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19Il-l949)瓷器生产 民国时期(19Il-l949)瓷器生产,不论从数量和质量都不如从前了。总的看来,1840年(道光二十年)xx战争以后,由于我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陶瓷工艺也同其它经济、文化事业一样,随同国势之日衰,而逐渐走向下坡。所以在瓷业生产方面,不但没有什么发展和创新,反而日益萧条。在民国初期,袁世凯称帝,为了效仿封建王朝,在江西景德镇建立了御窑厂,派郭世五监督窑务,他本人是古代传统瓷器爱好者,但因为时间短,烧制数量不多。这个时期,由于选料精细,资器胎骨很薄。当时烧制水彩和软彩瓷器,有的落“洪宪年制”或“洪宪御制”兰料或红料款。 民国时期,除了生产日用陶瓷外,还出现了大量仿古怪器。当时仿古瓷器,风行全国。这个时期仿古瓷器的特点,是数量多,范围广,不仅有仿制历代名窑陶瓷,还有民国后期仿前期的瓷器。常见的仿制古瓷器有:仿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青资,仿隋唐五代白资;仿宋元时期官、汝、钧、哥、定五大名窑瓷器。仿明、清瓷器及民国后期仿前期瓷器。 民国时期瓷器造型有:陈设品和生活用品。陈设品有:瓷像(人像、佛像、飞禽走兽、三星人(福、禄、寿)、大肚人、和合二仙等。生活用品有:盘、碗、杯、碟、胆瓶、缸、小瓶、皂盒、烟壶、扣盒、节盒、水仙盘、水洗、帽筒、花盆、笔筒、水孟、笔架、茶壶、鱼缸、粥罐、药瓶、花瓶、将军罐等。 民国时期,瓷器胎骨较粗,民窑产品较多,如与历代瓷器相比较,差距很大。瓷釉与胎骨结合不够紧密,釉面上出现气泡和脱釉现象。青花瓷器颜色晕暗发兰,俗称洋兰。洋兰是光绪末期出现并延续到民国,这时民窑青花瓷器大部分施用洋兰。绘画精细的渐少,草率的增多。水彩是光绪末期出现的一种瓷器彩色,此种彩色不含粉质,具有彩料薄、玻璃质釉的特征。如民窑生产的日用陶瓷,帽筒、壶、碗、杯、罐等。装饰图案也由过去的山水、人物、花卉图案,演变为一面是绘画,一面是诗词文字装饰。多数为江西景德镇、天津、唐山等瓷厂烧制。其中以江西景德镇烧制的全彩(双面彩绘的)较好。 民国时期,瓷器绘画题材有:人物、山水、花鸟、缠枝花卉、壮丹、喜字、寿字、福字、云龙、云凤、松鹤、松鹿、五伦图、柳树黄鹰、喜鹊登梅、石头记、婴戏图、梅、兰、竹、菊、八宝、八仙、蝴蝶、二十四孝、吉祥如意、凤凰壮丹、耕织图、渔樵耕读、三国故事、竹林七贤等。 这时期出现了贴花瓷器,有的瓷器全部是贴花的,有的是贴花与水彩相间的瓷器,也就是说,有一部分是贴花,有一部分绘画水彩,两者融为一体的。 仿古瓷器的鉴别: 仿三国、两晋、南北朝青瓷 ①仿青资,冷看起来很象真品,但细看其施釉和胎质结合不够紧密。②仿品不采用支烧法。③仿品器物,拿起来手感轻,不如真品手头重。④胎质密度差,不够坚硬。 仿隋唐五代白瓷 ①隋瓷特点是胎土细腻、洁白,胎土坚硬,釉润白色、带一点乳白色。仿品胎骨过于洁白。②仿品釉光较亮。③仿品多数仿邢窑和赵窑瓷器。 仿宋元时期名窑瓷器 ①仿品粗糙,颜色不正,釉泡较多,轴质粗,如仿钧窑的彩斑不像,施釉较薄。②汝窑釉料多凝于器物上部,其形状类似蜡泪痕的堆脂。仿品胎质较细,不够坚硬。③哥资釉面有网状开片,俗称“金丝铁线”。仿品虽能仿制开片,但仿制不出“金丝铁线”的效果。 