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宝黛爱情的萌芽- 寂静山林的日志- 网易博客

引用 宝黛爱情的萌芽

2010-06-12 08:43:35 阅读4 评论0 字号:

 

引用


意绵绵静日玉生香是宝黛爱情诗意萌发;

  黛玉和宝玉亲哥亲妹般亲热却毫不逾矩;

  亲热、体贴、关爱,绝不言“情”;

  爱情在不知不觉中悄然生长。

  宝黛爱情是中国古代文学{zy}美、最有思想含量、最有哲理意味、写得最有韵味的爱情。中国古代的爱情描写通常是“一见钟情”或青梅竹马,《红楼梦》写的是既和这两种模式相关又xx超越的新型爱情,是建立在共同理想、共同情趣、共同人格追求基础上的爱情,两心相知、两情相悦的爱情,曹雪芹把宝黛爱情的萌芽、成长、成熟过程写得细致生动、引人入胜。

  林黛玉跟贾宝玉{dy}次见面,两人都觉得不是{dy}次见面,而是旧相识,因为这是他们的“三世情缘”。绛珠仙草和浇灌她的神瑛侍者是{dy}世,是雨露浇灌之恩;绛珠仙子跟神瑛侍者是第二世,是绛珠仙子对神瑛侍者的缠绵不尽之意;贾宝玉和林黛玉是第三世,红学家通称为“宝黛爱情”。宝黛爱情开头还有点儿“一见钟情”意味,到了共读西厢,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感情明确为男女恋情。共读西厢之前,他们的感情经历了两个阶段:爱情的萌芽阶段和渐渐明朗阶段。

  我们先看看贾宝玉和林黛玉爱情的萌芽阶段。在爱情萌芽阶段,贾宝玉和林黛玉从两小无猜到情意绵绵。因为薛宝钗介入,这个阶段有点儿疑似“三角恋”。为什么叫“疑似”?既因为他们年纪还小,对什么是爱情还朦朦胧胧,也因为贾宝玉对薛宝钗的感情,基本谈不上是恋情。薛宝钗在宝黛爱情中反而起到某种程度的催化作用。

  曹雪芹写宝黛爱情的萌芽阶段,我们可以把它分三个回合。

  {dy}个回合:是第八回“黛玉半含酸”。

  林黛玉进贾府后和宝玉一起跟贾母住,“言和意顺,略无参商”,两人稍有矛盾,贾宝玉总是做小伏低。林黛玉日子过得很舒心。有一个{za}她的外祖母,有一个什么事都让着她的表哥。自幼丧母且没有兄弟姐妹的林黛玉在亲情上得到了补偿。但好景不长,薛宝钗来了,因为她“品格端方、行为豁达、随份从时”,贾府上上下下喜爱,即使小丫头也更喜欢跟薛宝钗一块儿玩。林黛玉有点儿郁闷,有点儿忿忿,但不强烈。因为林黛玉心中只有贾宝玉,虽然她为什么总把贾宝玉放到心里,为什么一见不到贾宝玉,她就闷闷的?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林黛玉实际还不太明确。但她心里就是只装个贾宝玉。只要不牵涉到贾宝玉,哪个人喜爱薛宝钗,她都不在乎,只要贾宝玉不喜欢就成。这就是第五回写的,因为贾宝玉和林黛玉同随贾母,两人亲密,就不免有“求全之毁,不虞之隙”。这八个字是什么意思?为了追求xx,难免互相责难;即使亲密,也难免会有误会。而这种求全和误会还不是双向的,往往是单方面的。是林黛玉对贾宝玉求全。林黛玉动不动对贾宝玉产生误会、生气、口角。林黛玉要求的“全”,是要贾宝玉以她为中心,以她为{wy};她对贾宝玉产生的误会,就是觉得贾宝玉还关爱别人了,在意别人了,特别是关爱薛宝钗了,或者因为在意薛宝钗就不在意她了。

  宝钗在得到贾府众人的喜爱后,开始有意无意地介入宝黛之间,林黛玉不自在了。这段有趣的描写集中在第八回。

  第八回贾宝玉到梨香院看望生病的薛宝钗,林黛玉也来了,庚辰本第八回回目是“比通灵金莺微露意,探宝钗黛玉半含酸”。“半含酸”很妙,有点儿醋意,不那么强烈。

  林黛玉一看到贾宝玉,就说:“我来得不巧”,“早知道他来我就不来了。”

