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的脚步越来越近了,不知是谁{zx0}说起了这个话题,看着一个个来自五湖四海的同事兴奋地说起家乡说起过年风俗时,不由得勾起我对年的记忆。
情况对于出生于七十年代的我来说,过去几十年辞旧迎新中, 对年记忆最深刻的还是小时候在奶奶家过的一个新年。那是八十年代初的时候,父母单位正在搬迁,学校幼儿园都搬走了,父亲加上二十几个同事成了留厂人员,眼看着我和弟上学无着落,就由奶奶接回乡下了。奶奶的家在农村,是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印象中最深刻的就是河边柳树特别的多。那时奶奶家住的还是土坯的屋子,屋子两边是河,房前有个很宽敞的院子,种了些月季,梨树,泡桐树。还堆了几垛大草堆,草堆边是扒草找食的十几只鸡,奶奶指着拴在大树旁的一条半大的黑猪说,今年接你们来家能过个肥年了。家乡的年从腊月忙起。
收菜
坐上爷爷划的小木船很兴奋也有点害怕,两手紧紧的扶着船舷不松手。上了岸就是一望无涯的田野,爷爷种了很多块地的萝卜,今天要全部起上来,爷爷用铁铲挖,奶奶,小姑我们几个就跟着后面拾,从中忙到天黑,才采完,运到家。晚上借着不亮的灯要把每个颗萝卜的根和萝卜樱子剪掉,不知是太累了,还是心急还有眼前一堆没剪完的萝卜,剪着剪着,居然把握萝卜的左手食指剪掉了一小块皮,流出的血和泥混在一起,都看不清那是血那是泥,看着一旁忙碌的大人,没有哭出来,仍坚持到罗卜收拾完,那会真正体会什么是辛苦什么是痛了。忙了二天的罗卜洗净装了好几箩筐,爷爷说准备卖给河对边孵鸡房食堂。后一问才几分钱一斤,没卖了,说自家吃,吃不完就喂猪,那白白净净几箩筐就是这样每天被我捧出去很多喂那头大黑猪,黑猪吃起来欢得很,嚼得咯吱响。这罗卜可是又脆又甜的呀,比现在的苹果还要好吃。
修房子
忙完了地里的活,爷爷就要整理房子了,和上泥巴,把墙四周有缝的地方糊起来。最费事的就是翻房顶,那会村子家家都是草房,一年下来,盖在屋顶的草就烂的差不多了,下雨房子就会漏,所以秋天收完稻子每家都收集起{zh0}的稻草放在那留着盖屋子。四五个男人忙上一整天,屋子焕然一新,奶奶也开心地忙着整理院落,睡在充满着稻香味的房子里,那时的我是一种新奇,感觉自己住在童话世界里的小草屋中。
蒸米面,蒸饼
爷爷的事忙完了,就到奶奶忙了。米面也是小时候家乡过年必备的食品。米面,就是用大米做成的面,现在的超市也有卖的,但吃起来不好吃,原因很简单,就是机械的始终不如手工的那么精细入味。在我看来,做食品,也要注入情感和爱心吧。做米面的前几天晚上,奶奶会细细看看天空,算算这几天是不是晴天。有晴天了,奶奶就用大木盆放上几十斤米,加水泡起来。第二天早上,再去村头卖肉的提付猪心肺回来收拾干净。下午把泡好的米淘净,便让爷爷在屋梁悬一根麻绳,两头系在石磨的手柄上,就准备磨面了,磨时,石磨下放一个大木盆,再铺上土布。奶奶推磨,我抢着加米,印象最深,我跟不上节凑,手常常被磨柄打到,弄得米洒了一地,奶奶见了笑着说,看事容易做事难吧,想想也是,不就是加米吗,小姑会我也怎么不会呢。看来凡事做起来都有技巧。奶奶放慢了推磨的速度,让我眼要盯好磨柄,当磨柄从眼前过时那一瞬间,就加米,慢慢的,我撑握了要领,奶奶推磨速度也越来越快。