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范大学】 【I】_风雪无痕WIND SNOW_百度空间

百科名片

目录[]



     南京师范大学(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简称:南师大,英文缩写:NNU)坐落在六朝古都南京,是国家“”重点建设的。它的主源可追溯到1902年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后历经两江、第四中山大学、等时期;其另一源头为1888年创办的汇文书院,后发展为私立,1951年与私立(曾称私立)合并,成立公立金陵大学。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在原南京大学、金陵大学等有关院系的基础上组建南京师范学院。1984年改办成南京师范大学。2000年并入。目前,学校正在积极创建“综合性有特色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是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发祥地之一。在百余年发展历程中,xx教育家等曾先后在此主政,xx教育家\、词学大师、人文地理学家、苔藓学家、心理学史专家、艺术大师等诸多名家大师曾在此执教。目前更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在此潜心耕耘,著书立说,培育后学。经过一代又一代南师人薪火相继、身教言传,历史性地生成了“严谨朴实”的学术品格,育就了“以人为本”的厚生传统,砥砺出“团结奋进”的拼搏意识,塑造了“追求{zy1}”的创新精神。学校以“正德厚生、笃学敏行”为,形成了“严谨、朴实、奋发、奉献”的优良校风。   南京师范大学拥有仙林、随园、紫金三个校区,随园校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着“东方最美丽的校园”之美誉。学校占地面积2199575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064103平方米。设有二级学院23个、独立学院2个,共有在职教职工3273人,其中,正高级职称449人,副高级职称830人,专任教师和专职研究人员1726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gjj}有突出贡献专 家6名,国家百千万工程培养对象6名,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gjj}教学团队3个、教学名师4名;共有在校普通本科生15615人(不含独立学院),博士研究生843人,硕士研究生6408人,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3835人,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在籍生9761人。图书馆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总建筑面积39000平方米,馆藏纸本文献总量284.84万册,电子数据库65个。   南京师范大学充分发挥“211工程”建设的主导作用和学科学位点建设的龙头作用。目前拥有6个、xxxx(培育)学科3个,江苏省一级学科xxxx学科培育建设点5个,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7个,江苏省重点学科20个;拥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个,授权二级学科专业82个,授权一级学科21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专业168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授权点7个,高校教师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本科专业76个,科研流动站12个。学科已涉及文、史、哲、教、理、工、经、法、管、农、医等门类。   南京师范大学不断推进“厚生育才”战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拥有{gjj}精品课程9门,国家特色专业6个,教育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6门,{gjj}教学成果奖11项,{gjj}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国家理科基础学科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体育与艺术师资培养培训基地、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各1个,以及4个省级人才培养培训基地(中心)。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被教育部评为优秀;学生在“挑战杯”等全国竞赛中多次获得特等奖和金奖,2篇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南京师范大学积极实施“顶天立地”战略,主动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贡献。目前拥有重点研究机构52个,其中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和体育文化重点研究基地各1个,全国妇联妇女与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1个,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个,江苏省老年学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江苏省xxxx实验室培育建设点1个,江苏省重点实验室7个,江苏省工程研究中心4个,江苏省科技公共技术服务平台1个。