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趣45-52

45、妻勉夫学】

河南乐头子之妻,不知何氏之女也。……(乐头子)远寻师学,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①,头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②。”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③。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稽废时月④。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⑤,以就懿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遂七年不反。

 

——《后汉书·列女传》

 

注:①跪:古人席地而坐,坐的姿态,是双膝在地,臀部坐在小腿跟上。跪则是抬起臀部,直起身子,表示敬意。如同今日坐在椅上,见问,站起来回答一样,以示礼貌。②无它异地:没有别的异常的事。③机杼:织布机。④稽:停留。⑤亡:同无。此处指新学到的知识。

 

释文:河南乐羊子的妻子,不知是哪家的闺女。……乐羊子到外地去投师求学,只学了一年,就回家了。妻子直身跪着问他为什么回家了,乐羊子说:“在外边时间长了就是想家,没有别的异常的事。”妻子听了,便拿了一把刀,走到织布机的旁边,对丈夫说:“这些绢帛是从蚕茧抽出的丝,再上织布机织成的。一丝一丝地织,慢慢累积成寸;一寸一寸地织,慢慢成丈成匹。如果现在一刀割断织成的绢帛,等于前功尽弃,白白浪费掉一段宝贵的时间。你的不断学习,也应该每天都能学到新的知识,获得优秀的德行。如果中途放弃学习回到家中,这跟我割断织成的绢帛有什么两样呢?”乐羊子听了妻子的话,十分感动,又返回老师身边坚持完成学业,在七年里没有再回家。

拾得:学习贵在坚持,始终如一。乐羊子的妻子拿织绢的事例,规劝丈夫, 既形象又深刻。有些人,中途辍学,并不是因为某种原因被迫放弃,而是自己荒芜。结果,连以前已学过的知识,也都渐渐忘却,浪费了精力,浪费了时间。等到需要再学习时,就如已割断了绢帛,弥补起来,就更加费劲,甚至无法再补上。

 

读后感:学贵坚持,始终如一。此文教导我们做事要有恒心才能成功,不要半途而废。

 

46、日享三白饭】

东坡尝与刘贡父言①:“某与舍弟习科制时②,日享三白。食之甚美。不复信世间有八珍也③。”贡父问三白,答曰:“一撮盐、一碟生萝卜、一碗饭,乃三白也。”

 

——(宋)朱弁《曲洧旧闻》

注:①刘贡父:即刘颁,元祐中召拜中书舍人。曾与司马光同修《资治通鉴》,为人不修威仪,喜谐谑。②舍弟:古时对人自称其弟。科制:科举取士应试科目。③八珍:饮食中八种珍肴,通常指牛、羊、麋(四不象)鹿、麇(獐子)、豕、狗、狼。后世有称龙肝、凤髓、兔胎、鲤尾、鹗炙、猩唇、熊掌、酥酪为八珍。

 

释文:苏东坡曾经对刘贡父说:“我和我弟弟(苏辙)在一同温习科举考试的科目时,每天都是吃三白饭,吃起来滋味好极了,甚至不再相信世上还有八珍之类的美味了。”刘贡父问他“三白”是什么饭,苏东坡回答说:“一小撮盐,一碟生萝卜,一碗白米饭,这是三白呀!”

 

拾得:读书求学,物质条件稍差时,不能因此而有怠惰。古时,苦读书者,大有其人。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颜回 ,一箪食,一瓢饮,不辍其学。以后如映雪、凿壁、萤光等故事,也一直颂传。苏东坡与弟温习应试科目,每天以“三白饭”填饱肚子,不嫌其苦,反足其乐。古人所讲的刻苦向学,不仅仅要求专心致志,孜孜不倦,还是求不追求物质享受和舒适生活,以免分心好逸。苏氏兄弟,每日吃的三白饭,自比八珍还要美味,表现出他们学习生活上的乐观态度。而且把盐、萝卜和米饭,以“三白”形容,在幽默中,透露出他们努力攻读的坚强意志。终于,在宋仁宗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兄弟俩同登进士科。后来,苏轼成为xx的文学家,苏辙成为xx的政论家。这同他们在清贫的家境中,受“三白饭”在激励,也不无关系。

 

读后感:贫能励志,苦能练身。在逆境中,强者能靠自身的坚毅走向成功,数不胜数。

 

 

47、于物无视,非钩无察】

大马之捶钩者①,年十八矣,而不失豪芒②。大马曰:“子巧与!有道与③!”曰:“臣有守也④。臣之年二十而好捶钩,于物无视也⑤,非钩无察也⑥。是用之者假不用者也⑦,以长得其用,而况乎无不用者乎!物孰不资焉⑧。”

——《庄子·知北游》

 

