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投掷技术中非投掷臂的作用及其教学方法探讨

投掷技术中非投掷臂的作用及其教学方法探讨

在长期的业余体育训练和教学中,笔者发现大部分体育教师和教练员非常重视和强调投掷臂的训练,却忽视了非投掷臂所发挥的作用。然而,在所有投掷技术中,非投掷臂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非投掷臂的摆动时机、摆动速度和摆动轨迹将会直接影响其他身体环节的变化,最终影响到投掷运动员正常技术的发挥和投掷成绩的好坏。科学地掌握和合理利用非投掷臂的作用。能够很好地形成爆发式的投掷动作,产生良好的投掷效果。下面以左臂为例,分析投掷技术中非投掷臂的作用和教学策略。

一、        非投掷臂在投掷技术中的作用

1.      积蓄身体“势能”的作用

在投掷的预备姿势阶段,非投掷臂通过向右后下方积极下压内扣,对肩周的扭转趋势进行了相对的锁定,使髋轴超越肩轴成为可能,从而有利于形成{zh1}用力过程中的超越器械动作。同时手臂采用这种姿势的控制,可以充分拉伸躯干背部的伸展肌群和转动肌群,身体就好像被压缩或拉伸的弹簧,为躯干下一步的抬体与转体动作积蓄了弹性势能,也为快速旋转动作准备了充足的动力。

2.      加速身体旋转,提高出手速度的作用

影响投掷成绩的因素有许多,但最主要的因素是器械出手时的初速度和出手角度。非投掷臂充分地摆动可以加大脚蹬地的力量,加速上体的转动。通过非投掷臂的快速摆动,积极引导投掷臂向投掷方向的快速转动,使得运动员的胸部肌群和肩部肌群得到预先拉长,加大了{zh1}用力阶段出手时的力量。左肩和右肩的转动时围绕着人体纵轴进行的,就好比转动中的雨伞,非投掷臂的快速旋转必然带动右臂的快速旋转,从而起到加速身体旋转的作用。

3.      有效地带动和提高身体重心的作用

在{zh1}用力时,左臂屈肘快速有力地向前牵引,带动身体重心向前上方提高,为充分利用身高提高出手高度创造了有利条件,有利于形成牢固的左侧支撑。身体重心的提高将使投掷半径增大,加长了投掷臂的工作距离和工作时间,提高了器械的出手点。在教学和训练中,应强调左臂屈肘快速向上方牵引,防止或纠正左臂直臂或屈肘的水平摆动,否则不但限制了身体重心的提高,影响了出手高度,而且不利于维持身体的平衡,影响{zh1}用力的效果。

4.      控制和影响器械的出手角度和方向的作用

运动员非投掷臂摆动的时机和轨迹,直接关系到投掷的出手角度和飞行路线。{zh1}用力阶段,如果非投掷臂摆动的轨迹较高,即左肩高于右肩,则{zh1}出手时,投掷容易获得理想的出手角度和飞行路线;反之,如果左肩过早下沉,非投掷臂往下摆动时,会造成身体重心过早下降和向左倾斜,出现向地上砸的现象,将会严重影响投掷臂的出手角度和飞行路线。

5.       制动转移能量,参与出手后的身体平衡的作用

非投掷臂在{zh1}用力阶段的动作技术对最终成绩的好坏起的决定性作用,非投掷臂在{zh1}用力阶段具有控制、转换与平衡的作用。非投掷臂在这一过程中通过相对控制摆动与制动,对超越器械、引体、配合转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而保证了投掷肌群在{zh1}加速阶段的爆发性用力。如果我们在投掷臂摆至{zg}点时,有意识地在{zh1}出手瞬间将左肩突然制动,非投掷臂的转动能量就会通过躯干转移到投掷臂上,加大投掷臂的转动效果,就会比较容易地形成投掷臂所要求的超越器械的动作。由于动量的转移,加速了投掷臂向投掷方向的运动,加大了投掷臂向投掷方向的前伸距离,使投掷的加速路线大大的加长,从而极大地提高投掷物的运行速度。出手后,高速旋转的身体很容易失去平衡,造成犯规,充分利用非投掷臂积极后撤,下压可以降低身体重心,保证身体的平衡和稳定。

