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液真是“护花使者”吗?

     

女xx美,更讲究生活品质,每天都要清清爽爽地度过。

一份来自网上的调查显示:32%的女性经常使用护理洗液,25%的女性每天使用,58%的人至少每周使用1次,19%的女性经期不间断使用,91%的人选择中药或植物型洗液,5%的人定期做xx冲洗。

被众多女性亲密接触的护理液不仅在中国热卖,在许多国家也都是热销产品。据悉,仅美国就约有2000万妇女经常使用保健洗液,在非洲和亚洲其他国家也很普遍。

不过,最近来自国外的几组调查数据,对热卖的女性护理液产品不啻是个晴天霹雳:

——2009年11月,美国学者对848位已婚女性进行的调查发现:用xx冲洗液冲洗xx的妇女,其预期妊娠每月降低了30%,年轻者较年长者降低更为明显。其原因可能是xx的酸碱度和微生态环境发生改变,病原菌繁殖生长,导致某种疾病的发生,最终导致不育。

——据印度尼西亚医生对599例产前妇女进行的调查发现,经常使用冲洗液进行xx冲洗的妇女患性病的危险性反而增加,但在性生活后用清水冲洗xx则没有危险性。这项调查也证明,冲洗液破坏了xx酸碱度,致病菌必然会急剧生长,致使性病感染率增加。而清水没有改变xx的酸碱度,故不会破坏xx正常菌群。

——最近,国外学者分析了30年来有关妇女xx冲洗的报道。结果发现,每周冲洗一次或一次以上者,可明显增加盆腔感染的机会,中度增加宫外孕的危险,冲洗越频繁,盆腔感染的危险性就越大。据《美国公共卫生杂志》报道,用xx冲洗液的妇女比不用xx冲洗液的妇女盆腔感染危险率增高了73%。

——另据{zx1}研究显示,xx冲洗可能是引起输卵管炎、盆腔炎、不孕症和子宫外妊娠等妇科病的原因。经常做xx冲洗的女性,发生宫外孕的危险性几乎高出未冲洗者4倍。

 

“xx”用品买卖好

为了解女性护理液的相关情况,记者走访了多家超市、药店,发现这类产品种类繁多、琳琅满目。

无论在超市还是在药店,女性护理液都有专柜或销售区域,虽有护理液、护理洗液、卫生护理液、护舒液等不同名称,但均属同类产品。有的品牌还有系列产品,有的则根据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划分出少女型、成熟型、经期型、男士型等人群产品。记者还注意到,超市中的这类产品以“消”字号居多,药店中则“消”字号、“药”字号秋色平分。

虽然包装规格不尽相同,但产品价格多在10~30元左右。许多产品在包装设计上都比较讲究,有的则很人性化。比如洁尔阴、ABC的瓶身是倒置型的,使用时能很轻松地挤出液体;威露士、洁尔阴等品牌的瓶盖均采用掀盖式,这种设计比较卫生,也能让使用者较好地把握挤出量;西妮的瓶盖采用按压式,出液孔也可以通过按压隐藏起来,利于保存,加上瓶盖中附压上的密封膜,会让购买者很有安全感。

护理液的产品形态有稀如水状的,有稠如乳状的,也有半固体式的啫喱状,但质地或透明,或润泽,亲肤感极强,颜色则多为乳白、淡粉、浅褐,十分贴合女性的心理需求。

外包装上的文字说明多为相同相似的词汇,大多是“xx污物,止痒去味”,“增加自身防病能力,保持外阴干爽洁净”,“修复受损粘膜,保护外阴光滑润泽、富有弹性”,“维护外生殖器清洁健康”。有一种护舒液的外包装上还做了“建议每天使用”的提醒,并配有一次性xx冲洗器及图文并茂的使用说明。

当记者以消费者身份进行咨询时,超市和药店的工作人员回答得都很一致:这类产品销售挺好,并告诉记者什么情况用什么产品好。给人感觉还挺“专业”。

 

