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水电开发的源头_古堰客_新浪博客

 

 

风雨洞窝——四川水电开发的源头

 

 

追寻四川水电的鼻祖

修过《四川电力工业》史,写过《泣血悲歌四十年——解放前的四川电力解读》,对税西恒和洞窝之名并不陌生,对税西恒其人其事和洞窝水电站(初为济和水电厂)的“前世今生”虽说不上了然于心,也能道出个子丑寅卯。四川水电资源甲天下,如今开发如火如荼,而四川水电鼻祖——洞窝水电站却鲜为人知。这是一座历经沧桑的水电站,是一座默默为泸州电力奉献了80余年的水电站。它是泸州老工业遗址文明的象征,更是一代人刻骨铭心的历史情结。在2009年3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洞窝水电站被列为新发现的近现代工业遗产之一。它不仅以一种实物的形式反映了中国近代电力工业史的变迁,也是有志青年实业救国的{zh0}见证。

洞窝水电站位于洞窝瀑布右侧,地处龙溪河下游龙马潭区罗汉镇高坝社区。距离泸州市城区10余公里,距离高坝5公里。

龙溪河是长江上的一条小支流,发源于永川县的登东山,经德隆铺倾流而下,在罗汉场、高坝于龙溪口注入长江。此段河流多处流经悬岩陡坡,水流湍急,倾泻而下,在洞窝地段形成44米的高悬瀑布,加之泸州地区雨量丰沛,径流平稳,为税西恒修建洞窝水电站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80余载光阴荏苒、沧海桑田,洞窝水电站发电时的转子旋转声如永恒的旋律至今不绝于耳。近日,为编纂《四川水电史略》而增补遗漏的资料,记者风尘仆仆,前往洞窝,翻开它充满xx色彩的历史,见证洞窝水电站屡经风霜的变迁历程。

在泸州电业局党委工作部何杰和张跃的协助下,找到了泸州北方化工厂的相关人员(洞窝电站是该厂的自备电站),顺利地到达龙溪河,一座牌坊式门楼巍然屹立,“洞窝廿景”四字赫然入目。据说,这里已被当地开发商作为旅游景区进行开发,以洞窝水电站为核心,把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地结合起来。穿过门楼,豪华的洞窝宾馆已经落成,直立的崖壁布满佛门群雕,一尊巨大的弥勒佛像坐卧道旁,金光闪闪;两岸苍翠欲滴的树木在霏霏细雨中更是养眼怡人,全无城市喧闹的尘埃。

走进洞窝水电站的铁门,只见悬崖下不算高大的厂房掩映在绿阴的环抱中。厂房后的岩壁上,为防止山体滑坡,人们将岩壁铺上水泥,钉上十字岩钉,虽历经风吹雨打,但这些岩钉至今依然完好如初,山体也从未出现裂缝崩塌。河边,两股机房排出的尾水哗哗流入龙溪河,溅起一米多高的水花。厂房门口的四块石碑上,十分醒目地镌刻着洞窝水电站“站志”,记载了电站1921—1985年的变迁。历经风雨数十载,经过重建、维修,古老的水电站积淀了厚重的历史。然而,最能动人思绪的是“站志”旁边的已近完工的黑色雕像,毋庸置疑,这就是令万人景仰的税西恒。

 

“赴难肝肠烈,持躬国土操”

1.求学之路

税西恒,名绍圣,1889年2月17日生于四川省泸县白云场(下桥村)团山堡的一个没落的书香家庭。少年时代就通晓经、史、诸子百家,积淀了深厚的国学素养。于是,从小立下报国的志向,写出“赴难肝肠烈,持躬国土操”(《读杜甫诗作》)的诗句,不仅歌颂了杜甫的爱国热情,还把它作为自己一生的座右铭时时自勉。

1906年他随次兄税南承到上海中国公学中学部上学,受到该校同盟会的熏陶,他积极参加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活动。1909年,他升入青岛高等学堂,后经李石曾等人介绍加入了中国同盟会。随后,又参加了津京同盟暗杀组刺杀清摄政王的行动,因事机不密,部分志士壮烈牺牲,好在他随机应变,才得幸免于难。

辛亥革命后,为实现“实业救国”的理想,他考取了公费留学生,1912年赴德国柏林大学学习。时逢{dy}次世界大战爆发,物价高涨,不少人纷纷弃学离去,而税先生则忍饥耐寒,勤奋攻读,五年之内不仅学完了本专业全部课程,而且选修了水利、建筑、采矿等多门学科。1917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获得德国国家工程师的资格,随即进入德国西门子电力公司担任设计工程师。

