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我国中学生物教学的百年风雨_中学生命科学_新浪博客

    在我国中学教育中,系统地开设有关生物学的课程始于1903年。回顾过去100年我国中学生物学教育的坎坷历程,可以大约分成三个时期。 

 

20世纪上半叶——仿效欧美教育模式

 

    发生在20世纪初期的新文化运动,科举废除,科学兴起,以“博物”为学科名称的生物学教育,正式纳入当时推行的清末癸卯学制《奏定中学堂章程》中,开始了在专用教室以实物标本的观察进行教学。博物课的内容为植物学、动物学和生理卫生。

 

    1912年12月,南京国民临时政府教育部公布了《中学校令实施规则》,大体上还是沿用了清末的旧学制,在当时的中学学制4年中,博物开设3年,教科书的编写和教学工作已逐渐转入中国生物学者手中。

 

    1923年,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了《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其中包括《初级中学自然课程纲要》和《高级中学第二组必修的生物学课程纲要》。自然课程的内容包括动植物、矿物、理化学、天文、气象、地质等,规定为16学分(生理卫生含在体育科内,为4学分)。生物学课程包括普通植物学和普通动物学,规定为6学分。

 

    随后,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了《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高中生物学的学习内容在初中水平上具有较高的综合性,特别是引入了遗传与进化的知识,并逐渐开设实验课。我国老一辈的生物学家和生物教师,相继编写出版了不同版本的生物学教科书。其中,陈桢所著的《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生物学》影响{zd0}。

 

    在我国中学刚刚开设生物学课程、缺乏合适的教材之时,作为中国遗传学的早期开拓者的陈桢,利用收集到的资料,编著了《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生物学》一书,于1933年11月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该书内容十分丰富、章节编排合理、文笔流畅、图文并茂,很适合高中学生自学阅读。这本堪称典范的中学生物学教科书,在以后的20余年间,经过不断修订共印刷发行了181版,它不仅在当时国内的高级中学被普遍使用到1954年,而且流行于东南亚一带的华侨学校。一些后来xx的生物学家如吴旻院士等曾经谈道:他们的生物学知识就是从陈桢的《生物学》中自学获得的,也由此才产生了对生命科学的浓厚兴趣。

 

    1929年,颁布了《中小学暂行课程标准》。1936年,修订颁布了《初级中学植物学课程标准》《初级中学动物学课程标准》《初级中学生理卫生课程标准》和《高级中学生物学课程标准》。1941年颁布了《初级中学博物课程标准》《修正初级中学生理及卫生课程标准》和《修正高级中学生物课程标准》。1948年,对原课程标准进行了二次修订,颁布了中小学各科课程修订标准,其中包括《修订初级中学博物课程标准》《修订初级中学生理及卫生课程标准》和《修订高级中学生物课程标准》。

 

20世纪下半叶——基本照般前苏联的教育模式

 

    新中国成立后,中学生物课程伴随者社会政治、经济及生物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地进行演变。中学生物学教育经历着一个曲折的发展历程。

 

    建国初期,我国中学生物学教育与全国一切事业一样经历过三年的过渡阶段。在这个过渡阶段中,在{zx0}解放的东北,在教育方面开始向苏联学习,东北人民政府教育部组织翻译了苏联中学生物学教科书,共有四本:初中的《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卫生》和高中的《达尔文主义基础》。而在其他地区还在使用陈桢等编著的《生物学》教材。  

 

    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颁布了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规定了在中学开设四门生物学课程,此后全国的中学生物学教学从分散趋向于统一。在当时我国经济和教育都十分落后的情况下,全国统一大纲的制定对于新教材发展、对教学水平的提高以及对师资培训等方面的进步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952年,教育部颁布了第1部《中学生物学教学大纲》(草案),规定了教学目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开设课程及学时如下:

 

    1956年教育部发布了《中学生物实验园地实习教学大纲》(草案)。这个时期的生物教学在教学内容方面有了较大改进,如在植物学中增加了与生理机能和生产实际的联系,系统地开设了生物实验。生物教学中加强了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还注意了理论联系实际。


  在当时全面学习苏联的时代,所用教材都是参照苏联模式编写的。初中开设动物学和植物学,高中取消了生物学,代以人体解剖生理学和达尔文主义基础,从而大大削弱了关于细胞、新陈代谢、生殖发育等普通生物学基础知识,特别是删去了细胞遗传学方面的内容。同时,整个生物学界对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学加以批判,在生物教育界则是对陈桢等进行批判。与此同时,在国际生物学界,以沃森-克里克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提出为开始的遗传学研究已经进入分子水平。基因的自体催化和异体催化正待阐明。而我国1950年代毕业的中学及大学生对当时迅速发展的遗传学却一无所知,甚至许多生物系的大学生不知道遗传三大定律,在其后的大学和中学的教学过程中只得重新补课。

