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与圆——第三章生命力(下)_杺洳圵渁放逐心境品味悠然_百度空间

要点:

不主宰自己,就要被别人主宰。不做自己的主人,就要成为奴隶,成为别人的、社会的奴隶。

·野性、不羁正是成功人士共同的特点

野性、侵略性是现代竞争社会的生存手段,要成为一个强者,要被人尊重,就要有成就。荣誉是结果而不是出身造就的。

{dy}个顽皮的猴子敢于直立起来走出原始大森林,才有了人类的今天;哥白尼挑战数千年来统治人类的“地心说”理论,于是有了人类今天对宇宙的正确认识;爱因斯坦破除了人们根深蒂固的时间均匀流逝的思想,认为时间是相对的,以至于他的理论被接受时,全世界号称只有三个半人能懂,三个人真正懂了,还有一个人只懂了一半。卓别林在给爱因斯坦的信中说:“你的理论全世界只有极少数人能懂,你太伟大了。”爱因斯坦回信:“你的表演全世界男女老少都喜欢,你同样伟大。”

不敢于破除旧的东西,不敢于有自己的个性、自己的观念、自己的思想,又怎么可能有突破性的成功呢?

从小我就不喜欢循规蹈矩,按照别人的模式生活。读高中时,我上课就已听不进教师机械地传授课本知识,xx无法集中精力听讲,只得课后再去自学,这样应付考试自然不行。临高考前数天,我还被大仲马的《基度山伯爵》所吸引,舍不得放手。读大学后,由于我并不能真正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专业,于是进了物理系。但后来,我开始看不进那些被机械化了的物理教科书,而喜欢上了拜伦、雪莱的诗歌,和一些能看得懂的哲学书。直到现在,我对自己的专业、职业都不太热心,专业、职业倒成了自己的副业。我是一个喜欢吃野食的人。但我认为家花不如野花香,吃野食长大的人,是真的出于自己的爱好,自己的特长,所以反而能成功。

我实在不是一个能长期专注于某一件事的人,做了一件事后,总想去寻求新的刺激,感受新的冲动。从来不喜欢按照别人的模式和社会所定的模式做人,只是按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我崇拜英雄,喜欢幻想,热爱大自然,特别钟情大海。我能独自静静地坐在大海边一整天,遥看着苍茫的大海,聆听着汹涌的波涛,用心灵去与大海感应。

从大学毕业到现在,这一段不算太长的人生中,我一直都在努力尝试,寻找自己的人生之路。大学毕业后,为了寻求独立自由的生活,在一无亲人二无朋友的情况下,独自闯来深圳,住{zpy}的旅店,吃快餐面,忍受招聘人员像挑选商品一样审视我的目光。那是一种对自尊心的侮辱。但我知道没有本事挑选别人时,就只有任凭别人挑选。几经挫折,好不容易求职成功,但不到半年,又在朋友的鼓励下,冒着家人的反对,回老家创办公司。那真是一段艰辛的日子,由于年轻,没有后台,又没有钱,辛苦努力了半年公司也没批下来。那时吃住在家,没有收入,家人不说,但自己内心承受着压力:放着深圳的高收入不要,却回来办这种没有把握的公司。

永远记得那个寂静的深夜,落寞的时刻,在朋友家昏暗的小阁楼里,拿着一瓶啤酒,随着录音机里齐秦悲苍的声音,低声吟唱着:我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走在无垠的旷野中,凄厉的北风吹过,漫漫的黄沙掠过……那种悲壮,那种由于醉意的野性和奔放,既是生命的渴望,也是我内心深处孤独的呐喊。

生命中美好的东西总是在一点一点地失去,生命、爱情、青春,都在不断地丧失之中,生命是一场悲剧,但我们总应该想办法让它变得悲壮,变得更为有血性。这种信念始终支撑着我。在遇到困难,遇到挫折的时候,我就想这是悲壮的时刻,是需要男子汉血性的时刻,于是我就能锲而不舍,就能顽强奋斗。在签名售书时,有位读者请我在扉页上写下“天道酬勤”,我想我写下的是人间的真理。

