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海子的低碳生活_李应该_新浪博客

    xx诗歌评论家王光明在《2007年中国诗歌年选》序言《读诗的三个问题》中,提到如何区分平庸的诗、优秀的诗和伟大的诗,提到什么样的诗才算优秀的诗的问题,举了个例子是舒婷的《啊,母亲》,而伟大的诗却没有给出名目,也许王光明一时还找不到能入他法眼的“伟大的诗”,也许是考虑到选本的销量,不愿轻易下断语,以免厚此薄彼地伤害了读诗者的情绪。现代汉语诗歌中到底有没有“伟大的诗”?如果有,谁可以无愧于这一桂冠?这一疑问在当代诗歌研究专家张清华那里得到了回答。张清华在《2009年诗歌的散记》一文中,慷慨地把{zg}的赞美赠予了海子,认为海子的作品是具有恒久生长性的“伟大作品”。并进一步断定:海子已经成为一个时代诗歌的标记,也成为了汉语新诗百年历程中的一个符号。指认“海子的文本、他的诗歌理想、他的人生实践是互相匹配的。”海子之所以能获此殊荣,与其低碳生活追求有很大关联。


  低碳生活是一种低成本、低代价的生活方式。低碳(lowcarbon),意指较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就是低能量、低消耗的生活方式。


  海子的低碳生活体现在对各类电器的拒绝。在他的房间里,你找不到电视机、录音机,甚至收音机。海子在贫穷、单调与孤独中写作。他既不会跳舞、游泳,也不会骑自行车。在离开北京大学以后的这些年里,他只看过一次电影———那是1986年夏天,西川去昌平看他,拉他去看了根据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改编的苏联电影《白痴》。除了两次西藏之行和给学生上课,海子的日常生活基本是这样的:每天晚上写作直到第二天早上七点,整个上午睡觉,整个下午读书,间或吃点东西,晚上七点以后开始工作。


  在北大读书期间,学校每个月补发的生活费,顶多只能维持半个多月的生活,剩下的半个月生活费,靠父亲每个月寄给他。父亲每个月寄给他十元钱作为生活补贴,这是父亲呕心沥血,每晚挑灯夜战为乡亲们加工衣服而得到的额外收入。对于这辛酸的十元钱,查海生格外珍惜,除了用于购买日常的生活用品和吃饭花销外,他几乎不买其他的东西。偶尔也会到书店买一两本爱不释手的书,这些书不外乎哲学、美学一类。海子以其生活方式、写作方式,诠释了对低物质消耗生活状态的态度,最能体现海子低碳生活观:“贫穷是一种贞洁”。


  海子出身贫寒,经历过贫困和饥饿的折磨,在其诗作中对于饥饿的书写触目惊心,在中国新诗史上的所有诗人中,没有一个人能像海子那样对粮食和胃给予了那么多刻骨铭心的书写,并把它钉子一样楔成诗歌中的词根。他坦陈自己沉浸于冬天,热爱着空虚而寒冷的乡村,“那里的谷物高高塔起,遮住了窗户/它们一半用于一家六口人的嘴,吃和胃/一半用于农业,他们自己繁殖”(《春天,十个海子》)。浸渗在这段诗句中那种气息性的寒冷荒旷,“谷物高高维起”的来自饥饿的幻象,“一家六口人的嘴,吃和胃”的实写,使我们{jd1}不难想象当年的饥饿留给海子的神经性的生理痉挛。除了小时候的饥饿记忆外,实际上海子在其工作之后,给家里寄钱,承担一个长子对于父母和尚未成年的三个弟弟的责任,要承担些家里买化肥种子的开销。


  海子低碳生活这也和他的阅读所受的影响有关,海子很喜欢读梭罗的著作而梭罗非常热爱自然,根据他自己的经验,一个人若果足够诚实和只吃自己种出来的粮食,那么一年只需要工作六个星期就足够了。余下的时间就可以做自己喜欢的工作了。这种简约素朴的生活,得到了海子的呼应,海子曾经为此写下《梭罗这人有脑子》,“梭罗这人手头没有别的/抓住了一根棒木/那木棍揍了我/狠狠揍了我/像春天揍了我”。这个片段说明了海子对于讲求低成本生活的梭罗对海子的巨大影响,以至于,海子弃世前所带的四本书中,其中一本就是《瓦尔登湖》。


  海子的这种生活方式,使他的独特个性避免了被群体所同化和消蚀的命运,这一点对于一个天才诗人来讲至关重要。“时代无疑已经和很多东西成功媾和,但如果说它一定有一个永恒的敌人的话,那么就是诗歌。”海子低碳生活的目的,借以对抗这个世界,反抗黑暗和虚无,成功地抵抗住了这个时代对精神的消蚀。


  正是海子的低碳生活方式,海子这“物质的短暂情人”,聚精会神于自己的精神创造,宣称自己“要成为一首中国最伟大诗歌的父亲”,在其短短的有限生命里,为我们贡献了近2万行的优秀诗篇,他已经是一个民族性的人物。

郑重声明:资讯 【[转载]海子的低碳生活_李应该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