仿明代永乐、宣德、成化、弘治瓷器 ①仿永乐时期的甜白和青花。②仿宣德时期的青花和祭红。③仿成化时期的黄釉器。明代瓷器特征是造型丰满,浑厚、古朴、庄重,胎体也较民国时期厚重。永乐、宣德隆器的里子很规矩,俗称“净里”仿品则无此种效果。弘治以前注重修胎,接口不大明显,正德以后到嘉靖、隆庆、万历及明未各朝,胎体接痕显露,民窑器物尤甚。仿品器物一般无接痕。明代瓷器底足露胎处,多有火石红斑。到清代已逐渐消失,到民国时期瓷器底足大多数挂釉,砂底的很少,仿火石红斑不像真品那样明显。细致观察即可看出破绽。 明代瓷器釉质肥厚、滋润,大件器物底部多为不挂釉砂底。仿品多为挂釉底。仿青花瓷器,因为用料不同,出现不了凝重、古雅、绚丽鲜艳的效果。圆器中的口沿,有锋利感,而仿品口沿多圆润,不见棱角。明代绘画题材,写意的多,画人物比较挺拔,小孩头部较大,不合比例,头部约占正体二分之一。画龙比较窄瘦,龙咀较长,一般都称为猪咂龙。仿品往往不注意上述特点。 仿清代康熙、雍正、乾隆瓷器 由于时代不同,用的青花料也不同,因此,民国时期的仿制品,表现青花层次不像,显得死板、呆滞,没有青翠、艳丽之感。 康熙青花资器,绘画层次较多。仿品层次少。康熙后期出现了郎窑红瓷器,口沿有“灯草口”仿品在釉色上不如真品柔和协调。康熙五彩中里彩上面有一层亮釉。仿品黑彩不黑有些发乌不亮。图案装饰也不如康熙制品。 仿雍正粉彩、珐琅彩瓷器雍正时期,瓷器造型,隽秀尔雅,小巧玲珑,器型比例适度协调,有“曲线美”的特点。仿品则达不到上述效果。 雍正粉彩柔和而不艳,粉彩纹饰细腻,色调淡雅,立体感强。雍正以后各朝代都有仿制,但民国时期的仿品,施铅粉较多,彩料浓厚,就象涂上一层油漆一样,表现非常死板,分不出层次,立体感不强。雍正时法琅彩(俗称古月轩),胎质细腻、洁白,彩色艳丽华美,层次清晰,类似西方油画的立体效果,表现极为生动形象。清末民初,竟相仿制,有的仿品,甚至比真品还要精细。署“古月轩”款的器物和鼻烟壶等,多系仿口 雍正时开始出现窑变红釉,是由红和兰交织在一起,多数是兰多于红。仿品则红与黑交织在一起。 仿乾隆青花、古铜彩瓷器 乾隆时期,瓷器造型,规整比例适宜,外观曲线不及雍正时优美,但仍比嘉道时期隽秀,小件器物,尤为精致,以后各朝的造型风格,除嘉庆尚能恪守乾隆旧制外,余者各朝皆为依次递减,到民国时期就是每况愈下了。 乾隆时青花瓷器,呈色虽有多种表现,但以稳定的纯兰居多,色调沉着,纹饰清晰。仿品由于用料不同,青花的颜色不够纯正。古铜彩是用粉彩及全彩在瓷器上进行绘画,来模仿古代青铜上红、绿、兰各色锈斑。这是乾隆时创新的,也是它成就之一。 以后也有所仿制,民国时期所仿制的古铜彩瓷器,无论是造型,还是纹饰、色泽等方面,都有相像之处,但也有不足之处。 乾隆时,制器工艺水平极高,一般仿品都达不到以假乱真的程度。乾隆时瓷器装饰图案,时代感较强,绘画工细,层次清晰,画风严谨、细腻。仿品一般都表现不出它的风格。 民国时期,对乾隆以后各朝瓷器也有仿制,但数量不算太多,当时以仿制清前三代瓷器为主。 综上所述,各个朝代生产的瓷器,从其造型、颜色、花纹装饰及工艺,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凡是一朝所烧制的瓷器的样式皆如一人所创,颜色皆同一窑所烧,款识皆如一人所书正图案装饰皆如同一风格。如拿出两个朝代的实物样品进行比较,即可看出各朝的风格和特点。 关于民国瓷的四点 1.胎质。