公司终于办成了。但不久深圳借聘我的单位来了调令。我思考了很久,决定还是回深圳,因为这里是改革开放的窗口,是属于年轻人的城市。调进了深圳,我又要重新开始,我决定办成人培训……其后办讲座,上电台、电视台,写书,我的生活每天都有目标,都有事做,都有新意。那是一段最充实,最难忘的日子,是野性最张扬的日子。

如果说我在同学中还算成功的话,那是因为我比他们多了些野性。

那天在电视中听了xx音乐制作人高晓松介绍自己的故事。高晓松在清华大学电子系读到大三时,由于对音乐的热爱,梦想着成为一个流浪xx,于是毅然放弃学业,开始了他的流浪生涯。在天津由于没钱糊口,高晓松想到去大学宿舍演唱,结果被公安当无业游民抓住。万般无奈之下给家里打电话,母亲赶到天津将他保释出来。他的父母也很开明,高晓松在厦门弄到身无分文时,情急之下给家里打电话,叫母亲寄1千元钱给他,可母亲却问他:“你有多大了?”“20多岁。”“听说厦门是一个港口吧?”高晓松明白了,20多岁的小伙子,在一个有港口的城市还不能生存吗?于是高晓松去做起了搬运工。高晓松也是一个有野性的人。试想放着全国{dj1}的清华大学,居然敢读了3年后还放弃学业。这自然要有一种不羁的性格。

跟着别人思维走的人,总是不能成就大业。要有自己的思维,自己的判断,自己的胆识。

看看美国人在全球探险扩张的历史,再看看近xx发西部的淘金狂热,美国人是疯狂的、野性的。在现代,不靠祖辈福荫,能取得成功的企业家,又有哪一个不是充满野性呢?我最喜欢的就是CNN的老板特德·特纳。

特德·特纳,一个帆船爱好者,曾驾驶他的“勇敢者”号帆船夺取过美洲杯赛的{gj},当时他为夺得{gj}而不顾风急浪险,因此获得“疯狂船长”的称号,对此他十分引以为荣。但在某些人眼里他是个暴徒、流氓、赌棍。年轻时代便以不安分守己著称:两次被逐出布朗大学,其中第二次是因为多次违反有关女学生舍规。

由于父亲的突然xx,未完成大学学业,年仅24岁的特纳继承了父亲的一家小广告公司。继承公司伊始,他的本性就显露无遗:他横下心终止原有的买卖,并拒绝交出已出售的广告牌租约,甚至威胁要销毁公司的资料,以迫使该公司的其他一些董事屈从他的愿望,把原先的特纳室外广告公司改名为特纳公司。

特纳自孩提时代就梦想涉足于广播事业。他不顾当时流行甚高频系统,做了一次xx,用他仅能付得起的价钱,买下了位于亚特兰大的一家当地最小的超高频电视台——17频道,并取名为特纳广播。

随后,他又拼尽全力将他的小电视台不断扩大,凡有股东不同意他的扩张意图,他就将他们挤出董事会。由于特纳成功地夺得了亚特兰大勇敢者队参加的棒球比赛实况转播权,而棒球当时是美国的{dy}运动,因此特纳的17频道开始广受电视观众欢迎。

但他并不满足,他的梦想是成为全美国的电视大王。这时,美国无线电公司成功地发射了一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卫星——通讯1号。特纳敏锐地跟上了现代科技的步伐,捕捉住了大发展的商机。他毫不犹豫地租借了通讯卫星1号上的一个传感器,使自己的有线电视网覆盖到了全美国。

1978年初夏,特纳身着牛仔装在他名为“希望”的种植园里,对他的下属们说:“先生们,我们已在一艘准备出航的海盗船上!我是你们的船老大,我们即将出发,袭击海上所有的船只。”特纳开始向美国广播公司、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和全国广播公司这三家广播电视巨头发起了挑战。

特纳疯狂地向比他更为庞大的猎物发起了进攻。但他知道他实际上无法与三大巨头相匹敌,惟有想办法在内容上有全新的突破,他决定不惜代价建立一个全天24小时不间断地播送新闻的有线电视(CNN)。