2.筹资,困难重重

1921年,税先生放弃了国外的优厚待遇,满怀报国热情回到他的家乡,受聘为川南道尹公署建设科长(此时的他,已是成都兵工厂总工程师、四川工业学校教授)。当时的川南泸州,社会、经济都非常落后,市场萧条,百业待举。人们照明依旧是煤油、桐油和菜油灯,大商店晚上点几支蜡烛就已是很了不起了。为了兴办实业,解决动力问题,改变旧泸州的落后面貌,税先生筹划利用泸州城外安贤乡德隆铺(今特兴乡)附近的龙溪河的洞窝瀑布,建设济和水力发电厂。

税先生与表兄彭玉富(曾留学日本学电机专业)共同设计了济和水力发电厂的方案并向上呈报,得到当时官府和社会各界的一致赞同。

济和水力发电厂开初拟为官办,但在军阀割据、烽烟四起的旧中国,要兴办实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电厂筹建不久,川、黔军阀就拉开了战火,原来支持并愿出巨资的杨森败走“麦城”,黔军入川,济和水力发电厂被迫下马。当此之时,电厂向德国西门子电力公司订购的发电设备正待付款启运。如不按合同履约,德方就不发运设备,也不退还预付定金。税先生迫不得已,求助于已赴德留学的老友朱德(税先生很早就与中国共产党人交往。他先后和xx共产党人恽代英、朱德等交往密切,受到他们进步思想的影响),得到他的大力支持,并对税先生热心报效祖国、建设家乡、创建济和水力发电厂等事倍加赞赏。然后,又通过继任道尹张英出面同县商会协商,把电厂由官办改为商办,所发电力供县城照明和发展地方工业用。于是,税先生约集泸县知名人士梁荣成(商会会长)、曾俊臣、谌焕云等组成股份有限公司,筹集民间资金,以供建设电站之用。税先生出任董事长兼工程负责人。筹建工作虽逐步展开,但资金筹集却困难重重。首先是战乱频仍,局面混乱,社会动荡不安,参股者都怕赔钱蚀本;还有一些人对水力发电能否成功疑信参半,深怕把好端端的银子往河里丢。税先生心急如焚,只得跑回白云场家中,对极力反对的兄嫂弟媳等家人晓以爱国大义,口干舌燥之后,终于说服了主持家政的老祖母,变卖了部分田产、林木,妻、嫂、弟媳们也拿出私蓄首饰筹资认股。于是,税先生筹到股金2500元(银元)。在认股的时候,他当众表示:建站期间,自己只吃伙食,不拿工资。税先生的行动,感动了各界人士,股东们也纷纷交纳股金。公司不久就筹集到12万银元,从而付清欠款,发电设备得以启运回国,电站的建设遂重新开始。

3.自制的“洋灰”

兴建水力发电厂,当时在技术和物质上都面临极大困难。济和水力发电厂是国内继云南省石龙坝水电站(1912年建成发电)之后修建的第三座水力发电厂(有人认为,1905年建成的台湾龟山水电站为全国{dy},云南为第二,四川为第三),是四川建设的{dy}座水电站,因此,国内还没有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水电站的经验,建筑材料更为奇缺,仅有的10桶水泥远自唐山运来。在重重困难面前,税先生充分表现了科学家的智慧和实干家的顽强。经过多次实地勘测调查,仔细分析研究,他大胆决定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以本地所产的木材、条石、白灰、生铁等作主要建筑材料。缺乏“洋灰”、钢筋,就用糯米浆拌石灰砌条石代替钢筋混凝土,建成一条支墩拱式拦水坝。电站的水坎、厂房和主机基础都是条石彻成。为蓄水需筑大堤坝,但必然要花费更多的建材、资金,同时还要淹没大片农田。为节省开支,减少筑高堤坎蓄水淹没过多农田,税先生决定利用龙溪河多处陡坡的地势,在德隆铺附近的德龙桥至洞窝段河道上,分三处修筑蓄水堤坎,分段蓄水。这当中考虑到了人口、资源、环境三大因素的合理开发与保护。这种国土规划意识,反映了税先生的科学远见和xx精神。这些用条石砌成、包含着中国古代石拱建造艺术的{dy}堤、第二堤和第三堤,既坚固又美观,xx符合工程质量要求。