注:①大马:司马。楚国则为大司马。捶:锻打。钩:带钩。束腰带的钩子,用于革制的腰带。②不失豪芒:没有一点差错。豪芒,即毫芒,毫毛的{jd0},比喻极细微。③道:高招,决窍。④守:原则,规定。⑤无视:不去注意。⑥无察:不去细察、追究。⑦假:同借。⑧资:相助。

 

释文:替大司马锻造带钩的工匠,已经有八十岁了,他所做的带钩,仍是精致至极件件都是精品。大司马他:“你真上技术高明呀!有什么决窍呢?”工匠说:“我有一定的做事原则。我在二十岁的时候就爱好锻造带钩这一手。平时,不相关的事物不去注意,有关于带钩的锻造,就要认真观察了。自己在已掌握技术的基础上去吸收还不曾掌握的技术,使得原有的水平更能长进,况且哪有用不着的技术呢?事物总是相互影响着的呀!”

 

拾得替大司马锻造带钩的工匠,干了六十年活儿,到八十岁仍是一把好手,做出的成品,跟以前的质量不差丝毫。关健就在于他对自己的技艺,精益求精,不断向同行学习。他如此不满足已掌握的娴熟手艺,经常留意别人的技法,不断改进提高自己的锻造水平,长年累月的学练,到了八十岁,“而不失豪芒。”大司马问他有什么决窍,工匠回答很实在,道理也很平常。回题是,真正能像老工匠那样地自觉坚持,始终精益求精,就不是一桩容易实践的事了。有人虎头蛇尾,有人半途而废,有于满足于半瓶醋,有人基础不稳却净琢磨走捷径。尤其在今日,各行各业的技术革新,日新月异,如果步步不能跟进,不能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仅仅凭手头已掌握的这点技能,维持不了多久,终被淘汰。老工匠的经验之谈,归结为一句话,那就是人人都要专心致志,精益求精。

 

名词注解:带钩:史载,齐桓公与管仲曾经有过“一箭之仇”,正是由于在争夺王位的战斗中,管仲帮助齐桓公的对手公子纠,一箭射中齐桓公的前腰正中,幸亏被革带上的铜带钩挡住,才没有断送性命。

古人的腰带有两类,一类束在宽袍之外,用一条丝织的大带(称为绅),打结捆紧。另一类束在长衣或戎装之外,用一条皮革制作的革带(称为鞶)安上帶钩扣紧。丝织的绅和熟皮制鞶,都不易长年保存,而铜、铁、金、玉所做的带钩,历代的墓葬中均有出土。上至王候,下至百姓,使用带钩是很普通的。革带和带钩是怎样扣紧束腰的呢?带钩一般长度在10厘米至15厘米左右,前端弯成钩状,后端较宽大,中部背面有一突出的束腰圆钮,整形有似如意。革带则在两端钻有细孔,一孔嵌进钩上的突钮,固定;另一孔则是围紧革后,套入带钩的钩,扣紧。山东诸城葛埠口西汉墓出土的一件举灯铜人的腰间装束,使我们非常清楚地看到了革带束腰情况:带钩的部位是在前腰中间,将革带两端扣连。

 

读后感:活到老学到老,只有精益求精,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和技能,才能达到炉火纯青、xx的艺术境界。

 

 

48、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梁丘据谓晏曰①:“吾至死不及夫子矣②。”晏子曰:“婴闻之:为者常成,行者常至③。婴非有异于人也,常为而不置④,常行而不休者,故难及也。”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注:①梁丘据:春秋时期齐景公的臣子。晏子:名婴,春秋齐国大夫。②夫子:古时的尊称,如今日称“先生”、“老师”。③为者:能动手去干的人。行者:勇于跋涉的人。④置:搁置,停止。

 

释文:梁丘据对晏子说:“我这一辈是赶不上先生了。”晏子回答道:“我曾听说,会动手干的人,总能把事情做成;肯长途跋涉的人,总会达到终点。我不是跟平常人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只是经常动手而不停顿,长途跋涉而不停步,所以不好赶上。”

 

拾得:要办成一件事,要达到目的地,不管有多艰难有多遥远,能够坚持干下去,走下去,一定会完成任务。达到终点。如果梁丘据像晏子那样,切切实实地“常为而不置,常行而不休”,即使起步较晚,开始较缓,能坚持下去,赶上晏子应该不成问题的。

 

读后感:心中有了目的地,起步不在早晚,贵在执着的坚持走下去!

