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论文写作指南(1)
l 写 作 前 的 准 备
l 题 名 的 拟 定
l 关键词的选取
l 摘要的撰写
l 正文的架构与撰写
l 表格和插图的制作
l 参考文献的选择与标引
写 作 前 的 准 备
科技论文的作者必须要回答的基本问题有:你为何要开始写作?你做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它的意义是什么?这4个问题在论文中有固定的格式来阐述和回答,即论文的IMED结构,引言(Introduction)、材料与方法(Materials and methods)、结果(Results)和讨论(Discussion);再加上题名(Title),摘要(Abstract)、关键词(Key words)、致谢(Acknowledgements)和参考文献(References),就构成了一篇完整的论文。
1 写作计划:写什么和如何写
(1) 仔细考虑所阐述结论的可靠程度,并将其与已有的认识相比较,如有可能,{zh0}与本领域有经验的科研人员进行讨论,认真听取他们对自己计划报道内容的评价以及对相关论据和推理的质疑,然后再决定是否确要准备发表论文。
(2) 整理、分析研究结果。在结果(或数据)整理与分析中,应认真、仔细地思考将要采用哪些插图和表格(图表的选择和设计应遵循必要、清楚的原则)。如果在图表的制作与分析中发现数据(论据)有欠缺,就要决定是否还需要进行更多的实验或观察,是否需要修改(甚至放弃)原来的设想和结论。
(3) 检索并查阅参考文献。对参考文献的选择与标引在论文的撰写中最容易被轻视,同时也是出现问题最多的环节。因此,在整理、分析研究结果(或数据)的同时,一定要充分重视检索并查阅重要的相关文献,要避免无意或有意的剽窃行为(即引述他人思想、数据或论述而不注明出处)。为方便文献的查阅和引用,建议作者在日常的文献阅读时养成随时采集重要文献书目详细住处的习惯;对于极重要的参考文献,应复制保留,以备将来不时之需。
(4) 组织论文。查阅一下拟投稿期刊习惯采用的论文结构,并结合已掌握的资料草拟一份简要的写作提纲。
在努力对论文进行了撰写和反复修改后,再把修改后的打印稿分别送交参与研究与写作的合作者、本领域中赞同该研究工作又能提出建议的同行评阅,并请他们多提批评意见。然后再结合这些反馈意见反复检查和修改原稿,直至满意为止。如果是给英文期刊投稿,投稿前{zh0}请英语为母语的同行或合作者做{zh1}的阅审,这对于提高论文的表达质量、增加稿件的录用机会是非常有帮助的。
2 选择投稿期刊
(1) 稿件的主题是否适合于期刊所规定的范围?为确认哪些期刊能够发表自己的论文,作者首先应根据自己的阅历进行初步判断,必要时可征询一下小同行的意见;其次,要认真阅读准备投稿期刊的“作者须知”或“征稿简则”,尤其要注意其中有关刊载论文范围的说明;此外,还应仔细研读最近几期拟投稿期刊的目录和相关论文,以确认其是否与自己稿件的内容相适应。
(2) 期刊的读者群和显示度如何?作者欲使自己的研究成果与小同行进行xxx的交流,使论文达到“目标”读者,就需要考虑将论文发表在最合适的期刊中。最简单的途径是将论文投寄作者本人经常阅读和引用的期刊,因为这些期刊通常也可能最适合作者本人的论文。
(3) 期刊的学术质量和影响力如何?作者可根据自己的科学交流经历来判断期刊的学术质量和影响力,如:作者本人所在研究领域的重要论文有哪些最在该期刊上发表的?该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如何?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越高,则表明期刊被读者阅读和使用的可能性越大。
(4) 期刊的编辑技术和印刷质量如何?稿件自被接受至发表的时滞在选择期刊时也需要适量地考虑。通常可通过查询{zx1}出版的拟投稿期刊中论文的收稿日期和接受日期及期刊的出版日期来推算。期刊中图件和照片的印刷质量也十分重要,尤其是稿件中有精细的线条图或彩色图片时,就更需要考虑拟投稿的期刊能否保证其印刷质量。
3 阅读“作者须知”