消费者评价迥异

记者随即采访了几位消费者,我们不妨听听她们的“私语”——

女士(售货员):坐月子时我妈不让我动水,所以我老觉得下面不干净。过去讲女人应该天天有个小洗,现在家家都有热水器,洗澡很方便。过去我都用沐浴露,后来就用护理液,不说天天用吧,但肯定经常用。我没觉得有什么不好。

女士(公司职员):你知道我们这些白领工作压力特别大,体检时不少同事都多多少xxxx科炎症,所以用护理液的人也特别多,觉得它能xx、xx。我也用,不过我只在来月经的时候用,我觉得这样可以洗掉月经带来的异味。

女士(全职太太):我老公说我有洁癖,也许是吧。每次和老公亲热后,我都使用xx冲洗器,把自己里里外外冲洗干净,不然心里就膈应。后来我发现市场上还有男性洗液,我就给老公也买了。我觉得清水洗不掉这个特殊部位的污垢和那些油性的东西。香皂虽然能洗掉,但不如护理液爽爽滑滑的舒服。

女士(出版社编辑):几年前我曾经得过一次xx炎,下面痒得厉害。好姐妹私下跟我说,可能是那一阵太忙太累了,身体xxx下降,病菌趁机而入。我觉得有道理,就到超市里买了当时广告很火的一种护理液,洗澡的时候洗一洗。可用了几天也没效果,{zh1}连带着爱人都不舒服。我赶紧去了医院,医生检查后说是xx炎,给我开了药,用了几天就好了。当时,大夫特别嘱咐我不可乱用护理液,否则对身体和xx都不利,还说只要用清水洗就可以了。从那以后,我再也没用过。

小姐(幼儿园老师): 我从小在姑姑家长大,姑姑的话我都听,她是医生,在我买了{dy}瓶护理液后她就使劲劝我,说女人的xx是最娇嫩的地方,一定要好好爱护,市场上那些护理液,有植物的,有xx的,谁知道里面都有什么东西,万万不可随便用。所以,尽管我身边有很多朋友都用,但我一直没用。

女士(俱乐部服务人员)我没用过,不是有意不用,就是没想过去用。而前些日子的经历让我更觉得今后不能随便用什么东西去洗我们女人最私密的地方。前些日子,我下面痒得厉害,我觉得是炎症,就买了药吃,开始管用,后来就不管用了。我不愿意去医院,跟亲朋好友讨了一些偏方试用,也都是开始管用后来就不管用了。后来,还是爱人坚持让我去医院。医生说,我是因为乱吃药,导致那儿的菌群失调,医生告诉我只剩下一种菌了。我好像一下子就明白了,我把平衡给打破了!

……

在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几例因使用护理液带来xx烦的事例——

为了祛除xx的不适,蓝蓝接受了闺中好友的建议,买了一种护理液,用后果然舒服。爱上护理液后,蓝蓝开始频繁使用。但过了一段时间,蓝蓝发现原先的不适开始加重,白带也越来越多。到医院一看,医生说她患了xx炎。蓝蓝怎么也不明白,护理液不是能预防妇科病吗,怎么用了反倒病了呢?

林小姐也是在朋友建议下使用护理液的,而且还买了喷射装的洗液,用于清洗内xx。一日淋浴时,林小姐刚用完护理液,突然感到xx内突发“像被火烧一样难耐”的疼痛。她被紧急送到医院,医生检查后发现她患了急性子宫内膜炎。医生解释说,由于她此时正处于生理的排卵期,宫颈管处于开放状态,洗液通过开放的宫颈管进入到子宫内膜处,引起子宫内膜环境改变,最终引发炎症。

最近,护理液竟然殃及了一位男士。25岁的欧阳先生因为睾丸部位不适,皮肤上还长出红点点,就去药店买药。药店老板卖给他一种女性用的清洗xx。用后没几个小时,睾丸处皮肤竟像火烧一样痛。医生告诉他“用错了药。”原来,这位欧阳先生曾被诊断患有前列腺炎,这种病本身会引起睾丸疼痛,但不会使皮肤上长出红点,洗液根本不能xx前列腺炎。其次,一般女性洗液需要稀释使用,如果直接将浓缩的洗液倒在皮肤上,可能会灼伤皮肤。

 

