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家底变质了
在第三章谈到的上涨原因里,中国稳定持续的经济增长为2006、2007年{swql}的大牛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那么,依此思路,是不是经济出了问题,才使股市突然掉头向下,在短短一年的时间内下挫近5000点呢?
衡量经济增长水平的一个比较公认的标准,就是看一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速度。每年、每季度国家统计局都会发布这个数据,以方便大家了解我国的整体经济发展情况。平常我们经常听到的“两位数增长”、“保8争9”等指的都是GDP的增长速度。下面我们先来看一下最近几个统计周期的GDP增长情况(见图4-3),再来看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宏观经济预警指数(见图4-4),这个图可以看作是未来经济走势的预告片。
图4-31996年至2008年三季度GDP增长情况
从这两个图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的经济近一年多来确实出现了一些问题,直观的表现就是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未来经济发展方向有向下的趋势。尤其与前几年的高速增长相比,2008年的增长趋势明显放缓。尽管良好的经济增长不一定反映为股市的繁荣,但如果经济出了问题,股市却是一定要下跌的。这和盖一栋大楼是一样的道理,地基打得扎实不能保证楼的质量,但如果连地基都没打好,那么这栋楼的倒塌就是迟早的事了。
图4-4宏观经济预警指数变化一览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那么,中国的经济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呢?
三架马车越跑越慢
在上一节中,我们提到了拉动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投资、消费和净出口,也说到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出口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下面,我们先来看一下出口具体的下滑程度。从图4-5可以看到,这个阶段有两个较明显的下滑,一次是在2008年年初,此次下滑春节的原因占较大比重;真正应该引起我们注意的是2008年11月的这次“幅度出人意料的”下滑。
在这个月,我国出口同比增长-22%,比10月增幅下降214个百分点,比2007年11月下降25个百分点,是2002年2月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进口同比增长-179%,同比下滑幅度超过2002年2月的-127%。
其实,早在10月份公布宏观数据时,《证券市场红周刊》就发表了一篇文章警示了进出口大幅下滑的风险,并揭示了表面乐观的宏观数据下的隐忧。在这篇题为《贸易顺差新高与中国经济“速冻”》的文章中,联讯证券的汪婉婷写道:“8~10月连创月度贸易顺差新高,
图4-52008年出口出现两次较大幅度下跌
数据来源:Wind资讯。
主要是进口增速急剧下降、出口增速下降有限而形成的‘此消彼涨’结果,称得上‘挤出来’的新高。”而在社科院公布的2009年《经济蓝皮书》中更是将2008年的经济下滑原因主要归为净出口的下降,“预计2008年中国进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将转为负值,这也是中国经济增速下滑的主要原因”。
准确地说,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打击是从2008年9月份开始的。虽然海关上半年统计的数据来看,中国的出口贸易增速依然维持在20%的高位,但是投资人的预期却发生改变了,“过冬论”不约而同成了全社会的共识。
“中国丝绸之都吴江的中小企业面临倒闭潮,中国的纺织业、玩具制造业要破产了!”还在2008年9月初,中国众多媒体就众口一词地报道说。证据显而易见,因为受经济不景气的影响,中国东莞、江浙一带的小企业多数停工,农民工已经开始提前大举返乡。据广州市社科院一位教授表示:“以人民币计价的出口增长1个百分点,大约拉动工业企业就业03个百分点。2008年以来出口大幅放慢,可能导致工业企业约230万人的失业。”而10月初香港上市公司合俊集团的倒闭更成为有力的佐证。
合俊集团是广东东莞樟木头镇的一家港资玩具制造商,关闭其在大陆的两家工厂是因为金融危机后欧美进口商把以前30天的交款时间延长至半年以上,客户拖欠货款致使合俊集团的资金周转出现了严重问题,从2008年以来,公司不仅因为拖欠工资引发工人多次罢工,而且还欠供货商1300多万元货款未付。据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08年6月底,合俊集团的总负债532亿元,其中流动负债便达53亿元;净负债比率为718%,较2007年底的419%大幅提高。对合俊事件,市场普遍认为这很可能是金融风暴袭向中国制造业的一个典型样本,尤其是对于合俊这种高度依赖欧美市场的代工型企业。随着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的蔓延,曾经充当“世界工厂”的中国制造业已经走到了十字路口。
金融海啸中,“受伤”的又何止是合俊集团一家公司?对外贸出口企业即将面临的困境,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栏目在2008年9月份进行了系列报道。据报道称,东莞大岭山镇的家具业、温州水头镇皮革制造业以及吴江的纺织业均受到外围市场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特别是水头镇,由于上游制鞋企业产量锐减近三成,导致皮革加工行业的需求量也急剧萎缩,所以水头镇550家制革企业中多数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就连产值超亿元的大企业也“吃不饱”订单。
那么,除了我们在上一节中提到的次贷危机以外,还有哪些因素影响了我国的出口呢?
