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房价- 窑子里的女人的日志- 网易博客

中国房价

2010-05-27 15:23:01 阅读14 评论0 字号:


  前两天与李钟琴先生争论中国房价的未来走势,一言难尽,故此决定写一篇短文(本人主要研究不是房地产,只能说说感觉)。

  我的一个朋友最近在美国给他儿子买了套房子(位于德州达拉斯,二层小楼200多平米),花了25万,他本来带去30万,省下了5万,问我买点什么股票,我说你买BRT(一个房地产REIT)吧,虽然目前没有分红,但我认为三年后上涨一倍问题不大。

  许多国人可能认为美国已经衰落了,但我不这样认为。我认为美国已经没有什么问题了,几年后如果美国重新显示出巨大的力量,我奉劝诸位不要露出惊讶的表情。简单地说,对于美国这样的国家,每一次经济危机都是一次机体的自我更新,活下来的都是身强体壮的。08年美国房地产业的崩溃,并不一定是一件出人意料的事,我请大家注意,伯南克曾经说过:处理泡沫的结果比处理泡沫要容易得多。这句话是很耐人寻味的。在美国房地产大跌时,美联储并没有去干预它的走势,这至少表明了他们的一种态度:他们不怕房价下跌。他们能够承受房价下跌所导致的结果。

  在讨论目前国内房价走势之前,我先说说我知道的以前的一个情况:1994年时,上海城区的房价已经是1万左右了,这个价格维持到2000年时,发生了变动,不是向上,而是大跌了50%,跌到5000(没错,每平米5000块。北京的房价虽然明的没降,但6折7折也是有的),半年后就涨上去了,自此之后就一直大涨小回,直到现在。为什么2000年会有那么一次下跌,简单地说:开发商撑了几年之后,实在撑不下去,断头了,而当时的经济情况好得很,承受的起。

  2008年底,受美国经济危机的影响,我国的房价也开始下跌,最明显的是深圳,说它出现跳楼的情况也不为过。但诡异的是,这种情况没有维持几个月,房价掉头又向上了(四万亿的资金注入,有多少去了房地产业?)。还没死呢,怎么又还魂了?

  房价下跌的影响有多大呢?大家可看以下两个方面:

  1。2009年,北京、上海的财政收入分别为2000亿和2500亿,卖地收入分别为922亿和992亿。卖地收入已占财政收入中很大的一块。

  2.据abcde网友提供的数据,我国房地产总量有84万亿之巨,如果房价下跌30%(如美国那样),则房地产上的财富损失为28万亿,平均每人2万,实际上的损失肯定不止于此,连锁效应之下,结局如何已经无法估计。
  我再说说我看到的目前北京房子的情况:

  1. 租售比大致为600,即100万的房子,租金大致为2万/年。

  2. 一套总价60万的房子(以北京城区的价格计,大致能买40平米一居),首付30%,20年按揭,5.94%的利率,则每月还款为3000元。如果利率为10%,则每月还款4000元。

  3. 一套总价100万的房子(以北京城区的价格计,大致能买70平米二居),首付30%,20年按揭,5.94%的利率,则每月还款为5000元。如果利率为10%,则每月还款6700元。

  一个来京的小两口,月收入1万左右,买40平米的房子还能承受,如果买70平米的房子,生活水平会大幅下降。如果房子继续上涨的话(实际上市区房价已到2万左右),工薪阶层将无力购买。

  房价上涨只是没人买得起,影响尚小(房租没涨);但如果房价普遍下跌30%的话,在负财富效应下,消费将快速下降,由此导致的失业将会产生正反馈,这种萧条我国从未见到过,什么样我也说不出(可参考的是90年代初的日本和1998年的东南亚,有兴趣大家可以看看他们当时的情况)。我们能否承受得起这种萧条?2008年底给我的感觉是我们承受不起,不能让房地产死了,要救他们。所以我相信在可预见的将来,房价还会涨上去,涨上去,直到涨不动为止。

  {zh1}我要强调一点的是:我国三十年的经济增长,与我国的人口结构是分不开的。我国人口出生最多的年份为1966、1967和1968年,到2015年,这些人的年龄将达到47岁,其支出将超过收入,即我国的人口红利即将消失。

  那时以后,我们可能真要问问:谁来养活中国?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相关日志--> <#--推荐日志-->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历史上的今天-->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中国房价- 窑子里的女人的日志- 网易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