一边加米,一边加水,白花花的水粉从石磨中流到盆中,忙到深夜,才把米磨完。奶奶说天亮就开始蒸面了,我一听兴奋了,原本打瞌睡的眼睛又闪亮起来。一大早,奶奶请来帮忙的二表婶来了,奶奶在小锅炖上早先准备好的猪心肺,屋子飘起一股久违的肉香。小姑,我和弟弟也早早起来,因为奶奶说要我们负责把切好的面晒出去,切碎的零头面就给我们随便吃,一听有吃的,那个不积极呢。爷爷烧锅,二表婶站锅台, 蒸面程序也不复杂,就是把磨好的米粉再加适量的水搅和均匀,用大铁勺子往铁制的四方大盘子里洒匀,放入有水的大铁锅蒸,几分钟一锅,两个铁盘轮流放。奶奶把蒸好的面揭下来放在案板上叠好再切成丝,我们几个小孩子就是拿着切好的面放在外晒。晒面的杆子不是一般的木头杆,一定要用向日葵的杆子,这杆子上有麻麻的点子,面挂在上面不会滑下来,奶奶怕我们几个孩子不小心,还是在杆子下面铺上席子,接从上面没挂住的面。头几锅还没切成丝,都被我们几个扯着吃掉了,二表婶笑着对奶奶说,家里有孙子就是热闹呀,奶奶也很开心,对说我们说不要急,别烫着。面有的是,后面还有肉汤下面,到时你们吃不下。到了吃午饭的时间,面也蒸完了,爷爷奶奶和二表婶他们在吃着用猪心肺汤下的面,二表婶说,今这汤鲜。奶奶说,猪心肺洗起来费事,吃起来味正汤香。尽管奶奶一再说这汤下的面好吃,可我们几个一口也吃不下,想想都吃了一上午了,那还有肚子装呀。才出锅的米面,有股自然的清香和甜味,嚼起来有韧性,没加任何调料也很好吃。后来我在广东读书时,也时常吃广东的河粉,广东的河粉就是家乡人称的米面。广东人用河粉做出很多种样式,有炒的煮的,有素有荤,五花八门,几乎都吃了一遍,但还是很留恋小时在奶奶家吃的刚出锅,没加任何调料的面。
蒸饼的做法和蒸米面差不多,家乡人说的饼就和现在人常说的年糕。米是七成糯米加三成的籼米用水泡二天,再淘净,加水磨成粉,当水米粉沉淀成块时,揉和再搓成圆型的团上蒸笼蒸,蒸的时间比米面长,蒸好的饼吃起来很黏,奶奶说不能吃多,会伤食的。凉干的饼层层摆放在一个大水缸中,爷爷挑上一担水把饼浸养住,奶奶说腊月的水好,这样养的饼吃好久也不坏的。奶奶还用竹篮拾起满满一篮挂在屋檐下,说腊月常有要饭的上门,抓几个方便。那会饼在农村还是比较贵重的,平时走亲访友的都会装上一小篮子,算是贵重的礼品了,奶奶一生很节约,但对比自己穷的人她很大方,宁可自己少吃一口也不亏待上门要饭的人,我想那会改革开放初期,穷人还是多的。奶奶说这讨饭棍可不是好杵的,人都要脸面的。我想那会人的心是善良的,也许没了现在社会上存在的一些讨饭专业户,以此发财的人。
做送灶粑粑祭灶
忙完了这些家乡人眼中的大事,转眼到了腊月二十三,祭灶的日子,家乡对祭灶很重视。那时村子家家烧大灶,用稻草和一些农作物的秆子作燃料。大灶做的饭很香,特别是能烧出锅巴,比现在的电饭锅烧得饭好吃八倍。这{yt}奶奶很早就起来,系上头巾,用竹杆子绑上新扎的高梁扫把,把家中的房子到上到下扫一遍,家乡人称为掸尘。我们几个就是把门上、窗子上旧的纸撒下来,擦桌子门窗什么的。小姑忙着打上米糊把备好的半透明的白纸糊在窗格上。爷爷一早赶集,采年货去了,奶奶说还要扯上些布给我和弟弟做新衣呢。对于我们来说,最开心的就是晚上能吃上送灶粑粑了。吃中饭的时间,爷爷从十几里外的集上回来,挑了一大筐,吃的用的都有,我们一点不感兴趣,只巴望着奶奶早点做出送灶粑粑来。