二、        二、非投掷臂技术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1. 教学中注意强调非投掷臂在投掷过程中的摆动路线和特点

测试角度观察,非投掷臂(以右手推球为例)在{zh1}用力过程中是以“由胸前—向上—向左—向下”的轨迹运动的,如图1所示。 从图1中可以看出,非投掷臂摆动轨迹的{zd1}点都在滑步结束右脚落地时,如图1中①所示,而摆动腿轨迹的{zg}点都在身体左侧转到投掷方向时,如图1中②所示,其具体特征是:非投掷臂在{zh1}用力的摆动,是以滑步结束右脚落地形成{zh1}用力前的准备姿势时开始,并在铅球被推离手的瞬间为止的。

俯视角度观察,非投掷臂在{zh1}用力中的摆动轨迹是一条“由后—向前—再向后”的圆滑路线,如图2所示。

 

在旋转的前半段,左手要稍下压,要像画投掷圈的边线一样,加大旋转半径,防止身体上浮,旋转的后半段,非投掷臂应稍抬高,为投掷臂的{zj0}出手角度创造条件。

2. 找准直屈臂的转换和摆臂制动的时机

在闭锁状态之后,随着躯干逐步上抬与渐转,非投掷臂开始进入直臂控制上摆阶段,当摆至{zg}点时马上转入屈臂摆。直臂摆动增加了摆动半径,延长了手臂对器械的工作时间和距离,有利于获得更大的加速度。当非投掷臂摆到与投掷方向垂直时,逐渐由直变屈,使非投掷臂靠近转动轴,这样有利于缩短转动半径,加快右肩围绕左轴转动的角速度,便于肩轴迅速超越髋轴,使胸肌得到从分的拉长,为爆发式的{zh1}用力创造良好的条件。当器械准备出手的瞬间,非投掷臂主动发力制动,实现人体能量向器械的转移。教学重要让学生重点掌握转换和制动的时机。

3. 通过录像视频建立非投掷臂运动轨迹的动作表象

由于中小学的肌肉空间能力还不完善,还不能很快在大脑中建立完整、标准的动作表象,体育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录像视频和体育挂图帮助学生加深动作技术的记忆。具体可以连续播放优秀投掷运动员的标准投掷录像,给学生建立正确。完整的动作表象;然后用录像拍摄学生练习中非投掷臂的动作,反复播放学生练习的录像,并进行对比分析。及时纠正学生非投掷臂摆动的错误动作,为学生形成正确的动作概念奠定基础。

4. 用小体操垫等器材限制和巩固非投掷臂摆动的路线

肌肉的空间感知觉能力是在反复的练习中形成的。为了强化学生的肌肉感知觉能力,教学训练中可以让学生重复做徒手模仿练习,体会非投掷臂在不同位置情况下的身体感受,老师也可以设计专门的非投掷臂摆动辅助练习。为了防止学生非投掷臂摆动过分下沉,可以用小体操垫限制和固定非投掷臂的摆动路线和空间,在直臂摆至{zg}点前让非投掷臂在一个规定的斜面摆动。同时,在关键的位置和时间点(开始摆动、{zg}点、制动点)上给予学生信息提示,增强学生大脑对手臂肌肉的控制,让学生实现动作定型,最终形成正确、合理的用力顺序。

总之,{zh1}用力阶段非投掷臂{zj0}摆动方式为:躯干及非投掷臂{zj0}摆动方式为:躯干及非投掷臂不应该向后移,而应积极向投掷方向大幅度地“画圆”,以增大初始转动半径。在器械出手时非投掷臂尽可能靠近身体,缩短转动半径,并积极急振非投掷臂,使其所具有的转动能量转移到投掷臂上,尽可能大地发挥自身的素质,以提高投掷成绩。体育老师和教练员在训练中要引起重视,加强对非投掷臂的力量素质和协调能力的练习,充分利用非投掷臂的作用提高投掷技术动作,创造{zj0}的运动成绩。

郑重声明:资讯 【[转载]投掷技术中非投掷臂的作用及其教学方法探讨】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