通过“作者须知”可以了解的信息主要有:
(1) 刊物的宗旨和范围;不同栏目论文的长度、主要章节的顺序安排,等。
(2) 投稿要求(如“投稿的份数、可否以电子版形式投稿、图表如何投寄等);采取何种体例格式(如:页边距离、纸张大小、文献和图表的体例等)。
(3) 如何履行同行评议?如果期刊采用的是双盲形式的同行评议,应如何避免在稿件中出现可识别作者身份的信息,等。
(4) 如果稿件中涉及对人或动物有所作的实验,则需弄清楚拟投稿期刊在伦理方面有哪些具体要求。有关人和动物研究的基本伦理原则是一致的,但是不同国家对于某些细节方面的规定不尽相同,因此,尽管作者的实验可能与本国的习惯做法相符,但是如果把描述这些实验的文章投向具有不同规定的国家的期刊,就有可能被拒绝。
(5) 采用国际计量单位制(SI)。对于某些特殊单位(如货币单位)或某些非SI的单位(如英制单位),如果对某些读者有帮助,也可在圆括号里附注用相关单位所表示的数值。
4 决定作者名单
在学术论文中署名的个人作者应只限于那些对于选定研究课题和制订研究方案、直接参加全部或主要部分研究工作并作出主要贡献、以及参加撰写论文并能对内容负责的人。
需要强调的是,作者的署名不仅仅意味着荣誉和利益,同时也表明了责任,即:参与署名的所有人都有义务对所发表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和真实性负责。论文的执笔人或主要作者应尽可能地谢绝上司、同事或朋友的“搭车”署名,以免淡化自己的贡献;另一方面,也绝不可以遗漏应该署名的作者或擅自将与论文不相干的人署为作者,以免对他人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通常是实际统筹处理投稿和承担答复审稿意见等工作的主导者,也常是稿件所涉及研究工作的负责人,其贡献不亚于论文的{dy}作者。
5 作者地址和姓名拼音的表达
作者地址不仅有助于作者身份的识别,同时也是期刊编辑部或读者与作者联系所必需的信息。标署地址时应注意:
(1) 尽可能地给出详细的通讯地址,以免按论文中地址抄录的邮件无法寄达作者本人。
(2) 如果论文出版时作者调到一个新单位(不同于投稿时作者完成该研究工作的地址),新地址应以“Present address”(现地址)的形式在脚注中给出。
(3) 如果{dy}作者不是通讯作者,作者应按期刊的相关规定表达。期刊我以星号(*)、脚注或致谢的形式标注通讯作者或联系人。
题 名 的 拟 定
科技论文的题名是论文的画龙点睛之处,是表达论文的特定内容,反映研究范围和深度的最恰当、最简明的逻辑组合,即:题名应“以最少数量的单词来充分表述论文的内容”。
1 题名的作用
题名的作用主要有两方面:
(1) 吸引读者。题名相当于论文的“标签”(label),一般的读者通常是根据题名来考虑是否需要阅读摘要或全文。
(2) 帮助文献追踪或检索。文献检索系统多以题名中的主题词作为线索,因而这些词必须要准确地反映论文的核心内容,否则就有可能产生漏检。
2 题名拟定的基本要求
题名拟写的基本要求有三个方面:
(1) 准备(Accuracy):题名要准确地反映论文的主要内容。作为论文的“标签”,题名既不能过于空泛和一般化,也不宜过于烦琐,使人得不出鲜明的印象。
(2) 简洁(Brevity): 题名应当言简意骇,以最少的文字概括尽可能多的内容。具体而言,题名{zh0}不超过25个汉字,或100个英文字符(含空格和标点)。如若能用一行文字表达,就尽量不要用两行。
(3) 清楚(Clarity): 题名要清晰地反映文章的具体内容和特色,明确表明研究工作的独到之处,力求简洁有效、重点突出。为表达直接、清楚,以便引起读者的注意,应尽可能地将表达核心内容的主题词放在题名开头。
题名中应慎重使用缩略语。尤其对于可有多个解释的缩略语,应严加限制,必要时应在括号中注明全称。对那些全称较长,已得到科技界公认的缩写,才可使用,并且,这种使用还应受到相应期刊读者群的制约。
为方便二次检索,题名中应避免使用化学式、上下角标、特殊符号(数字符号、希腊字母等)、公式、不常用的专业术语和非英语词汇(包括拉丁语)等。有些“文体指南”和“作者须知”中还特别规定题名中不得使用专利名、化工产品、药品、材料或仪器的公司名、特殊商业标记或商标等。
