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经济推动新经济

商海人物:郭凡生,慧聪国际资讯董事长

成绩单: 1992年,郭凡生以出资7.4万元,以注册资本14.8万元开始创业,以当时不被人们所看好的商情广告起家。实际上支撑公司发展的业务一直是提供商情咨询服务,其信息提供的领域跨IT、汽车、家电等几十个行业,并以此形成了信息服务、市场研究、网络运营、软件开发等八大系统叠加互动的商务模式。11年后的200312,慧聪在香港联合交易所创业板挂牌上市,所配售的100000000股新股获得9.6倍超额认购,首日挂牌收市价为每股1.46港元,市值超过10亿港币,市盈率{zg}超过38倍,一夜之间创造了126个百万富翁的秘密就是——“知识经济的知识创新和数据化”使他们梦想成真。

个人感言:知识经济与家族企业相结合同样可以造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效益,所以家族企业同样是有竞争力的。

 

仕途突然终止

郭凡生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经历过上山下乡,后来跑去xx当兵,1978年国家恢复高考第二年,郭凡生复习了两个多月考取了人民大学工业经济系,这是当时全国录取分数线{zg}的专业,就像现在的MBA和电子专业一样,正当郭凡生得意洋洋之际,郭凡生的父亲却给他泼了一兜冷水,父亲告诉郭凡生,早在1935年自己曾经在中华民国会考中考了{dy}名,考取北京大学工学院。

1982年大学毕业后,郭凡生分配到了内蒙古自治区建委研究室,后来成为了内蒙古自治区内最年轻的处级干部。其后,郭凡生被调到了北京,在中国体制改革研究所从事过一系列经济学、改革理论等方面的研究。在帮企业做指导和咨询的过程中,郭凡生体会到了理论研究与市场现实的巨大差距,当时,他提出过一系列关于知识经济、劳动制股份等方面的想法,尽管在国内也曾引起了比较大的轰动,却也受到了来自各个方的置疑。象父亲一样从政原本是郭凡生的理想,但某些“不可抗拒”的外力,郭凡生的仕途戛然而止。

离开官场的郭凡生想,既然自己提出和坚持的一些东西不被看好,我为什么不把它们运用到实践当中,去证明给大家看?于是郭凡选择了另一条路。

创业之路

时光倒转二十年,90年代初,电脑、电器市场正处在价格混乱的时代,一条街上同一种电器或电脑常常卖出好几个价格,最多时能相差20%以上。郭凡xx现了这个问题,学经济专业出身的他意识到,要想建立一个高效运行的市场,必须有两个条件——没有垄断,没有信息阻滞,当时电脑、电器市场{zd0}的问题恰恰就是价格开放之后没有人来集中披露价格信息。

19921018,在中关村的高梁桥斜街,由郭凡生出资7.4万元,注册资金14.8万元的慧聪公关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成立。下海伊始的郭凡生决定靠打破这种信息阻滞来创造财富。因为批露了市场价格,削减商家的依靠价格混乱从中获利的机会,在中关村的许多商家眼中,郭凡生的这种做法是一种最不“入流”的,经常遭到众多商家的白眼和指责,郭凡生自己也有过被客户赶了出来,遇上被人赶出门口的事,郭凡生总会在事后“腆着脸”走回去找商家,遭受驱赶是慧聪每一名员工经常的遭遇。但是看准了机会的郭凡生依旧每天骑着自行车,四处奔波地穿梭在北京的大街小巷,将家电、计算机等经销商的报价信息收集起来,进行分类、加工处理。

 

慧聪的“乌托邦”体制

郭凡生刚创立慧聪的时候提出“全员劳动股份制”规定,股东年底分红将不按照股份分红,股东全体分红不得超过公司分红数总额的30%。郭凡生个人股份虽占了公司股份的50%,但年终分红也不得超过10%。剩下70%的红利分给公司内不持股的普通员工。换句话说,即便不谈股份,仅年终分红,不持股的员工获得的分红总额要远远大于所有董事分红。这样的分配制度限制了所有持股股东的权益——按照规定,郭凡生自己名下的80%的分红连续多年分给了公司不持股的员工。其实这种制度恰恰保证了人们对公司的贡献达到{zd0}:高技术公司贡献{zd0}的不是投资人,是知识创造的劳动者。郭凡生用这种方法让员工富起来,所以慧聪能迅速成长也成了自然而然的事。

  这被当时许多员工认为是一个“乌托邦”,以为郭凡生是在用这种方式骗人。1992年年终一位员工在拿到{dy}年的分红3000元时立刻辞职走人,他以为是老板发错了。但是接下来的几年,郭凡生果然春节前就在酒楼里开庆功宴、发“红包”,慧聪的员工开始相信,这个老总的确不一样。

1997年,郭凡生在慧聪推行{dy}次股份制改造,公司按当时净资产2000万元计,每股1元,共计2000万股,公司主管以上人员,按职位分两万、三万、四万,三档的申购额度,员工获得买一送二的优惠机会。员工如果在三年内离开慧聪,公司将退回其购股的钱,并收回股权;如果干满三年离开,慧聪则退给其三倍的购股款并收回股权。