“十五”以来,学校在国际xx学术期刊《Science》和《Nature》上发表论文4篇;获得授权专利254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147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91项(其中3项成果获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2部专著入选“国家社科基金优秀成果文库”,1项成果入选2008年度“中国高等学校xx科技进展”和“中国基础研究xx新闻”。   南京师范大学一贯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坚持国际化发展战略。学校是全国首批对外开放高校之一,是国家对外汉语教学基地和国务院侨办首批华文教育基地。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南京基地等4个国际性人才培训基地和研究中心,与世界上28个国家和地区的124所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每年接收外国留学生1000余人。目前,与国外大学开展合作办学项目3项,学生海外学习计划学校15所,在塞尔维亚、美国北卡罗来那州立大学和法国阿尔萨斯大区建有孔子学院3个。   南京师范大学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在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校内机构和人事制度、教学科研管理及后勤社会化等方面,全面深化改革,整体推进学校事业。近十年来,学校社会影响不断扩大,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 “全国厂(校)务公开民主管理先进单位”、“江苏省文明单位标兵”、“江苏省文明学校”、“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 “江苏省师资队伍建设先进高校”、“江苏省留学回国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普通高 校招生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南京师范大学正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探索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积极深化内涵建设,努力为国家实施“科教兴国”、“高教强国”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1.随园校区:市宁海路122号 (邮政编码:210097)   2.紫金校区:南京市板仓街78号 (邮政编码:210042)   3.仙林校区:南京市亚东新城区文苑路1号 (邮政编码:210046)   1.校徽:南京师范大学的校徽以绿色调为主,1902说明了它的创办历史,上面三座古老、对称的房子勾勒出了一个南师大的形象,再上面的草与花给人以积极奋发向上的基调,周围以中英文标以"南京师范大学",整个画面简洁明了。   2.校训:正德厚生,笃学敏行”。提写校训的是书法家。这个校训,是南京师范大学百年校庆的时候,通过广泛征集,才确定的。   南师大人站在既总结过去百年、又迈步未来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集思广益,反复思考如何继承和发扬我校的传统和精神。在讨论过程中,许多师生建议学校在百年校庆之际能够确定既体现学校的办学传统、又符合时代精神的南京师范大学新的校训。根据广大师生员工的要求,为了进一步弘扬南师大优良传统与校风,经广泛征求意见和反复遴选、推敲斟酌比较,学校决定将“正德厚生、笃学敏行”作为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   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是1902年筹建的三江师范学堂,1906年改为两江师范学堂,至1912年停办,历时近十年,尤其是在李瑞清主持校政后,亲赴日本考察教育,回国后为学堂办了许多实事,使两江师范学堂规模得到较大发展,在校学生达千余人。   1912年,就任临时大总统后,即推举xx教育家为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他就任后,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教育的主张,颁布了诸多教育法令。一时间,全国各地办学之风盛 行。江苏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校长贾丰臻等联合上书教育部和省公署,建议早日在南京筹建高等师范学校,以培养中等学校师资。据1914年8月30日,《江苏巡按使韩国钧委任江谦(原江苏教育司司长)为校长筹备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文》记载:"就任两江优级师范学校校舍,详加察勘,能否修葺一部分,勉应目前之用。""务尽本学年筹备完竣,以便定期开校"。不久,韩国钧调赴安徽,江谦未到任。继任江苏巡按使齐耀琳到职后,重申前任已定计划,复经教育部批准,正式任命为校长,并令其迅速到省筹备一切,以便如期开学。在《江苏巡按使齐耀琳饬江谦筹备开学文》中,进一步明确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办学宗旨"高等师范学校一方培养中等学校师资, 一方并为中等学校学生推广升学之途,关系全省教育根本。"江谦遂于1月17日到宁,18日即前往原两江师范学堂,勘察校舍,筹划修葺教室等事宜开办初,南高师筹备处设在省议会内。1915年1月29日迁入两江师范学堂旧址。   南高师在江谦校长的精心筹划和全体筹备人员的努力下,于1915年夏,所需修葺添置事项相继完成,任课教师先后受聘到校。