正当他为实现梦想而一步一步地做准备时,他的挚友、亚特兰大勇敢者队总经理、棒球俱乐部中惟一一位黑人领导,比尔·卢卡斯,因心脏病突发而去世,年仅43岁,只比特纳大不到3周岁。卢卡斯中年夭折,对特纳既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又是一种催化剂。人生无常,卢卡斯壮志未酬身先死,且又是在精力最为旺盛时期突然谢世,特纳不由不想到自己。不出48个小时,特纳便与他的下属通了电话。

“人都是要死的,”特纳开口道,“让我们现在就动手干吧!”从这以后,特纳在有关有线电视新闻网一事上态度变得更为坚定而强硬。他甚至干脆对有线电视商说,有线电视新闻网一年后将正式运行,现在还不签订合同的人必将感到遗憾,而且他不会再主动寻求新的合同了。

特纳强硬、坚定的立场使有线电视新闻网不断取得发展。但关键时刻特纳却失踪了。原来特纳驾驶他的“顽强者”号帆船,参加了每年一度的“天网”杯帆船比赛。比赛中突然遇到特大狂风,海浪高达44英尺,参赛的船有30条左右被巨浪打沉,18个人被海水吞没,而比赛组织者宣称与“顽强者”号失去联系,该船情况不明!这一消息宛如一颗xx在公司总部爆炸,有些人已在查询特纳的生平,以便着手起草讣告。

突然电话铃响了,令人难以相信地传来了特纳的声音,响亮、清楚,似乎还带着暴风雨的奇特感。特纳和他的“顽强者”号不仅安全驶抵终点,而且赢得了这场比赛,由于他不顾风浪全速驾驶,而船上的发报机被风浪打坏,所以人们以为他早已葬身海底了。

如果说,1977年,特纳驾驶“勇敢者”号夺取了美洲杯帆船赛的桂冠使他获得了“疯狂船长”的称号并名声鹊起的话,那么,这次他率领“顽强者”号劈波斩浪,克服令人难以置信的险境而一举夺冠,使他的形象更为突出:这个特纳既勇敢又顽强;而且经过大众传媒的宣传在他的头上形成了一个光环:纵然困难重重,只要他想赢得胜利便能获胜。在“天网”杯赛前可能还有人怀疑特纳能否坚持到胜利,现在种种怀疑、担忧都烟消云散了。他的信条:绝不后退。再一次得到证实。

特纳的事业如火如荼,但又传来坏消息,特纳租用的通讯卫星3号发射失败。整整二天,特纳外表上一如既往,显得信心十足;但私下里却是心如火燎,如果租借卫星问题不能解决,那便意味着有线电视网有可能被扼死于襁褓之中,这是他无论如何不愿看见、更不愿接受的。

通讯卫星1号和3号都属于美国无线电公司,无线电公司是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子公司。为了母公司的利益,无线电公司给特纳制造技术上的问题,宣称卫星1号上已没有多余的传感器,要求他改租D—2号卫星上的传感器。由于D—2号的信号与通讯卫星3号、1号所发出的信号不同,如果租用这颗卫星,与特纳联营的分散在全国各地的有线电视商就必须购置新的天线接受器,可谁会支付这笔额外的费用呢?而特纳确确实实知道通讯卫星1号上还有两个未租用的电子传感器。

特纳愤怒了,他决心让美国无线电公司的老爷们尝尝自己作为“海盗”的铁拳。“我将控告你们这批傻瓜!”特纳在谈判桌上一见面就怒骂。那帮无线电公司的衣冠楚楚、文质彬彬的经理们何曾见过这种场面,个个目瞪口呆。特纳继续大声吼道:“我已花了3500万元,绝不会让你们这批家伙把我塞到那蹩脚的卫星上去,不然我就是狗娘养的!你们心里清清楚楚,在这个国家里没有一家有线电视台的天线是对着那玩意儿的。你们这不是存心要我好看!我说了,一定要用通讯卫星1号,这不可改变!你们如果不这样做,我就把你们拖到法院去,你们等着吧!”特纳越说越激动,他离开座椅,边说边用手指着无线电公司的代表们。“这场较量我奉陪到底,假如我输了,你们也绝不会好过,我要叫你们活不下去!你们的总裁是不是了解你们今天对我特纳说了些什么?假如他知道了,你们的饭碗肯定被砸掉!”特纳用他们的饭碗来恐吓他们,他还得恐吓无线电公司本身。“我会与你们公司拚搏到底,使你们的股票一文不值!我经过的风浪多了,哪一次{zh1}不是我取胜!”