题名通常由名词性短语构成,其中的动词多以分词或动名词形式出现。由于陈述句易使题名具有判断式的语意,通常也显得不简洁,因此,大部分编辑和学者都认为题名不应由陈述句构成。有时可以用疑问句作为题名,尤其是在评论性论文的题名中,使用探讨性的疑问句型可使题名显得比较生动,易引起读者的兴趣。
系列题名(Series title)是指主题名相同,但文章序号和副题名不同的系列论文的题名(如:“密度函数的热化学:Ⅲ. 正解交换的作用”)。现在多认为不宜采用系列题名形式,原因之一是因为主题名重复,并且系列论文的内容重复部分(如引言)也较多,从而不免简明;其二是因为读者仅阅读其中某一篇论文难以了解研究工作的全貌;其三是如果系列文章的某一篇如果不被同一刊物接受发表,则有失连贯性,影响读者阅读。对于读者来说,每篇论文都应展示相对独立的研究成果。因此,作者应尽可能将尽列成果的文章独立成文,分别发表。
关键词的选取
1 关键词的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各学科论文总数急剧增长,科技工作者已没有精力通览其研究领域内的全部纸质文献。随着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和计算机的普及,科技工作者已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手工检索方式,而是主要依赖计算机,通过关键词检索,从各大型电子文献数据库迅速查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文献信息。因此,关键词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论文不标注关键词,读者就检索不到,文献数据库就不会收录此类文章,可以说关键词选用是否得当,关系到文献被检索的概率和成果的利用率。
2 关键词的特征
关键词是科技论文的文献检索标识,是表达文献主题概念的自然语言词汇。
关键词包括两类词: 1) 叙词(正式主题词),指收入《汉语主题词表》(叙词表)中可用于标引文献主题概念的即经过规范化的词或词组; 2) 直接从文章的题名、摘要、层次标题或文章其它内容中抽出来的,能反映论文主题概念的自然语言(词或词组),即汉语主题词表中的上位词、下位词、代替词等非正式主题词或词表中找不到的自由词。
关键词与摘要一样,也是论文主题内容的浓缩,但比摘要更精练,更能揭示论文的主题要点。关键词通常应具备下述三个特点,即关键性,对全文内容具有串联作用;便于检索和索引,易于计算机技术处理;必须是名词或名词性词组。
3 关键词的选取方法
可以通过下述方法来选取关键词:
1) 根据标题标引关键词。有的论文从标题上就一目了然,选出关键词。
2) 根据摘要标引关键词。有时单从标题上不能直接找出适当的关键词,即可从摘要中寻找适当的关键词。
3) 根据学科标引关键词。有的论文用上述两种方法无法确定出适当的关键词,需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分析论文论述的内容, 并根据学科和研究方向选取关键词。
4 关键词选取中存在的问题
1) 关键词不关键。如果选出的关键词不关键,就失去了关键词的本质意义。
2) 外延太大,失去检索意义。如果关键词外延太大,读者就很难或者无法依照关键词检索到该论文。
3) 以动词、形容词等作关键词,造成了关键词数量的庞杂和检索的困难。
4) 以字或句子作关键词。
5) 关键词太多或太少。规范规定,一般每篇论文可选取3~8个关键词。这是为了保证从多个渠道检索到该论文。关键词选取太多或太少,都不能很好地起到快速、方便地检索到该论文的目的。
摘要的撰写
1 摘要的类型与基本内容
根据内容的不同,摘要可分为以下三大类:报道性摘要、指示性摘要和报道-指示性摘要。
传统的摘要多为一段式,在内容上大致包括引言引言(Introduction)、材料与方法(Materials and methods)、结果(Results)和讨论(Discussion等主要方面,即IMRD(Introduction, Methods, Results and Discussion)结构的写作模式。
