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在中华_中餐头盘师_百度空间

一、食在中华

饮食文化是各民族文化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是中华民族素享盛誉的传统烹饪艺术,以其味美和精湛高超的技艺驰名世界,它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它既是文化,更是一种艺术。

具体而论,它包括食品加工、烹调技艺、食品名称、饮食器具和饮食礼仪、陈设、音乐、环境等。几千年的文明史不但在精神文化上创造了独具东方特色的文化体系,而且在物质文化上同样有许多值得骄傲和自豪的成果,今天仍具有活跃而旺盛生命力的、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既满足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构成了商品文化和商品美学大观中一道独特而绚丽多姿的文化风景线。

孙中山先生在其《建国方略》一书中说:“我国近代文明,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 孙中山先生的这一论述十分正确,而事实上确如孙中山先生所言。中华文明到了近代,被西方文明冲击得七零八落,有识之士莫不诊脉问疾。然而中国餐馆则大异其趣,居然能够登陆欧美,遍布全球,所向披靡,至今世界上几乎每一个角落都有中餐馆。这种强烈的反差引起了学术界的xx,但是并没有一个较有说服力的解释。我们认为,中国餐馆能够遍布世界各地不是一个孤立和偶然的现象,其中的原因与中国饮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因而探讨一下中国饮食文化的某些特征,将有利于我们对于这一现象的解释。      

中国历史饮食文化,一方面,正如清代xx文学家、诗人、美食家袁牧所云,它是一门须“先知而后行”的“学问之道”;另一方面,它也是包含饮食、美器与礼仪、食享与食用等多重文化内涵的一门“综合艺术”。

在饮食方面,无论是古代或现代,它都是与国情、民情相适应的。我国古代素有“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饮膳传统。

不同地区的饮食习俗都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区性。一个民族的饮食习俗植根于该民族的自然资源之中,受一定的经济状况所制约。每一民族饮食习俗的形成,都是与该民族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分不开的。

“食在中华”。世界xx艺术大师卓别林1954年吃过四川菜后大为赞赏,认为是“毕生难忘之美味”。中国饮食文化所以能够美名扬四海,不仅仅在于中国菜肴的精美可口,更重要的是在于通过置身于中国餐饮文化环境之中,品尝色、香、味、形、名(菜名)、器(器具)、境(环境)、趣(情趣)俱佳的中国食物之妙,欣赏中国餐具器皿的典雅讲究之美,感受中国食物制作的形状之妙,玩味中国食物的美名之趣,并在这些过程中感受中华民族渗透于饮食文化中的思维方式和哲学理念,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这才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真正精华所在。

二、中国饮食文化之特色

以中国古代饮食文化为例,具体体现在从宫廷到民间,从内地到边疆,从王宫贵族到平民百姓,食风的“盛”“雅”“艺”“精”“奇”诸方面。

“吃”的繁荣 —— 菜系林立,风味饮食小吃上千种,各地食风食味之独特与多样化。

“吃”的艺术 —— 美食美味辅之以美器,追求三者的和谐统一,浑然一体,调味之精益,肴器之华贵。膳食之繁盛,烹饪技艺之巧妙,均堪称举世无双,独树一帜。

“吃”的典雅 —— 御宴排场之豪华,宫廷宴席与祭祀祭食礼仪之庄重,礼制和礼仪等级之森严,各式宴会氛围之典雅。

“吃”的效益 —— 官场之交接,人际关系之沟通,食疗之精通,xxxx之成效,益身健体、却病疗疾之功能。

“吃”的奇异 —— 边疆塞外,民族众多,风俗奇异,民族食艺、食风、食味,别具情调,系少数民族文化之奇葩。

在我国古代,由于汉民族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程度均较其它民族为高,因而汉民族的饮食文化也表现的更加丰富多彩,以五谷、熟食、素食为主,以肉食、蔬菜为辅,讲究无味调和。游牧民族则多以肉食和奶制品为主,五谷为辅,这与他们地处边疆、草原,“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地域、地貌,生产、生活条件的制约、限制有关。

中国历代传统烹饪手法技艺精湛,花样繁多,内容丰富。人们在味觉方面的追求之外,还有色、香、形、声、器等方面的需求,{zh1}是调和。然而,从饮食文化的角度而论,饮食不仅仅是延续生命的需要,更是赠送、赐予或共享等融洽感情的有效良方。通过以上论述,人们不难发现,中国的饮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有特色、迄今仍引以为骄傲的部分。