特纳的激烈的态度、强硬的措辞和高亢的语调,使无线公司谈判代表们大为震惊,他们知道遇到麻烦了。眼下无线电公司正面临困难,通讯卫星3号失踪、客户不愿租赁D—2号,如果因此两家公司上法庭,其代价是很昂贵的。最终,美国无线电公司只得妥协,特纳也扫除了建立有线电视新闻网的{zh1}一道障碍。

特纳的成功,在于他海盗般的疯狂,狂野不羁的性格,以及奋发向上、顽强不息的斗志。特纳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也没有忘记世界。由于美国长期拖欠联合国会费,1997年,特纳宣称将在10年内向联合国捐资10亿美金。

野性、不羁正是很多成功人士共同的特点。

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的第二任总裁小沃森,也是一个充满野性的人。大学时由于不喜欢那些枯燥、僵硬的课本知识,读书成绩太差,以至于父亲不得不多次为他转学。但他始终热衷于探险,喜欢自驾飞机和游艇周游世界。由于父亲年老体衰,他被迫继承了父亲的公司,但他并不按父亲的要求行事,只是机械地继承父亲的打孔机事业,而是敏锐地感觉到电脑的前景,毅然将父亲奋斗一生的打孔机事业转向了电脑,从而造就了IBM这个蓝色巨人。他豪迈地宣称:无论是一大步,还是一小步,总是带动世界的进步。在50多岁,IBM正处于辉煌的顶峰时,他又提前退休,去圆他自驾游艇去北极探险的梦。反之,其后继者由于循规蹈矩,不能跟上时代,错过了发展软件、个人电脑的大好时机,使得IBM几近破产,沉痛的教训后才改弦易辙,终于重新振作起来。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还有现代世界的首富——比尔·盖茨,在世界最有名的大学——哈佛,读了3年,却毅然退学去发展自己的公司,一个没有野性的人能做到吗?

广州也做了一个统计,竟然发现收入{zg}的阶层只是小学文化程度。小学文化程度的人为什么收入能达到{zg}?因为他们有野性,敢于很早就投身入市场经济。社会上不是有种说法,改革开放早期能发达的很多都是释放犯人。为什么低智商的犯人能做老板,而我们高智商的文化人,却仍然要为三餐搏命呢?因为我们有了文化,但却被文化束缚了,失去了野性。

我现在可以算是书界的名人了,也就有机会接触到一些大老板。在想象中,他们能办这么大的公司、书店,必定很不错。但接触后,却发现有少数人的素质出奇之低,要在平时,我都不愿意跟这种人说话。我真为读书人不抵,我们有知识、有素质,为什么不及早闯荡,却让这些人占据了发展中国经济的先机呢?

我们大学毕业,能找到白领阶层的工作,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我们心里也萌发过冲动,但一来工作还可以,二来出去以后又能干什么呢?于是在这种犹疑中渐渐消失了斗志。反观那些文化素质低的,本来就找不到好职业,为了生存,干脆一不做二休做起了生意。由于他们没有退路,这项生意不行,必须想法寻找另一项生意。改革开放初期,经济秩序混乱,在这样不断的尝试之中,总能找到赚钱的方法,于是他们有了{dy}桶金。

没有野性,你就只会循规蹈矩地生活,安于现状,没有奔放,没有丰富的遐想,没有对未来生活美好的憧憬,于是你也就没有动力,没有想象力,没有创造力,从而你也就只能平庸地生活,xx被社会和环境主宰,没有自己的个人意愿,随波逐流。这是性格的悲剧,也就是所谓性格决定了命运。