专家提示:不建议使用

女性护理液到底该不该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王教授,从女性的生理结构和生理特点分析后说“原则上不建议使用”。

王教授认为,女性的私密处是个特殊而又“害羞”的部位。说它特殊,是因为女性特殊的生理结构,xx与尿道、肛门为邻,尿液、粪便的刺激易使xx肆虐。说它“害羞”,是因为女性的生殖器官都“躲”在身体内部,却又是“开放型”的,均与外界相通,xx可以“长驱直入”。

然而,我们的身体又是一个精密的“仪器”,具有独特的“自然防御功能”。王教授解释说:“女性的xx从外到内有五六道xx屏障”。比如,两侧大xx自然合拢,遮盖xx、尿道;xx口闭合,xx前后壁紧贴,可防止外界污染;xx上皮细胞在雌xx的影响下变厚,增加对病原体的抵抗力,其所含糖原可在xx内乳酸杆菌的作用下分解为乳酸,维持xx正常的酸碱度;内部宫颈分泌的黏液形成黏液栓,堵塞宫颈管。“因此,健康女性是具有一定的防病能力的。”

“但是,现在妇科病确实越来越多了。”究其原因,一是现在的妇科手术比过去多了,比如人流,这样就增加了感染的机会;二是生活习惯的问题。比如现在很多女性衣服穿得少穿得紧,加上有些内衣的尼龙、化纤类面料透气性差,私密处长时间处于潮湿温暖的环境,给病原生物的生长繁殖提供了合适机会;三是现在人们坐的时间过久,特别是从事案头工作的女性,上班坐着,回家又是软椅、沙发,路上又可能开车,私密处总处于被挤压的状态,空气流通差,散热难,为霉菌生长创造了条件;四是干扰过度,有人认为xx越干净人越健康,很多人都使用护理液清洗;还有人认为,xxxx炎等妇科病症,加倍用药效果好,这都属于干扰过度。

王教授说,女性xx是一个有菌环境。正常情况下,xx中各类xx相互制约又共同生存,成为正常菌群,不会引起疾病。xx内有一种“土著菌”——乳酸杆菌,其菌落总数占xx内xx总数的80%左右,同时还有其他一些与xx共栖共生的微生物。如果xx内真的能被洗得干干净净呈无菌状态,那xx内的营养和空间就给任何一种致病微生物提供了入侵机会。乳酸杆菌是“定植菌”,它有非常重要的功能,当xx的PH值保持在3.5至4.5之间时就会形成xx保护,其他xx在乳酸杆菌的强大力量面前就无法“兴风作浪”,这一特定环境内的健康平衡就会得到有效维护。“这就是女性自身的自洁作用。医学上也常以xx分泌物中乳酸杆菌的数量来确定xx的清洁度及判断xx自洁功能的好与坏。”如果长期、频繁地使用护理用品,就会破坏乳酸杆菌形成的保护膜,在带走致病菌的同时也会带走好的菌群,导致女性自我保护功能的降低甚至丧失。“就如同森林,一旦被毁再恢复是很难的。这就是为什么某些人得了一次炎症反反复复总不好的原因,因为xx内的生态平衡被打破了。”

xx炎是常见的妇科疾病,不少女性使用护理液清洗甚至xx冲洗就是为了xxxx来防治xx炎。其实,这反倒可能引发xx炎。比如xxx适合在酸性环境下生长,使用护理液在某种意义上等于为xxx的生长起了“清道”作用。王教授就曾在临床上接待过很多在使用了护理液后反而长出xxx的病人。还有些女性在出现xx炎症状时,不是去医院就诊,而是自动主张使用洗液,结果导致情况更糟。

王教授指出,“xxxx炎多用酸性xx,因为太多的xx是不抗酸的,所以xx时多采取先杀灭、后补充的办法。”也就是先有针对性地使用xx抑制和杀灭致病菌,然后再使用一些制剂补充乳酸杆菌,以此来改善xx菌群的失衡状态。“但单纯的xxxxx炎是不一样的,因为xxx的一个特殊之处就在于,它在强酸环境和碱性环境下都可以被杀灭,所以既可以用更酸的xx,也可以用碱性xx。临床上xxxxx一般是用碱性xx。但用碱性xx,有可能对其他菌群有影响,因此xxxx炎一定要遵医嘱。”

