1980年、到1990年、到2003年的变化,依据何在?这20年间,没有发生过天灾xx,没有发生过战争地震,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移民,街巷肌理为什么会发生“突变”?请拿出翔实可靠的证据!

如果设计公司真的认真进行过街巷肌理分析——请首先把该地块原有的不可移动文物逐一标出来!如果连文物分布都搞不清楚,传统肌理分析图就根本站不住脚。

颜料坊地区明明传统肌理保存得非常完好,这家“国有”公司和设计公司偏偏回避史实,目的无非是为了拒绝恢复传统肌理的原状,好建设他们的88套“住宅”——无非是别墅换了种说法罢了。

3)街巷肌理分析图中为何抹煞牛市南段的90年代中期更新的“新民居”建筑?

90年代,东南大学建筑学系原系主任仲德昆教授针对我国旧城改造中传统城市建筑环境的更新与保护这一课题,探索出xx修复型、保护改造型、改造保护型、再现历史型和xx改建型等五种模式,其中xx改建型就是秦淮河牛市新民居,它于199410月获得全国中青年建筑师设计大奖“建筑师杯”。

牛市新民居位于南京城南老区秦淮河东岸,由于原建筑均是毫无保留价值的仓库等,故采用了“xx改建型”模式,全部拆除重建。设计保留了传统的街——巷——院——户的空间结构序列,风格上运用了新民居(Newvernacular)风格。

不知道这家设计公司,如何认识这些新建筑的探索?为何这些符合传统风貌肌理的新民居,如何不是肌理图的组成部分?

90年代才建造好的牛市新建筑,本来就是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项目,还获得全国大奖,这既不是“危旧房”,又不同传统风貌肌理相冲突,好端端的房子才建好10年左右,就被拆掉了。这应当引发我们的思考,老城南发生的到底是改善民生的危旧房改造,还是大拆大建、以地生财?

 

三、编造概念

 

设计方案还提出对传统风貌进行“适应性重建”。什么叫做“适应性重建”?这个概念的定义是什么?内涵和外延是什么?经谷歌“适应性重建”,有陈卫军在《生物物理学报》20012期发表论文《壁剪应力变化对动脉重建影响的在体研究》,探讨动脉血流受阻后壁剪应力(Wall shear stress,WSS)变化对动脉适应性重建的影响。

曲传咏在《智能系统学报》20073期发表论文《多场耦合载荷下的骨重建行为模拟》,在适应性弹性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关于多场耦合作用下骨的适应性重建行为的数学模型,用来研究骨组织的智能化重建问题。

莫非这家公司的建筑设计是采用生物物理学的知识进行的?我看规划部门很有必要要求公示方提供“适应性重建”,这个设计方案核心概念的准确定义。

 

 

写这些,又花了我几个小时的时间,还有第三页以后的部分没来得及看。我想问题会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南京历史文化保护任重道远,由此可见一斑。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颜料坊规划公示赏析(五)】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