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一部具有讽刺性和预测性的好电影_杨默_新浪博客

拍摄于上世纪70年代中期的《Network》又译《电视台风云》、《荧光幕后》,讲述了一个电视台内部运作的故事。相对于翻译成《电视台风云》,我更倾向于把《Network》译成《荧光幕后》,因为我觉得这样更契合电影所要表达的主题。

 

《Network》把矛头指向了曾对美国电影产业造成巨大冲击的电视产业,然而编剧和导演此举并非电影人对电视人的一次恶意报复。虽然整部影片不乏对电视制作者的不择手段,幕后财团厚颜无耻的丑态的夸张和嘲讽,但在整体上,它对电视产业本身以及电视对国民生活造成的深远影响等等所作的严肃思考,体现了编剧和导演作为一个以镜头进行社会批判的艺术家的独特视角和过人才华。

 

《Network》镜头虽然没有像《变形金刚》那样超炫的镜头,但是影片却运用长短镜头使画面更有冲击力,例如在雨夜霍华德在直播时开始了他的{dy}段长篇独白这场戏中。为了增强感染力,镜头从一个远景推到近景,使霍华德整张脸充斥着整个镜头画面,迫使观众全神贯注于表演和台词。镜头画面转向戴安娜,从她的表情来看,她十分兴奋。我们明显可以感受到,她兴奋不是因为她受了霍华德的演说的鼓动,而是她知道这段演说足以让这个节目火爆一时,这就意味着收视率,这就意味着广告商的青睐。一男一女,一个是入戏的,一个是出戏的,在这对比中,我们可以隐约了解到电视制片人并不在乎演说的内容是什么,只在乎演说是否会拉来赞助。所谓的“电视谎言论”,在镜头的简单对比中被展现得活龙活现。

 

还有在会议段落,UBS的总管弗兰克汇报着节目的运营业绩,镜头慢慢平移过长长的会议桌,越过一个个面无表情的股东的脸,最终定格在这样一张敦厚、坚毅、不容置疑的脸上。我们这才看到“传说中的”杰森。“很好,弗兰克,值得发扬,继续保持。”富有磁性、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为前面所有戏剧冲突进行了一个总结,并为下面一个新的冲突阶段铺平了道路。

 

还有{zh1}一个镜头很有深意和讽刺效果,四个VTB里两个放的是霍华德被枪击的现场场景,另两个放的分别是海浪拍石的镜头和由两个小孩主演的广告。一个霍华德去了,新的一个又会来,被捧红,而后衰落被废弃。但电视将一如既往的播出,不管是谁来播。就像经常这句说的“一代来了一代又去了,太阳照常升起”。

 

该片的剪辑做的很出色,故事从一堵电视墙前突兀地开始,又在同一堵电视墙前戛然结束:影片从由四个电视屏幕组成的电视墙开始,逐渐推向右下角的主播,开始讲述{dy}个因为收视率底而遭到暗杀的案例;影片结束的时候依然定格在四个电视屏幕组成的电视墙上,从霍华德遭到枪击的现场逐渐转到海浪拍石的镜头和由两个小孩主演的广告。四台电视机组成的电视墙犹如一堵谁也无法挣脱的网。比厄的死,儿童产品的广告,旅游风景,战争新闻,全部在这张网里。这张网不仅仅电视网,同样是笼罩你我的资本之网。

 

另外,还是雨夜比厄在直播时开始了他的{dy}段长篇独白这场戏的中,期间只插入极短暂的女制片人戴安娜的表情。这极为简单的剪辑:一男一女,一个是入戏的,一个是出戏的,在这剪辑对比中,我们可以隐约了解到电视制片人并不在乎演说的内容是什么,只在乎演说是否会拉来赞助。简单的剪辑,但是却有对比强烈,很好地体现出影片的主题。

 

值得一提的是,《Network》并不像很多的影片运用大量的配乐,该片就像纪录片一样是不用配乐的,所有听到的声音就是音响和对白。影片中,疯了的霍华德冲进直播室对着镜头咆哮,建议电视节前的观众和他一起嚎叫,以宣泄内心的愤怒和压抑。观众果然都收到了霍华德的这一“召唤”,一时间,似乎整个美国都在把头伸出窗外,在夜幕下疯狂的喊叫这段戏中。镜头先从一对年轻情侣呐喊开始,切换到一扇又一扇窗户,十二个镜头由近及远,由小及大,呐喊由清晰变成混杂,良好的拍摄角度配合电闪雷鸣的声光效果,产生一种诡异和疯狂的感觉,所以当各种声音如赶集一般混杂集中一起时,在视听上给我们的是一种真实感受。相信所有看过观众都会对这个情节难以忘怀。
                

