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相亲节目还能走多远- 温馨花园- wangshanying - 和讯博客
疯狂的相亲节目还能走多远 [转贴 2010-06-15 08:40:57]   

  “你愿意经常跟我一起骑自行车吗?”在中国收视率颇高的电视相亲节目 《非诚勿扰》中,一位年轻的男嘉宾向女嘉宾马诺祈求般地提问。马诺则笑着用一句“宁可在宝马车中哭泣”的回答,让无数电视机前的观众为之哗然。而另一对男女嘉宾在节目中赤裸裸的对白更令人感到惊愕:女嘉宾问一位男嘉宾:“你家有钱吗?”男嘉宾直接宣布:“我家是开厂的,在上海有三套房子。”

  毫无疑问,马诺和她所代表的一批“物质女孩”,寻求的爱情充斥着金钱、地位、权力和享乐至上。这不仅引起了中国社会对节目中盛行的畸形“婚恋观”的广泛批评,也引发了受众对社会主流价值观屡受挑战和践踏的深深忧虑。

  在江苏卫视 《非诚勿扰》创下收视{gj},广告暴利激增的刺激下,全国各地省级卫视争相模仿,纷纷推出相亲节目。湖南卫视的《我们约会吧》、安徽卫视的《缘来是你》、浙江卫视的《为爱向前冲》以及山东卫视的《爱情来敲门》等,一时间,荧屏里遍布“剩男剩女”,“拜金女”“富二代”等相亲话题人物轮番登场亮相。

  广电总局6月12日通报,总局6月2日和8日先后下发了《广电总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婚恋交友类电视节目的管理通知》及《广电总局办公厅关于加强情感故事类电视节目管理的通知》两份正式文件,对已经引起极大社会公愤的“相亲类节目泛滥、xx、低俗”等倾向着手整饬。文件中每一条都直指上述节目的软肋,可谓一针见血。通知要求,婚恋交友类电视节目不能由演员、模特、节目主持人、“富二代”、“成功人士”等身份的嘉宾占据荧屏;不得选择社会形象不佳或有争议的人物担当主持人;不得以婚恋的名义对参与者进行羞辱或人身攻击,甚至讨论低俗涉性内容,不得展示和炒作拜金主义等不健康、不正确的婚恋观。

  看点

  相亲类节目泛滥荧屏

  看点一:在此类节目中,原本最核心的相亲已不再是主要内容,反之,嘉宾出位的言论、生猛的话题成为节目追逐的目标。

  看点二:在当下的各大省级卫视中,相亲类节目的“泛滥”已经让许多观众产生了“审美疲劳”。而更让观众质疑的,则是其中很多节目对嘉宾身份的“xx”行为。

  看点三:拜金女、富二代等“明星嘉宾”在相亲类节目中层出不穷,这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反响。同时,此类节目中屡屡出现的嘉宾之间人身攻击、恶语相向,也引起了很多观众的反感。

  看点四:由于相亲节目xx度高,极具看点和笑料,不少观众表示,那是“被设计”的结果。相亲节目环节多,现场操控难度大,看过几期的观众都认为,每次录制,都有一个相应的“剧本”,嘉宾的言论、现场的气氛都是事前准备好的,对于能引发话题的线索,都被明显夸大,有炒作嫌疑。

  看点五:相亲节目里的男女嘉宾,一个比一个爱表现,一期比一期说话更猛,各个都成了大红人。然而,在集聚人气的同时,失去的却是诚意的表现,“与爱情无关,只为收视和制造话题”——成为了节目的核心所在。如某网友所言:“姐相的不是亲,是名!”

  质疑

  “相亲秀”是一场危险游戏

  “形形色色的电视配对和网络征婚,是择偶的新方式,也是现代传媒和科学技术与择偶方式的碰撞、结合,体现了择偶方式的多样性,其本身没问题。问题是相关人员要理智、负责并慎重地对待,而不是只满足人们的视觉感官效果。”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注册心理咨询师丁娟认为,电视上的速成配对,有明显的作秀成分,节目传播的一些观念如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傍大款或富二代省去很多自己奋斗的时间等等正在误导年轻人。现在的相亲类节目宣传正确婚恋观的力度不够。郎才女貌、一见钟情,一时配上了,其实性格也未必合得来,掩盖了很多问题。历史反复证明婚姻要有感情基础,古今中外的事例不胜枚举。作为女性要自尊、自信、自立、自强,不能忽略自身发展和价值的体现,唯此才能实现爱情的平等和持久。

  有关专家指出,电视娱乐并没有错,问题是要涤荡污染,保持荧屏新鲜、“绿色”。用刺激性、庸俗化的节目来挑逗观众,只能是一场危险的游戏。电视节目真正、长远的生命力在于真诚对待观众,激浊扬清,向社会传递积极向上的信息和价值观。可喜的是,国家广电总局已正式下发通知。火爆一时的电视相亲真人秀,是到了该洗心革面之时了。