  林黛玉这话讲得多么没道理、多突兀?这是林黛玉情绪的自然流露,是脱口而出。林黛玉为人率真,有话就说,不藏着掖着。

  薛宝钗话跟着话连问两次。{dy}次是林黛玉说“我来得不巧”,薛宝钗问“这话怎么说?”是很有礼貌的笑着问;第二次林黛玉说“早知道他来我就不来了”,薛宝钗问“我更不解这意。”这次,薛宝钗问得咄咄逼人而且不笑了。薛宝钗不笑,情况严重了。

  林黛玉的真实想法是什么?是她一点儿也不愿意看到薛宝钗跟贾宝玉在一起!薛宝钗肯定知道林黛玉是这么想的,她得诱使林黛玉说出来,出林黛玉的洋相。

  林黛玉怎么回答呢?“要来一群都来,要不来一个也不来,今儿他来了,明儿我再来,如此间错开来,岂不天天有人来了?也不至于太冷清,也不至于太热闹,姐姐如何反不解这意思?”

  回答得无懈可击。似乎林黛玉不过把贾宝玉来薛宝钗这儿看成是表姐表弟之间互相问候、互相玩耍,根本不涉及谁亲谁疏!林姑娘太聪明了。薛宝钗想骂人都没法开口,想咬人都没处下嘴。

  我琢磨《红楼梦》跟很多红学家路子不太一样,我不喜欢高堂讲章、笼而统之地做思想分析、人物剖析、艺术论析,专喜欢琢磨细节,琢磨曹雪芹如何写人与人之间具体交往。我觉得这样琢磨,才能体味出《红楼梦》到底有趣在什么地方。

  《红楼梦》有趣就有趣在它写人物之间的交往时不是写简单的交往,而是充满了智慧。有些红学家喜欢分析林黛玉是封建叛逆,薛宝钗是封建卫道,在我看来,林黛玉和薛宝钗都是聪明姑娘,但是两个姑娘有不同的聪明。林黛玉把聪明用到追求诗意的栖居,追求跟贾宝玉的心心相知上;薛宝钗把聪明用到贾府的关系学,用在追求金玉良缘上。我们看这两个姑娘斗嘴,就像看三国人物斗法一样,好玩极了。

  这一回的回目“比通灵金莺微露意”,露什么意?金玉良缘的意。林黛玉想不到,她来到之前,薛宝钗的侍女莺儿已经开始宣传“金玉良缘”,林黛玉如果听到,肯定不会回得这么轻巧。

  林黛玉是性情中人,是不会对他人设防的人。她机智地回答了薛宝钗的“挑战”,能不能把她不乐意看到贾宝玉跟薛宝钗亲密的不悦一直深藏不露?不能。贾宝玉一旦表现出哪怕一点儿以薛宝钗为然,林黛玉马上就不以为然。

  贾宝玉要喝冷酒,薛姨妈劝止,没有劝阻住。薛宝钗告诉贾宝玉不可以喝冷酒,贾宝玉接受了。林黛玉“嗑着瓜子儿,只抿着嘴笑”,她是一边笑一边琢磨怎么样嘲笑贾宝玉。恰好雪雁来送手炉,说是紫鹃让送的,林黛玉立即指桑骂槐:“也亏你倒听她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她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表面说雪雁,实际说宝玉。林黛玉希望贾宝玉不亲近薛宝钗,不听薛宝钗的。贾宝玉在喝不喝冷酒这样一件微不足道的事上听了薛宝钗的,林黛玉就不舒服了,就挖苦上了。贾宝玉马上听懂了,却装不懂,嘻嘻笑一阵子算完。

  薛家母女对林黛玉这样做是什么态度?薛宝钗“素知黛玉是如此惯了人,也不去睬她。”薛宝钗知道林黛玉是这样的脾气,干脆不理她。这说明什么?说明虽然曹雪芹没写在这之前他们三人之间发生过什么事,但因为“素知”这两个字,说明这样的事已经发生过多次。这也是曹雪芹用笔的巧妙。薛姨妈是局外人,作为长辈,她当然就得问问林黛玉为什么这样教训雪雁?林黛玉说:“幸亏是姨妈这里,倘或在别人家,人家岂不恼?好说就看的人家连个手炉都没有,巴巴的从家里送个来。不说丫鬟们小心过余,还只当我素日是这等轻狂惯了呢。”解释得天衣无缝。林黛玉真是冰雪般的聪明。脂砚斋评论:林黛玉这段话是“真可拍案叫绝。足见其以兰为心,以玉为骨,以莲为舌,以冰为神,真真颠倒天下裙衩矣。”