在上涨原因的分析中,我们提到了人民币升值对股市的推动作用,但人民币升值并不只带来了好处,它对出口的影响也是不容小觑的。举个简单的例子,原来10亿美元能从中国买到的商品,在人民币升值后,买相同质量和数量的商品,外国进口商就要多付出几百万美元甚至更多才买得到了,所以,这样一来,中国商品的吸引力就下降了,进而就直接影响到我国的出口。
事实上,除了出口增长放缓以外,另外两架马车——投资和消费也都因为各种原因放缓了前进的脚步。
大家都知道,2007年下半年以来,以猪肉涨价带动的食品价格上涨,引发了我国经济较明显的通货膨胀(见图4-6),也就是在这个时候,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这个曾令普通民众感到非常陌生的英文字母组合,几乎成了每个人关注讨论的话题,统计局每个月公布的CPI数据也几乎成了大家翘首以待的指标性数据。“你可以跑不过刘翔,但你不能跑不过CPI”,成了中国民众投资理财的一个努力目标。
图4-62007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经济出现了明显的通货膨胀苗头
数据来源:Wind资讯。
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国家开始实施一系列的紧缩性政策。所谓紧缩性政策,其实就像每个家庭过紧日子一样,减少开支、少花钱、多存钱。2007年下半年,政府利用各种手段减少市场上的流动性,一方面,不断提高存款利率,吸引大家多存款;同时提高xx利率。这样一来,投资建工厂、盖房子的成本升高,房地产开发商投资的积极性也降低了,投资的规模才能慢慢降下来。仅2007年下半年,央行就总共6次上调了xx利率。
很快,央行的举措就产生了明显的效果,从图4-7可以看出,投资增速在2007年年底及2008年年初出现了明显的回落。因为在我国的GDP构成中,投资所占的比重高达40%,所以,投资增速的回落对GDP的影响非常明显。
图4-7投资增速在2007年年底至2008年年初出现明显回落
数据来源:Wind资讯。
与此同时,在内需方面,股市下跌与通货膨胀直接影响居民可支配收入,进而也直接影响到对内需的拉动。出口、投资、消费三架马车均显疲态,所以,就像温家宝总理在2008年年初所担心的那样:“今年恐怕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
成本高企,雪上加霜
2008年的中国经济运行也的确非常困难,而企业面临的困难可能会更多。除了宏观经济之外,不断上升的成本也在挤压着企业的利润。从2007年开始,国际油价开始了一轮过山车的走势(见图4-8)。当然,在油价上涨的过程中,谁也没想到它后来会以如此快的速度跌回50美元以下,大家看到的只是每天向上窜升的油价和不断鼓吹油价突破200美元的国外投行报告。当然,与油价一起攀升的,还有下游产业链的一系列原材料的产品价格,以及生产企业日益无法承担的成本。
图4-82007年以来,国际油价经历了一波过山车行情
(2007年3月20日至2008年12月19日)
数据来源:Wind资讯。
而对饱受成本上升压力的企业来说,2008年1月1日颁布的新《劳动法》无疑更是雪上加霜。“我们的用工成本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一家民营企业的董事长说道,“因为现在基本上民营企业在人力资源成本上都尽可能节俭。如果给所有工人都提供‘四金’(
养老保险金、医疗保险金、失业保险金和住房公积金),那么必定会提高劳动力成本,这部分成本{zh1}还是会被反映在产品上,我们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将会越来越弱。”
从已披露的2008年三季报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上市公司利润的严重下滑。按口径公司数据统计,2008年前三季度,A股上市公司整体净利润(扣除少数股东权益)同比增长68%,其中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业绩更出现65%的同比负增长,双双较半年报大幅下滑。在第三季度中,A股上市公司整体业绩同比首次出现下降10%,环比大幅回落24%。除了石油石化行业由于三季度国际油价大幅回落、炼油毛利明显回升的原因,使得盈利趋势有所回升之外,其他行业包括金融、中下游制造业、服务业均出现负增长,拖累整体上市公司盈利;电力企业盈利状况则并无起色,继续大幅下滑。