由于摘要本质上就是一篇高度浓缩的论文,所以其构成与论文主体的IMRD结构是对应的。因此,摘要应包括以下内容梗概:
目的:研究工作的前提、目的和任务,所涉及的主题范围。
方法:所用的理论、条件、材料、手段、装备、程序等。
结果: 观察、实验的结果,数据,得到的效果,性能等。
讨论:结果的分析、比较、评价、应用,提出的问题,今后的课题,假设,启发,建议,预测等。
2 摘要的撰写技巧
为确可简洁而充分地表述论文的IMRD,可适当强调研究中的创新、重要之处,但不要使用评价性语言;尽量包括论文中的主要论点和重要细节,即重要的论证或数据。
使用简短的句子,用词应为潜在的读者所熟悉。表达要准确、简洁、清楚;注意表述的逻辑性,尽量使用指示性的词语来表达论文的不同部分或不同层次。
应尽量避免引用文献,如若无法回避使用引文,应在引文出现的位置将引文的书目信息标注在方括号内;如确有需要(如避免多次重复较长的术语)使用非同行熟知的缩写,应在缩写符号{dy}次出现时给出其全称;摘要中必须避免使用图表。
为方便检索系列转录,应尽量避免使用化学结构式、数学表达式、角标和希腊文等特殊符号。
查询拟投稿期刊的作者须知,以了解其对摘要的字数和形式的要求。如果是结构式摘要,应了解其分为几段,使用何种标识、时态,是否使用缩写或简写、等等。
3 英文摘要的撰写
(1) 词、句的翻译
1) 对于文章的标题,翻译应力求简单明了,直接反映文章的主题。
2) 摘要正文的{dy}句不得与标题重复,以免被检索系统收录后有关人员用计算机联机检索时出现差错。
3) 尽量用简单的词汇而不用复杂、 生僻的词汇。
4) 对于较长的句子,翻译时应按英语的表达习惯尽量简化,方法是多用介词或将长句适当地分割成若干短句。
5) 译文力求简洁通顺,可用动词时尽量避免用动词的名词形式。
6) 在文摘的翻译中,为使表达直观,应注意以重要的事实作句子的开头。
(2) 时态的运用规律
介绍研究背景,通常用现在时或现在完成时;说明研究目的,通常用一般现在时;说明主题内容,通常用一般现在时或被动语态;实验结果一般用过去时;结论或建议通常用一般现在时。
(3) 语态的运用
首句的行文都倾向于采用简洁的被动语态或原形动词开头等方式, 开门见山地说明主题。
正文的架构与撰写
正文是科技论文的主体部分,通常包括引言(Introduction)、材料与方法(Materials and methods)、(研究)结果(Results)、讨论与结论(Discussionand Conclusions)等主要方面(即IMRD结构的写作模式)。
1 引言
作为正文的开篇,引言的质量决定着读者对论文的“{dy}印象”,因此,在引言中如何表达作者的研究背景和目的,并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就显得十分重要,即:引言要简洁而清楚地解释为什么要选择这个论题?这个论题为什么重要?
引言的基本内容与写作要点:
( 1) 介绍研究背景:尽量准确、清楚且简洁地指出所探讨问题的本质和范围,对研究背景的阐述做到繁简适度;在背景介绍和问题的提出中,应引用“最相关“的文献以指引读者。要优先选择引用的文献包括相关研究中的经典、重要和{zj1}说服力的文献,力戒刻意回避引用最重要的相关文献(甚至是对作者研究是某种“启示”性意义的文献),或者不恰当地大量引用作者本人的文献。
(2) 提出研究问题: 通过对研究背景的介绍,指出有某个问题或现象仍值得进一步研究,进而就把焦点转到要探讨的研究问题(即指出问题并阐明研究动机),以便读者了解作者的研究活动和研究目的。
(3) 阐述研究目的:旨在将作者研究的任务具体化,并可根据情况说明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有什么贡献或创新,但切忌评价式用语,例如“首次提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等等。
(4) 解释或定义专门术语或缩写词,以帮助编辑、审稿人和读者阅读稿件。
2 材料与方法