王教授对女性朋友们提出了以下几点消费提示。首先,原则上不建议使用,尤其不建议使用内置产品,因为有的内置产品是浸过xx液的。其次女性每日应讲卫生,要洗一次外阴,{zh0}是流动的清水,可以使用弱酸性的浴液或香皂,以洗净分泌物。第三,不要使用太烫的水,因为外阴的皮肤非常娇嫩。第四,有的女性使用护理液不单纯是出于卫生需要,而是出于对性生活追求美满而使用润滑剂,润滑剂中附带了不少功能,如xxxx、避孕杀精等,很多消费者在选择产品时觉得功能越多越好,花钱合算。所以,如果使用润滑剂{zh0}选择具有单一润滑功能、酸度与xx相一致的产品。“总之,以保持身体自然状态为好,充分利用身体的自净作用。”

之后,记者又采访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沈雁英。记者发现,两位专家针对女性护理液的回答竟如出一辙,她对女同胞们的提示也是“不主张使用”。

沈院长还特别告诉记者,避免xx菌群失调是每个女性的必修课,因此使用护理液要牢记一个原则,即“能不用{zh0}不用。”

那什么时候用呢?沈院长说,比如出差、外出游玩,无条件淋浴时,或所住的地方都是马桶,出于卫生,可以使用一下,但也是偶尔为之,而且要选用品牌产品。

沈院长还对国内企业提出建议。由于护理液是从国外引入中国的,在产品的生产上不可避免地会“模仿”国外产品。“虽然中国人与外国人都是人类,但由于种族不同,内分泌和xx的分泌水平可能会有不同,同样的化学剂在使用时可能会因此出现差异。因此,建议企业多研究和生产符合中国女性生理特点的产品。”

 

 

国家标准尚为空白

专家的提示提醒了记者,于是记者再次走进市场。

记者发现,大多数护理液产品都有PH值的标注,只是PH值的标注数值有所不同,低的3.5,高的5,也有的是在两个数字间加了波折号的中间值,如4~5,还有的没有具体数值,只有“弱酸性”三个字。而香皂无一标注,浴液只看到了一种,产品名称也是“xx沐浴露”,PH值为4~5。

记者在药店注意到,像洁尔阴这样的护理液是摆放在“外用药”的“非xx药”柜台里的,而几种带“消”字号的护理液摆放在旁边的货架上,但外包装的“成分”一栏里却是苦参、地肤子、冰片、薄荷脑、蛇床子、百部、蕲艾叶等中药,而在“功效”一栏中也注明“能杀灭金黄葡萄球菌、白色xxx、大肠杆菌等致病菌”,有的还提示消费者“用于外xxxx的清洗xx”。记者还注意到,在货架下方的柜台里,某些阴滑品也声称具有清洁功能。

记者在某xx药店采访到了一位不愿透露名字的药师,她退休后又被返聘回药店工作。唐女士认为女性护理液的问题“早就该说说了。”她说,在药店里很多工作人员都是企业的促销员,胸前挂个“药师”的上岗证,那不过是“给题、交钱、拿证”的冒牌者,根本不懂药品知识,只想着提成。“我不愿那么做,所以我的药师证只放在口袋里,不愿挂出来,我凭良心卖药。”

唐女士告诉记者,“现在的商业宣传太厉害了,很多人都是追着广告来的,还说‘广告不是说洗洗更健康’吗。”

记者问:“买之前向您咨询的消费者多吗?比如PH值、酸碱度什么的?”

唐女士摇摇头,一脸无奈。“很少。这样的问题普通消费者可能根本就不懂,或根本就不知道有这回事。遇到这样的顾客,我总是主动问,为什么要买啊,是什么样的不舒服啊,看过医生没有啊?”

