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有点乱了套的感觉。
原本想节约点时间,把微生物培养基的配制(倒平板),用划线法纯化大肠杆菌以及用稀释涂布法对土壤中分解尿素的xx进行分离和计数等实验合在一起,一节课进行理论分析,一节课进行实验操作的,但结果只能说是以失败而告终。一节课的理论分析时间过于紧,难以分析到位;一节课做三个操作更是困难重重。{dy}个操作的3班,一组同学还没有做完就下课了,留下的一半没有操作。在后面紧跟的班级中赶快临时作调整,将稀释涂布法改为另用一节课时间再做。
我们过于理想化了。学生是初次进行微生物的相关实验操作,尽管已向学生介绍过各种用具及操作步骤,但学生进入操作室,面对操作台上一大堆的设备用具,依然不知所措,无从下手,或者顾此失彼。我们也忽略了,上一届此实验的时候是80分钟的大课,而我们是40分钟的课。看来如何改进实验,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的摸索,积累经验。
自结束必修进入选修以来,一直觉得不是很顺当。
考虑到选修1的实验只能穿插进行,因此在上选修3的同时安排选修1的实验,这样由于突验的安排又不得不将选修3的专题给打破,不能连续一气呵成。而选修1的实验也不能仅仅是操作,如果没有微生物及培养基的相关知识怎么做相关的实验?照方抓药的做了,又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呢?
按照本轮课程的课程计划,选修模块是供学生选学的,没有必要让每个学生都去学这两个模块,但北京的高考却将两个模块同时列入高考,都作为必考,选修当然也就被必修了。选修1课标明确规定,“教师应根据本校的条件,指导学生选修本模块中的5-7个实验。” 但在高考面前,你还有多少选的权利?现实主义的高考重重地扇了理想主义课改的一记耳光。
面对新课程,我们有太多太多的无可奈何。{wy}可做的可能也就是尽量理顺自己的教学,减少自身的失误,不再乱中添乱。
当然,也许有{yt},我们麻木了,习惯了,一切也就都“正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