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是研究结果能够被重复,而快速判写结果能否被重复的途径就是作者所描述的材料与方法。因此,如果材料与方法表述不清,就有可能导致审稿人或读者对作者是否采取了正确可行的研究方法或技术、或实验能否被重复高度怀疑。而不管研究结果是如何的激动人心。
材料与方法的基本内容与写作要点:
(1) 对材料的描述应清楚、准确:材料描述中应该清楚地指出研究的对象(样品或产品、动物、植物、病人)的数量、来源和准备方法。对于实验材料的名称,应采用国际同行所熟悉的通用名,尽量避免使用只有作者所在国家的人所熟悉专门名称。
(2) 对方法的描述要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在“方法”的描述中应给出足够的细节信息以便让同行能够重复实验,避免混入有关结果或发现方面的内容。必要时,应该完整地描述选择某种特定方法的理由。如果方法新颖、且不曾发表过,应提供所有必需的细节;如果所采用的方法已经公开报道过,则引用相关的文献即可。
(3) 阅读拟投稿期刊的“作者须知”,了解有关“材料与方法”方面的具体要求。
3 结果
“结果”是作者贡献的集中反映,是整篇论文的立足点,因此也可以说是论文中最重要的部分。论文的前部分(引言、材料与方法)是为了解释为什么和如何获得这些结果,后部分(讨论)则是为了解释这些结果的蕴含。
结果中通常包括的主要内容与写作要点:
(1) 对实验或观察结果的表达要高度概括和提炼,不能简单地将实验记录数据或观察事实堆积到论文中,尤其是要突出有科学意义和具代表性的数据。
(2) 数据表达可采用文字与图表相结构的形式。如果只有一个或很少的测定结果,在正文中用文字描述即可:如果数据较多,可采用图表形式来完整、详细地表述,文字部分则用来指出图表中资料的重要特性或趋势。
(3) 适当说明原始数据,以帮助读者理解对结果进行的说明、解释、与模型或他人结果的比较等,以便让读者能清楚地了解作者此次研究结果的意义或重要性。
4 讨论
“讨论”的重要在于对研究结果的解释和推断,并说明作者的结果是否支持或反对某种观点、是否提出了新的问题或观点等。因此撰写讨论时要避免含蓄,尽量做到直接、明确,以便审稿人和读者了解论文为什么值得引起重视。
通常根据需要可将“讨论”与“结论”合并为“讨论与结论”或“结论”,有些论文也将结果与讨论合并为一节(结果与讨论),作者应参考相应期刊的习惯,并根据实际需要来决定。
讨论中通常先简要回顾研究目的和重要结果,然后再讨论具体结果的蕴含及科学意义或贡献。因此,讨论的开始部分范围通常比较窄,然后逐渐变得比较宽泛。
讨论的基本内容与写作要点:
(1) 对结果的解释要重点突出,简洁、清楚。讨论的重点要集中于作者的主要论点,尽量给出研究结果所能反映的原则、关系和普遍意义。如有意外的重要发现,也应在讨论中做适当解释或建议新的研究问题,但不能对其过于关注而迷失最初的研究问题。需要注意的是,讨论的内容应基于“研究结果”中的实验结果,不能出现新的有关“结果”方面的数据或发现。
(2) 推论要符合逻辑,避免实验数据不足以支持的观点和结论。根据结果进行推理时要适度,论证时一定要注意结论和推论的逻辑性。在探讨实验结果或观察事实的相互关系和科学意义时,无需得出试图去解释一切的巨大结论。如果把数据外推到一个更大的、不恰当的结论,不仅无益于提高作者的科学贡献,甚至现有数据所支持的结论也会受到怀疑。
(3) 观点或结论的表述要清楚、明确。尽可能清楚地指出作者的观点或结论,并解释其支持还是反对已有的认识。此外,要大胆地讨论工作的理论意义和可能的实际应用,清楚地告诉读者该项研究的新颖性和重要之处。
5 结论
通常情况下,有关结论的内容都包括在“结论与讨论”或“讨论”中,但有时也可将“结论“单独列为一节。“结论”中阐述的内容通常有:
(1) 作者本人研究的主要认识或论点,其中包括最重要的结果、结果的重要内涵、对结果的说明或认识等。
(2) 总结性地阐述本研究结果可能的应用前景、研究的局限性及需要进一步深入的研究方向。
“结果”、“讨论”与“结论”中分别侧重的内容综述如下:
结果: 介绍研究结果(必要时应使用图、照片、表格等形式表述研究发现或实验数据);对重要研究结果的描述;对重要研究结果的简要评论(说明、解释、与他人结果的比较等)。