正说着,一位50岁上下的女士拎着大包小包气喘吁吁走进来,问唐女士“哪种洗液不错?”唐女士问她怎么了。女士回答,她是替人买的,那人不好意思来。

“是怎么个不舒服啊?”唐女士问。

“大概……就是xx炎吧。”拎包女士有些含糊。

唐女士开始和拎包女士小声交谈。过了一会儿,拎包女士拿出手机小声地劝对方:“我觉得人家说得挺有道理的,你还是先到医院看看吧,别瞎用!”

对方显然也接受了,拎包女士为自己买了一盒“扶他林”走了。

看着拎包女士转身离去,唐女士向记者莞尔一笑。“其实,我觉得消费者并不是为了赶时髦或图省事,他们只是不了解专业知识,生活中又躲不开广告宣传。只要跟她们讲清楚其中的道理,她们都很听劝的。”

“在您接待的消费者中有多少这样听劝的人?”

“差不多有三分之二吧。”

市场情况如此,那么对于护理产品和清洗产品的PH值标注问题,国家有没有标准或规定呢?记者就此问题向北京市某质量监督检验站进行了咨询,一位姓杜的女士告诉记者:“国家标准委对于香皂、沐浴露等产品都有关于酸碱度的相关规定,但该标准没有要求必须在外包装上标出。而就女性护理液产品,到目前为止,我没有看到专门针对这类产品的国家标准。”

既然没有专门的产品标准,那么护理液产品的检测依据是什么呢?杜女士说:“委托方会给我们一些相关资料,由他们提出检测方法。”对于监测情况,杜女士表示,“我们是技术服务部门,客户要求对外保密,所以不能公布数据。哪些产品进行了检测、哪些没有检测、检测结果如何,我们都不能透露。”

记者在某女性护理液产品包装上看到“GB 15979”的字样。GB15979-1995《一次性卫生用品卫生标准》于1996年发布,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起草。记者采访了该标准的主要起草人、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沈伟。据沈伟介绍,《一次性卫生用品卫生标准》不是针对女性护理液的专项标准,只适用于部分产品。而具体到产品是否符合该标准也要经过科学检测,因为企业执行标准并不代表产品就一定符合标准。“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用于规范女性护理液的国家标准。”

 

护理液“文号”暗含玄机

2009年8月,广东省卫生监督所在市场监督抽检中发现17种xx产品标签说明书不合格,存在虚假夸大、明示或暗示对疾病的xx作用和效果,违反《xx管理办法》、《xx产品标签说明书管理规范》的规定。这其中就包括妇阴洁抑菌洗液。

2009年,北京市卫生部门查处了一大批在药店等流通领域中经营的不合格xx产品。据卫生监督执法人员介绍,目前市场上的部分非xx产品擅自标识“消”字号,以xx产品名义宣传疗效,冒充药品,欺骗和误导消费者,还有部分xx产品存在虚假和夸大宣传,误导消费者。10月,北京市卫生局曝光了67种违规xx品,其中有数种女性护理液产品,洁尔阴、妇炎洁这样的xx产品也榜上有名。

既然没有护理液的国家标准和检测结果,那么护理液的包装标签和说明书就是消费者选择产品的主要借鉴了。

女性护理液中有“妆”字号、“消”字号和“药”字号。按照国家规定,只有药品才能有xx疾病的作用,任何标有“消”字号或其他“健用字号”等产品均不具备xx疾病的作用或功效。同时,xx产品不得在包装标签或说明书中出现或暗示对疾病xx效果的宣传,不得出现疾病的名称。宣扬或暗示能够xx皮肤病、妇科疾病、性病等疾病的xx产品均属虚假宣传。

《广告法》对广告的内容提出了诸多基本要求。比如广告中“不得使用{gjj}、{zgj}、{zj0}等用语”;第十条规定:“广告使用数据、统计资料、调查结果、文摘、引用语,应当真实、准确,并表明出处”;第十四条规定:药品、医疗器械广告“不得含有不科学的表示功效的断言或者保证的”,“不得说明xx率或者有效率”……

但是,违反上述规定的护理液几乎堂而皇之地占据了市场主流,例如——

批准文号为“粤卫消备字”的某护理液在“产品功效”中声称,其产品能“令xx保持PH值为4的酸度,抑制引致各种妇科疾病的xx生长,防止和预防各种妇科病的发生,是女性健康护理的{zj0}用品。”