三位主演近乎疯狂的表演也为片子增色不少,女制片人戴安娜的扮演者Faye Dunaway表情我觉得表演的相当到位,每次谈到收视率时,她那双眼发光的演出很到位,很能体现出女制片人“我除了我的工作,什么都不会。我对生活的全部要求就是30%的收视率和20%的开机率”人生哲学。还有Peter Finch歇斯底里的演出,把霍华德由刚正不阿、值得信赖的电视新闻主播,蜕变为将职业道德扔到阴沟里的疯癫主持人xx演绎。

 

科班出身的我,知道新闻传媒人肩负着怎样的责任,知道传媒的力量,知道一旦新闻传媒人变了质,世界都有可能变质。正如影片在不停地告诉我们的那样……{dy}幕戏,新闻组围坐在会议桌旁,决定着当日的新闻内容:哪条消息被选入新闻,每条消息各安排几分钟的时间,各条消息以怎样的顺序播报……这是一群为公众设置议题的把关人,是他们将每天海量的信息进行挑选,加工,最终制成新闻成品展现在观众面前。公众对世界的认识很大程度上依靠这些信息,新闻传媒人有义务更有责任提供尽量真实有价值的信息。

 

但是现在的新闻传媒人职业道德呢?新闻的舆论导向又在哪呢?他们好像更知道什么样的节目能赢来高的收入,什么题材能吊住观众的胃口。他们更乐忠于炮制新闻,亲自策划导演各种事件。为了收视率可以炒作,可以肆意模仿。当年湖南卫视一个“超女”选秀节目火了,于是乎,全国的卫视台恨不得都来搞选秀节目,什么东方卫视的“加油,好男儿!”、江苏卫视的“名师高徒”、北京卫视的“红楼梦中人”等等全都来了,好像年轻人只有通过选秀就能一夜出名。湖南卫视一个“跨年演唱会”收视好了,你看看今年有多少卫视在办“跨年演唱会”,而为了当晚收视率大家都是在一窝蜂地炒作,到近几天湖南卫视还在和江苏卫视再为当晚谁的收视率{dy}而炒个不停。我就在想有意思吗?怎么就没有考虑到新闻传媒人职业道德呢?新闻的舆论导向要求我们该怎么做?怎么就不能像旅游卫视在09年的{zh1}{yt}放掉几十万广告费绿屏{yt},警示大家要重视的我们的环境?

 

另外影片还有超强的预测性。影片讲述的是三十年前的西方世界,信仰缺失,价值坍塌,人们转而到电视当中寻找人生,寻找价值,像电视里一样衣食住行,像电视里一样追求爱情,像电视里一样成家立业,像电视里一样教育抚养,甚至像电视里一样思考,人们做着电视里的任何事情。“6200万美国观众,因为你们当中看书的人不到3%,看报纸的不到15%,你们只关心怎样才能从电视里找到解脱,现在,有整整一代人,根本不知道电视外面是什么。”讽刺的是,高呼“关掉电视”的主持人,占有着{zg}的收视率。

 

历史是多么的相似,或者说三十年来人类没有进步过。什么都没有改变,还是一样的政治丑闻、通货膨胀、高失业率和石油危机,一样的信仰匮乏,一样的价值迷失。{wy}变化的是那台电视变成了电脑,电视里五花八门的节目变成了电脑上七彩斑斓的互联网。我们有天涯、猫扑、豆瓣,有意见{lx}娱乐天王商界精英,他们教我们民主自由民族主义,教我们寻欢作乐无病xx,教我们追求物质追求成功。无处不在的商业文化牵引着我们的价值观,全球一体化吞噬着民族传统。我们,已经丧失了辨识的能力,在是非善恶中纠结,在虚拟中追求虚空。现在,有整整一代人,整整一代的宅男宅女,根本不知道互联网外面有什么。

 

霍华德并非真正的预言家,但编剧和导演是。只看电视而变得轻信、浮躁、肤浅的大众们,到今日转战到了网络世界。

 

导演西德尼坦称,《Network》并不想讽刺电视,也不想讽刺受电视蛊惑的大众。这不是一部讽刺片,而是通过转述魔鬼的语言,来达到启发思考的目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Network》不仅仅撰写了大量震撼人心的“呐喊”式独白,还通过各种扎实的视听技巧对观点进行强化。

 

《Network》再次掷地有声地证明了好影片的标准:好故事,好表演,好主题,和好技巧,有启示性的深度。虽然没有特殊视觉效果,但是《Network》用最朴实的剪辑、最恰到好处的灯光和最富有寓意的场面调度,深深给我们上了一课:影片要做到好,方法多着呢!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Network》,一部具有讽刺性和预测性的好电影_杨默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