我观察过周围的朋友,那些能成功的,智商不一定高人一等,但他们的内心都萌动着野性,敢闯荡,敢尝试新生事物。

我有一位朋友,现在是中国股坛上的风云人物。他比我晚一年来深圳教书。当时深圳有股票开始上市时,大家都不愿意买,我这位朋友却与大家的看法不同,他认为中国要走市场经济的道路,股票这种新生事物一定会得到大的发展,他甚至笑着对我说:“在中国,吃屎都要趁热吃。”他通过内地银行的熟人,借了一笔巨款,然后对妻子说:“我准备失败了就去坐牢。”他将这笔巨款全部买了股票。不到一年,我再见到他时,他已有了洋房、小车。

我还有一位朋友,在那场xx的风波中,他站在长江大桥一辆小车的顶上像列宁那样挥着手说:“历史将从这里开始……”不久他就被单位开除公职。为了谋生,他在街头卖过水果,做过一些无聊产品的推销员。他来深圳找我时,我还开玩笑:“历史真的从这里开始了。”由于这层原因,深圳没有单位愿意聘他,他只好打起背包离开深圳。一个月后,他打来电话说在深圳边上的一个采石场做了采石工。他工作踏实、勤奋,深得老板赏识,不久被提为工头,不到半年老板又将自己下属的一个采石场承包给他。当时那里常停电,他动员老板买发电机,但老板觉得费用太高没有同意,于是他就自己想法筹钱买了台发电机。由于停电别的采石场无法按期交货,惟有他的采石场,总是能如期交货。于是订单都到了他那里,他就开始不断地兼并别的采石场,扩大自己的业务范围。现在他已是深圳附近有名的采石大王。

在我们身边的芸芸众生中,有不少人成功,但更多的人却是碌碌无为。我有很多朋友,才华横溢,聪明绝伦,但他们缺乏野性,缺乏内心的张扬,他们只是在等待,却不懂得主动出击。等待有些时候是必要的,但等待的目的是寻找机会,最终还是为了出击。就像战争中有防御,但防御本身不是目的,防御是为了以后能更好地进攻,单纯的防御是不可能取得战争胜利的。人只有张扬着野性,才不甘于沉沦,不甘于被环境和社会左右,才会在各种环境中都努力去寻找机会,创造机会。闻名全国的深圳赛格电子市场,里面的老板又有几个懂得电路元件呢?但他们可以雇用一批电子专业的学士、硕士。他们的成功,只是因为他们很早就从事了电子元件的生意。现在有些大书商,他们不看书,自己也不懂鉴赏书的好坏,但他们会做书,一大批学者、作家在为他们创造着利润。他们的成功,也只是因为他们敢于很早就投身入了书的市场经济。

要点:

人只有张扬着野性,才不甘于沉沦,不甘于被环境和社会左右,才会在各种环境中都努力去寻找机会,创造机会。

·“男人要闯,女人要荡”

我有一位台湾的亲戚,曾满带点历史学家的味道对我说:“纵观历史,成功的人必须‘男人要闯,女人要荡’。武则天、慈禧不就是靠荡吗?那么多成功的男人不就是靠闯吗?”

女人是不是要荡我不知道,但我确实知道成功的男人是一定要靠闯的。

“树挪死,人挪活”,人只有内心张扬着野性,才会不满足现状,勇于闯荡,不断寻找机会,这样的人也才有可能成功。相反,不论你多聪明,如何才华横溢,如果不闯荡,不去寻找成功的机会,你又怎么可能成功呢?

所以我喜欢移民城市。因为这里较少论资排辈,较少各种习惯的束缚。对于移民来说,他们敢于背井离乡,他们一定是具有开拓精神,勇于接受挑战的一群。而且他们带来了各自地方的特点,在新的社会环境中进行了熔炼,形成了一种扬长避短的新特性,于是移民城市也就是{zj1}有创新能力,{zj1}有包容性、开放性的城市,也就容易取得大的发展。美国不是这样吗?深圳不也是这样吗?而我们一些传统上的大城市,长期处在优越的地位上,人人都容易有一种优越感,于是也就失去了包容性、开放性,不善于从别处吸纳养分,也就变得僵化,固步自封。我想深圳原来的移民大都已相对稳定、富裕了,大家是不是已失去了原来的那种开拓精神呢?我们是不是需要一些新的移民来冲击呢?