  薛姨妈怎么回答?“你是个多心的,有这样想,我就没这心。”

  林黛玉“多心”从薛宝钗的母亲嘴里说出来了。其实,真正多心而且千方百计把“多心”栽到林黛玉头上的,正是薛家母女。

  贾宝玉和林黛玉离开薛家时,丫鬟笨手笨脚给贾宝玉戴斗笠,遭到贾宝玉埋怨,林黛玉说:“罗唆什么?过来,我瞧瞧吧。”然后,“用手整理,轻轻笼住束发冠,将笠沿掖在抹额之上,将那一棵核桃大的绛绒簪缨扶起,颤巍巍露于笠外。整理已毕,端相了端相,说道:‘好了,披上斗篷吧。’宝玉听了,方接了斗篷披上。”。林黛玉给贾宝玉戴斗笠这一段写得非常细,林黛玉对贾宝玉事物关心用心,贾宝玉对林黛玉百依百顺,两人的亲密无间,写得活灵活现。

  有人喜欢说,像林黛玉这样的人做不了好妻子,我认为恰恰相反,如果林黛玉能够成为贾宝玉的妻子,她肯定是个称职的好妻子,因为她对贾宝玉,时时在意,事事上心,充满了柔情和蜜意。

  第八回从林黛玉半含酸开始,以林黛玉照顾贾宝玉结束,活画出宝黛爱情的朦朦胧胧又甜甜蜜蜜。

  第二个回合:黛玉剪香袋。

  薛宝钗跟贾宝玉认通灵和识金锁是在第八回,从第九回到第十五回写了贾宝玉闹学堂,贾瑞之死,秦可卿之死。有的活动贾宝玉参与了,林黛玉一概没参加。林黛玉这朵“阆苑仙葩”跟肮脏的人间纠纷扯不上一点儿关系。曹雪芹让林黛玉躲开跟她的个性不协调的活动,因为父亲病重回苏州了。林黛玉回来,在贾宝玉眼里,她“出落得超逸了”。“超逸”不是更美而是更飘逸更脱俗。林黛玉正在从小美孩儿变成美少女。

  林黛玉一回来马上跟贾宝玉发生小纠纷。贾宝玉大观园题额题得好,贾政的小厮们抢走了他身上佩戴的荷包香袋之类。林黛玉一听,对宝玉说:“我给的那个荷包也给他们了?你明儿再想要我的东西,可不能够了!”赌气回房,把正在给贾宝玉绣的香袋剪了。贾宝玉急忙解开衣领从贴身棉袄上解下林黛玉送给他的荷包。贾宝玉如此珍爱林黛玉送的东西,林黛玉又自愧又感动,一句话也不说。贾宝玉居然想得理不让人,教训林黛玉几句,把荷包撂到林黛玉的怀里,说他不要了。林黛玉拿起荷包又要剪。结果是贾宝玉把“好妹妹”叫了又叫,“妹妹”长“妹妹”短地赔不是。

  明明是林黛玉错了,还得贾宝玉赔不是。贾宝玉有没有原则?有。贾宝玉的原则是:林妹妹永远没有错,林妹妹万一错了呢?宝哥哥赔不是。世界上就是有这样颠颠倒倒、无是无非的事,这叫什么?这就叫“爱情”,因为在萌芽状态,特别好看,特别有趣。

  剪香袋,林黛玉错了,胜利的还是她,因为她知道贾宝玉最在意她。林黛玉当然更在意贾宝玉,袭人说,林黛玉一年都未必做一件针线活儿。她给贾宝玉做的香袋却十分精美。

  第三个回合:黛玉变香玉。

  第十九回“意绵绵静日玉生香”是宝黛爱情最温馨最柔美的章节。有意思的是,我们说大观园是曹雪芹脑海中的伊甸园,宝黛爱情最美丽的章节却出现在宝黛进大观园之前。进了大观园之后,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再也没有过这样纯净、这样天真、这样烂漫的章节。来世间还泪的林黛玉在“玉生香”章节里动不动就笑得透不过气来。

  元春省亲,身体虚弱的林黛玉不得不熬夜,第二天浑身酸痛。贾宝玉来到林黛玉房间时,她正在休息。这时,林黛玉和贾宝玉还住在贾母的身边,一个在碧纱厨里,一个在碧纱厨外。贾宝玉随时可以一伸手就挑开林黛玉居住处的纱帘,一抬腿就跑进林黛玉的房间。