并拟定了《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简章》以及《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招考简章》。遂于1915年8月11日公开招考。报考学生共有534人,来自江苏、安徽、浙江、、广东、四川、贵州等省,其中江苏考生最多。首届招生共录取126人,实到110人。于9月10日开学上课,9月18日举行开校礼式,邀请省长齐耀琳等地方官员莅临学校,参加典礼。至此,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正式成立。到1921年时,南高师的教师,已有102人,其中教授55人,外籍教授3人,教授占教师总数的56.8%,教师中曾在国外留学的有30多人。其中有许多长期从事师范教育的xx教授,如李华梅、陶行知、陈鹤琴、、徐则陵(养秋)、等。   1920年4月7日,郭秉文校长在南高师校务会议上提出,就南高师校址及南洋劝业会旧址建立一所国立大学的议案,得到与会者一致赞同。随即着手筹备。12月7日,国务会议通过,在南京建立国立东南大学。12月15日,东南大学筹备处正式成立。1921年8月24日至26日东南大学、南高师同时招生,东南大学招收新生130人,南高师招收新生119人。1922年南高师停止招生,其{zh1}一批学生17人,于1926年毕业。   1927年4月,国民政府定都南京。6月9日,教育行政委员会仿法国教育制度,颁行大学区制,江苏、浙江两省先试行。以东南大学为基础,将江苏的、政法大学、、南京工业专门学校、南京农业学校、苏州工业专科学校和上海商科大学、上海商业专门学校等九所高校与主持江苏省教育行政之教育厅合组成第四。8月,奉中山大学区行政院令,省立第四师范附设的艺术专修科,归入第四中山大学教育学院(原东南大学教育科)。教育学院设教育学系、师资科及附设教育各专科(体育专修科、艺术专修科,军事教育科),院长为郑宗海。   1928年2月10日,国民政府大学院大学委员会议决,将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改名江苏大学,并兼负江苏教育行政职能。更名江苏大学后,受到全校师生普遍反对,引起罢课等风潮。5月16日,依照大学院大学委员会议决,将江苏大学改称为,仍兼负教育行政职能。   1928年10月23日,国民政府令改大学院为教育部。1929年7月5日,教育部令,停止"大学区制",中央大学区限于年底停止。自此,中央大学为纯学术机关,不兼负教育行政职能。   1931年底,中大校长朱家骅引咎辞职。1932年,中大数次发生更易校长遭到学生强烈反对甚至驱逐校长的风波;同时,由于政府拖欠学校教工三个多月工资,引起教工强烈不满,中大教师组织"中大经费独立运动委员会",向教育部索付欠薪。上述这些事件触怒了当时任教育部长的朱家骅,在国民党中央的支持下,于同年6月底,训令中央大学暂行解散,学生全部离校,听候甄别。7月2日教育部派接收委员4人到校接收。6日成立中央大学整理委员会,整理校务。8月26日国民党政府任命罗家伦为中大校长。9月10日中大举行甄别学生考试,开除学生19名。10月11日,中大学生全部返校上课。   1933年3月,校务会议议决:彻底修建中央大学最旧之建筑南高院,为教育学院加建教室及实验室;同年6月,又经校务会议决定,改建梅庵,为教育学院艺术科音乐组教学用。1934年2月25日,校务会议议决,核准教育学院试办教育实验所。5月,开办中等学校理科教员暑期讲习班。1936年6月,教育学院教育实验所主持中学英语测验结束,历时4年,遍及10余省。接着,又开始研究高中数理化测试问题。其时教育学院的师资实力较强。有专任教授、副教授21人,兼任7人;专任讲师9人,兼任3人;助教20人,合计教员60人。此外,教育学院附属幼稚园、小学、中学实验学校也有了扩充,有教员76人,助教4人。   1937年的"七·七"卢沟桥事变和"八·一三"淞沪战争爆发后,战火逼近南京,中央大学连续四次遭敌机轰炸,学校损失惨重。为此,中大决定西迁重庆,附属实验学校迁安徽屯溪。同年12月1日,中大在重庆沙坪坝新址开学。此时,教育学院设有教育学系、心理学系、体育科、卫生教育科、艺术科。   1938年8月,奉教育部令,中央大学教育学院改为师范学院。附属学校由安徽屯溪迁至贵阳。至1941年8月师范学院接受重庆青木关第十四中学为中大附中,原附属实验学校归贵阳。   1939年5月,教育部长陈立夫视察中大,提出要师范学院筹建童子军专修科。至8月,师范学院已设有10个系、3个专修科。即:教育、公民训育、国文、英语、史地、数学、理化、博物、体育、艺术等系以及体育、史地、童子军等专修科。原心理学系改属理学院。   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胜利。9月,中央大学成立复员计划委员会。吴有训校长为主任委员。师范学院体育系主任江良规、教育系教授胡家健为副主任委员。经过几个月的筹划,于1946年5月,全校师生分八批,分乘水陆空各种运输工具,返回南京。{zh1}一批于7月底到达。图书仪器设备等在10月中旬陆续返回。10月,原附属实验学校由贵阳迁回南京三牌楼,为中央大学师范学院附中,由教育系彭百川教授出任校长。附属小学由师范学院副教授雷震清兼任校长。丁家桥附属小学校长为周仰堂。   1946年11月1日,中央大学复员就绪,开学上课。师范学院设3个系、1个专修科。教育学系主任徐则陵(养秋);体育系主任江良规;艺术系主任吕斯百,分绘画、音乐组;体育专修科主任由江良规兼任;师范学院院长为(炳之)。师范学院各系,除体育系在体育馆,艺术系的音乐组在梅庵外,其余各教研室、教室、绘画室等均在南高院。共有学生377人;教师82人,其中教授32人,副教授12人,讲师12人,助教23人,兼任教授3人。   1947年3月,奉教育部令,师范学院设置管训部。聘教育系教授赵冕为主任。但因管训部之具体办法教育部迄未颁布,遂先成立师范生指导委员会,代替管训部之组织。本年度,师范学院院长罗廷光(炳之)辞职,由徐养秋(则陵)继任。   1949年1月,淮海战役胜利后,校长周鸿经派出人员赴台湾、福建寻觅校址,准备南迁。遭以郑集为首的教授会的反对,南迁方案被否决。1月25日,根据校务会议决议,为保证师生安全,准备应付事变起见,组织应变委员会。其组织简则经第126次行政会议修正通过。应变委员会以校长、教务长、训导长、总务长、各院院长、大学医学院长、会计室主任为当然委员,并由各学院推选教员代表2人、职员代表2人、学生代表2人为委员,合计39人组成。