 

    1957年后,在青岛遗传学座谈会的影响下,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停开了“达尔文主义基础”课,还原成高中生物学,增加了孟德尔遗传学的内容,增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将原在高中开设的“人体解剖生理学”改成在初三开设的“生理卫生”。


   1963年,教育部颁布了第二个《中学生物教学大纲》,对中学生物课程作了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一些调整,生物学的课程和学时如下表:

 

 

    在教材方面,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新的教学大纲编写了新的统编教材;在师资方面,高等师范院校已经培养出了一批基本功较强的中学生物学教师;在教学方法方面,也有了较多的积累,并出版了我国生物学教学法方面的著作,中学生物学教学的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

 

    这个时代的不足之处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中学生物教学没能很好地适应当时生物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而且“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也没有怎样体现。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全盘否认了中学生物学教材,只开设《农业基础知识》和《医疗卫生》,中学生物教学受到严重摧残。10年浩劫中生物学课程被取消的后果,是一代人在科学文化方面没有得到应有的教育,在生命科学的基本素养方面基本上是一无所知。

 

    1978年,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后,教育部颁布了第三个《中学生物教学大纲》,重申生物学作为中学一门基础课的重要性,中学生物课得到恢复。其课程安排和学时如下表:

 

 

    在1978年新编写的高中《生物》课本中,包括生物的细胞结构、生理、遗传进化、生态等各方面现代生物学知识,其知识结构和比例趋于合理,开始与国际中学生物教育教学接轨。

 

    但是,生物学教育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其地位没有xx得到恢复。不仅表现在开设课时最少,而且表现在生物学没有被列为高考科目。有关领导对生物学不重视,教学设备极其简陋,师资严重不足。

 

    面对这一情况,1980年,在全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生物学方面的11个学会的代表、38位xx的生物学家,联合提出了《关于恢复和加强生物学教学的倡议》,提出了“加强教师的归队培训工作,加强生物学的课程,恢复生物学在高考中的地位,组织好生物教学标本仪器的生产和供应”等倡议。这些倡议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1981年,高中生物学以总分30分的科目进入高考行列,所有报考理工农医类的考生都必须加试生物学。

 

    198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六年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和《全日制五年制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对生物课的教学计划做了新的规定,教学时数也增加了114个学时,基本上恢复到1960年代的水平。

 

 

    自1982年起,人民教育出版社依据生物学和生理卫生两个教学大纲修改稿中确定的指导思想、编写原则和教学内容,编写了1982年版的初中植物学教材、1983年版的初中动物学教材、生理卫生教材,1982年的高中生物教材。在教学内容上,高中生物学的知识面有了扩大,初中植物学的生理方面有所加强,注意渗透生态学知识,加强与农业生产的联系等。在初中动物学中注意加强进化观点等。同时,也开始注意基本技能的训练。在教学方法上,中学教学法的研究得到一定的发展。开始注意以学生为主体,注意到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智力的发展。随学校物质条件的转变,现代化教学手段也开始进入生物学教学之中。除了使用传统的挂图、模型以外,录像、幻灯投影等也逐步进入生物课堂教学之中。在课外活动方面,开展得较活跃。如课外活动小组等,少年宫、生物夏令营等一些校外教育活动也开展起来。此外,生物教师继续教育体系也相继建立。由此促进了生物教师的知识更新、教学水平提高、教研活动开展,也促进了教师自身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实验能力的提高。
  1985年,为了大面积地提高中学生物学教学质量,当时的国家教委制定了高中生物学两种要求的教学纲要(基本要求与较高要求),出版了两个不同版本的高中生物教材,即甲种本和乙种本。当时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教学要求明确、具体、难易适度,要使在多数教师绕过努力教得了,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学得了。理科教材的难度深度要适当降低,教学内容要明确具体。1986年以后,生物学高考成绩的总分从50分提升到了70分。

 

    1989年11月,鉴于当时中学多门课程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多、难、深、知识结构不尽合理的问题,原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对当时的生物学教学大纲进行了调整,适当减少了初中和高中生物学的教学内容,降低了难度和要求;重视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学生能力的培养,强调了从我国国情出发,联系生产、生活、生物资源、环境教育、卫生保健等。