早期的民国瓷器有精粗之分,粗者胎釉结合部多泛黄,晚清瓷器大多没有这种特征,也比清瓷要显得紧密一些。仿品胎质不仅坚密,而且生硬,分量或轻或重。对经常接触民国瓷的人来说,上手一掂,真伪分晓。 2.釉面。民国粉彩瓷画大致有两种不同的特征,一种略微泛黄,表面光泽柔和,给人以松软的感觉,缩釉、串烟,但透过紧绷的表面,仍能看见柔软的釉质。仿品光很强,即使经过高锰酸钾处理,其光泽也不会太柔和,一般都有生涩僵硬的感觉,所仿缩釉、串烟也不自然。 3.饰瓷用料。民国青花大致上分两类,一类xx沿用清代用料,杂质多而色泛灰,精神涣散。一类青料发色纯正艳丽,只是入骨不够,稍欠沉着。仿前一类民国青花不多,仿后一类色彩死板,毫无鲜活之气。 4.画工与题铭。民国瓷器上的题铭、书法千姿百态,但大多功底扎实,铭文有来历。仿民国绘画难,仿民国书法更难,仿题铭难上加难。因此,要鉴藏民国瓷画的真伪,当然离不开你的书画功底,以及独到的眼力和鉴别手段。 民国瓷器总的来说技艺并不高超,但是“居仁堂”、“解斋”款识的名瓷堪称千古绝响,被学者称为“中国瓷业史上一朵复兴之花”。民国瓷器存世量较大,常见瓷器有以下几类: 1.仿古瓷。民国仿古瓷是中国历史上高峰期之一,常见的有仿三国、两晋、南北朝的青瓷,仿隋、唐、五代的白瓷,仿宋代汝、官、哥、定、钧窑,以及元代的瓷器和明清的青花、五彩、斗彩、粉彩、珐琅彩及单色釉器居多,而{zlx}的是仿雍正、乾隆的瓷器。 2.日用瓷。民国日用瓷以青花、粉彩为主,这类瓷器虽然继承了晚清瓷器的风格,但其造型较晚清瓷器纯朴自然,以简单和平直的造型为多见。 3.洪宪瓷。民国时期随着封建帝制的灭亡,“官窑”已成为历史名词。袁世凯称帝后,1916年以后景德镇瓷器以水彩和粉彩为主,郭世五在当时督烧的御用瓷器,便成为近代藏家追逐的稀世珍品,世称“洪宪瓷器”。 4.新粉彩瓷器。民国新粉彩瓷画与传统粉彩相比,在造型、线条、色彩、光线等方面,吸收了近代画的营养,实现“瓷”与“画”的xx结合。新粉彩瓷画的先行者是潘宇和汪晓棠,上世纪20年代后期以王琦为首的“珠山八友”成为新粉彩瓷画的代表人物。这时的作品在今天来看是值得一藏的,现在市场上也比较少见,价位年年上扬,追族者越来越多。 如何确定是否民国瓷呢?这要从它的款识说起。 民国瓷器款识丰富,堂名款、铺名款、人名款、吉语款、纪年款和仿写款各具特色。堂名款有徐世昌用的“静远堂制”四字青花篆书款,郭世五用的“解斋”红彩篆书或楷书款及“颐寿堂”都是著称一时的堂名款。铺名款有“江西瓷业公司”、“竹里瓷社”、“刘荣盛号”等,大多在器物底部。纪年款有“洪宪年制”、“康德四年”等。因当时盛行仿乾隆时期的作品,故以“乾隆年制”最为多见。吉语款有仿康熙的“洪福齐天”,仿雍正的“千秋如意”等。人名款较为xx的有郭世五“陶务监督郭葆昌制”及“汪平野亭”、“许人出品”等。 民国瓷四大类 公元1911年至1949年这一时期,称为民国时期,是中国瓷业萧条衰落的时期。但专家认为,客观地讲,这30多年里也有不少精品瓷器。 据陶瓷收藏名家胡义河介绍,可将民国陶瓷分为4个大类,分别是:其一,袁世凯复辟帝制在景德镇烧制的御用瓷,这些器物可称之为民国宫廷瓷;其二,清末民初官窑瓦解,官窑良工在中国第三次(清末至民初)收藏高潮中,制作了大量的仿古瓷,这些瓷器可称之为民国仿古瓷;其三,民国期间以文人潘宇、汪晓棠以及珠山八友等为代表的绘瓷名家创造了新兴的粉彩工艺,这些新兴的粉彩之作可称之为民国粉彩新艺瓷;其四,民国期间为xx洋货,兴我国货,厦门福建宝华制瓷有限公司、萍乡瓷业公司、湖南瓷业公司等30多家公司纷纷成立,它们生产的是日常生活用瓷,这些生活用瓷,可称之为民国生活瓷。 