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了银联,急死了VISA - 查皮博客@blogbus - 博客大巴
  • 银联、VISA、MASTERCARD境外结算对比 (CFP/图)

    “你用的双币信用卡卡号{dy}个数是4吗?”

    这是最近不少人见面打招呼时会说的一句话。显然,他们被全球{zd0}的xxx组织VISA的一条“封杀令”吓到了。

    6月初,VISA向其全球会员银行发函,要求从8月1日起,凡在中国大陆境外受理带VISA标志的双币种信用卡时,不论刷卡消费还是ATM取现,都不得走中国银联的清算通道。创建于1973年的VISA,现在全球拥有21000家金融会员机构,有2400多万个商户交易点接受VISA卡。

    据北京一家媒体估算,持有以“4”打头的VISA银联双币卡用户接近5000万人。其估算依据是,VISA于2009年9月发布的《中国旅游业展望》中透露,其在中国的xx量已经超过5800万张,其中包括部分单币卡。

    在这一“封杀令”发出前,持有以“4”打头的VISA银联双币信用卡用户,在境外刷卡消费时,既可以选择银联的清算通道,也可以选择VISA的清算通道。VISA通常是将当地交易货币转换成美元记入美元账户,持卡人到期用人民币购汇还款。而中国银联采用当日的市场汇率将当地交易货币金额转换为人民币扣账,且不收货币转换费和跨境交易费。

    这两种清算通道的选择对消费者来说到底有何影响呢?被媒体反复提到的是,“VISA此举将导致持卡人需要多付出约占交易金额1%至2%的货币转换费。”

    但事实未必如此。北京大学中国金融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李朝辉告诉南方xx记者,使用VISA通道虽然会产生小额的货币转换费,但VISA一般都和自己遍布全球的会员银行签有合作协议,可以让用户获得比银联更优惠的汇率。当消费者刷卡金额达到一定额度时,货币转换费会增加,但汇率优惠带来的刷卡成本也会下降更多。走VISA的通道可能更加划算。

    “银联不是拿不到更优惠的汇率,而是不愿对消费者让利。给消费者{zd1}的优惠汇率结算,技术上xx可以做到。”李朝辉说。

    在李朝辉看来,VISA和银联爆发利益之争是迟早的事情。在对进入被银联垄断的中国清算支付市场“近乎绝望”的情况下,VISA此举是对银联不愿开放中国大陆市场的公开激烈反抗。

    老师败给学生

    1993年,VISA在北京开设代表处时,中国xxx行业还处于“蛮荒时代”,VISA和万事达两大国际品牌扮演起中国“xxx教父”的角色。

    2002年3月,中国银联诞生之初,VISA甚至派了一个专家在银联办公室常驻,在外卡收单、芯片卡推行、芯片卡标准、xxx解决中心、国际认证等方面,银联基本照搬VISA的章程和制度。

    银联成立三个月后,主动加入VISA和万事达,成为两大支付巨头的收单机构,银联的商户有资格接受VISA卡、万事达卡。

    但双方的蜜月期只维持了一年多。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银联向VSIA和万事达提出“走出去战略”,遭到两大巨头反对,银联被迫单干。

    开始的三年里,银联还只是小心翼翼地不想得罪两大巨头,只是在香港和澳门等地区布局网络。

    2007年,银联在彻底打通“境外刷卡消费,境内人民币还款”这条绿色通道之后,将国际化列为最重要的工作,开始逐步蚕食VISA地盘。逐渐羽翼丰满的银联,开始离开VISA和万事达,推广自己的品牌标准。当时的经典案例是,银联选择了跟花旗银行等VISA国外传统合作伙伴签订合作协议,对VISA的会员银行各个击破。

    实际上,银联在国际化步伐迈出后认为,国内持卡人习惯的一卡双币的概念,影响了银联标准信用卡的推广,多年来就一直希望叫停双币卡。但由于遭到两大国际卡组织的一致反对,特别是一些xx量大的国有银行担心叫停双币卡会增加银行成本而投出了反对票,计划才被搁置。

    时至今日,银联已经在全球90个国家和地区开通网络,基本实现了中国人走到哪里银联卡就刷到哪里。甚至在即将上演足球世界杯的南非市场上,银联已经占据了当地ATM机总量的30%。

