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县端午习俗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也叫“端阳节”。我们这里,除了吃粽子,饮雄黄酒之外,还有几种富于地方特色的习俗:
挂艾草:端午早晨,人们都早早起床,上山拔艾蒿,带露水的更好。艾蒿拔来后,挂在门楣、窗头上,以示全家幸福安康。艾叶本为药草,闻之有一股药味,略带芳香味,挂在室内外有xx、驱虫、净化空气的作用。艾叶干枯之后,揉成末,具有通筋活络、xx止痛之功效,多用于针灸。关于挂艾叶,这里农村有一传说:很早以前,上天派{yt}神来人间视察,一路看到人间庄稼郁郁葱葱,丰收在望,百姓安居乐业,田园牧歌,市井繁荣,一派鼎盛之象。天神回到天庭禀报玉帝,言辞中不乏对人间生活的向往。玉帝闻之,一则怕天神纷纷私下凡间而致天庭生乱,二则不想让人间生活好于天庭。玉帝欲降灾难于人间,天神托梦给人间部落首领。于是,首领想出一个办法,他叫家家户户都去山上拔来鲜艾蒿,悬挂于门窗上,以蒙蔽天庭睛。天神看了立即报与玉帝,玉帝登临南天门查看时,只见人间房屋内都长出了野草,足以推断人间已遭大难,有房无人居住,一片荒凉,遂不予发难。人间从此免遭涂炭,过着幸福安乐的生活。这{yt}恰好是农历五月初五。此后,年年端午这{yt},村子里的人都要拔艾蒿挂在屋外。
绑花绳:也叫绑“百索”,又名:“百岁索”。用五彩丝线系扎在小孩手腕、脚腕上,到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那天才解开,以示小孩长命百岁之意。
挂香包:女人们用彩色布条缝成布娃娃或布包,装上香料即成香包。挂在小孩胸前,据说可以驱邪降福、消灾延寿。
烙圈圈馍:用麦面烙成的中间透空、边缘直径5—10厘米不等、两面有用各种器具压制的花纹图案的一种馍馍,像圈圈一样。食之干脆清香,爽口味长,可以直接拢在胳膊上成串携带,深受小孩喜爱。
那时,村子里的人生活都不富裕,只有过年过节才能美美地吃上白面饭。母亲在白面里揉进猪油,并制作成为各种各样的图案,既好看又好吃。母亲把花馍馍给我们兄妹每人分一个,然后将剩余的放在篮子里,高高地挂在房檐上。吃完分给自己的一份,便围绕着篮子望眼欲穿地守望,等待着妈妈再能分到一个,花馍馍的那个香啊,令我永生难忘。
点“高高山”:五月初五凌晨三、四点,家家户户的大人小孩都早早地起床,人人穿新衣、戴新帽、穿新鞋,在手腕和脚腕上拴上带了“潮气”的花花线,老年人只拴在中指上。孩子们戴上手工刺绣的香包,年长者拿上香表,大人们拿上煮鸡蛋或炒鸡蛋和花馍馍,有讲究的人家还带上灶具以及水和面,赶上牲口,全村人一起去上“高高山”。上“高高山”的仪式跟春节初一初行有些相似。到“高高山”先要扫露水,据说这{yt}的露水能治百病,大家不怕湿了新衣新鞋,围着“高高山”,踏着茂盛的青草,左三圈右三圈地奔跑,让露水粘湿鞋裤,还要用露水洗手、扫腿,身上带上露水就能百病不生。然后村里的年长者带领大家烧香表祷告祭祀,磕头跪拜,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祷告结束后,点燃“高高山”上的柴火,赶着牲口在“高高山”周围乱转,以求平安,带锅灶的便烧火野炊。这时,大家放声大吼,看谁吼的声音{zd0}最长,叫做比“气力”,此时此刻,唱民间小调、山歌,摔跤,大家无拘无束地疯玩,越野越好。随着熊熊燃烧的大火和阵阵吼声,周围其他村庄的“高高山”也点燃了,火光在个个山头燃烧,吼声在个个山头此起彼伏,遥相呼应,各村之间互相攀比,看谁家的火燃烧的时间长,吼声大。玩累之后,便把各自带来的食物及野炊做好的饭食放到一起,大家统一进食,老家人叫“大平和”,带来的食品要吃完,不能剩,据说这样以后不管吃多吃少都不会肚子痛。随着“高高山”燃烧柴火的熄灭,天也就麻麻亮了,该到返回村庄的时候了,一进庄,大家都得把在山上的野性收敛起来,不再大声喧哗,像平时一样老老实实、规规矩矩。
孩子们点“高高山”的乐趣在于准备柴火,那时村里的大树上满是喜鹊窝,喜鹊窝是很好的柴火,干燥易燃。小伙伴们便选取喜鹊遗弃的窝捣毁作柴火,我们一般的孩子是没能力完成这份差事的,只能鼓劲助威而已。柴火准备好之后,孩子们点燃柴火炒鸡蛋吃。
家乡的“端阳”浸透着浓浓的乡亲、亲情,包容着儿时的欢乐、情趣。
如今,康县点“高高山”的习俗已不见了,其余习俗仍在流传、沿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