此四者中,前三者都颇具收藏价值。 1916年,袁世凯效仿明、清历代皇帝的做法,在景德镇设御窑,任命郭葆昌为督陶官,烧制名贵瓷器,供宫廷使用。郭葆昌是中国历史上{zh1}一任督陶官,在他的主持下,景德镇御窑制造了以“居仁堂”为款名的瓷器,其胎质、釉面和彩绘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民国时期仿古风盛行,无论什么年代、什么窑口无所不仿,仿古范围包括瓷质,釉色及彩绘等各方面,青花器也不例外。少数器物在技巧上达到“乱真”的地步。如民国孙瀛洲先生专仿明代前朝青花器,他仿制的永乐、宣德青花盘、碗类,凝重结晶的青花斑点深入胎骨之间,效果与真正永乐、宣德青花器相似,极难辨识。 民国初期出现了新粉彩。新粉彩瓷画与传统粉彩相比,无论在造型、线条、光泽、色彩等方面都吸收了近代画的营养,作品以工见长,色彩浓艳,更符合大众市民的欣赏水平。1928年,在画师王琦的倡导下,王大凡、程意亭、汪野亭、何许人、徐仲南、邓碧珊、田鹤仙、毕伯涛、刘雨岑成立了“月圆会”,称为“珠山八友”。而在当时与珠山八友齐名的xx画师还有张志汤、方云峰、汪大沧、余翰青、张沛轩、汪小亭、程芸农等人。 这些画师以瓷当纸,作品题材包括山水、人物、花卉等,笔法、墨韵、色彩均极为精妙,加上题款、印章,构成了完整的绘画作品,而当时又流行绘瓷名家个人用印,因而留下一批艺术个性非常强烈的作品,有些作品甚至在当时就已超过清代官窑瓷器的价格。 拍市受宠 民国瓷器日渐升温是近两年的事。在2002年的中国嘉德春季拍卖会,曾经一次推出了民国粉彩瓷器12件。其中“粉彩罗汉像”以4.95万元成交;“粉彩魁点斗图观音瓶”估价6万元至8万元,最终以13.2万元成交。 在2003年北京荣宝秋季拍卖会上,一件民国粉彩人物牧童骑牛图花瓶,估价8万至9万元,{zh1}以9.68万元人民币成交。此前,已有一件民国粉彩人物纹瓶,底上有蓝料款印章“陶务监督郭葆昌谨制”。这件拍品开始估价3.6万元,经过一番竞投,{zh1}以6万元成交。这已经高于清晚期普通官窑的价位了。还有一对民国粉彩锦地开光人物图瓶,以25万元成交。 专家认为,民国瓷器精品之所以被逐渐看好,是因为无论从烧造技术上,还是图案设计、绘画技法上,都不亚于清晚期的官窑瓷器,民国精品大多仿清三代官窑瓷器流至海外的不少,世界上很多博物馆都把这些民国仿品看作清三代的官窑,这无意中抬高了民国瓷的档次,加之民国仿品距今也近百年,有不少仿品xx可以和清三代官窑瓷媲美。这些都给藏家收藏民国仿瓷带来了信心。 当然,收藏民国瓷器自然收藏精品。 据北京故宫博物院明清陶瓷研究专家陈润民此前介绍,民国粉彩瓷中要数由郭葆昌监制的“洪宪”古瓷最为精美。其胎体轻薄、洁白细腻、胎质坚硬,瓷化程度非常高;器形秀美,足边修胎都很规整,堪称民国“官窑”。题材纹饰摹古、创新兼而有之,布局工整细腻,笔法缺乏气韵,具有鲜明的民国风格。 需要指出的是,存世的一些书有“洪宪年制”、“洪宪御制”款的瓷器,应为后来的仿制品。一般均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器物胎白釉净,无桔皮纹,彩色明丽丰满。“洪宪”瓷以其精良的制作和与中国近代的一些重要事件相联系具有的神秘色彩,而自然地成为藏家追捧的对象。 