我国历史上,上到皇帝、高官,下到平民百姓,都很注重饮食方式,各个阶层对饮食都有不同的追求。官商富僚追求饮食气派,文人雅士追求饮食情趣,平民百姓讲究热闹喜庆。

    近年来,美国农业部推广平衡膳食的“金字塔形象”,暗合中国饮食文化的精髓。中国膳食主要部分是谷类和薯类以及丰富多彩的豆制品,其余为肉、鱼、蔬菜和少量水果,符合古代《黄帝内经·素问》中“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膳食平衡学说。相比之下,美国人则以肉、蛋、奶食品为主,平均每人每天膳食中含蛋白质91g,摄入的脂肪可供给总热量的3440%,与标准推荐量2025%相差很大。外国专家认为,中国饮食更加符合健康原则。一项由美国康奈尔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和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共同进行的长达9年之久的对我国130个地区的人群营养调查得出的结论认为:中国式的膳食结构较为合理。

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在历史上较xx的发明有以下几项:酒和制曲技术,饮茶,豆腐和豆制品,盐的制造,狗肉和其他动物肉类烹调,与佛教道教同时兴起的素食,酱油和调味品,饼和馒头等主食品种,带馅主食,野菜的发掘,食疗、食补,食品储存保鲜方法如淹制、糖渍、风干、变性(皮蛋)、酒浸、保存各地风土人情(民族、宗教、中外文化交流、节气)食品。中国的伊府面是世界最早的速煮面,中国的粽子是世界最早的软罐头。

中国人的传统饮食习俗是以植物性食物为主。主食是五谷,辅食是蔬菜,外加少量肉食。形成这一习俗的主要原因是中原地区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

以热食、熟食为主,也是中国人饮食习俗的一大特点。这和中国文明开化较早和烹调技术的发达有关。中国古人认为:“水居者腥,肉臊,草食即膻。” 热食、熟食可以“灭腥去臊除膻”(《吕氏春秋本味》)。中国人的饮食历来以食谱广泛、烹调技术的精致而闻名于世。史书载,南北朝时,梁武帝萧衍的厨师,一个瓜能变出十种式样,一种蔬菜能做出几十种味道,烹调技术的高超,令人惊叹。

在饮食方式上,中国人也有自己的特点,这就是聚食制。聚食制的起源很早,从许多地下文化遗存的发掘中可见,古代炊间和聚食的地方是统一的,炊间在住宅的中央,上有天窗出烟,下有篝火,在火上做炊,就食者围火聚食。这种聚食古俗,一直延续至后世。聚食制的长期流传,是中国重视血缘亲属关系和家族家庭观念在饮食方式上的反映。

在食具方面,中国人的饮食习俗的一大特点是使用筷子。筷子,古代叫箸,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礼记》中曾说:“饭黍无以箸。”可见至少在殷商时代,已经使用筷子进食。

在远古的时候,人们吃饭是用手抓的,但是在吃非常热的食物的时候,因为烫手,拿不住食物,所以就必须借助木棍。这样,人们就不知不觉地练出了用棍子夹取食物的本领。大约到了原始社会末期,人们就用树枝、竹根、动物骨骼来做成筷子使用了。到了夏商的时候,牙筷和玉筷已经问世。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铜筷和铁筷。到了汉魏六朝,各种规格的漆筷也生产出来了。没过多久,又有了金筷、银筷。现在,美观大方的各种筷子就更多了,其中最珍贵的要数象牙筷、犀角筷和乌木镶金筷以及多种玉筷。但人们最常用的还是竹筷、木筷。

筷子一般以竹制成,一双在手,运用自如,即简单经济,又很方便。许多欧美人看到东方人使用筷子,叹为观止,赞为一种艺术创造。实际上,东方各国使用筷子其源多出自中国。中国人的祖先发明筷子,确实是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

中国饮食文化有如下特征。

其一,中国烹饪技术发达,许多西方人看来不可食的物品,经过中国厨师的劳作,变得使人一见而食欲顿开;

其二,中国人的食谱广泛,举凡能够食者皆食,毫无禁忌;

其三,中国人将食的追求作为人生至乐来追求。

中国饮食的长处

    每天吃新鲜蔬菜。城市居民几乎每天都要上菜市场。

    以谷类杂粮为主,喜食粗粮。

    爱吃植物油。

    爱吃豆类,如豆腐、豆芽等豆制品。

    爱喝茶,不论居家、办公或是迎客,都是一杯热茶。含糖饮料喝得少。

    爱吃瓜果,大多是未加工过的各种品种,随瓜果上市季节不同而更换。

    很少吃罐头、冷冻和加工制品。

    喜欢家庭成员到齐了一起就餐,心情愉快。

    中国人用筷子,就餐时手脑并用,使手腕灵活。

    中国的佐料丰富,使用葱、姜、蒜、辣椒、胡椒和香料,可增食欲,助消化。

以上是美国营养学家赫尔曼研究而指出的中国膳食结构的xx长处。   


郑重声明:资讯 【食在中华_中餐头盘师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