送灶粑就是用籼米粉做皮,包上肉菜之类的心。奶奶剁了两样心,干丝雪菜肉心,萝卜肉心,还特别包了几个有壹分硬币的几个,说看谁吃了就有福气。做送灶粑粑方法和做包子差不多,少了捏折子,我也包了好几个。做好的粑粑再放进蒸笼蒸,蒸好的粑粑不能先吃的,爷爷会选上那些样子好看的装一盆子,再摆上几样在集市上买的糖果糕点,摆在灶台上,点上香,放上鞭炮,爷爷口中念念有词,大意是让灶王爷上天多说好话,保佑百姓平安幸福吧。灶神升天之后,我们就能吃送灶粑粑了,奶奶用香油把早已冷掉的粑粑煎得金黄金黄的,我们吃着罗卜肉心的又找着吃干丝雪菜肉心的,{zh1}我还吃到有钱的那个粑粑,开心的不得了。奶奶说她吃了这么年多也没吃到过,我吃一次就吃到了,长大以后是个能找钱的人,找钱就是会挣钱,我对奶奶说我有钱了奶奶就有钱了。以后我回城里再也没吃到过送灶粑粑了,妈妈说没什么好吃的,做起来麻烦,还不如买现成的肉包子可口。几十年过去了,那年吃的几个送灶粑粑一直久久留在我的脑海中,我一直不爱吃肉包子,也许在我看来,它就是没有送灶粑粑好吃。
做新衣迎新年
隔了{yt},奶奶请来了上村的裁缝到家上门做{yt}衣服,给弟弟做了件军装绿的上衣,蓝色的裤子。可爷爷给我扯的料子当时我一点都不喜欢,上衣红底带花的,裤子蓝底带花的。奶奶说过年了,小姑娘穿得花花绿绿才喜庆。我便顺从地让裁缝量了尽寸做了一套,那一年,爷爷奶奶和小姑都做了新衣,一家人欢欢喜喜迎新年。
杀年猪过大年
腊月二十八凌晨几点的样子,我被猪的嘶叫声吵醒,我知道今天杀猪匠上门了,前几天就听奶奶说过,或许是给猪喂罗卜喂出了感情,我还对奶奶说这猪不要杀了,奶奶说过年不杀猪吃什么呢,让你们回来过肥年就是让你们有肉吃。屋外的杀猪匠师傅说爷爷家今年的猪养得好,有三百多斤。大约二个钟,天也麻麻亮了,奶奶喊我们起来吃早饭了,说今天请杀猪师傅吃早饭,用的是最嫩的腰楣肉下米面。或许是馋了,或许是很饿了,那天我和弟都吃了二大碗肉丝面,那碗可不是现在家中吃的小碗,是现在市面上难找到的大号蓝边大碗,足有现在的汤碗大小,那面是我记忆中吃过最鲜最可口的面,以后很多年,我吃过很多种面,都感到索然无味的,也让妈妈做肉丝下米面,自己也做,但就是没有那天的面好吃,每每和妈妈说起,还会咽下口水。猪肉大部分卖给杀猪匠,自家留些猪下水、板油和十几斤肉。这些肉被分切成二斤左右的一条,送给几家没杀年猪的亲友,我还被奶奶打发送上一条给村中五保户大爷家。奶奶说没儿没女的可怜。几十年了,我依然清晰记得我把肉送到大爷家时,七十多岁的老俩口,连连说奶奶是个好人,有点吃的都记挂着他们,说奶奶是个有福气的人,孙女也这么懂事。在我心目中奶奶是一位品德很高尚的人。几十年来,奶奶奶慈祥面容始终浮现在我脑海中,一个我至今深深怀念的人。
年三十祭祖
大年三十这{yt},我和弟弟的外衣都被奶奶脱下洗了,新衣也不能穿,说要初一早上才穿,我们就这样光穿着光棉袄棉裤在几间房子中串,这儿看一下,那儿摸一下。