民国瓷: 1、品种及工艺特点: 民国瓷:全方位仿造历代以来的重要瓷器,少量的仿造精细优美,但大部分胎体粗糙,胎釉结合不紧,易脱落。民国瓷器较有独到之处的是清朝咸丰年间风行的浅绛彩瓷和民国初年兴起的新粉彩瓷。浅绛彩瓷来源于元代黄公望的浅绛山水画法,把此画法用到了瓷器装饰上,则有别于前朝。新粉彩瓷的特点,是把瓷器当作画板,将以往各朝精细工笔画,特别是山水、花鸟画稍加改编,xx体现在瓷器装饰上,扩大了彩瓷装饰的范围,这种画法成为当时景德镇瓷器彩绘的主流。主要代表人物为王琦、王大凡、汪野亭、何许人、邓碧珊、刘雨岑、程意亭、毕伯涛、徐仲南、田鹤仙等人。 产地: 造型与纹饰: 造型纹饰多仿前朝。纹饰上出现了民国时期特有的工笔人物画等。 地位: 珠山八友瓷器被称为民国时期的代表品种,代表了民国彩瓷的{zg}水平。 备注: 民国作为清朝结束紧接之后的时期,瓷业生产xx受清朝影响,一方面全方位仿造清朝各阶段瓷器,一方面也有自己的特色,即珠山八友瓷器。这时期的官窑烧造时间十分短,即"洪宪瓷",数量十分少。自江西瓷业公司开业之后,全国开办了三十余家瓷业公司。 民国款识情况较为复杂。由于历史及政治方面各种因素的影响,过去及目前研究民国瓷器及其细节的专著和论文并不多见,因此,许多收藏爱好者对民国瓷器的认识较为欠缺。本网站将尝试在这一方面多收集一些资料以满足大家研究的需要。 与明代、清代陶瓷仅分为官窑款、民窑款两个大类稍有不同,民国瓷器款识的情况比较复杂多样。在这个时期“官窑”已不复存在,代之而来的是款式的多样性。我们现在看到的民国款识一般有“厂名款”、“供养款”、“私人题款”等数种。 “厂名款”就是生产瓷器的厂家在瓷器上留下的生产标记。民国时涌现出一批较有名气的制瓷公司,如“江西瓷业公司”、“昌江瓷业”、“南昌国光瓷号”、“湖南澧陵瓷业公司”等等。这些大厂生产的产品质量较为精美,许多产品曾经被当时的政府选用,如江西瓷业公司款的瓷器被人们戏称为“民国官窑”。还有的为国人赢得了国际大奖,如湖南澧陵瓷业公司的釉下五彩瓷就曾获得国际大奖。除此以外,还有一大批私人瓷庄的款识出现,如“昌江冯荣发造”、“江西昌都××造”、“江西王沅农出品”等等。这些瓷庄其实并不都是自己生产瓷器,有相当多的瓷庄只是在瓷厂订购白胎回来,上彩复烧后出售谋利的,固而其产品有的十分精良,也有的较为粗糙。 “供养款”的情况与明、清两代民窑“供养款”情况相似,这里就不再累叙了。民国时出现最多的就是各类的“私人题款”,这里面有的是以瓷作礼物送人的,就在上面写个款,如“大经我姐,紫蒂姊夫结婚纪念。民国27年春日”等。还有的是私人订烧的瓷器,请厂家题上款识,如“民国28年春康泽自用”。有些是主人自娱时绘制的瓷器,也有在上面题款的,如“大千”、“南极星辉,江西俞诫昭氏”。这里最xx的,也最为大家所熟悉的就是“珠山八友”及其同事们的例子了。民国瓷器上的这些款识为我们现今研究民国瓷器提供了准确的断代资料。 在中国陶瓷史上,目前尚未把民国瓷器纳入其中,市面上出版林林总总的陶瓷书籍图录,也极少有把民国瓷器作为一个专类来记叙的。这里面的原因:一大概是因为“民国”这个概念不太好把握;二是一般文物界及收藏界对民国瓷器的重视远远不及他们对其它时期瓷器作品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追求的程度。 其实近些年来民国瓷器精品已经在悄悄地升温了。这是因为民国瓷器本身就具备了较高品质,其艺术表现力也并不逊色于前朝,{wy}欠缺的只是时间罢了。