好家底不再,很快便从股市反映出来。尽管我们经常说股市不反映宏观经济走势,但当宏观经济这个地基发生动摇时,股市的稳定只能是一场“黄粱梦”了。
股改下半场,熊市上半场
在上涨的原因中,我们提到了股权分置改革这个推动因素,在这一章下跌原因的分析中,它再一次成为不得不提的内容。
不能否认,股改是“中国证券市场划时代的大事”,也不能否认,股改在完善中国股市机制方面的突出贡献,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股改的完成,并不仅仅是以股票简称冠以字母G、并且取消G后就算完成了。事实上,那些所谓完成股改的公司也只是完成了股改的上半场,对证券市场影响更大的下半场还正在上演。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在股市上涨中发挥巨大作用的股改,现在又成了下跌的罪魁祸首呢?追根溯源,就是为了缓解二级市场压力,监管部门颁布的分批解禁的政策,即“锁一爬二”政策——非流通股送股之日起12个月后,可流通上市公司总股本的5%,24个月后,可流通10%,36个月后,才可{bfb}流通。所以,一般来说,一个上市公司股改完成后36个月才能实现真正的全流通,也就是说,股改下半场至少要持续3年。这3年里,随着12个月、24个月的到期直至36个月到期,会有一波又一波的非流通股获得上市流通的权利(见图4-9)。
图4-92006年至2011年股改“大小非”统计
数据来源:Wind资讯。
这些非流通股的股东也许会卖出股票,也许不会,但他们的存在就像一只横亘在上升通道上的猛兽,对A股的上涨造成巨大的压力——这就是越来越为人熟知的大小非。
高高在上的股价引发“大小非”强烈的套现冲动
前面我们说过,大小非是非流通股股东的简称。其中,“大非”指的是持有公司总股本5%以上的非流通股股东(流通限制在12个月内不得超过总股份数的5%,在24个月内不得超过10%);持股5%以下的,被称为“小非”(一般小非在12个月后即可{bfb}流通)。
一般来说,即使大小非获得了流通的权利,他们也并不一定会在二级市场上卖出股票,原因可能比较复杂,如看好公司的未来、认为股价还会涨,或者想要维持对公司的控制权等。但是,当二级市场的股价高高在上,对他们具有足够的吸引力时,大小非套现的冲动就会非常强烈。就像山中的老虎,它可能只是信步于森林间,但如果在上山的路上可以觅到美食大大饱餐一顿,它出动的意愿就会非常强烈了。
A股虚高的估值就是大小非老虎眼中的这顿美餐。经过2006、2007年两年{swql}的大牛市,A股的估值已经远远高于股票本身的价值了,在股市达到6100点的时候,整个A股市场静态市盈率已达到70多倍,而市盈率突破70倍的个股更是比比皆是。
在股指一路攀升的过程中,{dy}批完成股改的公司也在不断地到达12个月、24个月的限售期,一大批上市公司的“大小非”陆续解禁,而虚高的估值引发了他们无限的套现冲动,这也直接造成了大量卖盘的出现。
近乎于零的持股成本让大小非不顾一切
在计算大小非的持股成本时,很多人会粗略地把股票原始发行价格认为是他们持股的成本,也就是每股1元钱。但是,经过仔细的分析就会发现,经过一次次配股、分红后,大小非的成本已经远远低于1元了,甚至达到了骇人听闻的负数。
造成此局面的原因也十分简单:大小非拥有xx权,而且由于持股比例较高,xx可以表达他们的意愿。于是,需要拿出资金的时候,他们行使“神圣”的xx权将自己排除在外;而分红返还、回报投资者时,他们却立刻成为积极参与的排头兵。
我们可以举一个具体的例子,看看随着时间的推移,小非的持股成本到底有多少。这只股票的原名叫深宝恒,后来改名为中粮地产,股票代码为000031。
假设某“小非”总投资10000元,以1元成本拥有10000股深宝恒原始股。
1993年10月8日,公司股票上市,首日开盘价是12元,普通股民的成本是该小非的12倍。
1993年末期,公司10送1派15元。该小非股票数变成10000+1000=11000股,总投资变成10000-1500元=8500元,每股成本变成8500÷11000=0773元。
1994年末期,公司10送2派08元。该小非股票数变成11000+2200=13200股,总投资变成8500-880元=7620元,每股成本变成7620÷13200=0577元。
1995年末期,公司10送25派12元。该小非股票数变成13200+3300=16500股,总投资变成7620-1584元=6036元,每股成本变成6036÷16500=0366元。