 

 

 

49、列子学射】

列子学射①,中矣②,请于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③。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故圣人不察存亡,而察其所以然。”

——《列子·说符》

:①列子:即列御冠,战国郑人。②中:射中箭靶。③守而勿失:牢牢记住不要忘掉。守,掌握,遵守。

 

释文:列子学习射箭,能够射中箭靶了。他向关尹子请教如何进一步提高射技。关尹子问他:“你知道你是怎样才射中的吗?”列子回答:“不知道。”关尹子说:“那还不行。”列子回去继续学习了三年,再把学箭的情况告诉关尹子。关尹子问他:“你知道行了,以后要牢牢记住为什么能射中箭靶的原因。不但学射应该这样,治理国家和为人处世,也就该这样。所以。凡是有聪明才智的人,他们做事,不是追究所得所失,而是要彻底弄明白为什么有得有失。”

 

拾得:事业的成功与失败,都有其自身存在的原因。成功或失败。既已成为事实,都应该积极去寻求所以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找到成功的关健,可以进一步提高。找到失败的关健,可以加以改进,避免重蹈覆辙。关尹子要求列子从学射中自己去探究所以射中的道理,就是要求列子从实践中,一次次总结成功与失败的经验,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扩而广之,运用到其他事业上,也将无住而不胜。

 

读后感:人只有在失败中,寻找原因;在成功里总结经验,才能无往而不胜。

 

50、赵襄王学驾车】

赵襄王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三易马而三后②。襄王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③。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④,人心调于马⑤,而后可以进速致远。今君后,则令人欲逮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道争远⑥,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韩非子·喻老》

注:①王子期:即王良,战国时期驾车能手。②三易马:三次改换马匹。③过:过失、不妥当。④安:安稳。⑤调:协调。⑥诱道:引导。道,同导。

 

释文:战国赵襄王向王子期学习驾车技术,没多久就要跟王子期比赛。赛时,他三次改换马匹而三次都落在王子期后边。襄王说:“你教我驾车的技术,一定留着一手,没有xx教给我。”王子期回答道:“我已经把技术全都教给您了,只是您在使用的时候有毛病。不管驾驶什么车辆,最最重要的是, 马套上辕,要跟车辆配合稳妥;人赶着马,注意力要放在人的指引与马的奔跑相协调上,然后,才可以加快速度,跑得很远。现在,您在我后面,一心只想追上我;你在我前面,又怕我追上。其实,驾驭(引导)马匹长途竞争,不是跑在前面,便是落在后面。而您的在前在后,注意力全集中在我的身上,还顾得上马匹的奔跑协调一致吗?这就是您落在后边的原因呀。”

 

拾得:赵襄王同王子期赛车,在三次的比赛中,都没有超过王子期。赵襄王的好胜,希望能够青出于蓝胜于蓝,当然值得赞誉。问题在于青之能够胜于蓝,需要在老师的教导下悉心向学,并且下番工夫,勤学苦练,才能做到。赵襄王跟王子期学御,时间不长,就要求跟老师比赛,姑且不谈技术掌握得如何,单就驾车的基本要领,也许还摸不着边。这种急于求成的做法,实在是学习中大忌。水到才能渠成,水还到不了,便要求渠成,要求发挥作用,是{jd1}办不到的。赵襄王学御之事,无疑是极好的启示。

 

词注解:御(驭):先秦时期的学校,有国学(贵族学校)。这两类学校,都设置“六艺”课程,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御是其中的一艺,学习掌握驾车本领。朝廷和民间都十分重视。

御,所驾的是马车,单辕,以后才有双辕;用马有单马,双马、四马乃至六马。国学和乡学所学的驾车技术是一致的,共有五项(古书中称为王御),即鸣和鸾(銮)、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例如过君表,是指驾车经过君王的跟前,应该注意的驾驶技术。平时训练,选择地段,设置路障,车辆经过,要求不碰撞障阻,从容而过。熟练以后,经过君王之前,就能做到平稳、安全、迅速通过,既不慌忙出乱,又表现出稳重、有礼,对尊者的敬重。可见,学好御艺也不容易。御后来便成为一项专门的职业。

 

读后感:熟能生巧,做事不要急于求成,勤学苦练才能掌握真正的好本领,才能水到渠成。赵襄王学御之事,给了我们极好的启示。

51、惟手熟尔】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①,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②,有卖油翁释担而立③,睨之④,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⑤。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以我酌油知之⑥。”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⑦,徐以杓酌油沥之⑧,自钱孔入而钱不湿⑨。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宋)欧阳修《归田录》

注:①陈尧咨:字嘉谟,宋真宗咸平中进士。曾以龙图阁直学士知永兴军。后徙知天雄军。善射,自号小由基(养由基,古代xx射手),卒谥康肃。②圃:园子。③释担:放下挑担。

④睨:斜着眼看。⑤颔:点头。⑥酌:注、倒。⑦钱:指外圆中有方孔的古钱。⑧沥:慢慢倾注。⑨不湿:不沾着油。

 