 

    1990年,根据中国科学院部分院士的建议,生物学部就“关于加强我国中、小学生物教育问题”就开展了长达两年时间的咨询调查,并成立了由汪堃仁、裘维蕃两院士牵头,王志均、朱祖祥、蒲蛰龙、谈家桢、吴中伦、曾呈奎、郑国錩、陆宝麟、吴征镒等8位院士为顾问的咨询小组。经过两年的工作,形成并通过了《科技兴国教育为本——我国中学生物学教育亟待加强》的报告。该报告对我国中学生物教育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4个方面:① 生物课在中学理科中地位的贬低;② 教学内容落后于时代要求;③ 实验环节十分薄弱;④ 师资队伍参差不齐。

 

    以汪堃仁院士以首的调查组经过调查和分析,提出解决我国生物教育问题应分两步走,{dy}步要解决一些迫切的问题,第二步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改革。


  1993年,教育发展纲要颁布,明确提出,中小学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变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轨道。同年,义务教育生物学教学大纲开始实施。大纲明确规定了生物课的教学包括知识教育、能力培养和政治思想教育三个方面,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也突出基础性和实用性。此外,义务教育的生物学教学已经不再是植物学、动物学及生理卫生分别设课,而是统一成1门《生物学》课程。

  
    1993年以后的几年间,除了上海市之外,全国开始实施“3+2”考试方案,以“减轻学生负担”为由,再度取消了生物学科的高考资格。取消生物学高考给生物教学带来了严重的后果。由于高考指挥棒的作用,生物课和生物教师不受重视,这不仅严重地削弱了学生对生物学科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智力的发展、科学素养的形成以及健康的人格,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中学生物教学的低潮,更涉及到了大学生命科学专业的招生,进而使我国生命科学的发展,出现了再度落后的境况。

 

    面对这种情况,广大的中学生物教师和生物学工作者不断发出恳切的呼吁,要求国务院及有关部门正视生物学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自1990年起,花时5年完成的国家自然科学学科发展战略调研报告《遗传学》中,从发展我国遗传学的战略高度提出了在高考中恢复生物xxx的必要性。

 

    1994年,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发表了“加强生命科学人才培养,迎接二十一世纪”的文章,文中分析了高考取消生物xxx的严重后果,建议提高全社会对生命科学的重要性的认识;加强中学生物学教育,扭转中学轻视生物学的现状,恢复理科高考中生物学应有的地位。
  面对国际生物科学与技术的迅速发展,我国生物学教育界在取消高考后进行了多方面的努力,加强我国中学生物学教学,深入开展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从1992年起,由中国植物学会、中国动物学会开始主办每年一次的全国生物学竞赛。从1993年开始,在我国中学生选手开始参加每年一度的国际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每次参赛都能取得好成绩,获得xx、银牌,为我国争得荣誉,也加强了我国中学生物教学界与国际同行的联系。这些活动的开展,为处于低谷的生物学教育和生物学教师带来了希望,促进了我国中学生物学教学的发展与教学改革。


    1996年,71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再次联名呼吁:务必十分重视生命科学的研究,提出恢复理科高考生物学等4点建议。

 

    素质教育替代应试教育是中学教育改革的必然方向,高考既要选拔人才,又要促进基础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语文、数学、外语3门工具课为中心兼顾其他学科的“3+X”高考改革方案,在20世纪末终于问世。生物学科以崭新的面貌再度亮相于中国基础教育的舞台。

 

    1999年,广东率先在高考中恢复了生物科的考试;2000年,津、晋、苏、浙、吉等省市首先推行“3+综合” (理科的“综合”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的高考改革方案,翌年,该方案在全国各省市全面实施。
  

    2001年,全国开始使用新的生物教学大纲。此次修订生物教学大纲原则的是要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突出了实践性。

 

    同年,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周曾铨教授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六次代表大会上,作了“全社会重视生命科学教育”的重要发言。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吴光耀教授在全国中学生物学教师培训班的讲话中也指出:“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的观点,绝非生物学家的诳语,可以说是世界各科学领域科学家的共识!曾长期在中学教学中流行的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是一句落后于时代的说法。随着数学、物理、化学,特别是生物学的发展,过去让科学家望而却步的生命奥秘,开始逐渐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遗传密码子的破译、神经的传导、大脑的思维活动、免疫的分子识别等等,已经或正在为人们所认识。

 