讨论: 探讨所得到的结果与研究目的或假设的关系、是否符合原来的期望、也他人研究结果的比较与分析;对研究结果的解释;如果结果不符合原来的期望,为什么?重要研究结果的意义(推论);研究展望。
结论: 主要认识或论点。概述研究成果可能的应用前景及局限性;建议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或方向。
表格和插图的制作
表格和插图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表格的优点是可以很方便地列举大量xx数据或资料, 图形则可以直观、有效地表达复杂数据。因此,对于表格或插图的选择, 应视数据表达的需要而定: 如果强调展示给读者xx的数值, 就采用表格形式; 如果要强调展示数据的分布特征或变化趋势, 则采用图示方法。
1 图表制作中的注意事项
(1) 如同论文的摘要一样, 表格和图形应具有“自明性”, 即: 图表中的各项资料应清楚、完整, 以便读者在不读正文情况下也能够理解图表中所表达的内容。为增加图表的“自明性”, 图表的题名中应避免使用不常见的缩写或含义不明的公式符号。
(2) 图表中量和单位的表示应采用国际单位制, 并且使用代数形式, 以免误解。如: 如果表格的栏头为I/10-3 A, 表内数据为3.5,则I = 0.003 5 A=3.5 mA。 如果以I(10-3 A)作为栏头,则表中数字3.5就有可能被理解为I=3.5×10-3 A或I=3.5×103 A。 这二种不同的理解相差106倍。
(3) 不要在正文、表格和插图中多次重复同样的数据(少数重要数据可适当重复)。
2 表格的编排
应尽量遵循拟投稿期刊的相关规定或习惯来编排表格, 力求使表题、表注、栏头、单位、数据(或资料)等要素的表达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1) 表注 表注内容包括解释说明获得数据的实验、统计方法、缩写或简写等, 如果相关的缩写在多个表格中出现, 可在{dy}个有缩写的表注中注明全部或大部分缩写的含义, 其后表注中简单注释为“缩写同表1”。
(2) 栏头 栏头包括列头和行头。栏头的内容通常是相对独立的变量(如温度T, 时间t, 电流I等), 对于理解表中数据至关重要。表中数字共用的单位应标于表题或栏头中, 以免在每个单元格中重复。
(3) 数据(或资料) 除非要列举一定数量的xx数据, 否则就不要使用表格。如果数据较少(如只有1行)或数据的变化规律明显, 就在正文中直接表述。
为简洁并突出重点, 应忽略不必要的数据(如简单计算的结果,没有显著变化的变量等)。 应避免大量列举不重要的数据或具重复含义的数据, 以免误导读者在数据精度方面产生假象, 并且也容易使数据的比较变得困难。
要确保表中数据的xx, 表中的算术错误会影响到论文中假设的可信度(如“总和”的计算应准确)。 如果涉及百分比时, 一定要倍加注意, 如果百分比或其总计不是{bfb}, 应在脚注中加以解释, 否则不仅反映出作者的不严谨, 同时读者也无法判断数据的真实性。
列举数据时应尽量确保同组数据纵向排列(由上向下阅读), 以方便读者对比阅读。 只保留数字中小数点后面有效位数(保留多余的数字会令读者对数值的真实精度产生误解); 数值的个位数和小数点等符号应分别对齐。
(4) 表格的形式 表格的形式一般采取三线表(3条水平线, 没有垂直线)。同一表格要尽量安排在同一版面上, 并使内容的布局清楚、合理, 并且一定要遵循相关期刊的排版习惯。如果表格过大, 也可考虑将其作为论文的附录列出, 以免打断行文的流畅性。
3 插图的制作
插图实际上是表格的直观化。对于可以用较短的文字清楚表述的数据, 就不要以图形的方式来表达; 也不要因为追求美术效果而将图形做得过于花哨, 如增加不必要的阴影或立体效果等。
科技论文中用于数据表达的图形主要有:折线图(表示系列数据的变化趋势)、直方图(表示相关变量之间的对比关系)、饼状图(表示研究对象中各组分的含量关系及相关变化)、绘图(包括素描、组织图、流程图等, 常用来展示研究对象的结构)、照片(展示研究对象的外观、形态等)。将数据转换成图形前应仔细分析相关数据的特点和规律, 力求选择最合适的图形来清楚、直观地表达数据信息。
