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一下。如果平面和模型有冲突(个别地方),以模型为主,比如开窗,和出挑部分。。
方案位于关中地区一县级城市,处在一个十字路口的东北方,西邻主要干道。
流线方面:汽车——遵循右行原则,西侧进站后,旅客下车,随后车辆进入停车场或发车区(停车区旁设有维修区),满员后,东侧出站。旅客——南侧进站购票(售票厅旁设有寄存),然后由过厅进入候车厅,上车。旅客由西侧出站(也路过寄存)。站务——北侧临停车场设有门厅。站务部分向东可进入候车厅,向上可到达司乘公寓。
空间功能方面:西侧站务,东侧候车,西侧临主要道路退出集散广场(广场这一块还没有设计。。)。考虑到传统客运站缺少空间绿化和人文关怀,易使旅客感到焦虑烦躁,候车舒适度差,所以这个方案加入了很多绿色空间。西侧有一个很大的玻璃密封的景观天井,一层在天井中横向插入了售票厅(玻璃隔断为主,也加入了实墙,便于悬挂地图等),使整个空间在水平和竖直方向都实现了视线在景观中贯通,候车厅东侧同样退出一角作为室外景观空间,与室内的景观东西呼应,将整个候车空间包裹其中。商业空间南邻道路,同时对内对外营业。西北角的二三层为司乘公寓。
造型方面:我认为客运站作为交通建筑,应该具有动感,同时具有地标性。所以我想把它做得整体一些,所有空间集合在一个大的方盒子中。其中一个条形体量向西错出作为司乘公寓,同时也限定出了旅客的出站口。
方案位于关中地区一县级城市,处在一个十字路口的东北方,西邻主要干道。
流线方面:汽车——遵循右行原则,西侧进站后,旅客下车,随后车辆进入停车场或发车区(停车区旁设有维修区),满员后,东侧出站。旅客——南侧进站购票(售票厅旁设有寄存),然后由过厅进入候车厅,上车。旅客由西侧出站(也路过寄存)。站务——北侧临停车场设有门厅。站务部分向东可进入候车厅,向上可到达司乘公寓。
空间功能方面:西侧站务,东侧候车,西侧临主要道路退出集散广场(广场这一块还没有设计。。)。考虑到传统客运站缺少空间绿化和人文关怀,易使旅客感到焦虑烦躁,候车舒适度差,所以这个方案加入了很多绿色空间。西侧有一个很大的玻璃密封的景观天井,一层在天井中横向插入了售票厅(玻璃隔断为主,也加入了实墙,便于悬挂地图等),使整个空间在水平和竖直方向都实现了视线在景观中贯通,候车厅东侧同样退出一角作为室外景观空间,与室内的景观东西呼应,将整个候车空间包裹其中。商业空间南邻道路,同时对内对外营业。西北角的二三层为司乘公寓。
造型方面:我认为客运站作为交通建筑,应该具有动感,同时具有地标性。所以我想把它做得整体一些,所有空间集合在一个大的方盒子中。其中一个条形体量向西错出作为司乘公寓,同时也限定出了旅客的出站口。
忘了说问题。。
昨天给老师看了草图,老师说了两个问题。{dy},立面斜的那条线不美(老师眼里,不丑比不美要好很多。。。给老师看的时候(不是现在这样),南立面上只有顶上那个错出的体量斜了一下,老师让我把斜线去掉,我觉得这样两个体块就交接的生硬了,没有了动感。所以我在南立面一层也做了一个反向的斜线,与之呼应,就是现在这样,呈献给达人们看看,还丑不丑)。第二,就是一层售票两边的绿化空间,他让我把售票室东移与候车厅邻接,把绿化空间做整。我觉得这一点老师没有仔细看我的二层平面,他似乎把这个景观盒子定义在了通常为组合站务用房所做的开敞庭院(采光考虑),所以他觉得一层的两个“院子”小了。其实这整个是一体的天井,天井下方的中部是售票室,这些空间都是用玻璃贯通的,且周围只有二层,并不显小。而且按老师那样改,购票与候车之间的过厅就没有景观连接,候车也没有了景观,又回到了原先“不舒适的站场”中。所以我觉得这一点自己应该坚持一下。
大家对这两点是怎么看的,或者其他问题,欢迎讨论~期待中。。。
昨天给老师看了草图,老师说了两个问题。{dy},立面斜的那条线不美(老师眼里,不丑比不美要好很多。。。给老师看的时候(不是现在这样),南立面上只有顶上那个错出的体量斜了一下,老师让我把斜线去掉,我觉得这样两个体块就交接的生硬了,没有了动感。所以我在南立面一层也做了一个反向的斜线,与之呼应,就是现在这样,呈献给达人们看看,还丑不丑)。第二,就是一层售票两边的绿化空间,他让我把售票室东移与候车厅邻接,把绿化空间做整。我觉得这一点老师没有仔细看我的二层平面,他似乎把这个景观盒子定义在了通常为组合站务用房所做的开敞庭院(采光考虑),所以他觉得一层的两个“院子”小了。其实这整个是一体的天井,天井下方的中部是售票室,这些空间都是用玻璃贯通的,且周围只有二层,并不显小。而且按老师那样改,购票与候车之间的过厅就没有景观连接,候车也没有了景观,又回到了原先“不舒适的站场”中。所以我觉得这一点自己应该坚持一下。
大家对这两点是怎么看的,或者其他问题,欢迎讨论~期待中。。。
已投稿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