4.看灯,万人空巷

几经周折,终于把机器运了回来,税先生亲自指挥操作安装。电站从1921年集资筹建,1923年动工,1925年2月建成,安装一台140千瓦德国西门子卧式机组,命名为“四川省泸县济和水力发电厂股份有限公司”。预定通电那天,股东们高兴地聚集在城内的公司办事处内,等待电的到来。泸州城内万人空巷,争相观看“电”是什么模样。试送电的当夜,电灯亮了一刻来钟就熄灯瞎火。大家虽然兴奋一时,但顿时又议论纷纷。怀疑者认为上了税西恒的当;旁观者又说,税西恒的技术过不了关。税先生当时毫不气馁,立即步行20多华里赶回发电厂,查明了事故原因,迅即采取措施排除故障,连夜修整,坚持到全部调试合格。第二天夜晚,再次正式试车送电,泸州城里灯火辉煌,一片光明,结束了泸州人用煤油、桐油照明的“黑暗历史”。全城扶老携幼,观赏电灯。郊区农民也向城内涌来,人们大开眼界,雀跃狂欢,通宵达旦。

由于当时装机容量小,电站仅是夜晚发电,白天休息。最初,由于电量有限,电站只对泸州当时的大型商场、娱乐场所供电,从来没有看过“电”的泸州百姓,常把商场挤满。

为了扩大需求,1936年又集资扩建一台240千瓦德商孔土洋行立式机组,1938年建成发电。

5.交流升压输电开先河

泸州济和水力发电厂不仅是四川建成的{dy}座水电站,而且开了交流升压输电的先河。电机额定电压为220伏,50赫兹,经变压器升压为6600伏后,通过架空高压线路输往泸州城。这比当时成都、重庆等城市采用的直流供电先进得多。当时架设的济和水力发电厂过河高压线架,直耸云天。线架每方的主支柱由多根大杉接逗连成,据推算高达30米左右。这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已可算雄伟壮观了。

济和水力发电厂在建成时间上次于云南的石龙坝水电站,但是,它却是xx由中国工程技术人员自己设计、自己施工建成的{dy}座水力发电站。电站的建成为我国发展自己的水利电力事业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古董”设备  风采依旧

走进洞窝水电站厂房,班长张明清热情地为我们当“导游”。他说济和电站是洞窝电站的前身,又说洞窝电站的厂址并非济和电站的原址,建设者也不是税西恒,原址就在现址旁边10来米处。明摆着,他的说法分离了两站的关系,使记者感到很是费解。在记者的追问下,他又如数家珍地道出那段充满荆棘的历史。

1939年12月8日,因抗战的兵工需要,“济和电厂”转让给二十三兵工厂,从此成为兵工厂自备电站。

1940年,更名为“洞窝水电站”。

1941年,二十三兵工厂筹备在税先生的济和电站旁边进行水电站扩建(即现在的“洞窝水电站”),并于1942年开工,1946年建成引水系统和厂房,1947年拆除税先生建造的240千瓦机组,准备在新厂房安装两台美国通用电器公司引进的500千瓦立式水轮发电机组。

记者在厂房里看到,六十多年的美国机组仍然完好无损,风采依旧,机声隆隆。

“这两台500千瓦的机组,是美国人专门根据洞窝的水能、地势而勘察设计的,同类产品中目前还在工作的,全世界xx两台。”抚摩着老机组的铸铁蜗壳,张明清非常自豪地说,“这种机器的性能好,检修很方便,一星期检修后就可以立即用于发电。很多国内知名的专家一看到这两台机组,都非常激动,称这才是真正的‘古董’,搞水电的人都应该到这里来看看。”

1949年11月,泸州解放,二十三兵工厂更名为“国营泸州化工厂”。

1951年5月1日{dy}台500千瓦机组建成发电,次年第二台500千瓦机组投入运行。

1953年,140千瓦机组拆除,移往石棉水电站作施工电源。

随后,在张明清的指引下,记者看到了税先生修建的济和电厂的原址。令人惊奇的是,这个用粮食打造的“糯米工程”历经数十载日晒雨淋后,除了表面的石块有少许风化外,连接处竟“固若金汤”,作为近现代工业遗产,的确是一件了不起的杰作!