  林黛玉会不会因为贾宝玉来而欢天喜地呢?不。她不止一次地叫贾宝玉先到别处闹会子再来。曹雪芹写得多有趣?因为林黛玉累了。

  宝玉劝黛玉不要刚吃了饭就睡觉,要跟她说话解闷。黛玉叫他老老实实坐在一边说话,宝玉却要求歪着,也就是,躺到林黛玉的床上,还要跟林黛玉枕一个枕头。林黛玉笑骂他是自己“命中的魔星”,把自己的枕头让给宝玉。两人对面躺下。林黛玉看到贾宝玉脸上有块红颜色,就担心地问,是不是什么人抓破了?贾宝玉有点儿不好意思地说,是给丫头们淘胭脂蹭上的。黛玉亲自动手擦净,嘱咐贾宝玉:你干这些事也罢了,还要带出幌子来,叫他人当新奇事传,吹到舅舅耳朵里,叫大家不干净惹气。按说贾宝玉办的事很没出息,如果是薛宝钗肯定会来一番大道理:宝兄弟,你不可以做这样的事,你得好好读书,好好上进。但林黛玉根本不大惊小怪。这就是“知心”。

  更有趣的是,林黛玉如此关爱贾宝玉,贾宝玉该当xx一样地认真听吧?他偏偏不好好听,他感兴趣是林黛玉身上发出的令人“醉魂酥骨”的香气,一把拉住林黛玉的袖子要看看笼的何物?

  林黛玉笼香没有?薰香没有?都没有,林黛玉自己说寒冬十月,谁还带什么香?贾宝玉说,这香不是香饼子、香袋子、香球子香。那么,它是什么香?是林黛玉自身的幽香。这是曹雪芹写林黛玉的又一神来之笔,林黛玉是带香气的,这香气是哪儿来的?当然是天生的,也是从西施那儿来的,传说西施就自身有香味儿,西施洗澡之后的水沉淀下来可以做成香料。林黛玉“病如西子胜三分”,自然也要有香味。

  更好玩的是,从贾宝玉问香,引出了林黛玉说香。林黛玉冷笑说:“难道我也有什么‘罗汉’‘真人’给我些香不成?便是得了奇香,也没有亲哥哥亲兄弟弄了花儿、朵儿、霜儿、雪儿替我炮制,我有的是那些俗香罢了。”

  林姑娘真真巧舌如簧!想象一下,一个苏州姑娘用软软的苏白讲这番话,多么像三月黄鹂鸣翠柳!

  林黛玉这番话什么意思?是讽刺薛宝钗一家虚张声势地xx。“罗汉”“真人”实际就是和尚道士。林黛玉因为贾宝玉说到香,就棍打狗,先拿“冷香丸”开涮,挖苦薛宝钗,看看贾宝玉怎么应对?

  贾宝玉很聪明,他不上林黛玉的当。小说写:“宝玉笑道:‘凡我说一句,你就拉上这么些,不给你个利害,也不知道,从今儿也不饶你了。’”宝玉给黛玉什么利害?挠痒痒。xx是孩童之间的动作,结果素性最怕挠痒的黛玉说“再不敢了”。她真不敢了?她来了句更别致、也更切中要害的问话:“我有奇香,你有‘暖香’没有?”

  贾宝玉没听懂,林黛玉一边挖苦他“蠢材”一边说“你有玉,人家就有金来配你;人家有冷香,你就没有暖香去配?”

  林黛玉居然大大方方地拿“金玉良缘”开涮了!说明什么?说明林黛玉根本不相信和尚道士的话,认为是薛家为了配玉而创造了“金”,林黛玉以此类推,讽刺可以造个暖香以配冷香。薛家创造的“金玉良缘”和薛宝钗的冷香,成了林黛玉拿贾宝玉开涮的口实。林黛玉不把“金玉良缘”当回事,而是当成笑料。

  贾宝玉的表现还是很聪明,他还是不上林黛玉的当,再次动手给林黛玉挠痒,结果林黛玉说:“好哥哥,我可不敢了。”

  为什么说宝玉对黛玉两个问题都回答巧妙?因为贾宝玉不辩解。这就是后来林黛玉心里想的,我越是说金玉,你越是不辩解,说明你心里没这件事,你越是辩解,就说明你心里想着这件事。贾宝玉不辩解,比辩解的效果好。

