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弯头"{dy}人

 “涝收蛤蟆,旱收蚂蚱,不涝不旱收碱嘎巴。”现在的年轻人对那句形容土地盐碱的话,没有太深感触。孟村回族自治县泊北村的农民如今早已告别了破旧的土坯房。在旧时那年月,每逢雨季,屋外边大下,屋里小下,外边不下,屋里滴嗒。住上了崭新的瓦房、洋楼。农民再不用看天吃饭,靠天过活。
  是弯头项目盘活了泊北人的生活,而整个孟村、盐山引进弯头项目的{dy}人就是泊北村张中棉。
  福“倒”
  张中棉已于1998年去世,儿子张洪青把父亲创建的泊北管件厂,打理成河北大渤海管件有限公司。他回忆说:“我父亲是牛脾气,认准的事一定要做。父亲带领着村里的人搞弯头产业,正是最难的时候。村里人给他取了个外号‘张弯头’。”
 “塑料饼子(山芋面)睡凉炕,鸡腚眼子开银行”。改革前,高寨镇泊北村是出了名的穷村。虽然在当时村里没有几个人会写这个“穷”字,但却实实在在地体味到了穷的滋味。
  张洪清说,1958年,父亲入了党,当上了村干部,傻累一点也没少受,日子却总是紧巴巴。过年时小孩们吃不饱饭,看着大人敬神仙,把福字倒贴在最显眼的地方,他们就憋着肚子大叫:“福(倒)到了,福到了……”
  1974年1月,张中棉在村里搞起擀毡厂,但日子没有多大改观。恰巧,沧石化员工高崇让来泊北看望下乡的女儿,找到当时担任村主任的张中棉:“你们这里太穷了,得找条活路!上弯头,我看准行,你们管生产,销路的问题我去解决。”张中棉当时乐得一拍大腿:“看来真是福到了。”
  “偷”技
  “弯头”究竟是什么玩意?他可从来没见过,这可比不得提耧下种、运锄耪地。
   活人不能让尿憋死,张中棉把心一横,去沧州行署开了介绍信,带上干粮盘缠,一个人跑到辽宁营口,非要看看这个叫“弯头”的家伙不可。好不容易找到一家弯头厂,可看门的老爷子一看信,任你好话说尽,他就是那句话:“谢绝参观”。干粮盘缠用光了,张中棉只得偷偷上了回家的火车,在车厢一角偎了一宿,实实在在地当一回“团长”。
   张中棉天生牛脾气:你越不让我看,我就非看不可,不光看,我还得干。随后,他跟着高崇让来到山东邹平的一家弯头厂。穿上沧石化的工作服,这才进了车间。他转来转去,这看那看,看着人家厂子这么大规模,心里发了痒。临走时,他略施“小计”,从厂里“偷”出一个直径25毫米的小弯头。
  “父亲把它揣在怀里,生怕它长翅膀飞了。”张洪青说。
  成“家”
  “回村后,天已经大黑了,父亲连夜把村里的几个能耐人折腾起来,按照小弯头的样子去抠模具,搞试制。一次失败了,他们就再抠模具,再试制,两次、三次……就这样,足足折腾了三个多月,像模像样的小模具终于做出来了。他拿着样品到沧石化一检验,基本合格。”张洪青回忆说:“当时父亲心里甭提多美了?熏简直比自家得了孙子还高兴!大半夜的直说梦话:‘成了!成了!’惹得母亲骂他‘神经病’!”
  张中棉在村里东拼西凑,折腾出三千多元钱,立即上了一台百吨级的压力机。在村外大场上盖起来几间临时厂房?熏办了个“地下工厂”。那年月,“堵资本主义路”、“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口号震天响,谁搞副业,就给谁割“尾巴”。村里的老少爷们都穷怕了,可看到这弯头给大家带来了实惠,大家的干劲不但不减,还搞得热火朝天。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张中棉腰杆硬了,心气也高了,他觉得要是不拼老命干一场,对不住改革开放的好政策。为了进一步提高产品的质量,他把本村的初高中毕业生派到大专院校或科研单位进行培训。人们常说鸡窝里飞不出金凤凰,他硬是不信这个 邪,一定要把这弯头厂搞大搞活!
  “我父亲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庙里烟火稀,必是无神仙’,村办企业要发展,‘外援’必不可少。”张洪清说。
   1988年3月,张中棉跑到石家庄“求仙拜佛”,向一家化学工程公司请求技术援助。时任所长的柴守庆欣然同意,立即派高级工程师张九明和工程师张书瑞陪同张中棉来到泊北渤海管件公司。他们帮助厂子从管理和质量上找缺点,使产品质量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并很快在全国打开销路。
   1988年8月,两位加拿大客商来到渤海管件厂考察,他们把里里外外看了好几遍,不时地交换意见,不停地点头,嘴里还叨念着:“OK?选OK?选”这一刻,泊北的弯头与国际“接轨”。
   张洪清回忆:有一次父亲被评为县劳动模范、农民企业家,回到家他咬着母亲的耳朵说:“我成‘家’了!”母亲拿手指头指着他的鼻子说:“都孙男弟女一大帮了,还老不正经!”父亲笑着跟母亲说:“我成了农民企业家了!”
   他把办工厂挣的钱,发展农业生产,改善集体福利事业。村里富了,家家户户安上了自来水,添置了电视机、录音机等,还盖起了教学楼、敬老院。这在那年月可是了不得!
开花
   大渤海管件厂{yt}天壮大,十里八乡的都看在眼里,有不少的村子也凑钱跟着办起了管件厂。他们没技术,张中棉就安排他们到自己的厂子里学习。
   盐山机械厂派人来到大渤海管件厂学习,在这以前他们就来过好多次,但都没有把技术学到家。这次来他们是下定了决心,不把技术学到手,绝不离开“阵地”。他们带足了盘缠,每天中午吃饭都在车间。
   近年来,孟村的弯头企业越来越多,仅登记在册的就有两千多家,如果再算上那些小作坊那就更多了。孟村的弯头遍地开“花”,走遍全国,走向了世界。

郑重声明:资讯 【引进"弯头"{dy}人】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