 

解放后的洞窝电站

据张明清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水利水电事业的开发利用,龙溪河上游陆续建成了7个小型梯组发电站和20座综合利用水库,总库容量3242.7万立方米,对提水调蓄和提高河川径流调节能力起了很大作用。因此,处于最末一级的洞窝水电站长期以来大量弃水,水力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利用。

1982年3月,经泸州化工厂申请,兵器工业部发文批准扩建,增装一台1250千瓦水轮发电机组,更新改造原有两台500千瓦机组的全部电气设备及其厂房。

1982年8月,成立泸州化工厂水电站工程筹建组,负责筹建工作和前期工程。

1984年底,完成工程地质勘测,主机设备订货和施工图设计。

1985年4月成立水电站工程指挥组,6月25日破土动工。

1988年元月24日两台500千瓦机组提前两个月零七天完成电气技术改造,同年5月23日,新机组完成安装调试,均一次性启动成功并网发电。

扩建改造工程历时6年,由于资金短缺和其它原因,工程曾三上三下,历尽坎坷和艰辛,由于工厂领导的重视和关怀,工厂各有关单位和广大职工鼎力协助,水电站工程指挥组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精心组织、精心管理,四川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精心设计,水电部第十工程局机电安装处精心安装;泸县牛滩建筑公司七施工队勇挑重担精心施工,取得了节约工程资金15%、缩短工期四个多月、700天安全施工、工程质量达到水电部颁优质标准的优异成绩。同时工程指挥部利用工程节约资金,对水电站区域进行环境规划改造,开发旅游小区,为工厂职工、家属、学生开辟了一个节假日休息活动场所。

 

延续的奉献精神

经过80余年的变迁,洞窝水电站至今还在发挥余热,成为泸州北方化工厂的重要生产电源。厂房里的机器虽然经过几次改朝换代,目前在这个水电站上班的工人已经是第五代了,但是,税先生的奉献精神仍在延续。

现在,洞窝水电站共有34名职工,其中有7名女职工,上班时间实行三班倒制度。今年53岁的张明清已为洞窝水电站奉献了近30年。他是洞窝电站的子弟(父亲是电站的老职工),于1980年从xx转业,就一直安置在这里工作,现在是洞窝水电站的负责人。张明清告诉记者,洞窝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以前上下班,不管男女老少,全是走路,往返就是10公里左右。“就算半夜下班,我们都是走路回去,一到雨季,就十分担心,不知道走到哪里就会突然下雨。”说起以前的艰苦生活,张明清颇有感触,“直到1989年我们才有机会搭别人的便车上下班,1999年才有自己的交通车。我们小组是北方化工厂最偏远、最辛苦的小组,所有的设备都由我们自检自修。”

记者看到,电站的厂房里全是仪器和机组,厂房没有食堂,也没有电视机,几部电话是与外界联系的{wy}渠道。“多年来,我们都是自己带饭来吃,很多职工为了方便就带面煮来吃。”面对记者的疑问,另一位未问及姓名的青年工人笑着说,“在工作的时候,我们要高度集中精力监督仪器,哪里有时间看电视哦。我们平时的娱乐活动就是与喂的几只北京犬玩。”张明清接着说,“洞窝水电站的女职工主要负责守护发电机、主控室等。虽然这里条件十分艰苦,工作也很枯燥,但是多年来她们已经习惯了没有电视、电脑,每天就像机器一样运转的枯燥生活。”

 

老水电站将申报“国保”

记者还了解到,作为仍在运转的近代工业遗址,洞窝水电站极具文物保护价值。由于一直属于企业内部电站,洞窝水电站长期默默无闻地延续着80多年来日复一日的发电、送电工作,不为外界所知。直到2009年3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调查队来到这里,查阅了相关资料后,这个全省最早的、运转了近一个世纪的水电站才得以为世人所知。

2009年,泸州市第七批{gjj}文物申报材料中,洞窝水电站赫然在列。“如果申报成功,它将成为全省最老的工业遗址文物保护单位。”

相关人士认为,“洞窝水电站是一种以实物形式反映中国近代史的变迁,是一个时代人们追求理想的见证物。在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情况下,许多有志青年抱着实业救国、科学救国的理想,费尽千辛万苦,学成归来,实现自己的抱负宏愿,而洞窝水电站就是见证那个时代的珍贵遗址之一,是西南地区仅存的、完整的、正在运转的水电遗址。”

有人说文物是死的,但洞窝水电站却是一座活的文物。它不仅让我们记着了中国的水电历史,也让人记住了一代中国人的奋斗历史。

目前,龙马潭区洞窝风景区正在加紧建设。建成后,洞窝水电站将成为风景区一个重要景点。这座凝聚着祖辈艰辛和智慧的水电站,不仅还在为泸州人民发挥着余热,同时还将向各地游人诉说它昨天的历史。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四川水电开发的源头_古堰客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