早饭和中饭都比较简单,用点骨头汤下面。爷爷忙着涮几口大水缸,再挑满水,这水要一直用到初七才能到河里取水,所以要备很多。奶奶忙着做菜,家乡风俗从初一到十五是不能下生,不能下生就是不能做生的东西,吃年三十已做好的菜,每天吃时热一下。这{yt}凡是生的鸡鸭鱼肉都要做成熟的。做菜那会我不会,便剪起窗花,奶奶是剪窗花的好手,看过腊月奶奶给村子里有户人家结婚剪出的喜字,我跟着学了些。剪出喜字的四周有荷花桂花这些寓意吉祥的花鸟,很精致。那天我剪了好几幅喜鹊登梅的春字,红色的窗花贴在白净净的窗户纸上很耀眼。奶奶说我剪得好看,夸我是巧手,其实比起奶奶剪的真是一个是天一个是地了。奶奶忙到很晚,做了一大桌子菜,可还是没到吃年夜饭时候。奶奶说年夜饭就是要很晚。现想着那会家家几乎都没有电视,好象也没有春节晚会。不象现在吃年饭中午就开始了。弟弟一个劲的吵着要吃饭,奶奶说不要急,要接老祖宗吃完饭后我们才能吃。摆好一桌子菜,斟上满杯的酒,奶奶拉我们到里间,爷爷贴上对联,点上鞭炮,祭祖就开始了。弟弟被奶奶用两手抱着着不让乱跑,弟弟还一个劲的说要到外吃饭,奶奶说不要说话,不要吵了老祖宗,神情有点严肃,弟弟也就安稳许多。过了好一会,爷爷进了里间,说我们开始吃年夜饭了,桌子上的菜撤了一部分,弟弟一直吵着吃饭,可到吃的时候也没吃几口,记得那天奶奶说吃年饭一定要吃几口米饭,再吃些青菜豆腐。想着对于经历过着六零年饿死人年代的爷爷奶奶,今天能吃上大米饭,吃上青菜豆腐,这样的日子就是{zd0}的幸福了。
初一新年
初一我换上一身花衣服,心中一直想着奶奶昨晚交待话,早上洗脸时不能说洗,要说抹,水不能往外倒,不能碰铁器等等…,生怕自己犯了规矩。这些在城里过年是没有过的,所以很好奇,奶奶会一条条说清,大意是新的一年要有好的开始,所以这些规矩都是祈求新的一年能平安幸福。小姑给我梳了两条羊角辫,还系上两条她特意买的红绸丝带,结了两个漂亮的蝴蝶结,脚上穿的是奶奶新做的棉鞋,从上到下一身新,奶奶说我和墙上年画中的小姑娘长一模一样,脸圆圆的很可爱,说以后我回城了,想我了,就看那年画中的小姑娘。可惜那个年代家里没照像机,没有照下新年时开心快乐的模样。早上爷爷带上弟弟去给村中长辈拜年,家乡风俗,初一早上女孩子是不能到人家门上的。奶奶小姑和我坐在家里招待来拜年的乡亲,吃着五香茶叶蛋,炒的花生,葵花仔,说些家常,笑声满堂。快晌午时候爷爷才回家,弟弟口袋满满装着米糖之类的。那时春节前,家家户户的小孩子会排上{yt}队,抢着炸米泡。就是现代人说的爆米花,有大米也有玉米的。炸好的米泡用自制的糖丝捏成团,家乡称:“欢团”。吃起来又香又甜。奶奶家也炸了好多米泡,我喜欢直接拿在手中捧着吃。现在很少看见有炸米泡的机子了。今年暑假期带女儿看电影时,电影院有爆米花,二十元一杯,想起小时候吃的那个香,我也捧了一杯,拈了几粒,丢进嘴里,试图找回儿时的那份感觉:等待米泡炸响时捂住耳朵的激动时刻,张开鼻子闻开锅时香喷喷米花的兴奋,对嚼米泡时那绵软清香的向往,尽管现在的爆米机高级很多,米花加工也xx的很,放了奶油香精。却没有找到,看来也很难。岁月真是无情,太残酷,流逝了,把感觉也打包走了,且一去绝难回头… 。午饭是爷爷烧的,就是现成的饭菜热一下,家乡的初一的这{yt}女人是不下厨的,可能是女人一年忙到头,只有在新年这{yt}可以休息一下。这规矩妈妈在每年过年时也提起过,只不过爸爸从没当回事,依然是妈妈下厨的多,时代不同的,很多规矩也就淡了,渐渐忘了,年味也平常的没了什么记忆。
在家中过完年后,我和弟弟就被妈妈接回城里上学了,以后一直没有再机会回爷爷奶奶家过年。几十年前的过新年情景,今天想起依然充满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