  林黛玉跟贾宝玉开“金玉”的玩笑,说明这时“金玉良缘”已经散布开来。那么,“金玉良缘”的舆论到底是什么时候在贾府隆重登场?我看就是在贾元春归省之前。第八回贾宝玉识金锁时,薛姨妈还没开始造“金玉良缘”的舆论,或者说,她还没有拿定造这个舆论的主意,还没把贾宝玉当成最理想的目标。从小说描写的蛛丝马迹看,应该有两个前提后,薛姨妈断然决定散布“金玉良缘”:即{dy},贾宝玉的家庭政治势力越来越大,荣国府的接班人越来越符合薛家联姻的要求;第二,林黛玉无家可归,作为贾母最疼爱的外孙女儿只能继续留在贾府,如果想把她永远留在贾府,只有一个办法,宝黛联姻。

  那么,从第8回到第19回,发生了什么事?第14回,林黛玉父亲去世,林黛玉板上钉钉,以后要长住贾府。林黛玉奔丧期间,贾宝玉参加秦可卿的丧事遇到北静王,北静王对贾政说了番“雏凤清于老凤声”的话,就是贾宝玉将来肯定得比贾政还要强。这很不简单,因为北静王是地位{zg}的王爷。在人们的传言中,贾宝玉前途无量。第17至18回元春封妃,贾宝玉成了国舅。薛姨妈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明确了“金玉良缘”的目标,从贾元春封妃开始大造“金玉良缘”的舆论。薛姨妈企图用宿命的宣传对抗贾母对林黛玉的亲情和宝黛爱情。薛宝钗的金锁就成了和尚送的而且必须跟有玉的成婚姻。元妃归省一过,19回就出现了林黛玉挖苦“金玉”之事。以林黛玉的个性,如果这个舆论早就造出来,她早就讽刺了。而林黛玉不早不晚,在元妃归省后开始讽刺。这说明了“金玉良缘”出现的时机。

  对“金玉良缘”,林黛玉当然最不爱听,但幼稚的林黛玉最关心的不是这个舆论,而是在贾宝玉的心中,薛宝钗到底占据什么位置?

  接下来贾宝玉有一搭没一搭的说些鬼话,林黛玉只是不理,贾宝玉就是不走,没话找话地问林黛玉几岁上京?路上见过些什么景致?扬州有哪些古迹?林黛玉只是不回答。难道林黛玉不乐意贾宝玉待在身边吗?难道林黛玉不乐意听贾宝玉没话找话吗?都不是,林黛玉太娇弱了,她真的浑身酸痛,需要休息,而贾宝玉坐在一边甚至躺在一边喋喋不休,都不妨碍她休息。在林黛玉的心目中,贾宝玉已经成为她生活气场中的自然的和谐的组成部分。贾宝玉说些什么?都无关紧要。只要贾宝玉在,就成了。

  这时就出现了意绵绵静日玉生香的情节。贾宝玉像个天才童话作家,用林黛玉的名字编故事,创造出扬州黛山林子洞小耗子偷香竽的故事,{zh1}说:盐课林老爷家的小姐才是真正的“香玉”。

  从严格意思上说,意绵绵静日玉生香的情节不是描写爱情的情节,而是爱情萌发的情节。宝玉和黛玉互相非常亲热、体贴、关爱,亲哥亲妹般一点儿没有男女之别的界限,又一点儿也不越轨,但是爱情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悄然生长。

  二十五年前我教的日本留学生小岛英夫就是看到这一段大惑不解:老师,您为什么总说宝黛爱情是大悲剧,贾宝玉林黛玉这不是已经上床了?

  日本学生不明白,虽然贾宝玉和林黛玉面对面躺在一张床上,他们两人之间还有非常亲热的动作,但是他们之间跟西方人之谓“上床”xx不同。这就是《红楼梦》的魅力。如果不是深谙中华民族心理和习俗,这一段你根本看不懂。

  这时的林黛玉和贾宝玉都朦朦胧胧地、莫名其妙又极其强烈地喜欢对方,像吸铁石一样互相吸引。他们之间毫不掩饰的亲密,自然亲切的关心,甚至有肢体接触,有些接触还是林黛玉主动的,比如说,林黛玉亲手给贾宝玉擦脸上的红颜色,再比如,林黛玉听到贾宝玉编香竽故事要撕他的嘴。但是他们还处于天真无邪状态,像水晶一样透明,他们的肢体接触,一点儿“色”的意味都没有,甚至于也没有男女之情的意味。