而时间总是在不断地向前、向前。因此许多有识之士已在不动声色地把平常人仍视为杂货的民国瓷器悄悄地纳入怀中收藏了起来,等待着“一朝成名天下知”的那{yt}。 总的来讲民国瓷器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一般制作工艺水平较高,现代化制作的痕迹明显。民国时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各窑厂均不同程度地採用了机械化或半机械化的加工程序,从採料、练泥、制坯、晾晒、成型等各个环节均基本上採取流水作业,因此制作出来的坯体整齐划一,厚薄均匀,旋削切割精准,干净利索,胎土细润,少有铁星。 2、窑炉通常均已採用名种类型的遂道窑,燃料多用煤、气、油,因此窑温提高、温差小、窑内器物受火均匀。这样烧成的瓷器一般胎土xx瓷化,不易变形,釉面光润,胎体坚致,以手弹之其声音清脆而有余韵。 3、釉料均机械处理,故釉面均匀明净,细若凝脂,光亮柔和不刺眼,在放大镜下观察下可见汽泡排列非常均匀,且大小也相一至。 4、各种彩料通常採用科学配制而不是採用传统的矿物颜料,因此彩料纯度提高,少有杂质,颜色鲜嫩有光泽。又由于二次入窑烧彩时多用小窑炉,温度、时间及火向都能很好地控制,故少有烧坏的彩面。 民国时生产瓷器厂家众多,内中应特别注意“江西瓷业公司”。它的前身是明清御厂窑,有深厚的工艺技术基础,因此烧造的瓷器均有相当高的水准,民间戏称其为:“蒋介石官窑”。 淺絳彩與民国新粉彩 行家論道時下淺絳彩和民國新粉彩瓷正成為古瓷藏家的一個熱點,而且似乎“熱”得驚人。究竟怎樣判斷真實淺絳彩的藝術品位和經濟價值?怎樣區分淺絳彩和民國新粉彩,以及名家和一般普品的區別如何,知道的人并不多。尤其令筆者憂心的是,一大批淺絳彩瓷贗品正在源源不斷地涌入收藏市場。作為一名淺絳彩和新粉彩的藏家及愛好者,很想就此與同好們聊上幾句。 (一) 何謂淺絳彩瓷?“淺絳”原指元代文人黃公望創造的一種以水墨勾畫,以淡赭石渲染而成的山水畫。陶瓷界所說的“淺絳”,借國畫術語,是指晚清流行的一種以淡淡相間的墨色釉上彩料,在白瓷上繪制花紋,再染上淡赭和極少的水綠、草綠與淡藍等彩,經低溫燒成,使其瓷上紋飾與紙絹上之淺絳畫近似的—種制品。不過其題材已不再局限于山水,除山水外,尚有人物、花鳥、走獸之類。究竟最早淺絳彩瓷出于何時、何人,目前尚無確考。但陶瓷界比較認可的說法為其開山鼻祖是程門。現收藏于安徽省黟縣文館所的一件白瓷花耳扁壺被認為是年代最早的淺絳彩瓷器物。扁壺腹兩面均繪有淺絳山水人物圖,落款是程門與其子程榮,作于咸豐五年(1855年)。淺絳彩以其深厚的文人繪畫風格和清新淡雅的畫面一反傳統色彩鮮麗、濃重的特征,深受當時上自士大夫、下至平民百姓的喜愛。一時間無論是用器還是陳設瓷上都流行淺絳彩,但在各種器物中,瓷板畫上的淺絳彩{zj1}特色亦最為精美。景德鎮由此誕生了一批專畫淺絳彩的名家,包括后來成為“珠山八友”的王琦等人,都涉足過淺絳彩。淺絳彩瓷歷時70余年,直到民國初年逐步衰落,據江西趙榮華先生考證,{zh1}一件淺絳彩作品為古歡齋主潘陶宇于民國十四年(1925年)所作的《松壽圖》。但從筆者收藏的實物來看,最晚的一幅作品應是當時被譽為“仿古彩”大師段罫發的一件繪淺絳彩《五老圖》人物提梁壺,作于1926年。