常设委员会有7人组成,以李旭旦教授为召集人。同月,学生应变会、职员应变会、工友应变会相继成立。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5月7日,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通知,中央大学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赵卓任军代表。8月8日,南京市军管会文化教育委员会通知,国立中央大学改名为。8月12日,国立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成立。   1952年7月,教育部根据"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大学"的方针,进行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按照华东区的院系调整方案,南京大学、金陵大学两校校务委员会举行联席会议,分别组织南京大学、南京工学院、南京农学院和南京师范学院建校筹备委员会。南京师范学院以南京大学师范学院和金陵大学教育系、儿童福利等系科为基础与上海震旦大学托儿专修科、广州岭南大学社会福利系儿童福利组、南京师范专科学校数理班合并改建而成,院址设于原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现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分别于11、12月任命陈鹤琴为南京师范学院院长,吴贻芳、纵翰民为副院长;任命高觉敷为教务长,胡颜立为总务长,熊子容为图书馆长。设立政治辅导处,白沙任主任。   1957年党内开始整风运动,不久转为反右斗争。在错误方针指引下,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造成反右斗争扩大化。一批学生、教师、干部,其中包括一些知名学者、教授被错划为右派分子,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受到极大挫伤。   1958年在"左"的路线指引下,以搞政治运动的形式开展了一场教育革命。在运动中,错误地在师生中开展"兴无灭资"的斗争,混淆了思想政治问题与学术问题的界限,挫伤了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并冲击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1960年南京师院根据中央关于高等师范学校必须成为教育革命的学校、文化科学知识质量要迅速赶上综合性大学水平的指示,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这一时期,教学和科研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在校学生数由1956年的2015人增至4396人,函授生达3000人,还创办了多科性业余大学招生842人,举办了农业高中师训班等。   1961年,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学校稳定办学规模以及系科、专业设置。这一时期,院内各项工作步入以教学为主,提高教学质量的正常轨道,并提出稳定教学计划,稳定课程,稳定师资,稳定教材,稳定考试考查制度,稳定教学、科研、生产劳动的时间安排,以便在稳定的基础上得以提高教学质量。   1963年,中央批准华诚一任南师党委书记兼院长。   1964年,根据中央指示,广泛组织师生分批参加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简称"四清"运动)。   1965年,在句容设立南京师院分部,中文、政教、生物三系200多名学生在句容分部进行半耕半读。   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后果,而教育战线又是遭受文化大革命破坏的"重灾区",南京师范学院同样遭受到严重的破坏和损失。在"红卫兵运动"和"斗、批、改"运动中,一部分干部、教师、学生遭到错误的批判和摧残,其中校党委副书记李敬仪及其丈夫、省教育厅厅长吴天石等人被残酷折磨致死。许多中层以上干部、教师的家庭被非法查抄,一些珍贵文物、图书、文献资料遭到破坏。学校的正常的工作秩序被打乱,校、系党政领导机构长期陷于瘫痪状态。   在xx期间,部分院系还作了调整。1969年12月,经江苏省革委会教卫办决定,江苏教育学院及江苏函授大学部分系科并入南师。南师的音乐、美术两系于1969年11月并入江苏省革命文艺学校(原),1972年,两系又重新归属于南京师范学院,1976年,南京体院部分教职员调入南师体训组,不久与公体室合并建立体育系。   1972年,学校恢复招生。从1972年至1976年的五年中,共招收五届工农兵学员3755人,学制为三年,为江苏省中等学校培养了一批师资。   ""摧残教育、残害人才的倒行逆施,遭到广大师生的xx和反对。尽管在那样的环境下,仍有不少教师自强不息,艰苦努力,在教学和科研上做出了显著的成绩。如生物系等教师开始对白鳍豚潜心研究,其研究成果,填补了我国淡水豚类研究的空白,受到海外专家的注目。数学系教师对《三爪卡盘盘丝曲线改革》研究获得省科技成果奖。在此期间,政教、外语系教师为省属高校短期培训政治经济学和外语教师,外语系教师还承担、完成了联合国文件约50万字的翻译任务等。   xx结束以后,1977年3月中共江苏省委派宫维桢来南师任党委书记兼革委会主任。同年9月,省委派杨巩来院主持工作,任院革委会主任、党委第二书记,1978年1月改任党委书记。在这段时间内,学院从思想上、组织上、工作上进行恢复整顿、拨乱反正工作,把工作重点切实转移到教学、科研上来,为以后学校的改革和发展,铺平了道路。   1977年5月31日,学校为在"xx"中迫害致死的原党委副书记李敬仪平反昭雪,恢复名誉,并举行了、李敬仪的骨灰安放仪式;   


郑重声明:资讯 【【南京师范大学】 【I】_风雪无痕WIND SNOW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