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兵器浅论(2) - 司马路的历史会客厅- 司马路- 和讯博客
汉唐兵器浅论(2) [转贴 2010-06-11 10:46:44]   
三、         隋唐时冷兵器的种类和性能



隋唐时期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出现了300年的统一局面,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空前繁荣阶段,特别是唐代,揭开了我国古代历史最为灿烂辉煌的篇章,它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上都非常繁盛。并在许多方面处于{sjlx}地位。而且通过频繁的对外交流,深远地影响着世界,尤其是日本,朝鲜等亚洲近邻。正因为如此,隋唐时的兵器也在前期的基础上得以继续发展和创新,如前期盛行的槊向枪的发展。陌刀的出现及刀剑形制的基本完善,并传播到日本,朝鲜等国,如从唐朝传到日本的“太刀”,不仅是当时日本官吏的佩物,也是xx的主要装备兵器,在正仓院和四天王寺仍可者到唐代的太刀。

1、 时代特征

隋唐时期终于结束了长达四百余年的大混乱时期,开创了前所未有的繁盛时期,在此300年间维持了基本的统一局面,所以兵器也由以前的只注重实用向豪华,精巧转变,如初唐的铠甲基本保持着六朝以来的样式和形制,但发展到盛唐时,已大部分脱离了使用的功能,演变成为美丽豪华,以装饰为主的礼仪服饰。“安史之乱”后,才重又恢复到使用状态。

又如刀剑形制中装饰性较强的的缰的出现,云头状的剑首,都可看出唐人追求精巧,华美之风。又由于六镇起义,孙恩卢循起义,隋末农民起义等农民起义的狂飙,摧跨了旧有的王朝,但由于其装备简陋,缺乏精良的铠甲和兵器,所以其在给世族门阀地主以致命的打击的同时,也铲除了与之关联的部曲私兵制,促进了轻装骑兵的发展。

隋唐时期各民族共同发展,相互融合,所以隋唐时代的兵器中除了对重装骑兵劈砍有力的斧再度盛行外,锤,啄,锏,鞭等少数民族兵器也非常盛行,如初唐名将中使传统兵器的有使枪的罗成,使斧的程知节,而使少数民族兵器的有使锤的裴元庆,使锏的秦琼,使鞭的尉迟恭。而这些兵器的盛行,则是由于铠甲的发展,使得扎刺兵器效能下降,而锤,锏,鞭等砸击兵器杀伤力突出的原因。

可惜这一时期的实物少有出土或传世,对于这一时期兵器形制的考察,也就主要依靠出土的武士佣,石刻,壁画中的武士形象等来进行。

2、 远射兵器

弩:隋唐时期随着攻城战的需要,重型弩作为攻城利器得到了长足发展。唐代的分臂张弩,南xx,木车弩,大木车弩,竹竿弩,大竹竿弩和伏远弩七种。臂张弩和角xx属于轻弩,其余都是强弩,如大车弩,张十二尺,发射时用绞车张之,箭射出时“声如雷吼”。此外还有一种“车弩”,是将十二石之弩,设在绞车上,一次能同时发射七枝箭

镞:唐箭镞分竹箭,木箭,兵箭和弩箭四种。前两种是射鸟和狩猎用的,后两种则用于战斗。兵箭特点是箭身粗大,箭镞呈扁造形,刃部较长,能穿坚甲,称为凿子箭。另外还有少量此时的平铲形,燕尾形兵箭出土。弩箭更为粗大,箭杆长可达三尺,围五寸,箭镞刃长七寸,呈巨大的三棱刃形,箭羽由铁叶或皮革造成。这种箭可更准确地保持箭地飞行方向,并可减少空气的阻力,攻城时楔入城墙,战士踏之而登城,故又称为踏橛箭。

3、 长格斗兵器

戟:隋唐时期,戟除了在少数边疆地区作为步兵格斗兵器而有所保留(如出土的唐代朝鲜北道安岳冬寿墓壁画“冬寿出行图”中一些步兵尚持戟)外,已基本从实战武器中退出,而仅为贵族门前的仪仗装饰——门戟而被继续使用。如西安唐李寿墓石棺线刻画中的持戟仪卫图。

枪:唐xx始把矛改称为枪。唐代的枪,形制比矛短小,但根据不同的用途增加了种类。《唐六典》记载:唐枪有四种,一为漆枪,戟吗?(槊),装备骑兵;二为木枪,装备步兵;三为白干枪;四为朴头枪。后两者均为军事训练或皇朝禁卫军所用的器械。从出土的铁枪头来看,形制逐渐变短,刃部变细。从《太白阴经》中可知,唐时枪的用途除用于格斗外,还用于扎缚渡河的木筏或支搭军帐等,故每个士兵都装备有枪。

陌刀:陌刀是由前期专用于劈斩的短刀发展演变而成的一种新刀形,其两面有刃,全长一丈,重十五斤,专攻步兵使用。这种陌刀身长体重,利于劈斩重装甲保护下的具装骑兵,杀伤力很大,因此唐军还专门成立陌刀队,为唐军之精锐。

