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时代的物什
作者:郭海棠
物什是时代的产物,它反映那时的社会经济和人们的生活。
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在一些市民家里,我们可以看到碎布包袱、袜楦子、鞋楦子、拨调、纳鞋底时的垫枕枕、手套套这些做鞋的工具。这些东西是什么样子,又怎样使用,我想,只有六、七十岁的老人才知道。
碎布包袱,顾名思义就是包袱里包的是碎布块。那时人们很少买衣服,也买不起衣服,大多是妈妈买布料,裁剪缝制。裁剪下的边角料积攒起来包在包袱里,用来补衣服、袜子或做鞋垫。它就像一个布的百宝箱。
袜楦子是补袜子用的模型。形如脚,木制的。那些年人们生活困难,买双袜子实在不易,袜子破了要补住继续穿。那时的袜子都是棉线袜,不经穿。尤其是孩子们特别费,一双袜子穿不了几天就前面露脚趾,后面露脚跟了。妈妈就用袜楦子把袜子撑起,从碎布包袱里找几块与袜子颜色相配的布块,剪成袜尖、袜跟形状,缝补在破处,然后再抽出袜楦。妈妈补的袜子不仅舒服而且好看。像是一件艺术品。
拨调、手套套、垫枕枕、鞋楦子都是做鞋用的工具。
拨调是搓纳鞋底、麻绳的工具。木制的形如蝶展翅。我妈妈拨麻绳和纳鞋底大都在入伏天,她说伏天气候潮润,麻绳不易断。
垫枕枕和手套套都是纳鞋底时保护手的工具。垫枕枕是一个十厘米见方的棉垫;手套套就像去掉五指的棉手套。鞋底很厚,纳底时,要先用针椎在鞋底上扎岀等长等距的针眼,然后才穿引绳。扎眼时要把垫枕枕垫在鞋底下,既好扎又不易扎手。手套套是在紧勒麻绳时,手不易被绳子勒破。
鞋楦是鞋做好后,撑鞋定型的木制模型。就和补袜子一样,把鞋楦衬到鞋里,要撑一、二天,取出鞋楦,就可以穿新鞋了。
寿阳女人纳的鞋底和做的鞋{zh0}。在五、六十年代,农村妇女给布鞋厂纳鞋底,一双大约能挣4-5毛钱,以此来买些油盐酱醋补贴家用。
现在国强民富了,没有人再自己做鞋穿了。这些东西也就退出时代,成为一种历史。但我们不能忘记是这些东西伴我们度过艰难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