释文:北宋陈尧咨,射箭本领高超,谁也比不过他,他自己也以此夸耀。有一次,他在自家的园圃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头路过,放下担子,斜着眼瞧陈尧咨射箭,待了很久还不离开。当他看到陈尧咨射出的箭,十支有八九支中了靶子,只稍微地点点头。陈尧咨问他:“你也懂射箭?我的射箭功夫不到家吗?”卖油的老头说:“不怎么样,不过是手法熟练些罢了。”陈尧咨很生气,说:“你怎么看不起我的射箭本领?”老头说:“从我用勺子注油的情况可以知道。”于是拿了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个铜钱盖在葫芦嘴上,老头慢慢地把勺子倾斜,勺子时的油像一根细线似的,从铜钱的钱孔流进了,葫芦,钱孔四周竟没有沾上一点油迹。因此说道:“我也没有其他特别的技巧,xx靠手法熟练而已。”陈尧咨会心地笑了,客客气气送走了卖油的老头。

 

拾得:读书求知,练工精技,绝无止境;有了一点成就,切忌自我满足,尤其自诩比谁都强了。凡事,一有满足,将会在不程度上减弱前进的动力。陈尧咨射箭,也不过十中八九,便自比“小由基”,实在是自不量力。幸亏他碰到卖油老头,从钱孔沥油的绝技中得到启发。不然,照陈尧咨那种自矜骄恣,永远只能停留在发矢十中八九,绝不可能十发十中的地步。

 

读后感:记得小时候上过这篇课文,老师告诉我们读书和做事都不能自我满足,只有在不断学习中提高,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52、强中更有强中手】

王积薪棋术功成①,自谓天下{wd}。将游京师,宿于逆旅②。既灭烛,闻主人媪隔壁呼其妇曰:③“良夜难遣,可棋一局乎④?”妇曰:“诺。”媪曰:“第几道下子矣⑤。”妇曰:“第几道下子矣。”各言数十。媪曰:“尔败矣。”妇曰:“伏局⑥。”积薪暗记,明日覆其势⑦,意思皆所不及也⑧。

——(唐)李肇《唐国史补》

注:①王积薪:唐玄宗时xx围棋手。②逆旅:客栈、旅店。③主人媪:旅店主人老妇。妇媳妇。古时婆呼媳为妇。④棋一局:指下一盘围棋。⑤第几道:指围棋子落棋枰上的位置。⑥伏局:认输。⑦覆其势:重新按照所记复原棋局对弈,也即将婆媳双方对阵的下棋程序重演一遍。⑧意思:指下棋的路数。

 

释文:唐玄宗时期,王积薪的围棋棋艺很有造诣,自己认为世上再没有高手能胜过他了。有一次,他要到京城长安,途中宿在一家旅店里。晚上熄烛以后,听见店主人家老妇对隔着墙壁的媳妇说:“今晚真是美好舒适,可惜没有什么能够消遣的,你我来下一盘,怎样?”媳妇说:“好呀。”(于是两个人便对弈起来。)老妇说:“我在第几道上下子了。”媳妇说:“我在第几道上下子了。”各人都下了数十个棋子。老妇说:“你已败局了。”媳妇说:“我认输了。”王积薪把婆媳所下棋的全程都暗暗地记在下来,第二天,他照着昨夜所记的对弈棋的不骤,一一重演,想不到店主人家婆媳隔墙下棋的路数,竟比他的棋技不高明得多。

 

拾得:民间藏龙卧虎,身怀绝技的大有人在。他们不会张扬,也没有人会去发现。王积薪的棋艺,自认为天下{wd},那是他的目光只盯在上层,却轻视了下层,尤其不把民间妇女之辈放在眼里。偶然他在一家普通旅店里住宿,晚上听到店主家的婆媳,在黑暗中隔着房间,对话博弈,数十回以后,一方认输。无棋盘,无棋子,光凭记忆里的空间行棋,已使王积薪惊讶不止。第二天,他又依晚间所记婆媳行棋步骤,一一复原,竟是一局妙棋。双方都是高手,下子之奥妙,也令王积薪钦佩不已民。可见,强中更有强中手,天下原无{dy}人。即使身怀绝技,也决不能自认已是世{wd}手,只是并未遇到强手而已民,有点成就,虚怀若谷,定能发现人之高于已者。否则,既自命高于众人,就很难见到别人之胜于己的一手,往往失去可贵的学习机会。有的人,偶登高峰,却长时期难再步上一层,甚至渐渐落后。究其原因,其中之一,偶登高巅,便小天下,而自谓“天下{wd}”,由此固步,怎能再上?

 

读后感:许多历史典故告诉我们:谦虚是人的美德,习文睿智,习武养德。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读趣45-52】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