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取沼气必须有沼气xx才行,这和做醋需要醋酸菌,分解秸杆需要白腐菌一样。如果没有沼气xx的作用,沼池内的有机物是不会转变成甲烷的。含有优良沼气菌种的接种物普遍存在于粪坑底污泥,下水道污泥,正常使用的沼池料液,及反负刍动物(牛羊)新鲜的粪便。给启动的沼气池加入发酵污泥称为接种物,加入接种物的操作过程称为接种。加入接种物的数量一般应占发酵料液总重量的10%---30%。如果不加入足够量的接种物,沼池常常很难启动或者是甲烷含量低,无法燃烧。
在我国农村,人畜粪便(液态原料)和作物秸秆(固态原料)是主要的发酵原料。人畜和家禽粪便富含氮元素,称“富氮原料”。这类原料经过人和动物肠胃系统的充分消化,一般颗粒细小,含水量较高,容易厌氧分解,产气快,发酵期短。秸杆。稻草、菜蔓、枇壳等农作物的残余物,这些原料富含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以及难降解的木质素和植物蜡质,称“富碳原料”。干物质含量比富氮原料高,发酵前一般需经物理、化学、生物三歩预处理。富碳原料其厌氧分解比富氮原料慢,产期周期长,产气量高。
氮素是构成微生物细胞质的重要原料,碳素不仅构成微生物细胞质,而且提供生命活动的能量。发酵原料的碳氮比不同,因发酵xx消耗碳的速度比消耗氮的速度要快25—30倍。在其他条件具备下,碳氮比例配成25:1—30:1,可以使沼气发酵在合适的速度下进行。如果比例失调,就会使产气和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受到影响。因此,制取沼气不仅要有充足的原料,还应注意各种发酵原料碳氮比的合理搭配。
沼气发酵时温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原料的消化速度和产气率,在适温范围内温度越高,沼气xx的生长繁殖就越快,产气也就越多。适宜沼气发酵的温度范围较广,一般8—60摄氏度,都能产生沼气。低于10摄氏度或者高于60摄氏度,都严重抑制微生物生存、繁殖、影响产气。因为发酵工艺不同,人们把沼气发酵划分三个发酵区,即10—26摄氏度为常温发酵区,28—38摄氏度为中温发酵区,40—60摄氏度为高温发酵区。农户通常采用的是常温发酵工艺。为了建池设计和管理又把常温发酵划分三个发酵区,即12—17摄氏度为低常温发酵区,18—22摄氏度为中常温发酵区,23—26摄氏度为高常温发酵区。
沼气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要求发酵原料的酸碱度保持中性或微偏碱性(即PH值为6.5—7.5),过碱过酸都会影响产气。测定表明,酸碱度PH值6—8时,均可产气,以PH值为6.8—7.5时,产气量{zg},PH值低于4.9或高于9时均不产气。如沼气池初始启动时,投料浓度高,接种物中的产甲烷菌数量又不足,或者向沼气池内一次加入大量的鸡粪,芙渣,造成发酵料液浓度过高,都会因产甲烷的速度失调,而引起的挥发酸积累,导致PH值下降,造成沼气池启动失败或运行失常。此时,可取出部分料液,加入等量的新料液,稀释挥发酸,或添加适量的草木灰、石灰、澄清液调整酸碱度。
经常搅动发酵料液,同增加沼气产量有密切关系。我国近年来在农村推广普及的沼气池大都属于静态,分层发酵水压式沼气池。在静止状态下,一般可分为四层,上层为浮渣层,发酵原料多,菌种少;原料未充分利用,如果浮渣太厚,还会影响沼气进入气箱。上中层是清液层,水分多,发酵原料少。下中层为活性层,下层是沉渣层,污泥多,菌种丰富,厌氧条件好,但原料缺乏,特别是用牛羊类食草动物粪便和富碳的秸杆。稻草做原料时,容易漂浮到料液上层。为了改变这种不利状况,就需经常搅动发酵液使沼气池内的原料与菌种分布均匀,充分接触提高消化速率,能使沼池底部产生的沼气上升到气室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