1996年末期,公司10送2转赠05派08元。该小非股票数变成16500+4125=20625股,总投资变成6036-1320元=4716元,每股成本变成4716÷20625=0229元。
1997年4月22日,公司10配24股,配股价38元。配股价是该小非成本的38÷0229=17倍,于是,该小非行使“神圣”的xx权不参与此次配股。
1998年末期,公司10派08元。该小非股票数还是20625股,总投资变成4716-1650=3066元,每股成本变成3066÷20625=0149元。
2002年末期,公司10派06元。该小非股票数还是20625股,总投资变成3066-12375=18285元,每股成本变成18285÷20625=0089元。
2003年末期,公司10派2元。该小非股票数还是20625股,总投资变成18285-4125=-22965元,每股成本变成-22965÷20625=-0111元。成本成了负数!
2005年末期,公司10转赠5股。该小非股票数变成20625+10318=30954股,总投资还是-22965元,每股成本变成-22965÷30954=-00742元。
2006年2月14日,公司股改,股改对价方法是大小非向每10股流通股送26股和27元(含税01元)。该小非应支付股票为30954×(2058215-1634899)÷4663024=2810股,股票数变成30954-2810=28144股。该小非应支付现金为027×30954×1634899÷4663024=293024元,总投资变成-22965+293024=63374元,每股成本变成63374÷28144=00225元。
2007年4月16日,该股{dy}次大小非可以解禁,当天该股开盘价是1531元,此价格是小非成本的1531÷00225=680倍!
看到这里,如果您是一个“小非”,您会卖掉股票吗?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大小非的套现冲动如此强烈了。
大小非的“理性”选择:抛售
其实,在A股市场,很多公司与中粮地产情况类似,差别只在于配股次数、分红比例、对价大小而已,最终的结果其实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大小非的持股成本极低。而与此相对的又是A股市场上虚高的价格。
于是,抛售几乎成为{wy}理性的选择。为了套现,有些大小非甚至采取了“非常手段”,那些不怕违规也要减持的大小非和宁愿辞职也要变现的高管,无一不反映出对巨额利益的贪婪和为达目的不顾一切的疯狂。
2008年4月20日,为了缓解大小非解禁对市场的压力,中国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转让指导意见》(下简称《意见》),《意见》规定,持有解除限售存量股份的股东,预计未来一个月内公开出售解除限售存量股份的数量超过该公司股份总数1%的,应当通过证券交易所大宗交易系统转让所持股份。
图4-10中粮地产周K线图(2005年至2008年12月中旬)
“大宗交易系统”与投资者平常买卖股票的公开交易平台不同。大宗交易面向的多是机构投资者,交易时间在每日收盘后的15点至15点30分,申报价格须在当日竞价时间内已成交的{zg}和{zd1}成交价格之间确定。一般而言,大宗交易平台成交的价格会低于在公开交易平台成交的价格,而且,如果没有对应的大宗买方,可能造成成交无法完成的局面。
证监会出台《意见》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大小非在公开市场上大量地抛压使股票价格大幅波动。但是,有些上市公司为了以较高价格套现、尽快套现,不惜“违规减持”。《意见》出台后的第9天,4月29日,宏达股份的第二大股东平原实业、第六大股东益多园房地产公司,通过竞价交易系统,分别减持了69623万股和75136万股宏达股份股票,减持数量分别占宏达股份总股本的135%与146%,明显违反了《意见》的有关规定,宏达股份也因此成为《意见》颁布以来大小非违规减持{dy}例。
尽管证监会立刻对违法股东进行了“公开谴责,限制账户一个月交易”等处罚,但紧接着,深市又出现了第二家违规减持的案例。4月21日至5月6日,冠福家用“首次公开发行前持有法人股”的福建恒联,通过深交所竞价交易系统,累计卖出冠福家用解除限售存量股份13596万股,占冠福家用总股本的119%,再次以身试法。