  声音

  守住道德底线

  “相亲节目已经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收视‘掠夺战’。身份作假、制造话题、编造故事,言辞犀利不惜‘出口伤人’,虚假身份的‘托’,‘拜金、享乐’的非主流价值观被刻意放大和无限放任,并得到受众的盲目追捧。”湖南卫视节目制片人刘蕾坦陈,这是急功近利的媒体人毫无责任心和缺失道德底线的表现。

  西安华章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李燕认为,作为一个吸引观众的交友节目,真实是节目的基础,也是主导社会大众价值判断的来源。一些节目邀请模特、业余演员等扮演普通人,充当交友嘉宾,丧失了“真实”这一基础,成为单纯为获得“收视率”和“知名度”的“戏剧”,造成了大众价值判断的混乱,虽然赢得了收视率,却丧失了媒体应有的舆论引导的功能与作用。

  “婚恋交友类电视节目要把好嘉宾关,要认真核实嘉宾的真实身份,严禁伪造嘉宾身份,欺骗电视观众。”近日,广电总局专门下发文件,对相亲类节目嘉宾xx现象十分鲜明地提出了“禁止令”。广电总局还建议此类节目要扩大嘉宾选择范围,不能仅由演员、模特、富二代占据荧屏。“不得邀请个人品德有问题或有争议,持不正确或非主流价值观、婚恋观的人物参加节目。”对嘉宾的个人身份审核,广电总局在通知中也有明确要求。电视艺术评论家仲呈祥认为,电视相亲节目是有社会需求的,电视工作者要坚持引导,而非一味迎合,应该站在文化自觉的角度,注意培养一种沉稳而非浮躁,幽默但不油滑的欣赏趣味。他说,我们现在处于一个大众审美经济的时代,电视作为大众传媒中覆盖面最广、影响力{zd0}的媒介,必须注入审美精神,坚守人类的精神家园,防止道德滑坡。一些电视工作者在节目创新上的探索精神是好的,但必须反对功利化、媚俗化,决不能为了收视率而丧失电视人应有的社会担当。

  争论

  “荧屏相亲”在引导什么

  据统计,仅各大卫视制作的相亲节目,一周至少有七台“上星”,这还不包括各“地面”频道办的相亲节目。让人意外的是,“xxx”不是综艺老大湖南卫视,而是山东卫视2010年1月推出的《爱情来敲门》。继而,在湖南卫视《我们约会吧》和江苏卫视《非诚勿扰》斗得火热之际,其他卫视也不甘落后,浙江卫视将之前的《冲关我最棒》改为《冲关我最棒之为爱向前冲》,安徽卫视在《周日我{zd0}》中加入“缘来是你”环节。

  当前相亲节目,已经呈现出恶俗的苗头:金钱、地位成为交友择偶天平上最重要甚至{wy}的考虑因素,而爱情、忠贞等恋爱中的美好品质却无人谈及。有网友就此感言:“相的不是亲,想的是出名;选的不是秀。要的是出位。”

  婚姻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话题。相亲节目可以成为价值观的辩论场,不断提高文明程度、文化素质,展示人性真善美的光芒,绝不应是非主流价值观的传播地。如何寻找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每个人都有责任去思考这个问题。

  记者观点

  呼唤“绿色收视率”

  看了想骂,骂了又想看,越骂越火,越火又越骂,这是当下相亲类节目的新闻背景

  现实。各大电视台争相上马同类节目,除了观众的现实需求外,收视率及其背后的经济利益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考量指标。

  传媒原本应该是清醒剂,有良知,有社会责任感的。但事实上,部分传媒在商业目的的引诱下,表现出鼓励和怂恿的姿态,一边推行造星运动,一边又炒作粉丝现象,双管齐下,把媒体引入了一个病态的作秀舞台。为了博取观众眼球,此类“情感”、“相亲”节目嘉宾身份xx、出语低俗、公开讨论涉性内容、宣扬拜金主义、混淆是非善恶、宣扬不正当的婚恋观,有些则传递了负面情绪和不健康的价值观,这些节目严重误导广大观众,损害电视媒体公信力。

  由此,有专家提出,荧屏应该积极倡导“绿色收视率”,绝不能放弃肩负的社会责任,这一呼声已越来越高。荧屏倡导“绿色收视率”,是为了xx一味追求高收视率所带来的低俗之风和负面影响。不仅“相亲节目”如此,其他电视节目同样如此。

  激浊扬清,呼唤导向正确、内容健康、格调高雅、形式新颖的电视节目,让“绿色收视率”在电视荧屏上吹来一股温馨、清新、甜美的风,真正让观众喜闻乐见、赏心悦目、神清气爽、怡性养情。这是我们的愿望,也是我们的追求!

我最近在玩和讯财经微博,很方便,很实用。
一句话,一张图,随时随地与我分享理财心得与亲历见闻。
点击以下链接xx,来和我一起玩吧!

郑重声明:资讯 【疯狂的相亲节目还能走多远- 温馨花园- wangshanying - 和讯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