 

{wy}亏本的买卖亏了3000

1999年,眼交独到而又准确有郭凡生还是做了一笔亏本买卖。美国风险投资公司IDG决定对慧聪进行风险投资,当时郭凡生的慧聪有2000万元资产,郭凡生对IDG提出了3000万元出让20%股份的价码。刚开始郭凡生以为这是一笔合算的买卖,但是仅仅过了一年,郭凡生再想进行国际融资的时候只用了8%的股份就融进了1000万美元的投资。郭凡生一看这个行情,找来IDG的人一问,结果得知,IDG当时给郭凡生的底线是6000万元以下不讨价还价,很明显,郭凡生的这笔买卖做亏了。

但是这次亏本,却让郭凡生明白了国际风险投资和知识经济与资本经济的巨大差别,其后郭凡生再进行任何交易或投资的时候,所拿到的单项投资额是{zd0}的,出让的股权是{zd1}的,这一课,让郭凡生日后迈向国际资本市场打了一个有利的铺垫。

 

“旧”经济推动的新经济

随后互联网的兴起给了慧聪新的机会,在印刷纸质商情的同时中,慧聪开始拓展通过互联网传播的网刊服务。慧聪能够凭借提供信息获得收入,原因在于其十二年的发展中,提供的行业资讯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每月出版超过55份区域性及全国性的工商业目录,覆盖21个行业,出版13份覆盖13个专业行业的黄页目录。

除了来自工商业目录及黄页目录信息产品的收入外,慧聪另外38%的收入来自代理电视广告业务。目前,慧聪已经成为郑州电视台、济南电视台、乌鲁木齐电视台和兰州电视台的{dj2}代理,管理四家电视台的电视广告时段,其中与兰州电视台以合营企业形式进行经营。

工商业目录及黄页目录和电视广告收入合计占到了慧聪总营业收入的80%左右,且近年两部分增长幅度一直稳定在20%以上,是公司相当稳定的收入来源。

相比之下,慧聪的搜索引擎服务收入目前仅为公司收入总额的5%。不过,由于增长速度迅猛,有望在未来发展成为公司利润的主要支柱。

早在1999年,郭凡生就请来了搜索引擎专家陈沛加盟慧聪。2001年慧聪开始介入搜索市场,目前该业务由旗下的中国搜索(中搜网)开展,2003年,慧聪独创了“搜索联盟”的营销方式,邀得国内600余家网站加盟,取代百度成为各大门户的搜索技术提供商。2003年下半年,慧聪搜索实现盈利,并且成为中文流量{zd0}的搜索引擎。

据介绍,2003年慧聪的搜索收入比2002年增长了106%2004年搜索引擎服务的收入实现翻两番的目标,从而在未来3~5年中让搜索服务成长为慧聪的主要收入来源。

 

叠加策略抬高行业门槛

慧聪在没上市之前有员工2000多人,按2003年税前利润4460万元计算,人均年创造利润总额数仅为2万元。与其他互联网企业相比,慧聪的人均创造价值数的确属于偏少的企业。

不过,郭凡生告诉记者,有时资讯服务的某个行业创造的利润偏高时,慧聪会通过加大刊物发行量的手段来大幅降低利润,目的是制造低利润现象,有效防止竞争对手进入此行业,让那些想模仿慧聪业务的公司,会在如此低利润模式的边缘徘徊并望而却步。

慧聪每年的行业范围和业务都在扩张,每一项行业资讯服务将提供“行业黄页+行业年刊+研究所+行业网站+搜索引擎”五项服务产品,实际上就是把信息公司、市场研究公司、广告公司、展览公司有机地融为一体,让它成为一个互相衔接、互相支持的整体。市场调查和广告代理反过来再支持慧聪的商情数据库。

这是一个利用现有的资源进行“叠加和互动”的过程。郭凡生开始在商情的客户基础和数据库基础上大做市场研究,因为有现成的巨大数据库支持,市场研究就有了比竞争对手更强的实力。有了市场研究,慧聪就可以很方便地开展广告代理与展览业务,同时更快地促进了互联网和搜索客户的访问量。

每一次业务的拓展,是一个叠加的过程,而每一次叠加,慧聪都可以获得超额的利润。长期以来的经营经验使慧聪具备了一套行业快速复制的成功模式,只要100~200万元左右的投入就可以快速地开发一个新的行业,而对手想要介入至少要花费上千万元的投入。

 

2002年,陈沛与中国网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国搜索联盟,一举成为了中国{zd0}的以搜索引擎应用为基础的商务平台。 

200312月,慧聪国际资讯于香港上市,郭凡生的劳动股份制推动了一家市值超过10亿元的上市公司。慧聪在香港联合交易所创业板挂牌上市,所配售的100000000股新股获得9.6倍超额认购,首日挂牌收市价为每股1.46港元,市值超过10亿港币,市盈率{zg}超过38倍,一夜之间创造了126个百万富翁的秘密就是——“知识经济的知识创新和数据化”使他们梦想成真。

郑重声明:资讯 【“旧”经济推动新经济】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