  贾宝玉叫林黛玉是“好妹妹”似乎读者已习惯,林黛玉在“玉生香”里叫了几次“好哥哥”。这是年幼父母双亡的林黛玉对表兄的称呼,在潜意识中又可能带“情哥哥”因素。此时的宝黛爱情介于似有若无之间,既像关系要好的表哥表妹,又像情深义重的情哥情妹。

  甲辰本的结尾有两句回末诗:“戏谑主人调笑仆,相合姊妹合欢亲”。很值得注意。这两句诗,跟脂砚斋许多评本里的回末诗风格一致。前一句说的是贾宝玉议论茗烟跟卍儿一事,后一句说的是贾宝玉跟林黛玉“玉生香”的事。这会不会是曹雪芹对这段故事的理论性概括?或者说明“玉生香”情节是贾宝玉和林黛玉从表哥表妹向情哥情妹过渡的关键性情节?

  我为什么这样怀疑呢?用贾母习惯的用语,贾宝玉和林黛玉是“姊妹们”。“姊妹们”是人们说“兄弟姊妹们”的缩称。贾宝玉随贾政到大观园题额,贾母一直担心,听说贾宝玉已经回来而且在林姑娘房间里,她说:“好好!让他们姊妹们一块玩玩罢,才他老子拘了他半天,让他开心一会子罢。”“玉生香”里的贾宝玉和林黛玉亲热得像“姊妹们”,又像情人合欢一样。中国古代小说家,任谁也没有把爱情的萌芽写到这样细致、这样微妙、这样超常。

  冯其庸教授在点评《红楼梦》时,对“玉生香”的分析非常到位:“‘玉生香’为宝黛情柔意密而又天真无邪之一段最纯朴文字,其情在有无之间,亦黛玉一生中最为欢畅无愁之时,文章如春花之烂漫,如秋月之朗洁,具无限缠绵之意,有有余不尽之妙。”

  这段最温馨的描写并没有进一步延续,因为就在林黛玉说贾宝玉编香玉的故事是编派她,要撕贾宝玉的嘴时,薛宝钗来了。

  薛宝钗听说贾宝玉正在跟林黛玉说“故典”,就提起了贾元春让贾宝玉写诗,贾宝玉却记不起故典的事来。薛宝钗是挖苦贾宝玉,该记住的故典,一个也记不住,不该记住的“故典”却记了一大堆。这段似乎没多少深意的描写其实也非随意而为。贾宝玉对林黛玉说的“故典”是贾宝玉这个童话作家调侃林黛玉的天才妙语;薛宝钗对宝黛说的“故典”却是如何迎合皇妃的心得。这说明,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对人生xx内容xx不同。贾宝玉和林黛玉很快就把皇妃归省这一页掀过去了,他们正在尽力品尝初恋的甜美,压根就不去想皇妃的权势对他们有什么用,以及他们如何借用?就像贾宝玉原来沉浸在对秦钟担忧中,对皇妃省亲不感兴趣一样,如此轰轰烈烈的皇妃省亲,在贾宝玉看来,不过是大姐姐大张旗鼓地回了一趟娘家。而林黛玉干脆把元妃省亲当成是展示自己诗才的机会。薛宝钗却一直沉浸在对贵妃娘娘的艳羡之中,开始琢磨如何借皇妃之势。

  为什么往往当贾宝玉和林黛玉谈得最亲密时,薛宝钗辄会出现而且把他们的进一步的交流截住?这就是天才作家曹雪芹的章法。我把它叫“挫顿”法,这是长篇小说高手、写爱情高手的妙法。正因为薛宝钗一次一次在关键时刻介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不能像大河一泻千里,任性而流。但也因为薛宝钗的介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才多了些波折,多了些诗意,多了些韵味,多了些性格开掘。宝黛爱情就是在曲折中发展,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意绵绵静日玉生香,写的是宝黛爱情萌芽阶段的优美,更重要的是写了黛玉在贾宝玉心目中战胜宝钗。薛宝钗虽然{zh1}才出现,但薛宝钗的标志早就出现了,林黛玉拿“金玉”和“冷香”开涮,说“暖香配冷香”和“用金和玉相配”。贾宝玉根本不辩解,说明贾宝玉心里没薛宝钗。

                                                                                     --------  马瑞芳趣话红楼梦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相关日志--> <#--推荐日志-->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历史上的今天-->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引用宝黛爱情的萌芽- 寂静山林的日志- 网易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