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风博客藏风聚水» 商业打捞让考古变得不完整

英国寻宝家米切尔迈克哈彻,被称作“当代最成功寻宝家”,曾先后打捞80多艘二战和古代沉船。最让他引起轰动的是,他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打捞堪称“东方泰坦尼克”号的“泰星”号时,曾为了让古董卖出高价,砸碎60万件南海珍宝。据了解,冲着财富而来的商业打捞,给古代沉船带来的不啻为一种灾难。“他们把船上能够卖钱的宝藏都拿走了,将他们认为不重要的东西留在了船上。这种行为本身破坏了我们获得信息的完整性,并且使得整个考古过程不再完整。”瑞典海洋考古专家斯滕舍斯特兰德告诉记者。“头号寻宝家”打捞80多艘沉船1940年出生,黄头发,赤红脸,长得五大三粗的哈彻头上戴着令人炫晕的光环:“英国头号寻宝家”、“南海捞宝一哥”、“最出色的海洋探险家”……数百部电影、电视记录片、纪实文学和小说干脆将他封为“当代最成功的寻宝家”,以彰显他先后成功打捞到80多艘二战和古代沉船,给投资者几千万美元的巨额回报。1970年,哈彻开始实现儿时的梦想——在澳大利亚成立了一家海洋商业打捞公司,专门打捞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击沉的商船和军舰,收回商船上运载的锡、橡胶和废旧金属。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哈彻遇上了{dy}艘古船——一艘载有22000件中国明代瓷器的南海沉船,并在卖给收藏家后一举获利数百万美元。大为振奋的哈彻决定改变业务方向——一心寻找南海古沉船。为此,他开始亲自到世界各地的图书馆,或者高薪聘请大学生们扎进图书馆搜集旧航海图和海运情报。研究结果锁定的{dy}个目标是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哥德马尔森”号商船。根据东印度公司的老档案记载,1752年冬,1150吨的“哥德马尔森”号商船满载着中国的瓷器、黄金、五个月的给养以及112人从广州驶往阿姆斯特丹。然而,这艘船在航行了16天以后,于1753年1月3日不幸触礁沉没。1984年5月,哈彻用了十周的时间,探测到了这艘沉船,并且将船上的货物——23.9万件青花瓷器和125块45公斤重产于南京的金锭全部打捞出水。同时出水的还有两门刻有东印度公司缩写字母VOC的青铜铸炮。尽管此时的哈彻并不了解这些瓷器的价值,但当他委托拍卖行拍卖,并换回2000万美元的回报后,哈彻惊呆了。更让他目瞪口呆的是,这些瓷器拍卖后不到一年,收藏家们居然以拍卖价的10至15倍成功卖出他所捞到的瓷器。这么一来的话,哈彻xx知道自己的价值所在,而他也因为“哥德马尔森”号所捞宝藏一举成为当时“最富有的捞宝家”。经济利益“砸碎”60万件珍宝1848年,荷兰人詹姆斯哈斯伯格写了一本名为《东印度航行指南》的小手册。这本小手册让哈彻锁定了他的下一个大目标,那就是“泰星”号巨型帆船残骸。据《东印度航行指南》以及其它的文献记载,“泰星”号的沉没堪称“东方泰坦尼克”号:“泰星”号是一艘长50米,宽10米,重1000多吨的巨型帆船。1822年1月14日,“泰星号”从中国厦门港出发,驶往爪哇(今印尼)。这艘大船压舱的是100多万件的福建德化的瓷器。2月5日晚,当船驶到中沙群岛时,船体不慎触礁导致沉没。2000名乘客,{zh1}只有198人死里逃生,其余人全部葬身海底。文献记载很快让哈彻锁定了“泰星”号大约的沉没位置,但搜寻它的进展并不顺利,在接下来的15年时间里,尽管哈彻几乎是拉网式地搜寻“泰星”号可能沉船的海域,但始终一无所获。1999年4月,哈彻的捞宝船队再度出现在南海水域,这回他们带去了非常先进的设施,开始使用声波定位仪和磁强仪,一直在不停地扫瞄海床。这些装备在当时都是{zxj}的,每天一万美元的成本。5月10日晚,声波定位仪上显示出不规则的海床,但磁力计并没有显示出太大的异常,因此并没有引起探险者们的注意。直到12日他们才想到要重新核查10日晚上的发现。当潜水员潜入深达30多米的海底,他们发现了一处小山似的堆积,高4米,方圆足有400多平方米,竟然全是瓷器!哈彻喜出望外,他终于找到了想要的东西——“泰星”号残骸。哈彻开始了悄悄的打捞工作。令人感到震惊的是,由于“泰星”号上的瓷器多达100万件,且大多数保存完好,而哈彻为了在收藏市场上谋取更多的经济利益,竟将其中的60万件打碎,只挑剩下的35.6万件运往德国交给了内戈尔拍卖行。即便如此,这么大数量的瓷器仅凭当时欧洲的文物市场还是无法全部消化,于是拍卖行在世界范围内寻找买家。据说,这场持续了九天的拍卖会最终的总成交额高达3000多万美元。中国水下考古与商业打捞“竞争”在巨大的商业利益驱使下,国际上活跃着一大批专门对水下文物进行商业打捞的所谓“寻宝者”,南海是他们的“乐园”,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里有大量的中国古沉船。据统计,南海古沉船的数量应该超过2000艘。但对于这些仅仅是冲着财富而来的打捞者来说,他们给这些古沉船本身带来的不啻为一种灾难。“他们把船上能够卖钱的宝藏都拿走了,将他们认为不重要的东西留在了船上。这种行为本身破坏了我们获得信息的完整性,并且使得整个考古过程不再完整。”瑞典海洋考古专家斯滕舍斯特兰德告诉记者。据了解,在打捞“泰星号”的时候,“泰星”号的船体和众多遇难者的遗骸被哈彻的打捞队员“丢得到处都是”。在商业打捞的疯狂“围剿”下,中国水下考古产生了。1986年4月,哈彻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拍卖从中国南海沉船所获的23.9万件青花瓷器和125块金锭,总价值约合2000万美元。“消息传到国内,中国文物界都震动了。”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张威告诉记者,从那时开始,中国政府开始重视水下考古工作——这是与赢利性的商业打捞截然不同的非赢利性打捞。1987年3月,国家水下考古协调小组成立,同年成立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1989至1990年,中国诞生了{dy}批具备国际水下联合会二星级潜水员证书的海洋考古学者。从此,这场围绕中国古沉船及海捞文物的赢利性与非赢利性打捞的无形竞赛,不再是民间的事情,而是出现了一支中国“国家队”xx着非赢利性打捞。如今,20年过去了,西沙沉船考古和“南海Ⅰ号”打捞成为这场无形“竞赛”的{zx1}延续。为了获取经济利益,一些人甚至采取野蛮手段用xx炸开沉船表面,非法打捞出大批瓷器,对沉船遗址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据张威透露,与商业打捞力量相比,中国国家打捞队伍在技术上并不逊色,包括找船、定位、潜水的办法,都在一个水平线上。“不过在效率上竞争不过商业打捞。”张威坦率地告诉记者。来源:江南时报 编辑:汀滢

郑重声明:资讯 【藏风博客藏风聚水» 商业打捞让考古变得不完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