斧:前代由于对具装骑兵劈砍有力的斧,在隋唐时也较为流行。隋唐时代的斧,刃部加宽,柄也减短,砍杀效能相当高。佚式样有长刻斧和凤头斧。《旧唐书·李嗣业传》载:唐玄宗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李嗣业与安禄山香积寺之战,李嗣业以步兵三千,持陌刀,长柯斧堵击,大败安禄山。另外《太白阴经》中也有骑兵大量装备斧、钺的记录,可知唐代将斧列为常备兵器之一。如唐代朝鲜北道安岳冬寿墓壁画《冬寿出行图》中步兵大量装备有斧。另有短斧形制,如河南安阳修定寺塔外砖雕武士像左手所持短斧。

4、 短格斗兵器

剑:从乾陵、建陵神道翁仲像,山西五台山佛山寺安东大殿彩塑天王像,西安王家坟唐唐安公主墓室石门线刻武士像等来看,此时的剑已几近近剑,剑刃变为宽长,剑格和剑首作云头状,茎体作六角形或圆形。从吴道子《天神》线描人物中,天神手中剑柄有一条“缰”绳套在手腕上和“昭陵六骏”中正在给“飒露紫”拔箭的将军邱行恭腰间所配兵器有缰垂下,即吴道子《八十七神仙》图卷中,武将手握的剑在剑身根部有“吞口”,可知至最晚在唐时,剑已有了缰和吞口。而此时的剑已无任何实战之用,如《太白阴经》、《新唐书·兵志》、《唐六典》皆有刀制而无剑制。而只是作为佩饰存在,《隋书·礼仪志》载:“一品,玉器剑,佩山玄玉。二品,金装剑,佩水苍玉。三品及开国子男,五等散(散)品名号侯虽四、五品,并银装剑,佩水苍玉,侍中已下,通直郎已上,陪位则象剑。带直剑者,入宗庙及升殿,若在仗内,皆解剑。一品及散(散)郡公,开国公侯伯,皆双佩。二品、三品及开国子男,五等散(散)品号侯,皆只佩。绶亦如之。”剑还常被唐人用来抒发凌云壮志或表现尚武英姿。如大诗人李白少年习剑,25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杜甫有:“检书烧烛短,看剑引杯长”,王维有:“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动百万师”等名句流于后世。

刀:唐刀制有四,即仪刀、障刀、横刀和陌刀,后两种是xx中的主要兵器,“横刀,佩刀业,兵士所配名亦起于隋。”从唐代敦煌壁画中强盗打劫过往商旅时所持的刀来看,唐刀依然为直刀,其刀身窄,近似今之日本刀。

5、防护兵器及马具

铠甲:隋、初唐的铠甲基本保持了六朝以来的式样和形制,据《唐六典》记载,有明光、光要、细鳞、山文、乌锤、白布、皂绢、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锁子、马甲等十三种。其中明光、光要、锁子、细鳞、山文、乌锤甲是铁甲,后三种是以铠甲片的式样来命名的。皮甲、白布、皂绢、木甲,则以各自制造材料命名。在铁甲中还是以明光铠为主。从昭陵陪葬区的郑仁泰墓出土的彩绘涂金今武士俑及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张雄夫妇墓出土的彩绘木雕天王俑等所穿铠甲来看,肩部出现了虎头、龙头造型的护肩,这种护肩对肩部防护的加强,这可能与劈砍力强的陌刀使用有关。而从初唐到盛唐,明光铠的原护变小,附加许多饰样,这样铠甲基本脱离了实用功能,而演变成美观华丽、以装饰为主的仪典服饰。“安史之乱”后,重又恢复到那种利于作战的实用状态。并出现了“人”字纹的甲片,这种甲片中间凸两边凹,多篇互扣成整个甲,这样的甲表面形成无数的凹凸面,非常利于防箭,所以迅速盛行,晚唐时已基本形成定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没有出现较大的变化。

马具:这一时期的马具较之前代轻便很多,从唐昭陵六骏浮雕来看,此时已基本成为轻装骑兵。备有完备的马鞍、双马蹬,但已没有重装骑兵有的“面帘”、“鸡颈”、“当胸”、“马身甲”、“搭后”、“寄生”等马具了。



四、       冷兵器时代兵器演变的原因及其对战术的影响



兵器的发展演变主要原因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从秦汉时钢铁冶炼技术的提高,使得铁制兵器基本取代了青铜兵器。从辉县和长沙发掘的西汉墓葬出土实物证明汉武帝时,铁剑和铁刀已经取代了青铜兵器。尔后渗碳法,炒钢,百炼钢,灌钢法等冶炼方法的发明,使得兵器的质量不断提高。