    2008年后,VISA登陆纽约证券交易所,从一家非营利性组织变成一家上市公司。这使其免费家庭教师的工作变得不可持续。

    VISA对中国市场xx失望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当年,一直宣称“中国将成为VISA{zh1}一个,也是{zd0}一个机遇市场,而奥运会是{zd0}的机遇”的VSIA,对中方表达了希望建立合资公司的愿望,但未果。

    于是在2009年4月,VISA向其境外会员银行出函要求:在刷同时拥有银联和VISA两个标识的卡时只能用VISA的支付系统。中国银联旋即就双币卡的海外转接事宜向VISA提出谈判。

    但就在谈判期间,银联并未闲着。2009年8月到9月,银联先后在英国和港澳地区加速完善自己的网络。

    今年3月底,VISA、美国运通和万事达等巨头将矛盾诉诸于美国贸易官员。政商两界坐在一起讨论针对中国把这三家公司排斥在其日益发展的支付处理市场之外的不公举动做出应对。这最终推动了6月初VISA的封杀令出台。

    安邦咨询的一份报告中称,美国的贸易官员和国际卡组织的巨头表示,中国违反了它在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时作出的承诺,即在2006年年底前,向外国公司开放“包括信用卡、赊账卡和借记卡在内的所有支付及汇划服务”市场。

    多年利益博弈的总爆发

    在自由市场,xx银行可以xx以商业利益考量选择xxx组织合作。但由于政策限制,国内银行在国内市场的支付清算上,必须选择与垄断者银联合作。银联xx控制了国内市场xx、收单和清算的三个环节。

    与VISA和万事达两大国际巨头抛出的资金支持和补贴等橄榄枝相比,银联给予银行的“促销优惠”显得缺乏吸引力。

    “大的商业银行xx有自己的实力来建设自己的清算渠道,但行政力量让银联垄断,银行也很无奈。”北京大学中国金融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李朝辉说。

    早几年,商业银行和商家对银联的做法也是很有意见,但别无选择。时至今日,不少商家依然不用银联的卡,因为银联抽取的利润比国外卡要贵。

    建设银行一位不愿意具名的业内人士告诉南方xx记者,在商户POS机的利益分配问题上,商户交的手续费中,其中70%给xx行,20%给装POS机的银行,10%给银联,这个比例是通用的。

    除了商户的POS机外,联网的自助银行的汇划都是通过银联来清算的。

    在支付和清算环节,信用卡刷谁的清算通道,商户就要向谁付手续费,但由于垄断和市场壁垒的存在,VISA虽然在国内拥有规模庞大的用户群,但始终无法在此地建立一套完整的xx程序,而万事达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但这并没有阻挡巨头们进入这个庞大市场的决心。VISA在全球各个国家几乎以同一种模式发展:推介品牌、搭建清算网络、吸收会员银行、要求会员银行发行带有VISA标志的xxx,并以收取网络的转接费作为利润来源。

    而在中国,VISA选择的路径与此前有所不同:设立独特的带有VISA与银联标志的双币信用卡,银联主内,VISA主外,合作做生意。

    VISA之所以愿意迁就中方的算盘是,中国于2001年加入WTO,对全世界承诺要逐步开放金融体系,作为支付清算的开放是应有之义。VISA迟早能分享到中国国内客户刷卡消费带来的清算费。

    但差不多十年过去了,由于中国内地的xxx清算渠道并不开放,账户号以4打头的VISA标准卡即使在国内发行使用也不能让VISA获得相应的收益。

    李朝辉说,按照WTO的规则,开放应该是对等的,对中国来说,不是一步就能做到。但他认为,目前在技术上有足够的技术保障消费者的信息安全,银联只不过是在借信息安全为名行垄断之实。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原副局长景学成的观点似乎代表了监管层的主流看法。他对南方xx记者表示,对银联不能上纲上线一味批评其垄断,也不应该将民族感情牵扯到这场商业利益斗争中来,而是应该通过协商解决利益矛盾。

    来源:






郑重声明:资讯 【教会了银联,急死了VISA - 查皮博客@blogbus - 博客大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