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9日,本报{dj2}获悉,在号称"中国新盐都"的陕西榆林,国家指定的食盐定点生产企业,中盐榆林盐化有限公司却在大量制售假盐甚至变质盐。在刚刚过去的2006年,该公司涉嫌以工业用盐假冒食用盐销售2800多吨,另有4500吨变质食用盐下落不明。
据了解,榆林市有关部门多次对该公司流通假盐进行了稽查,陕西省盐务局以及相关部门还专门组织调查组进行调研,榆林市盐务管理局上报榆林市政府名为"榆政盐发[2006]14号"文件称,该公司"屡查屡犯,肆无忌惮地扰乱食盐市场"。
现代"盐枭"
据介绍,在榆林市南部2.5万平方公里范围内目前已经找到平均厚度达120米的岩盐矿。探明储量8854亿吨,预测储量6万亿吨,约占全国总储量的50%,潜在价值达33万亿元,每开采1平方公里可供全国使用4年。
当地负责食用盐生产的中盐榆林盐化有限公司前身为榆林皓海盐化有限公司,由省、市、县五家股东于2002年组建,负责周边地区的食用盐供应。2004年10月加盟中盐总公司,更名为中盐榆林盐化有限公司。
2004年3月,国家发改委盐管办向该企业颁发<食盐定点生产企业证书>,年产量为18万吨工业和食用盐。
据目前查获的案件显示,该公司截至2006年共有高达7000余吨的工业盐以食用盐的名义流向社会。所不同的是,其中2800吨为工业盐直接假冒食用盐。另外,该公司2003年试生产期间,有4800吨食用盐,由于库存时间过长,碘含量降低,经榆林市质量技术监督局鉴定后降为工业盐处理,并要求该公司必须在外包装上加盖"降级处理,禁止食用"的戳记作为标记,且须在技术监督局和榆林市盐务局出具证明并监督发运等条件下处理。
但事过两个月后,2006年4月陕西省食品药品安全监督局总工习宏现场检查榆林私盐案件时发现,该公司4800吨变质盐中有4500吨不翼而飞。习宏见事态严重,便汇报省政府。在省政府领导的批示下,榆林市委、市政府迅速成立专案小组。据接近专案组的人士透露,这4500吨降级盐,已确认被该公司按食用盐处理,但流向至今尚未查明。
据了解,在这数量惊人的假盐案中,曾经有100多吨在调运的过程中被当地盐政稽查部门查获。榆林市盐务局提供的6次查获案件显示,榆林盐化公司每次流通假盐的手法几乎xx一致:外包装为"精制碘盐",由"陕西榆林皓海盐化有限责任公司"出品,包装内却为中盐榆林盐化有限公司生产的"精制工业盐合格证"。
按照正规程序,盐品流通必须开具发运单,包括票号、收货单位、装货地点、承运单位、车号、司机姓名、发货品名、件数、重量以及经办人和日期等。但该公司以捏xxx发运单等方式售假。如2006年初查获的48吨被认为私盐的案件,包装如上述所述,调入单位为"山西省盐业公司太原分公司",卸货地点却是陕西吴堡县。山西省盐业公司太原分公司否认双方存在此项交易。
在"榆政盐发[2006]14号"文件中,该案件被认定为"是一起手段恶劣、性质严重的违法案件"。
但是中盐榆林盐化有限公司并不认同此说法,该公司称,这48吨盐品实际是运往山西华源电化有限公司,并非作为食用盐,借用山西省盐业公司太原分公司名义只是为了运输途中不被查扣。
对于用食用盐包装袋包装工业盐,中盐榆林盐化公司称:"公司为了处理一批原来使用的精制碘盐外袋,所以公司决定将食用盐包装袋用做工业盐包装。因为销毁这些包装袋,对于一个新企业来说损失太大也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目前,争执依然在进行。但这些理由显然没有得到稽查人员的认可。据了解,查获的案件均已经移交公安机关审理。
黑幕利润惊人
为什么中盐榆林公司屡次将工业盐以食用盐的名义出售?