进攻兵器和防护兵器这对“矛盾”的交替发展,相互促进着彼此的演变。铁制兵器的成熟,促进了汉代的“玄甲”的完善,而防护的加强,又要求有更大扎刺力的戟取代用于勾、啄的戈,利于劈斩的刀取代长于刺杀的剑。而戟、刀的发展,又迫使防护力更强的甬袖铠、两裆铠、明光铠等重装甲及具装马铠的完善。这又反而使得扎刺力更强的槊迅速取代了戟,并促进了劈砍力更强的陌刀、斧等兵器及对重装骑兵杀伤力很强的砸击兵器:锤、锏、鞭等的盛行。当重装骑兵发现自身铠甲已经重得无以复加,而进攻兵器却迅速发展的时候,终于知道了这种牺牲机动性的具装骑兵无异于一个活靶子,所以骑兵迅速向轻骑化发展。靠迅速的机动性来规避不断发展的进攻兵器带来的巨大伤害。

而兵器的演变也对同时期的战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秦汉时戟取代戈,这种便于刺杀的长兵器与进攻性极强的战马结合形成的骑兵便在短时间内取代了备置戈的战车,中国从而进入了骑兵时代。而从咸阳杨家湾汉墓和徐州狮子山汉墓出土的骑兵俑来看,这时的骑兵还没有专用的马鞍,而只是用几条革带将鞍垫紧紧拴缚在马背上,更没有马蹬,所以只有以骑兵军阵出现而少有六朝及隋唐壁画时有出现的骑兵各自为战的场面。而随着后代进攻武器的更新,铠甲防护力的提升,马具的完备,使得重装甲的具装骑兵盛行一时。而到了隋唐时,由于扎刺、劈砍、砸击等多种对付重装甲的格斗兵器的完备,使得机动性差的具装骑兵成为任人攻击的活靶子,所以追求机动性的轻装骑兵突击,迂回掩袭并配合大量的步兵野战形成了当时的主要的战术。

|“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对于兵器的考察,可以看出生产力在兵器的发展中起到了巨大作用,兵器的生产水平永远是站在一个时期科学技术,生产力水平的最前沿的,这在从汉到唐兵器的发展中得到了有力的验证。而兵器形制的变化又一再得促进了战术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周纬   《中国兵器稿》三联出版社,1957年版,第181页

2.         张之恒 《中国考古学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3.         薛明扬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4.         徐州博物馆 《徐州发现东汉建初二年五十谏钢剑》,《文物》,1979年第7期

5.         徐州汉代兵马俑博物馆 《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陵出土铁器的金相实验研究》,《文物》,1999年第7期

6.         陕西考古研究所汉陵考古队 《汉景帝阳陵南区从葬坑发掘{dy}号简报》,《文物》1992年第4期;《汉景帝阳陵南区从葬坑发掘第二号简报》,《文物》1994年第6期

7.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汉杜陵陵园遗址》,科技出版社,1993年

8.         王恺、葛明字 《徐州狮子山楚王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

9.         麦英豪、黄淼章、谭庆子 《广州南越王墓》,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

10.  《中国军事史 ·{dy}卷 ·兵器》,解放军出版社,1996年

11.     曹者祉、孙秉根 《中国古代佣》,上海文化出版社,1996年

12.     王建中、闪修山 《南阳两汉画像石》,文物出版社,1990年

13.     杨弘 《汉代兵器二论》,《揖芬集·张政良先生九十华诞纪念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14.     王仲殊 《汉代考古学概说》,中华书局,1984年

15.     白荣金 《汉代考古学发现的铠甲及复原研究》,《“迎接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考古学”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1998年

16.     罗二虎 《汉代画像石棺》,巴蜀书社

17.    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黑龙江枘河市库勒浅青铜至早期铁时代墓地》,《考古》2005年第5期

18.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晋源区文物旅游局《太原开化村北齐洞室墓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2006年第2期

19.     洛阳市文物队 《河南洛阳市关林1305号唐墓的清理》,《杂古》,2006年第2期

20.     《辽宁朝阳隋唐墓发掘简报》,《辽宁朝阳唐左才墓》,辽宁省博物馆文物队,《文物资料丛刊》,第2期

21.     新乡市博物馆 《新乡市唐墓简报》,《文物资料丛刊》,第2期

22.     郭物 《国之大事·中国古代战车战弓》,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

23.     中国国家博物馆《文物中国史·秦汉卷·三国两晋南北朝卷·隋唐卷》山西教育出版社

24.     刘秋霖、刘健、王亚新、关绮 《中国古代兵器图说》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

25.     于志钧 《中国传统武术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26.     杨泓、于炳文、李力 《中国古代兵器与兵书》,新华出版社,1993年

27.     黄启元 《中国全史 兵器史》,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年

28.     刘永华 《中国古代军戎服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29.     张岂之 《中国历史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30.     杨泓 《中国古兵器论丛》 文物出版社,1980年

31.     张传玺 《中国古代史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32.     翦伯赞 《中国史纲要》 人民出版社,1995年
郑重声明:资讯 【汉唐兵器浅论(2) - 司马路的历史会客厅- 司马路- 和讯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