随着电脑制图软件的发展和高分辨率激光打印机的普及, 论文作者本人可制作供直接照排出版的图件已变得相当容易。不同软件的制图技术不尽相同, 但制图时应遵循的原则是一致的, 即: 所选用的字母和符号在大小和形式上都应清楚、易读;设定字母和符号的大小时应考虑到印刷过程中的缩小或放大;制图前应查核一下拟投稿期刊的版面设置(如通栏和单栏的宽度), 尽量使图的大小接近作者所希望印刷出版后的尺寸。
制作坐标图(函数图)时应充分考虑读者的阅读习惯(即读者大都期望资料的排列顺序是由左至右), 尽量使用横轴(x坐标)表示自变数(能控制的变数), 并且由左向右增加; 使用纵轴(y坐标)表示因变数。坐标轴上刻度和数值标识的间距也要尽量协调、自然。避免过密或过疏。
如果图中的内容或线条太多, 就应做适当简化或分解为多个图表示。例如, 图中线条超过6条时, 就应考虑分为二幅或更多幅图, 线条类型上也可有所变化(如分别采用实线、虚线等)。
坐标图中标值应尽量取0.1~1 000之间的数值, 对于较大或较小的数值, 可通过改变标目中的单位或者将量符号乘一个适当的因子10n (n为正负整数)的方式来调整标值。
此外, 坐标轴区间的设定要适当, 不要将纵横坐标轴的标值扩延过多(例如, 如果数据在0至78之间变化, 坐标轴的{zd0}值设定到80即可); 即使表达百分数时, 也应根据实际需要设置百分值的区间, 以免造成图中要表达的内容局限于一处, 从而造成图形不协调和版面上的浪费。
设计照片的尺寸(尤其是宽度)时, 要考虑到相应期刊栏目和版面的宽度, 避免提供需缩小50%以上的原照片。如果需要裁剪以突出重要细节, 应在照片的边缘(或在照片上覆以透明纸)标出裁剪范围的标志。
地图或显微照片中要以图示法表示比例尺, 即: 在照片的右下角以长度约为1 cm的线段表示图中实物的实际尺寸(如: 50 m )。绝不可以在图注中以“×”号的方式(如“×1 000”)表示图片放大或缩小的倍数, 以免印刷时缩放而造成比例尺失真。
对于由多张分图组成的同一张大图, 各分图要用(a), (b), (c)等清楚地标注, 且主图题和分图题要分开。图注和分图题等说明应放在主图题下方。
4 小结
对于图表的使用应视叙述的需要而定, 表格的优点是可以展示大量的xx数据, 图形则可以最直观、有效地表达复杂数据的变化趋势或规律。
表格和图件的编制应遵循简洁、清楚、重点突出的原则; 图表的题名、数据(或资料)与注释要相互配合, 能够做到自我说明; 图表中的符号、单位、数值等要与正文保持一致。
图表的表达形式要遵循拟投稿期刊的相关习惯, 定稿后的图件和表格要整洁、清晰。
参考文献的选择与标引
参考文献是一篇完整的科技论文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不仅是论文内容的某种缘起及延伸, 同时也可为有兴趣的读者提供进一步查询的资料或信息的线索。参考文献的作用主要有: (1) 注明前人的相关工作, 并说明研究的背景、依据等; (2) 避免作者不必要地重复论述已有的方法、 结果和结论; (3) 论证作者的观点。
1 参考文献的选择原则
对文献的选用可反映出作者的学识、判断能力、 甚至学风, 因此, 应尽量选择成果重要、 推导正确、表达流畅、 与论文主题密切相关的文献。 在参考文献的引用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 所选用文献的主题必须与论文密切相关, 可适量引用高水平的综述性论文以概括一系列的相关文献;
(2) 必须是亲自阅读过, 若为间接引用(即转引某篇论文的引文), 则需要提及是从哪篇文献中转引的;
(3) 尽可能引用已公开出版、 而且{zh0}是便于查找的文献, 即同等条件下应优先引用xx期刊上发表的论文;
(4) 非公开出版物、 私人通信、 电子版文献等的注引方式应参阅拟投稿期刊的引用习惯或“作者须知”中的相关规定处理;
(5) 优先引用{zx1}发表的同等重要的论文;
(6) 一般不引用专利和普通书籍(如大学本科生教材等);
(7) 避免过多地, 特别是不必要地引用作者本人的文献;
