叹息公关业何以堕落成发稿机器-圈内圈外圈套-搜狐博客

远程炮专栏

    最近拒接010/021打头的公关电话,以及易失控的通话情绪,终于惹怒了不少媒介公关,虽然是我主动挑衅主动申领红牌,但是并不后悔。说起来,如何正确地对待某类公关,是一个如今很让我纠结的心事。
    早在大学里主攻新闻的时候我就曾经很仰慕那些专业公关策划高手们,其决断之迅速,思维反应之敏捷,临阵不乱之xx,往往是或能化眼前天大危机于无形,或轻松运作四两拨千金的经典好戏。李光斗,叶茂中,叶莺等xx经历,也构成了我对专业媒体公关的美好印象。在大约10年前进入商业新闻采编这一行以来,我本人既有幸亲身经历了无数精彩绝伦、令人击节赞叹的公关盛典,更是得到了公关界众多专业人士的悉心帮助。
    总是很怀念刚入行时,总能借助于媒介公关完成一个个的不可能,比如说服难搞的采访对象主动接受采访,或者挖掘到更全面更客观地报道角度。印象中那时候的公关团队,虽然也游走在客户和媒体和消费者之间,但是他们运用专业而娴熟的智慧技巧,精准而不失自尊的周到服务,藏身幕后不动声色也能将整个传播项目做到尽善尽美,实现各方和谐多赢局面。最重要的是,他们不会轻易放弃原则片面地迎合客户或者媒体,也从来都是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准,帮助说服客户坦然面对善意的沟通而不是刻意地躲避或者推诿。他尊重媒体可能会提出各种刁钻的问题,他不会刻意阻拦但是想好了周全的应对之策。尊重媒体,一如他们尊重客户尊重自己。
    但是这几年,随着市场竞争的压力和日益功利,随着网络媒体短平快节奏的猛烈冲击,以及传统平面媒体自身的浮躁,媒介公关出现了明显的分化。少部分公关坚持专业水准,提供更细分市场更具个性化的xx策略服务。更多的公关则迫于生计或者客户追逐眼前销售效果的淫威,被迫放弃了自尊和专业,甘愿俯身去迎合客户制造轰动效应的短视需求以换取业务项目订单,为了满足客户达到发稿目的轻率地对媒体采取越来越轻薄的伎俩。如此企业客户、媒体与公关三者之间只剩下利益趋动的背景下,不仅让他们自身沦为企业与媒体博奕之间的寄身,也直接促使很多浮躁功利的媒体沦为制造传播广告垃圾软文的发稿机器,更直接令得媒体公关企业传播这个三位一体的产业链失去平衡。接下来结出的恶果,就是媒体公信力的急剧下滑,公关传播整体专业水准的下降,以及企业品牌口碑的极其脆弱。当然,绝不是说这罪魁祸首始于公关,媒体、客户同样在这个产业链上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一损俱损。
    请原谅我如此轻率地抹黑当下大部分的公关(我知道如此我会得罪相当多明知不可为,仍然坚持追求公关真义的公关朋友们)。北京市场甚至明显生成了主要以公关发稿为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还有更多的打着“发稿量强、传播面广”的公关招遥撞骗——没错,这个市场眼前看起来相当的红火,以及貌似很有钱途,而且门槛很低。让人痛心的还包括,即使是曾经自诩高贵的奥美、伟达、易为等外资公关媒介,堕落得甚至比本土公关还要彻底,他们除了盲目且拼命地向媒体群发各种冷冰冰的邮件通稿外,多半真的什么都不会做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甚至从来就没有意识过,应当跟发稿对象有过哪怕一次的沟通。这些靠误打误撞的公关传播策略,真不知如何能让xx客户们轻易地将品牌公关维护重任拱手托付。

    早几年前,一代家电枭雄顾雏军纵横江湖,狂傲张扬,任谁都不放在眼里。但他和他的团队对待媒体却是一再容忍,甚至欢迎媒体以啄木鸟的专业眼光来审视公司运营,看他品牌公关传播的漏洞。当然顾雏军最终是败了,有些话不好说了。

郑重声明:资讯 【叹息公关业何以堕落成发稿机器-圈内圈外圈套-搜狐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