淺絳畫雖然只在清代晚期至民國初年盛極一時,但它打破了官窑的束縛,打破了清規戒律,解放了畫家的創作思路,并開辟了在瓷品上出現題詩、落款、紀年等風氣之先河,在中國陶瓷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二) 至今很多收藏者仍分不清淺絳彩與民國新粉彩之區別。有位瓷板畫收藏愛好者請筆者去觀賞其入藏的一塊程意亭畫花鳥的“淺絳”作品,當筆者告知這不叫淺絳彩是新粉彩時,他頓時眼睛睜得很大,詰問我“‘珠山八友’的作品不是淺絳彩?”其實,嚴格來說,“珠山八友”的代表作不是淺絳彩,而是民國新粉彩。 入民國后至抗日戰爭之前,社會相對安定,景德鎮民舀彩繪業有所發展,彩繪行業也出現了新的局面。其時的繪瓷行業除景德鎮“紅店”(一種專繪粉彩,專門代客加工繪畫瓷器的工場)之外,還聚集著許多行外的藝人,如晚清時在杭州繪制扇子的江西婺源人汪曉棠,以及捏面藝人、江西新建人王琦,四川籍的石刻名手周小松等,這些xx藝人,包括后來的“珠山八友”當初都曾涉足過淺絳彩,但上世紀二十年代后瓷上所繪中國畫“突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只見色彩濃墨深重的新粉彩而不再見到風靡一時的淺絳彩了。 究其主要原因,大多為淺絳彩年久易于掉色,色域較窄,而粉彩的色域遠比淺絳彩寬廣豐富,且不易脫落,民國瓷繪家更喜歡工筆重彩或更擅長兼工帶寫的畫法,當人們看膩了淺絳彩之后,同時隨著瓷器生產的復興和市場商人對瓷板畫的大量需求,色彩濃麗與時代相適應的粉彩取代淺絳就是意料之中的事了。而“珠山八友”正是在這種社會環境下應運而生了。“珠山八友”雖為以人物、花鳥、魚藻或梅竹稱著的新粉彩繪瓷名家,但其繪法都來自前代或同時代畫家的紙絹之作,同時亦與淺絳彩淵源極深。“珠山八友”和淺絳繪畫派的不同之處在于:淺絳是文人畫家所繪的瓷器,是產生于咸豐、同治之際,由程門等一批文人畫家把紙絹上的中國畫移植到瓷板上的繪畫藝術,往往蘊含著深厚的思想意境和深厚的藝術魅力;而“珠山八友”則是藝匠模仿文人畫家在瓷器上作中國畫,在形式上偏重于色彩,追求一種明快的賞心悅目的效果,更注重瓷畫的實用功能。新粉彩瓷的{zd0}貢獻,在于迎合了大眾化欣賞特點,把瓷器藝術品從貴人、文人雅士特有的宮閣引入了陽春白雪與“下里巴人”相融合的廣闊市場,符合近現代經濟社會的主流,因而能夠受到古人的廣泛關注。 (三) 目前淺絳彩和民國新粉彩成為藏界的“黑馬”,價格一路攀升,引起了業內外眾多投資者的關注。不過,對淺絳彩、民國新粉彩收藏亦應理智對待。 一、要對淺絳彩的價值合理定位。我國古陶瓷經歷的幾個輝煌時期,如宋代“五大名窑”階段、元代青花、明代永、宣、成化、清“三代”官窑器等,這幾個重要階段的瓷器,藝術水平和經濟地位極高,是世人公認的,具有不可動搖的歷史和經濟價值地位。淺絳彩與民國新粉彩只是中國陶瓷藝術的一個普通階段產品之一,盡管有“珠山八友”等一批名家作品,其珍品、精品價值會達到一定價位,但絕大多數一般的淺絳彩和新粉彩作品,價位是不可能提升到超過應有價值地步的。據筆者研究初略統計,近代涉足淺絳彩和新粉彩的有名或無名大小藝人不在千人以下,且作品遺存較多,即便是一些窮鄉僻壤,也可隨處找上幾件此類日用品。除了一些較有特色的精品和中等以上名家作品外,并不值得花大精力、大價錢去收藏。而事實上,時下許多景德鎮中級以上現代瓷畫藝術家的作品,收藏獲益能力遠比收藏一般的普通淺絳彩來得合算。 二、淺絳彩與民國新粉彩制品距今時間較近,極易仿造,真贗混雜,目前據說已有專門作坊在成批制造淺絳彩與新粉彩瓷器,有的已經達到較高水平。