(8) 确保文献各著录项(作者姓名, 论文题目, 期刊或专xx, 期刊的年、 卷、 期或专著的出版年、 出版地、 出版社, 起-止页码等)正确无误。
2 参考文献的体例类型
统计表明, 有250种以上的参考文献著录格式, 其间差别大多体现在各著录项的取舍、不同著录项的编排顺序、 字体变化、 标点符号等方面。 正文中参考文献的标注大致可划分为3种基本的体例类型: 著者−出版年体系(name-year system)、 顺序编码体系(citation-order system或citation-sequence system)和著者-数字(顺序编码)体系(alphabet-number system)。
(1) 著者出版年体系
又称作“作者-年制”或“哈佛(Harvard)体系”。正文中文献的标注由著者姓氏与出版年构成, 文献书目中的各篇文献首先按文种分别集中, 然后按著者姓氏的字母顺序和出版年的先后来排列。
(2) 顺序编码体系
又称作“数字制(Number system)”或“温哥华(Vancouver)体系”。 正文引用的文献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连续编码, 并将序号置于方括号“[ ]”或圆括号“( )”中。引用多篇文献时, 只须将各篇文献的序号在括号内全部列出, 各序号间用“,” (连续序号可标注起止序号)。文献书目中的各篇文献按其在正文出现的标注序号依次列出。
(3) 著者-数字(顺序编码)体系
该体系是指文献书目的著录采用“著者−出版年体系”(即按著者姓名的字母顺序和出版年先后确定排列序号), 在正文中用不按正常的顺序出现的数字序号来标引文献。
3 参考文献各著录项的说明
(1)作者姓名
在文献书目和论著索引中, 作者姓(surname, family name或patronymic name)和名(given names)的正确识别, 对于文献书目中引文条目的排序、 引文索引数据库的检索等非常重要。 通常都采用姓前名后的形式(姓氏的字母全部拼写, 名缩写为首字母)。
不同国家的姓名表达习惯也有显著差别, 美国、 加拿大、 英国、 意大利、 前苏联、 泰国、 北欧诸国(丹麦、挪威、 瑞典、 芬兰和冰岛)等的习惯是名前姓后; 中国、 朝鲜、越南、 匈牙利和日本等习惯采用姓前名后的形式; 有些国家姓名的表达习惯可能让人难以直接地识别其中的姓, 此时可参照引文的作者有关姓名表达和文献引用的方式来进行判断。
(2)论文或专著的题名
专著类文献的题名通常要求必须列出, 且各实词的首字母采用大写形式。
期刊类文献中是否包括论文题名应遵循期刊的体例要求, 且论文题名中只有首字母大写, 其他一律小写(专有名词除外)。
(3)期刊名缩写
为节省篇幅, 大多数科技期刊在文献书目中都要求采用期刊名的缩写形式。 随着有关期刊名缩写规范的实施, 期刊名的缩写已日趋统一。
(4)期刊或专著的出版时间
期刊文献的出版年和卷号(Vol.)是必不可少的, 对于没有卷号的期刊, 要加注期号(通常放在圆括号中)。
对于专著来说, 除标注出版年外, 还应在专著题名后标注版次(仅对多版本而言)。 如果引用是多版本中的第1版, 则应相应地标注“1st ed”, 对于只有惟一版本的专著, 无须标注“1st ed”。
(5)论文的起止页码
起-止页码(首末页)的用处是可使潜在的用户很容易地区分1页的简讯与50页的专论, 从而根据页码的多少来判断文献中可能包括的信息量, 以决定是否需要进一步追踪和获取。
(6)出版地和出版者
对于专著(书籍)类出版物, 需标注出版社名和出版社所在的城市名, 即: “出版地: 出版者”。如果专著中载有多个出版地, 可只著录其中一个处于显要位置的出版地, 如无出版地则要注明“Place of publication unknown”, “Place unknown”(出版地不详)等相应的词。
总之,应该严格遵从拟投稿期刊有关参考文献体例方面的规定, 并熟悉一些有关参考文献各著录项的表达(如各国作者姓名表达的习惯、 期刊名缩写规则等), 这不仅是作者严谨、 细致工作作风的反映, 并且也有助于论文的快速评审和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