现在大家都知道混血儿比较聪明、漂亮,从遗传学的角度看,混血儿也具有先天优势。而移民不就是一种混血吗?将原来的地方特点,与现在的居住城市相结合,混合出一种新的没有束缚勇于开拓的新特质。

李光耀曾对xxx说:“我们只是福建、广东的农民后代,而你们很多却是中原地带达官贵人、知识分子的后裔。我们能将新加坡治理好,你们自然更能将中国治理好。”

为什么福建、广东农民的后代就能建设好新加坡呢?因为他们是移民,他们有开拓精神,他们有开放性,能将自身吃苦耐劳、勤奋持家的优点,与海外自由开放的心态相结合,也就创造了奇迹。

要点:

成功就是要敢闯。

·野性产生梦想

在美国宇航局铝合金的大门上写有这样一句话:“凡是我们能梦想的,我们都能实现。”

我看了好莱坞拍的美国战争片的发展史,这正是一部充满异想天开的发展史。那个xx的充满奇特梦想的摄影师,不满足于拍一些不能动的战士,总想着让画面上的战士动起来,变得活灵活现,经过多番努力,他终于成功了,将摄影机引入到了实地拍摄;但他并不满足,他想要一些真正的战斗场面,而不只是战士在和平的环境中摆出的一副姿势,于是他背着对现代来说显得相当落后而笨重的摄影机,走上了真的战场,拍出了一部部震撼美国人心的战地写真,从此开创了战地摄影的先河。

我总是开玩笑说:美国人的祖先是罪犯,他们都是在英国犯了罪而被流放到美国的。也许正因为美国人的祖先是罪犯,他们的血液中流淌着野性,所以美国人疯狂,喜欢异想天开。美国人总夸耀自己的“美国梦”,不就是要异想天开,然后再努力去实现吗?喜欢标新立异,正是现代人不断创新,不断前进的动力。

可口可乐、麦当劳、电脑、因特网为什么诞生在美国?这正是梦想的结果。美国社会崇尚个性,因此有各式各样的人,他们各自有着自己的梦想,并为梦想努力,于是人的创造力也就发挥了。东方民族强调纪律性,合作精神,这也不能说不好,但在同时,我们却抹杀了个性,摧毁了创造力。

野性就是要有梦想,甚至是异想天开。人类就是在异想天开中进步的。没有了梦想,没有了异想天开,我想这个人就已经老了,真正地老了,在精神上和心理上老了。

我们都喜欢青春永驻,但青春不仅是生理上的,还有心理和精神上的,就像一首歌中唱的“只要你的心不老,你就永远不会老”。

实际上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潜藏着野性与奔放,都有着自己的梦想与浪漫。我的大学老师,一位斯斯文文、有点惧内的学者来深。我带他去了“的厅”,想让他了解一下年轻人的生活。他开始还装斯文地坐着,但几杯啤酒下肚,随着场面的渐渐热烈,他终于忍不住了,脱去西装,戴着他的深度近视眼镜,跟着我用他那奇特的动作加入了扭腰摇臀的行列。我笑了,在我的学生年代,他是那样的不苟言笑,没想到他内心也有火一样的激情,只是没有找到发泄的机会。人们喜欢摇滚,喜欢蹦的,喜欢开快车,喜欢竞技运动,喜欢探险,因为生活太压抑,人们借此来抒发内心的狂野与奔放。但野性并不只是一种情绪,它是人内心的渴望,只要你在生活、事业中奔放出你的野性,它可以产生巨大的力量,使你创造奇迹。

我喜欢看书,喜欢看名人传记,喜欢看励志书,就是为了激发内心的野性与奔放,以免自己甘于平庸,以免自己消沉。但我看书很挑剔,因为粗制滥造的书太多,我也不愿意让头脑中充塞太多无用的知识,以免摧毁我的创造力,磨灭我的野性。在我所读的书中,有少数书是我一拿上手就舍不得放下一气看完的,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野性的呼唤》就是其中之一,我是连夜将其看完的。书中讲述了一匹狼与狗杂交产下的狗,在历经磨难后,终于回复野性,重新回到大自然,成为一匹狼。

