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王”续圆扬州陶瓷梦(多图,综合)
近日,明代古沉船“南澳Ⅰ号”中“青花瓷”的出水,钩沉起了一个陶瓷大国的烟尘往事。 中国以陶瓷著称,而扬州更因陶瓷增色。在扬州这几十年考古发掘中出土的陶瓷器就可成一个各地陶瓷艺术的博览大全:秘色瓷、越窑青瓷、长沙窑、唐三彩,甚至还有唐青花。可以说,扬州也曾经是个“陶瓷城”。
然而,遗憾的是,绚丽在扬州的这些陶瓷并非“扬州造”。但是,时至2005年,扬州因为“青花王”陆履峻而改写了不产艺术陶瓷的历史。一件件诞生于扬州凤凰岛、莹润灵秀的青花瓷,让人们再次品读到了扬州精致优雅、兼容并蓄的人文底蕴。
曾经镇守“海上丝绸之路”要冲,独占二分明月光耀的扬州城,坐拥过汉唐彩陶,送出过宋元粉彩,趸积过明清青花……扬州不出产陶瓷,但扬州是连接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的端点,国内各种陶瓷云集于扬州港口,再由扬州运往世界各地。可以说,不产陶瓷的扬州也称得上是一座陶瓷之城。在一件出土于长沙的青釉壶上,烧制着这样一首唐诗:“一双青鸟子,飞来五两头,借问船轻重,附信到扬州。”由此确证,扬州曾是重要的陶瓷集散之地。
然而遗憾的是,绚丽在扬州的这些陶瓷并非“扬州造”。所幸,2005年出现在扬州凤凰岛上的{dy}座瓷窑,让陶瓷之城扬州圆上了完整的陶瓷梦。圆梦者就是被誉为当代“青花王”的扬州艺术家陆履峻。
陆履峻,一个由扬州走进景德镇再回归故乡的扬州画家,一个由中国画进军西洋画再转向陶瓷艺术的艺术实践者。2005年的初夏,年过六旬的陆履峻,打点好半生的艺术积淀和在景德镇12年的瓷艺积累,回到了扬州,在凤凰岛建起了扬州历史上{dy}座艺术瓷窑,由此,历史上{dy}件蕴涵扬州人文韵致的“扬州造”青花瓷就惊艳问世了。
陆履峻走进陶瓷世界,或许是因为扬州隐约而未竟的梦。但可以肯定的是,振兴中国陶瓷艺术的使命和青花瓷中浓缩的中国文化的文人意趣,使他把人生的价值、理想都倾注在72道制瓷工艺过程中,倾注于这激情与烈火炼铸的青花艺术中。
能荣获当代“青花王”的称号,是因为陆履峻的青花瓷艺,将明清以降鲜有突破的“单线分水”青花瓷,从技术到艺术表现形式都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他用瓷刀作画笔,创造性地糅合堆、积、涂、刮等技法,并将多种绘画语言运用于青花瓷画的创作中——素描手法使山石有了更深远的延伸;水彩手法使水更显动态流韵;油画手法使积雪有了可感可触的形质;粉画手法使至简的材料顿生至丰的色彩;版画雕琢使瓷白与钴蓝之间多出了相生相克的意趣;而国画的笔情墨性,则让青花瓷镌刻着鲜明的中华印记……于是,他的笔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气象——风的清,雨的润,霜的透,雪的厚,溪的氤氲跳荡,湖的深沉静谧,花的晶莹秀逸,山的苍茫润泽,树的沉着空灵……这种融多种艺术手法于一体的创新,赋予了中国青花瓷全新的气质之美。同时,他更以当年“官窑”瓷的标准作为自己青花瓷之器“质”的努力,这便使得他的青花瓷在画美与器美两个方面,同时达到了中国当代青花瓷艺术的{df}。
读陆履峻的青花瓷,首先会品出其中浓浓的文化气息。追其根源,不难发现它深扎于扬州这方土壤。扬州是个从来不缺文化浸润的城市,开放的城市风气、精进开拓的艺术品性、雅逸的文化基因,使他的作品凸显人文之美。
明净如脂,那是瓷品;温润如玉,那是瓷格;静雅如隐,那是瓷韵。“青花王”陆履峻的青花瓷,让人在这品、格、韵的感知中,品味出中国陶瓷的艺术风采。难怪有人断言:“今后能为扬州争光的,除了漆器、玉器,必定还会增加一个瓷器!”
小常识
青花瓷是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它是以含氧化钴的钴矿物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青花瓷标本是唐代的(最初在扬州出土);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现在元代;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品种。
来源: 扬州日报 品鉴·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