筆者曾親眼見到四塊署汪野亭名款的山水人物瓷板,畫意已達到一定水平,蛤蜊光都已去掉火氣,名款是用電腦制作,惟妙惟肖,唯瓷板胎顯濕膩、上手分量過重,難逃行家法眼,但此作品仍被一浙江商人以16萬元買走。近日見一些新仿的淺絳彩壺、瓶、文具之類,所用題款均是名不見經傳的小名頭或臆造人名,加之色彩作舊,頗具迷惑力,稍有不慎,便有可能“吃藥”。 三、淺絳彩瓷與新粉彩瓷的價位問題,亦難準確定位。筆者認為,成熟的收藏家,不僅需要眼力,而且對入藏器價位定位亦應比較準確。對于淺絳彩與民國新粉彩瓷器收藏,對其價格也應有一個合適的心理定位。分為“兩個方面,三個等級”,即:一個是從作品藝術地位方面來考慮,另一方面是從器物的完整精美程度來考慮。{dy}板塊為“珠山八(十)友”,加上程門、金品卿、王少維、汪曉棠、王步(青花大王,亦有新粉彩作品)、周小松與仍在世的王錫良等號稱“十六大家”的作品;第二板塊為張志湯、程次笠、余子明、汪友棠、王鳳池、高心田、高恆生、汪章、劉希任、張沛軒、程煥之、余翰青等中等名家的精品;第三板塊是鄢如珍、許尚禮、汪東榮等數百名小名家的作品。就器物而言,首推瓷板畫,{zh0}是四塊以上套屏,為{dy}板塊;第二板塊是以瓶為主的各類陳設器、壺與各類文房用具,值得一提的是淺絳彩與新粉彩器物,壺類應格外予以重視,尤其是作為系列收藏。從筆者的淺絳藏品來看,許多名家都涉足過壺的繪畫,有的極為精美。這類具有較高的升值浅力;{zh1}是食用日常器皿,為第三板塊。其器物質地,講求完整、做工精細、胎質優良、細膩,尤其是應有名款、紀年為好。目前有“浮梁陶校”、“江西瓷業公司”等名款的淺絳彩和新粉彩,都是藏家首選的目標。就其繪畫內容而言,大體是一人物、二山水、三花鳥;而人物中,以仕女圖為上。當然,也有另類情況,一些畫意好的小名家的精品,有的即便有殘缺,也可果斷入藏。 民国行名款瓷 民国年间,有许多瓷器底部书写“江西某某记制”“江西某某瓷庄督造”等款式,书写这些字款的瓷器以彩瓷类居多。这种字款不是官窑“纪年款”,也不属于民窑“私家款”和“堂名款”,而是那段时期带有资本主义商办性质的“行名款”。 我国瓷业从宋代有官窑器后被分为两大类,即官窑类和民窑类。在官窑器上直接书写纪年款开始于明永乐,直到清宣统而止。民窑器上书写私家款兴起于明代天顺。民窑款延续到光绪中期逐渐减少并被新产生的资本商办窑厂代替。 清光绪中期欧洲资本主义国家进一步加大对我国的资本入侵,迫使清王朝签定了许多允许他们在我国沿海、沿江港口通商和在内地投资办厂的条约。此时,国内改良派提出的一系列维新主张,民族工业已经开始崛起,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官办企业、商督官办企业、民族资产阶级应运而生。景德镇瓷业同样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向以朝廷拨款生产的官窑厂开始吸纳民营资本,变为官督商办企业(如江西瓷业公司),原先自产自销的民窑厂大多被兴起的窑货商行取代,成为新的资本家的附属加工厂。 窑货行(旧社会民间通称)是以独立资本或合股资本运行的商业性质行业,以销售陶瓷产品为主。在营运中,为树立自己在消费者心目中的信誉,各自确立了自己的行名,并要求窑厂在制造时不再书写或印上工匠的私家款,而是书写或印上自己的行名款。我们发现,民国之间瓷器中,凡有“行名款”的器物都比书写“私家款”和没款的器物质量要好。 |