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伞代帆为使风
杨万里童趣诗(六)
我见过一幅题为“杨万里诗意”的国画,画的是两个渔童坐在船中,每人头上顶着一张大荷叶。以荷叶代伞,这是渔民生活中常见的有趣镜头。当时我觉得很有味道,误以为杨万里的《舟过安仁》诗就是这个意境。
舟过安仁
一叶渔舟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今天重读这首诗,忽然产生了一些从未有过的感受。
{dy}个感觉,觉得杨万里的诗中,那个“伞”字没有形象,什么样的伞?不知道,这就叫做不形象,或者叫做诗句的形象不确定吧,不如那幅国画中的“荷叶”生动。圆圆的大荷叶戴在头上,又能挡雨又能遮太阳,又有生活气息,多好。
可是再读再想,又觉得那幅国画误解了杨万里的诗意。孩子们头上的荷叶,虽然都叫做“伞”,但是画中的“伞”,只是“以荷叶代伞”,用来挡雨或者遮太阳的;而诗中的“伞”,却“不是遮头”用的,而是“使风”用的,就是说,之所以把伞撑开,是为了“以伞代帆”,把它当“帆”用的。
“遮头”的伞,可以用荷叶代替。
可是,“使风”的伞,也可以用荷叶代替吗?
好,就算都可以用荷叶代替,但是,画面处理起来,还是要有区别的。
“遮头”的荷叶,可以戴在头上,像大草帽一样。
可是,“使风”的荷叶,戴在头上就不合适了。帆要能兜得住风,风才能鼓得起帆。你把荷叶戴在头上,兜不住风,风也鼓不起它。必须把荷叶举起来,或者看好了风向,把荷叶横过来。但是,那细细的茎能经得起风的拉扯吗?那皱皱的荷叶,风能把它鼓圆吗?
如果孩子们一念之下,收篙停棹,以荷叶代帆;那么,风来了,荷叶兜住了风,风鼓起了荷叶,于是小船“扬帆远航”了;或者是遇到强风,撕破了荷叶,吹折了荷茎,孩子们不得不重新拾起长篙和棹板。不管是哪一种结果,应该都是不失童趣的。
国画把诗中的“伞”形象化为巨大的“荷盖”,是合理的想象,是再创造。但是它没有抓住“使风”二字,反而把“使风”变成了“遮头”,味道淡多了,也变了味。
话说回来,杨万里为什么不把“伞”写成“荷盖”呢?可能是实景如此。也可能因为,诗人的兴趣,其实不在“以荷代伞”上,而在为什么要“张伞”上。“怪生无雨都张伞”,又没有下雨,有什么必要撑起伞来呢?诗人于是围绕着这个问题去找原因:原来,孩子们要“以伞代帆”,“以伞使风”。——杨万里此诗所要表现的童趣恰恰就在这里。
这个想法真是新鲜,这个想法又很孩子气。你看,两个娃娃一本正经地“收篙停棹”,坐在船中,张起雨伞,以伞代帆。至于是什么伞,纸伞还是油布伞,其实并不重要。所以,国画把“伞”形象化为“荷叶”,虽说增强了形象性和感染力;但是,如果这个形象只是表现了“遮头”,而误导人们人忘掉了“使风”,那么这就违背了诗意,改造了诗意,不再是“杨万里诗意”了。
2010.5.30.
已投稿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