    在今天这样一个学习化的社会中,从终生教育的角度出发,应该教会学生 “学会做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使每一个人的发展更加主动、更加全面。

 

    因此,一个“以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生物课程体系,便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

 

21世纪——生命科学的世纪,中学生物教师是大有作为的

 

    伴随21世纪的{dy}线曙光,中学生物教学迎来了一场全新的机遇与挑战。

 

    经过充分的酝酿和研究,2001年6月,教育部制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确定了课程改革的目标,开始研制各门学科的课程标准。

 

3.1 生物课程标准的研制

 

    生物课程标准和教材研制项目组由赵占良、朱正威、刘恩山、刘植义、汪忠等10位核心成员组成。研制组的全体成员经过大量的基础研究,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对拟订的《课程标准》初稿进行了几十稿的反复修改。

 

    2001年7月,教育部公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2003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

 

    新的《课程标准》的完成,标志着我国中学生物学课程彻底告别了前苏联的课程模式,摈弃了传统的生物学课程中以学科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形成了适应我国现实情况和今后发展的生物学教育理念和课程体系,这一标志性工作的完成是我国众多生物学教育工作者血汗的结晶。

 

    《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课程理念和设计思路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创新。非常强调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生物实验作为最重要的课堂教学形式,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突出了对学生认知发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根据新的课程理念,21世纪生物学课程标准在选取内容和制定要求时注重了从以下6个方面发展学生的生物学素质:


  知识领域  学生应掌握生物学的基本事实、概念和概念体系、基本原理,使学生对生物学有较为全面的认识。

 

    生物学基本技能领域  学生应掌握生物学实验操作的一些基本技能和野外工作的方法,如:使用显微镜、切片、使用检索表、估计种群密度等。

 

    科学过程技能领域  学生要学习一般科学过程技能和方法,包括观察、测量、提出问题、提出假设、制定方案、完成实验、分析数据、解释结果、获取信息、交流表达等技能。

 

    应用领域  学生能够在新的环境中使用生物学知识和技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做出决策。如分析和理智地对待广告宣传。

 

    创新领域  学生能够对原有事物进行新的组合、提出新的实验方案、对生物学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提出问题的质量和数量等。

 

    态度领域  学生对生物科学、技术、生物学的学习有正确的态度,具有科学精神、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新的《课程标准》反映了21世纪我国社会发展的需求、学xx展的需要和生物科学的巨大进步,也反映了国际生物学教育的共同特点和我国50年来在生物课程改革中积累的成功经验及相关研究的成果。

 

    新的《课程标准》的出台,{dy}次真正实现了以一个《课程标准》编写多种版本教科书的新模式。目前已经通过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4年初审通过的新教材有5个版本:人教版(朱正威、赵占良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中图版(张新时主编,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江苏版(汪忠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河北版(刘植义主编,河北少儿出版社出版)以及北师大版(吴相钰、刘恩山主编,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5个版本的教科书均设置了大量的探究性实验,几乎每章、每节的内容都是以学生探讨活动为主,教师讲解为辅。通过探究活动的设置和开展,使学生亲身经历一个思考和探究的过程,充分发挥其创新的意识;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挖掘知识,在探讨过程中逐步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这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5个版本的教科书也都非常重视生物学科学史的学习:或是在每一章、节的前言介绍有关的科学发展历程,或是在教科书的正文部分以“相关链接”、“小资料”、“材料分析”等形式,引导学生分析科学史,或是在课外读中提供材料,拓展学生对有关生物学史的xx面等等。从而能使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生物世界的思路,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研究方法,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奉献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2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你们该大有作为了!  ——xxx总书记到朱正威老师家慰问

 

    被誉为全国中学生物教育教学“{lx}”人物的朱正威(北京师范大学附中的生物教师)退休后,被聘为国家生物学课程标准和教材研制项目组成员,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生物教科书的主编。

 

    2004年教师节,xxx总书记专程到他家慰问。朱正威老师说:这不是对我个人的关怀,是党和{gjldr}对人民教师的关怀,我只是普通教师的代表。

 

    胡总书记见到他说的{dy}句话就是: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你们该大有作为了!胡总书记不仅和他谈年龄和身体,还谈了他刚编写出版的人教版生物学教科书,读了学生给他的来信。朱正威老师从中充分体会到了胡总书记对中学课程改革的关心,对生物科学发展的xx。由此,也大大激励了全国中学生物教师投身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热情。

郑重声明:资讯 【[转载]我国中学生物教学的百年风雨_中学生命科学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