而且这种现象并没有停止的迹象,很快又出现开开实业等违规减持的大小非。接二连三的违规减持,一方面说明了监管层处罚力度的欠缺,但另一方面更可以清楚地看出大小非在减持上的强烈欲望与不顾一切。
更有甚者,为了达到套现的目的,有些高管宁愿放弃年薪十几万的报酬和工作了十几年的公司。在巨大的利益面前,也许这些名誉和地位都算不上什么了。
我国《公司法》第142条规定:“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在任职期间,每年转让的股票不得超过其所持有本公司股票总数的25%。”因此,为了突破“在任职期间”的限制,使得相关法律规定对其不再具有约束力,很多高管舍职取财,“让我一次套个够”。
根据三花股份2007年的年报,其原副总裁、董事长金土以及董事王剑敏,在2006年3月辞职以后,于2007年减持了其所持有的全部三花股份,分别为8883万股和5010万股。如果按照该股120日均价每股2177元计算,套现金额高达193383万元和109067万元。
2007年4月,三花股份原董事长张亚波也辞去了三花股份董事长及董事职务,这样他以“高管股份”形式锁定的565万股,从同年11月就可以自动解除锁定,获得上市流通权。
其实,在A股市场上,类似三花股份这样的上市公司高管辞职并减持套现的现象并不少见。尤其在中小板,高管减持的现象更是普遍,有媒体曾为此发表题为《1/3高管减持,中小板成套现板》的文章抨击这种现象。
根据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统计,截至2008年10月31日,沪深两市共减持了27193亿解禁股,占到全部解禁股的2296%,其中,“大非”减持了8205亿股,“小非”减持了18988亿股。
旧病未除,又染新疾
如同第三章提到的那样,股改遗留的大小非问题还未xx解决,市场上却创造出新的“大小非”,还给了个更好听的名字“大小限”。
大小非问题还没xx解决,又生出大小限,投资者不禁感叹:“全流通时代”何时才能到来?
首先,我们来看看新股发行带来的“大小限”。据Wind统计,2006年“新老划断”IPO以来,沪深两市共有270只新股上市。在这270只新股中,上市首日流通股占全部股本比重{zd1}的仅为218%,这只股票就是中国石油。此外,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的上市首日流通率也不足5%。除了这些“大家伙”,还有太平洋、金风科技等几家中小市值股的首日上市流通率?足两位数(见表4-2),而这也就意味着未来3年内,这些股票的解禁比例将高达90%。
表4-2流通A股占总股本比例不足10%的公司一览截止日期:20081130单位:%
证券代码证券简称流通A股占总股本比例
601857SH中国石油219
601988SH中国银行256
601099SH太平洋279
601939SH建设银行385
601398SH工商银行448
601628SH中国人寿530
601998SH中信银行590
601088SH中国神华905
601899SH紫金矿业963
002202SZ金风科技1000
数据来源:Wind资讯。
数据显示,2008年9月到2010年12月,xx限售股的解禁规模达到541万亿元。而股改限售股解禁总量为229万亿元,不足xx限售股的半成。而且2010年之后股改限售股解禁基本结束,全年的解禁总市值仅为040万亿元,但xx限售股的解禁规模却高达33万亿元,相当于2010年股改限售股解禁量的8倍。与目前整个A股市场15万亿元的流通市值相比,到了2010年,xx限售股解禁市值相当于再造了三分之一个A股市场。
据统计,xx限售股解禁的“洪峰”将出现在2009年下半年以及2010年第四季度。例如:2009年10月,工商银行的2360亿股的限售股解禁,解禁规模高达09万亿元以上。而2010年11月,上市3年的中国石油15792亿股将解禁,以目前市价计算,解禁市值高达18万亿元以上,将超过目前深市的流通总市值。
因此,在对市场构成威胁方面,股改遗留的“大小非”相对于后来居上的“大小限”已经退居二线了,“大小限”成为抢占市场流动性的{zd0}主力。
气血不足,复原动力何在
在A股市场里“抢钱”的还不只是“大小非”、“大小限”,新股发行要钱、天量再融资还要钱……这一波又一波的市场扩容行动,每一次都像在抽股民的血。可是,血终究是有限的,当股民的{zh1}一滴血也被榨干的时候,“黄金十年”的美梦要靠什么来支撑呢?