有人曾这样描述:一踏上榆林的土地,每一平方米地块,就平均蕴藏着6吨煤、100万立方米天然气、140吨盐。
正因为如此,巨大的资源背后,使很多企业和不法分子都把眼光盯上了榆林这块土地。虽然国家对假盐私盐案件一直严厉打击,但榆林却屡禁不绝。公开资料显示,在过去10年间,陕西全省共查获涉盐违法案件19841起、查获盐产品2.72万吨、没收盐产品1.92万吨、罚没款合计814万余元。"榆林作为陕西省内{wy}产盐的地方,私盐案件更是层出不穷。"榆林市一位了解相关情况的人士如是说。
中国目前实行食盐专营制度——1990年3月,国务院发布<盐业管理条例>,确定了食用盐、国家储备盐,由国家统一分配调拨,食盐的批发业务由各级盐业公司统一经营;1994年10月,国务院颁布<食盐加碘xx碘缺乏危害管理条例>,并于同年决定实行食盐专营政策;1996年,<食盐专营办法>正式出台,明确地将食盐生产和运销归入专营。
这一制度客观上限制了投机者的进入,但对于拥有专营权的企业来说,垄断利润却高的惊人。据了解,全国大部分地区,除了广东省外,盐业都实行经营与执法合一。这一制度更加强化了盐业利润。
榆林市一位不愿公开姓名的人士给本报提供的文字信息称:榆林出厂价只有430元/吨的食盐,经中盐总公司、省、市、县盐业公司四级开票后流通到市场,吨盐价格竟然达到2000多元/吨。这位人士还称,陕西某省级公司一年拥有80万吨的营销量,仅靠开票、发准运证每年就可获利数千万元。
而如果以工业盐代替食用盐出售,其利润更是叹为观止。"榆林市目前工业盐每吨出厂价只有150元左右,但如果以食盐出卖,每吨有2000多元的差价,巨大的利益导致当地盐企趋之若鹜。"这位人士说,如果榆林盐化7000余吨工业盐全部以食用盐出售,按照这一市场行情,该公司就可赚取纯利1400多万元。很多厂家为了保证这一暴利,甚至和盐政执法部门、各级盐务管理机构上下勾结。
垄断必然导致腐败。采访中本报了解到,在目前的专营体制下,盐业公司既有经营权,又有行政执法权,还掌握着企业赖以生存的计划权。在食盐计划执行过程中,除负责计划的个人向生产企业索要回扣、红包外,各地盐业公司也都公开向生产企业索取高额回扣,这已是业内公开的秘密。一位经济学者指出,这是一种不正常的"执法经济"。
·记者手记·
食盐不应再是特殊商品
我国现在实施的国家盐品专营体制的本意,是为了通过人人食用盐来普及碘,达到xx碘缺乏病的目的。但是这一体制造成了各级盐业公司既是经营者又是执法者的局面,权力和利益融合在一起,缺乏有效的监督,除了各用盐企业叫苦不迭外,还直接影响了碘盐的普及工作。
针对盐业问题层出不穷的现象,国家多年来一直在酝酿对现行专营体制改革,但困难重重:作为利益主体之一的盐业公司的很多人认为,现行体制没有什么缺陷,xx适应食盐专营管理的需要;而生产企业则认为现行管理体制窒息企业活力,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并且导致许多腐败问题的产生,强烈要求改革。
据可查信息显示,早在2001年7月,原国家经贸委主任李荣融就对盐业问题做出批示:"结合打私盐,应该研究管理体制的改革,这是治本之策。" 当时全国的盐业生产流通企业属于前国家经贸委经济运行局盐业办公室管理。
然而,2002年上半年改革进行中,前国家计委下发一个"特急"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食盐计划管理,严格执行专营政策的通知>,要求"中盐公司认真组织落实并督促各个产销企业严格执行国家计划"。此后不久,因国务院机构改革,国家经贸委也被撤销,盐业管理划归国家发改委工业司。
2004年6月,甘肃临夏盐业公司在市场销售工业盐、无碘盐的违规行为被媒体揭露后,盐业体制弊端再次惊动中央高层。当年7月末,盐业体制改革再度提上议事日程。
{zx1}消息称,国家发改委已经初步拟定了盐业体制改革方案,将在适当时候公布。目前,尚不清楚是否会取消盐业专营体制。
专家称,以食盐为特殊商品当作专营的借口来继续搞垄断是经不起推敲的。食盐xx可以当作一种普通的食品来看待。只要充分竞争,卫生、质量监督和工商部门xx可以管理好。(徐万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