“粤消证字”某护理液自称,“产品功效”是“用于女性xx性、霉菌性和滴虫性xx炎、外阴炎以及性病的预防和xxxx”,其主要成分“具有高效、非选择性xx等特点,对包括xx、xx、病毒、滴虫在内的多种微生物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淋病双球菌、白色xxx、梅毒螺旋体、艾滋病毒等均有良好杀灭作用。”

“赣卫消证字”的某产品则自我标榜,“能够快速抑杀金黄色葡萄球菌、霉菌、绿脓杆菌等致病微生物,适合于xx性、滴虫性、霉菌性以及混合性妇科xx感染”,适用范围是“用于女性、外阴炎、男性龟头炎、包皮炎、阴部湿疹、肛门、生殖器疣、外阴溃疡、女性白带异常等症状的皮肤粘膜xx。”

“粤卫消备字”某xx护理液,在其“特点与功效”中吹嘘:“本品三分钟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肝菌、白色xxx等杀灭率达99.9%以上,同时持续xx达72小时以上。”

“豫卫消证字”某洗液称,该产品“适用于妇女阴部xx性、xx性感染部位的xxxx,是妇科xx必备佳品,”而且还“适用于xx、xx、痔疮、外阴瘙痒等的局部粘膜、皮肤清洁、xx。”

不难看出,上述产品不仅有“{zj0}”,有“疾病名称”,更有“xx率”。可见,这些”消”字号的产品俨然已经成了药品。能xx,能治病,这对消费者而言无疑是极具诱惑力的。

其实,“消”字号产品与“药”字号产品是xx不同的两类产品。

每个上市的药品都有一个药准字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批一个国药准字号通常需要一年以上,新药则需更长时间,一般需要3~5年,并需经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药品评审专家严格审评符合要求方可批准;这期间需要做大量产品质量稳定性考察、药效实验、病理实验、毒副安全实验及大量临床实验,因而费用相当昂贵,报批一个新药一般要上百万元甚至更多。

“消”字号产品的申报程序是由申报单位向所在地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经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批即可。换句话说,“消”字号产品从报批到生产的各个环节都不及“药”准字产品严格。因为,“消”字号产品不是药品,不具备任何疗效,也因此最容易申请。

但是,究竟有多少消费者能在选择护理液的时候去注意产品的批准文号?能真正分清”药”字号与”消”字号的区别?很多企业就是利用了消费者这一弱点,大力推出“消”字号女性护理液来“忽悠”女同胞们。加上超市、药店的导购员、促销员往往总会迎合消费者的心理需要,也使得越来越多的“消”字号产品被堂而皇之冒充“药”品卖出去了。

对于“消”字号产品大量充斥“药”准字产品的问题,国家卫生部早在2005年5月就出台了《卫生部关于xx产品标签说明书管理规范》和《卫生部关于调整xx产品监管与卫生许可范围的通知》。文件规定,自2006年1月1日起,专用于人体特定部位的抗(抑)菌制剂卫生行政部门不再纳入xx产品进行受理、审批和监管,同时对已获卫生用品备案凭证的该类产品不得再以xx产品的名义销售。——这正好能解释为什么我们在市场上看到的“消”字号护理液的批准文号都是2002年、2003年、2004年和2005年的,并且我们还看到了“妆”字号护理液,而“妆”字号也只需省级审批即可。

2009年10月,北京市卫生局在曝光67种违规xx品之后发布了健康消费警示,提醒消费者在购买xx品时要看清批准文号,不要被产品的虚假宣传误导。

 

曾经有个叫芝嘉哥的画家画过一幅画,淡蓝淡粉的花瓣一瓣一瓣极有韵律地向两边辐射状开放。画的名字叫《花》,画的是女性的xx。因此,女性的xx常被比喻成花蕾,是女性的一座私密花园。花的娇柔正契合了女性xx的娇嫩,这也更需要我们给予她特别的关爱。

看了专家们的建议,亲爱的读者您还想寻找“护花使者”吗?

郑重声明:资讯 【护理液真是“护花使者”吗?】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