从2006年5月18日“新老划断”恢复IPO以来到2008年,是中国股市有史以来IPO最多的年份。根据Wind统计,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共上市270家新公司,发行公众股929亿股,融资规模达到7152亿元之巨。其中,2007年一年更是达到是{swql}的近5000亿(见图4-11)。 图4-111989~2008年A股市场IPO融资金额
不仅如此,已经上市的公司也在不断地通过增发配股,伸手向市场要“钱”。根据Wind统计,从2006年5月18日到2008年11月30日,沪深两市通过增发筹资达624118亿股,通过配股筹资38356亿元。此外,还有可转换债、企业债等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融资方式。
更让人无法接受的是,很多公司并不缺钱,甚至刚刚融完资又来向市场要钱。2008年初,刚在2007年A股上市筹得高达300亿资金的中国平安,又提出了1600亿元的再融资方案,对2008年初以来挣扎在5000点“牛熊分界线”间的A股市场来说,中国平安千亿元再融资方案无异于压倒骆驼的{zh1}一根稻草。
“大小非”、“大小限”、IPO、再融资,你方唱罢我登场,大小非套得现金、上市公司融到资金,市场好不热闹。与此同时,市场上有限的流动性却在一点点被榨干。加之次贷危机直接影响到A股市场上的流动性,2007年以来央行在宏观经济调控中所使用的紧缩货币政策,通过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存xx利率等方法,不断地关紧“水龙头”,同时,把钱存入银行得到的利息越来越高,于是,股市的吸引力越来越小。
病根未除,难得痊愈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A股之所以“百病缠身,气血不足”,跟整个证券市场的制度、根基密不可分。
比如IPO制度。股改之前,市场人士对新股发行制度的声讨就不绝于耳,经过了股改,看似进入了全流通时代,可是实质性的东西并没有变。资深市场人士贺宛男在2008年11月24日写道:“股改后发行的公司面孔变了(成了全流通公司),骨子里没变,发行体制还是老体制,还是同股不同价,大股东1元多,公众股高溢价,中国远洋甚至创下了中国股市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高达98倍的发股市盈率。更有甚者,2007年IPO融资已经高达4600亿元,位列全球{dy},这已是中外股市从未有过的大扩容了。可紧跟在后面的,竟还有几倍十几倍于4600亿元的市值要让小股民买单。如此IPO不断,股市xx不止,高层领导难道真的无动于衷?IPO要重启,发行制度必须改革。为避免误导投资者,笔者建议,新股发行后获准上市,所有股票一律流通,只有一上市就全流通,才会从根子上抑制新股高溢价。”
看来,如果没有相关部门下狠药、除病根,A股市场要继续“病”下去了。股改的后遗症不断袭击,新发行的股票又引来新的、更大的顽疾,市场中流动的“血气”还在不停地被天量融资、巨量IPO抽离,这样的市场如何期待光明的未来呢?
当然,当大家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宏观经济政策已经从紧缩转向宽松了,4万亿的经济刺激方案已经出台,一次下调108个基点利率的突破性动作也完成了;新股发行已经自2008年9月一直暂停不发,大股东增持回购的消息也遍地开花。不过,A股的涨势仍然显得动力不足。
也许,在没有把根本性问题解决好之前,在大小非这个山中老虎未除之前,股民永远无法全情地投入证券市场,无法真正去评估好的公司好的股票,也就无法真正将A股市场再次引向创出新高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