我喜欢狼,喜欢杰克·伦敦笔下的那匹在旷野里孤独的无依无靠的狼。那是一匹怎样的狼啊!只除了野性,已经一无所有,但它仍凭着野性,凭着顽强的生命力,在荒野里努力搜寻着,挣扎着,无论多痛苦,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它都不愿回到人的社会。狼到了人群中,不是只能变成狗吗?狗的生活虽然安逸,但已经没有了野性。

我喜欢狼在旷野里的嘶叫,喜欢狼的孤独,喜欢狼攻击动物的凶残,喜欢狼在黑暗中那双绿萤萤的贪婪的目光。我喜欢狼的野性,喜欢狼的生命意志。

人多需要野性啊!生活安逸,无波无澜,灵魂已经麻木,没有了生活欲望,没有了振奋的精神;随遇而安,颓废,无聊。这就是人类吗?这就是人类五千年文明发展的结果吗?工业化的社会只能让人越来越像机器,越来越像社会这个大机器的一个零件,一个微不足道的小零件。只是为了这个大机器的运转,发挥着机械作用。没有了主动性,没有了创造意识,没有了个性特点。大家像一个酱菜缸里的泡菜,全都一个味。人的生产力越来越强大,人却越来越失去了自己。人的生活越来越优裕,人却越来越成为优裕生活的奴隶。由狼变成了社会的狗。这是人类的进化还是蜕化呢?是人类的喜悦还是悲哀呢?

生命不是一个将要消耗掉的废物,而是一种资源,一种创造并让生命也快乐的资源。人要有创造力,就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而要有想象力,就需要有一些野性,一种不喜欢循规蹈矩,不喜欢拘束的个性。因为有野性才会奔放,才会有一些疯狂,也才会有燃烧的热情。

每当看到美国大片中反映古代的那些粗犷野性的场面时,我都会激动,都会感到内心在燃烧。循规蹈矩的生活是多么平淡啊!我喜欢生活中波澜起伏,每天都不可捉摸,每天都充满新意。这就是野性,但野性不只是一时的冲动,更重要的是内心一种恒久欲望,是融于我们灵魂和血肉的一种本能。

要点:

有野性才会奔放,才会有一些疯狂,也才会有燃烧的热情。

书是传播文明的一种途径。但我们已接受了太多的文明。从小受的教育,以及耳濡目染接受的各种媒体宣传,无不是教导我们文明。于是我们学会了告别野蛮,变得文质彬彬,循规蹈矩。但我们野性的生命力呢?奔放的情感呢?也全被文明所制约了。所以我不想再过分渲染文明了,我只想在“文明”的天空里撕开一条裂缝,让我们的思想、我们的情感呼吸一份自由、清新的空气。希特勒说:“我们是野蛮人,我们要做野蛮人。”这句话虽然反动,但作为人类的精神来说,野蛮是需要的。野蛮就是不受约束,不要循规蹈矩;野蛮就是勇气,就是用力量去取胜;野蛮会使我们有朝气,会使我们保持蓬勃向上,充满进取精神;野蛮意味着进取,意味着创造,意味着不甘平庸;野蛮正是人类活力的一种源泉。

IBM总经理沃森信奉丹麦哲学家歌科加德的一段名言:野鸭或许能被人驯服,但是一旦驯服,野鸭就失去了它的野性,再也无法海阔天空地自由飞翔了。

生命本应该是充满朝气,充满活力,勃勃向上的,这才是生命的意义,这才是生命。没有了活力,没有了朝气,生命还算生命么?生命就要创新,生命就要快乐,生命就要将内心深处的狂放奔放出来。有的人终其一生都没有奔放过,生命总是在压抑中喘息,在各种约束中无奈地延续。生命应该像怀素的狂草,要彻底地龙飞凤舞起来。

野性,野性,这正是生命力对现代人的呼唤!

多思考未来,把握趋势的变迁。



郑重声明:资讯 【方与圆——第三章生命力(下)_杺洳圵渁放逐心境品味悠然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